略談中國古代小說中的良馬意象
·石麟·
摘要
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許多作者都寫到馬,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戰(zhàn)爭描寫和英雄人物的通俗小說,更是對好馬、名馬、駿馬大寫特寫。那么,這些良馬具有那些特點?它們與各自的主人之間具有何種關(guān)系?良馬意象折射出什么樣的文化意味?良馬的人性化色彩何在?如此等等的若干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究。隨著這些問題的迎刃而解,我們的小說史、文學史、文化史都會增添一些異樣的光彩,變得更為絢麗多姿。關(guān)鍵詞
古代小說良馬意象人性色彩文化蘊涵基金項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中國古代小說批評發(fā)展的潛邏輯過程與邏輯結(jié)構(gòu)”階段性成果,批準文號:13YJA751040。“常言道:‘說話贈與知音,良馬贈與將軍,寶劍贈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痛史》第二十三回)自古以來,將軍愛好馬。非但將軍,甚至文人、名士、帝王,都對好馬報以青眼。據(jù)載,唐太宗征戰(zhàn)時騎過的六匹駿馬分別是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此外,歷史上還有項王之騅,苻主之騧,桓氏之驄,晉侯之駁,魏公絕影,唐國骕骦,劉備的盧,呂布赤兔,曹植驚帆,張飛豹月烏,秦叔寶忽雷駿,郭子儀獅子花,慕容廆赭白等等。
一、毛色與體態(tài):良馬外在美
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許多小說都寫到馬,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戰(zhàn)爭描寫和英雄人物的通俗小說,更是對好馬、名馬、駿馬大寫特寫?!端疂G傳》第十三回寫索超騎“李都監(jiān)那匹慣戰(zhàn)能征雪白馬,……勝如伍相梨花馬,賽過秦王白玉駒”。楊志騎“梁中書那匹火塊赤千里嘶風馬,……休言火德神駒,真乃壽亭赤兔”。這里提到了三匹名馬,而下面這段文字則又提到名馬三匹:
康熙爺離了座,站在東邊,宦官把畫在西邊挑著,頭前兩邊燈燭輝煌??滴鯛斢^瞧:頭一匹名為赤兔馬,乃三國呂布所騎,后來呂布被擒,此馬歸于曹操。漢壽亭侯被困曹營,曹操贈赤兔馬,關(guān)公因為此馬給曹操下了一拜,真乃千里駒也。又看第二匹,是一匹黃驃馬,當年馱過秦瓊,在潼關(guān)內(nèi)三擋老楊林,潼關(guān)外九戰(zhàn)魏文通,走馬取金堤,皆此馬之力,真好馬!又看第三匹馬,乃是赤炭火龍駒,殘?zhí)茣r李存孝所騎,過黃河,見黃巢四十八萬番漢兵,連破七十二座連環(huán)陣,十八騎人馬殺入長安,皆此馬之力!(《彭公案》第二十九回)
以上兩則描寫,去其重復,得到五位“小說名人”的五大名馬:伍子胥梨花馬,李世民白玉駒,秦叔寶黃驃馬,李存孝火龍駒,還有先呂布后關(guān)羽的赤兔馬。如果將這五匹名馬作一區(qū)分,則其皮毛可分為三種顏色:白、紅、黃。其實,古代小說對好馬的描寫,最搶眼的就是其皮毛花色:
果然一翩翩少年公子,銀槍白馬,白盔白甲白袍白旗,混身雪片一般。(《宋太祖三下南唐》第四十四回)
黑八卦旗一分,轟隆一聲炮響,出來了一個黑老道,黑衣服黑馬,黑頭發(fā)蓋著黑臉,身后肯定寶劍,頭挽道冠,手中抱定黑旗子。(《續(xù)小五義》第一百二十四回)
兩例所描寫的好馬黑白分明,而且?guī)铀鼈兊闹魅搜┌滓黄蚱岷谝粓F。除了上述的紅、白、黑、黃四種顏色以外,名馬還有很多種毛色,后文還將涉及。這里,再對這些名馬來點典型性介紹。
赤兔馬在中國古代小說中最早現(xiàn)身應該是在宋元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中,其主人是呂布。
其家奴再復:“這馬非俗,渾身上下血點也以鮮紅,鬃毛如火,名為赤兔馬。丞相道,不是紅為赤兔馬,是射兔馬。旱地而行,如見兔子,不曾走了,不用馬關(guān)踏住,以此言赤兔馬。又言,這馬若遇江河,如登平地,涉水而過;若至水中,不吃草料,食魚鱉。這馬日行一千里,負重八百余斤。此馬非凡馬也?!薄珟燁I(lǐng)軍兵五十余萬,戰(zhàn)將千員。左有義兒呂布,布騎赤兔馬。(卷之上)
這里,對于赤兔馬何以被稱之為“赤兔”,有了一個顛覆常識的解釋:“不是紅為赤兔馬,是射兔馬。”但在一般人心目中,赤兔馬仍然應該是紅色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也是這樣描寫的。但后來,呂布被曹操斬殺,赤兔馬歸了曹操。再后來,曹操就將這匹千古名馬送給了關(guān)羽:“操令左右備一匹馬來。須臾,使關(guān)西漢牽至,身如火炭,眼似鑾鈴。操指曰:‘公識此馬否?’公曰:‘莫非呂布所騎赤兔馬乎?’操曰:‘然。吾未嘗敢騎,非公不能乘?!B鞍奉之。關(guān)公拜謝。”(卷之五《云長策馬刺顏良》)
然而,無論赤兔馬究竟姓呂還是姓關(guān),總之都是在東漢末年發(fā)生的事。但誰也沒有想到,在以宋代或明代為背景的小說作品中,居然數(shù)次出現(xiàn)了赤兔馬。
只見宋金輝騎的一匹赤兔馬,在那里亂叫。匡胤聽了馬嘶,仔細一看,見那馬周身如火炭一般,身條高大,格體調(diào)良,走至眼前,將韁繩拉住。(《飛龍全傳》第二十一回)
洪基急拖槍而走,那赤兔馬走得極快,周爺追趕不上,隨揮動三軍,一齊進踩賊營。(《鐵冠圖忠烈全傳》第二十三回)
這馬難道能活數(shù)百上千年嗎?況且,《三國志通俗演義》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寫赤兔馬殉主而亡了嗎?或許,最合理的解釋是赤兔馬乃許多相近似的好馬共名,上述這兩匹赤兔馬正是東漢末年那赤兔馬的后裔。
赤兔馬而外,烏騅馬名氣也很大。最早的烏騅馬是楚霸王的坐騎,這在很多書籍中都有記載,明代小說也有描寫:
霸王見亭長艤船相待,久而不去,知為長者,乃謂曰:“吾知公為長者,吾有此馬騎坐,數(shù)年以來,所向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今恐為漢王所得,又不忍殺之,公可牽去渡江,見此馬即如見我也,此亦不相忘之意。”遂命小卒牽馬渡江。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欲上船,霸王見馬留連不舍,遂涕泣不能言。眾軍士攬轡牽馬上船,亭長方欲撐船渡江,那馬長嘶數(shù)聲,望大江波心一躍,不知所往。(《西漢演義》第八十四回)
烏騅馬,顧名思義,應該是黑色的好馬,這與傳說中的楚霸王倒也般配。因為人們印象中的楚霸王應該是豹頭環(huán)眼,燕額虎須,膚色黑黑的。與之相近的系列人物還有張飛、呼延灼、常遇春等。更有意味的是,他們所乘的馬匹恰恰都是“升級版”的烏騅馬。張飛馬名豹月烏已見前述,再看另外二位所騎名馬:
宋徽宗賜給呼延灼的踢雪烏騅是從腳上變色,而常遇春所騎之捕日烏騅則應該是在頭上變色。這種雜色的好馬,實際上又成為小說中名馬的主體。例如以下幾匹:
乍一看,似乎古代小說作家的說法不太一樣,其實,黃驃馬乃是一種黃色皮毛上夾雜著白點子的駿馬,這與《大唐秦王詞話》中所謂“呼雷斑豹”的說法是吻合的。
二、騎士與坐騎:人馬俱風流
上一節(jié)中,我們探討了好馬的外在形態(tài)。但《說唐》中的這段描寫,又體現(xiàn)了英雄愛寶馬的情結(jié),還寫出了英雄識好馬的情節(jié)。這種情節(jié),在中國小說史上比比皆是。在下面這段故事中,岳飛的表現(xiàn)就與秦瓊不相上下。
當然,岳鵬舉與秦叔寶觀察駿馬的興奮點還是有區(qū)別的。秦叔寶比較喜歡具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坐騎,而岳鵬舉則比較喜歡清一色的純白。進而,我們要追問的是,在中國古代小說中,最喜歡好馬的究竟有哪些人物呢?答案有二:統(tǒng)兵將領(lǐng),江湖豪俠。先看第一類:
從開天辟地的遠古蠻荒,到封建末期的明清易代,陣上將軍無一不愛好馬。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馬的優(yōu)劣往往牽涉到乘坐者的生命。故而,選擇一匹好馬,是每一位將軍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而寫好名馬與名將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則是小說家、尤其是描寫戰(zhàn)爭故事的小說家的基本任務之一。正因如此,《開辟演義》和《有商志傳》等小說的作者,甚至置歷史真實于不顧,竟然讓在以車戰(zhàn)為主的先秦時代披掛上陣的將帥們騎上了“千里追風馬”。
除了統(tǒng)兵上陣的將帥之外,另一類喜歡好馬的極大人群就是江湖豪客了:
三例中的英雄,都是江湖中人,但卻有正邪之分。第一例中丁兆蘭眼中那個又可怕又可惡的敵人飛天狻猊鄭天雄,是襄王手下的“五虎之冠”,但卻是個反面人物。第二例中的主人公名叫花振方,是一個典型的江湖大俠。第三例中的主人公伍天熊乃是一位占山為王的二寨主,是一個年輕而性格急躁的江湖好漢。三人之間雖然有著年齡、性格乃至政治立場的重大差別,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愛馬,愛好馬,而且是那種黑白分明的好馬。
不僅英雄豪杰愛好馬,就是英雄的家人子女,往往也會騎上父輩留下的駿馬,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下面這位小姐就是:
小姐乃君山寨主鐘雄的女兒,父親醉酒被擒,只好聽從母命,騎著紅沙馬,跟隨父親的手下逃亡他鄉(xiāng)。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匹好馬往往就是逃難之人的救命稻草,也是闖蕩江湖者的生命之舟。正因如此,但凡行走江湖者,勢必千方百計尋覓良駿以為腳力。請看下面這位好漢對好馬的尋尋覓覓:
陳希真本為一中下級軍官,因受到權(quán)豪勢要的陷害威逼,不得已亡命江湖。于是,擁有好馬對他就是勢在必得的基本要求了。最后,他從郭教頭的未亡人那里買到了喚作“穿云電”的棗騮馬,便可以帶著女兒陳麗卿行走江湖了。
當然,如果愛馬的英雄碰到一位豪爽的朋友,或許也能得到被贈送的駿馬。西晉時名將齊萬年就有這么好的運氣。
對于好馬,古代小說中很多英雄好漢除了買得、受贈以外,也還有愛馬愛到癡迷狀態(tài),以至于為了得到一匹真正的好馬而不顧一切的“傻蛋”。下面這位紀獻唐先生就是如此。
這里有女元帥樊梨花的八面威風,也有女將軍楊瓊玉的英姿颯爽,還有蠻公主李小鬟的急如星火,更有女煞星屠俏的橫空出世,甚至還有牽著“棗騮馬”準備亡命江湖的憨癡女俠陳麗卿的從容不迫。各種毛色的好馬,與這些妙齡女郎的佩飾、裝備、神態(tài)結(jié)合在一起,便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形成了一道又一道奇特而亮麗的風景線。由此可見,喜歡寶馬并非將軍俠客的專利,那些巾幗豪杰也不乏愛馬如命者,她們甚至更能以自身的綽約風姿與風馳電掣的寶馬相映成趣。
除了陣前將帥、江湖豪俠、巾幗英姿都酷愛好馬之外,就連廟堂天子也喜歡良駿。當然,帝王們的寶馬必然更帶有華貴的皇家氣象,最為常見的乃是一種“骕骦馬”。
由上可知,“骕骦”是一種白色、昂首、長頸的駿馬,尤為帝王所喜愛。更有意味的是,不僅漢民族的君王喜歡白馬,就連少數(shù)民族的君王也有白馬之好。
金國國王的這匹白馬不僅英俊,而且神異,它居然能夠在大江之中為三軍將士“踩”出一條路來,并直接證明了“金主”是真命天子,真正是神乎其“馬”也!但還有更神的,有的小說干脆讓小白龍變成神俊白馬。
白龍馬的故事在中國幾乎盡人皆知,當然是由于《西游記》的藝術(shù)魅力所致,但說到底,更因為“白馬”在佛教中是最純潔高貴的馬,難道沒有看見,佛教東傳至中國,所建立的第一個寺院就是洛陽白馬寺嗎?
相對于西方凈土崇信白馬而言,陰曹地府所常用之馬當然就應該以“黑”為主了??刹皇菃??那位在陽間、陰間“兩班倒”的天下第一清官包公,第一次到陰間上班時騎得就是“黑馬”。
在陰間,像包公這樣的面黑心紅的好官,所用儀仗,都是以黑色為主的,不僅馬是黑的,就連仆役穿的也是青衣,鞍韉也清一色的黑。作者這樣構(gòu)思,乃是因為黑色是一種沉重的色調(diào),它給人以壓抑感,但同時又顯得非常肅穆莊重。
然而,有的名馬除了給人乘坐之外,還可以作為一種蒙騙人的工具。明代的一部小說,就寫到借獻馬而手刃仇人的故事。這故事的主人公,乃名將呼延贊,不過,當時隱姓埋名成為“馬贊”。
后來,馬贊果然留在歐陽彷身邊,果然瞅準時機報了父仇。但是,在這個故事中,馬是沒有什么感情色彩的,它基本上只是主人公用來蒙騙仇人的一個道具。書中的主人公馬贊,以及作者,都是絲毫沒有顧及馬“情感”的。那么,是否所有的馬都沒有情感呢?是否所有的古代小說中所寫到的馬都沒有情感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許多小說中,馬不僅有情感,而且還很豐富。
三、情感與智商:靈物人性美
馬是靈物,它有著豐富的情感。說到馬的情感,我們不妨先從小事說起?!八逄葡盗行≌f”中的大英雄秦叔寶,曾經(jīng)倒霉到賣馬的地步。然而,當萬分無奈的好漢將那瘦馬拉著準備離開客棧大門時,卻發(fā)生了令人鼻酸的一幕:
你看那馬的動作:“把兩只前腿蹬定這門檻,兩只后腿倒坐將下去。”這是多么人性化的描寫?。∶鎸@樣一匹通人性的馬,不要說主人公秦瓊不忍心用力拖拉,但凡是“情商”優(yōu)于那狠心的店小二者,都會心頭震顫的。
秦叔寶的那匹馬,可以說是情商和智商兼具的。情商方面已見上述,其實,這匹馬還有十分聰明的一面,它“徑曉得主人要賣他的意思”,而且,這個判斷是邏輯推理得來的:“曉得才交五更,若是回家,就是三更天也鞴鞍轡、捎行李了;牽棧馬出門,除非是飲水龁青,沒有五更天牽他飲水的理?!毕襁@樣情商、智商兼具的馬,實在罕見!但是,在情商、智商二者之間具有一方面“靈異”也就相當不錯了。下面這匹馬,就是情商較高而智商較低的。
文素臣的馬,情商很豐富,當主人說有草料時,“那馬一似懂得說話,搖頭擺尾,直躥的往前去了”,而當主人有所發(fā)現(xiàn),不讓它吃草時,它的表現(xiàn)簡直就像一個可憐的孩子:“兩眼滴淚,哀鳴不已。”但相對于主人的智商而言,它還是相差甚遠的。這種差距勢所必然,因為文先生南征北戰(zhàn),見多識廣,最后位極人臣,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角色。一匹馬,就是再聰明,也不可能超過最聰明的人。但是,這匹馬卻與一般人的智商相差不遠,因為在當時,放縱自己的馬匹去吃有毒的草料的人不止一個,那幾匹“滾倒在地,不能活命”的“吃草之馬”就是證明。這些馬主人的智商,或者說社會經(jīng)驗與文素臣之間的距離,應該與文素臣的馬一樣,相差無幾。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素臣這匹馬的智商也不算低。
還有情商更高的馬,因為它可以幫助一個父親尋找到失散的女兒。
戰(zhàn)亂之中的父女重逢,竟然來自極重情感的馬兒的長途跋涉和狠狠一掀,雖然那老兒跌得不輕,但他得到了最重要的收獲,見到了女兒。我們實在不能埋怨這匹將主人掀翻在地的好馬,因為它不會講話呀!它最為直截了當?shù)霓k法,就是制造一點大動靜,讓父女相見。它的目的達到了,而且表現(xiàn)得非常優(yōu)秀。
表現(xiàn)優(yōu)秀的駿馬還有一類,那就是極有骨氣、極有眼光,甚至能分清是非、預知禍福。
在封建時代,兄弟之間為了皇位之爭奪異常激烈,絕無善終,因為這種斗爭必然是你死我活的。上述故事中,慕容廆因為庶兄的馬戰(zhàn)勝了自己的馬而要將哥哥趕到千里之外,后來雖然后悔了,派人追回,但他哥哥心里明白,嫌隙既生,回去后總有一天會爆發(fā)矛盾的,甚至會有殺身之禍。于是,吐谷渾借助馬兒的態(tài)度委婉地拒絕了弟弟的召回,而那匹馬的表現(xiàn)簡直妙極了:“從人擁馬東去,數(shù)百步,馬輒悲鳴,復西走不去?!迸腔埠蟮膱远?,思考后的決絕,這哪兒是匹馬呀,簡直就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人。最后,這匹馬決定了主人千里征程的方向,還決定了主人政治生命的走向,當然,也決定了自己的生命歷程的去向!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白摺钡暮民R走得有道理;“不走”的好馬居然也大有道理在。包公的馬,就是這樣一個靈物。
作為一匹“馬”,居然有“三不走”!簡直神了,簡直比人還“人”!除了包公以外,一般人恐怕沒有如此超凡的判斷力。即便是包大人,也是受到此馬的啟發(fā)然后才能破若許冤案的。這樣的馬,智商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高級狀態(tài)。
然而,在中國古代小說、甚至于在中國古代通俗文學中,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還是好馬救主的故事,而且被救者多半是真命天子。劉備的盧馬躍檀溪的故事、李世民玉鬃馬三跳虹霓澗的故事早已被喜好中國古代小說的讀者所熟知,這里再補充二例:
燕王朱棣策馬跳高堤的故事,完全可以與躍檀溪和跳虹霓鼎足而三,但說到底,都是后起的故事對先前同類故事的模擬,沒什么意思。而薛仁貴飛馬救唐王的故事,則有點推陳出新的意味了。因為當時追趕李世民的是蓋蘇文,那是一個強大而危險的敵人,靠一匹馬是救不了這位真命天子的。因此必須有人,有蓋世英雄來擊敗蓋蘇文。于是,薛仁貴騎著花鬃馬上場了,最終殺敗了蓋蘇文,救了唐天子。表面看起來,是能人騎著好馬救了李世民,而實際上,這段故事所展現(xiàn)的乃是好馬積極主動地載著大英雄救了貞觀天子。在整個故事進程中,“馬”一直是主動的,發(fā)現(xiàn)敵情,焦慮不安,點頭示意,拼命狂奔,都是“馬”的行為,而作為“人”的薛仁貴只是十分被動地在“馬”的帶動下立下蓋世奇功的。這功勞,真正是“汗馬功勞”!
其實在古代小說中,還有一匹差一點以身殉主的馬,只不過由于它的特殊表現(xiàn),將故事引向了另一種范式。
由于此馬思主而絕食嗥叫,故而導致了總兵大人的醫(yī)馬廣告;又由于醫(yī)馬廣告,便引出了另一種關(guān)于好馬的故事:英雄馴馬。上面這段描寫,就是“好馬殉主”到“英雄馴馬”兩種故事類型的轉(zhuǎn)折載體。
四、英雄與烈馬:改惡而向善
在古代小說中,按照歷史時間先后,最早馴馬的英雄人物當為楚霸王項羽。
楚霸王之后,這種馴馬英雄逐漸多了起來。這里有歷史名人,也有藝術(shù)虛構(gòu)。但無論何種人物,都是英雄好漢,他們馴馬的過程都是很精彩的。
前一例中的馴馬好漢一會兒被稱之為“歡”,一會兒又被稱之為“六渾”,其實“歡”就是“六渾”,此人名叫高歡,字賀六渾,這可是北朝著名人物。他曾經(jīng)被北魏封為渤海王,擁立過北魏孝武帝,當宰相后又逼走皇帝,旋即別立孝靜帝,于是自己也就成為北魏分裂后之東魏的大臣。最后,高歡在北齊天保初被追崇為獻武帝,廟號太祖,天統(tǒng)初改謚神武皇帝,廟號高祖。這位賀六渾為人性深密,極權(quán)變,馭軍旅法令嚴肅,聽斷明察,是一個亂世奸雄。小說寫這樣一位英雄人物識別并馴服一匹毒龍馬,可以說是人與馬相得益彰的。第二例中的狄青,也是歷史名人。他曾經(jīng)在北宋名臣韓琦、范仲淹手下為將領(lǐng),受范仲淹指導,熟讀左氏春秋,精通兵法,成為一代名將。他先后平叛西夏,宣撫兩湖,經(jīng)制廣南,南征破敵,官拜樞密使,謚號武襄。狄青為人慎密寡言,尤喜推功將佐,善用奇兵,南征儂智高時曾于上元佳節(jié)張燈結(jié)彩、把酒言歡之際,三鼓而奪關(guān),一晝夜破敵。反映狄青故事的小說,除《萬花樓》外,還有《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等。像這樣一位歷史上和傳說中的雙料名人,寫他腳踢火騮駒之風采,也恰到好處。
五、叫騾與嘯驢:騏驥變形美
以上,我們簡略巡閱了中國古代小說中形形色色的好馬、名馬以及這些駿馬與英雄之間的故事。但實際上,還有一種“馬”的變體也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驢子與騾子。騾子是非驢非馬、亦驢亦馬的動物,但在乘坐功能方面,一匹好騾子往往并不亞于好馬。
文素臣慧眼,識得一匹遍體青色的騾子,而且高大無比,而他對騾子主人所說的夸贊之詞卻是“名士愛馬”。可見在文素臣心目中,這匹騾子的好處不在名馬之下。當然,騾子也像好馬一樣,比較適合于身材魁梧的男子漢乘坐。但是,那身軀相對柔弱的驢子呢,其主人卻不太合適由彪形大漢充當了。在歷史長河和古代文學作品中,與驢子相得益彰的主人多半是兩大類別:文士與女俠。文士如王安石,如陸游,其風格大致上是“詩人味”。女俠呢,騎著匹小毛驢的巾幗豪杰,似乎更具幾分別樣風采。
馬也罷,騾也罷,驢也罷,中間可是大有堪與君子比德者。
進而言之,一匹好馬,其實是真善美的化身。
反過來說,人而無德,不如騾馬!
注:
①吳趼人著《痛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頁。
③《彭公案》,寶文堂書店1986年版,第138-139頁。
④好古主人《宋太祖三下南唐》海上劍癡《仙俠五花劍》,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頁。
⑤吳民宋文校點《續(xù)小五義》,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814頁。
⑥鐘兆華著《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巴蜀書社1990年版,第387頁。
⑦羅貫中著《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4頁。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
責任編輯:徐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