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聞 琛
早在十幾年前,上師大附中的余黨緒老師就已經(jīng)開展了“批判性思維”的教學實驗。多年來,他潛心探索以“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的思辨性閱讀與“基于公民表達的寫作教學”,堅持為學生提供與其心智發(fā)展相匹配的閱讀材料,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文本、獨立思考。
在語文教學中,余老師主張:作品能夠說話的地方,老師就不要說話。
比如在講《水滸傳》時,好多學生會說:李逵真是太好玩兒了。雖然從文學的角度講,精神上天真爛漫的李逵確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在余老師看來,《水滸傳》宣揚的是有仇必報,有仇加倍報,如果學生們將李逵視作英雄,那就糟了。
但他并沒有將自己的論斷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選擇通過提問來啟發(fā)學生:我們平時都說要做有尊嚴的人、有理性的人、有智慧的人、獨立自主的人,那么你看李逵具備這些素質(zhì)嗎?他有智慧嗎?有理性嗎?沒有,他太莽撞了。他有尊嚴嗎?也沒有,他在宋江面前就像一條哈巴狗。他也沒有教養(yǎng),在和宋江、戴宗吃魚那一段里簡直就是一個土匪。
為了加深學生理解,他還鼓勵學生去看《悲慘世界》,之后便是細致的文本分析:李逵在家鄉(xiāng)惹事,把人給打死了,之后就把所有的怨氣都發(fā)泄到社會上,想報復社會、推翻政府。
冉阿讓呢?因為外甥快餓死了才偷了一塊面包,結(jié)果就被判了四年刑,后來又因為幾次逃獄而坐了十九年牢。照理說,像他這樣的人應該對社會充滿怨恨,但冉阿讓很寬容,他可以放棄恩怨。
兩相比較,兩人的精神境界高下立判。在閱讀、比較、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受到了沖擊,并獲得了多元的視野,對作品的理解自然也就加深了。
在余老師看來,識記性的東西用處不大,重要的是學會思考,所以他的經(jīng)典閱讀課基本都是主題型引導,通過寬恕、復仇、愛情、命運、冒險和流浪、功名和道義等這些亙古千年的文學母題來展開。
在講授經(jīng)典冒險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時,余老師就分了三個層次來指導閱讀:
首先,是與電影版作比較。在電影中,魯濱遜和他的哥們兒同時愛上了一個女的,兩個人爭風吃醋格斗,魯濱遜把對方給打死了,最后因為走投無路才流浪到荒島上去。
學生意識到這與小說中的情節(jié)不同,小說中的魯濱遜就是一個不安分的家伙,他明明可以在家里過安生日子,卻忍不住腳板癢,必須得出去。第一次出去就碰到了風暴,嚇個半死,發(fā)誓再也不去了,但是第二次又癢了。
于是他就啟發(fā)學生比較一下。學生說:“哦,魯濱遜去荒島,在電影里是被動的,但在小說里是主動的,小說更深刻,因為人其實都有一種走出去的愿望,安分不過是礙于現(xiàn)實,不得不安分?!?/p>
之后,他又引導學生去咀嚼細節(jié)。比如,流浪和冒險是人的一種浪漫天性,但冒險與生存是一對天然的矛盾,人如果沒有理性和知識的力量,就沒有辦法生存。小說中,魯濱遜的船擱淺在荒島上,他用13天的時間把船上所有的東西都搬到了島上。
這時余老師就開始啟用知識資源,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魯濱遜會冒著生命危險,把這些東西都搬到島上去?先是面包和酒,可以保證他短期內(nèi)不餓死;然后是工具,有了再生產(chǎn)的工具,所以他才能在島上待28年;槍和火藥讓他的安全有了保障。
此外他還搬了狗、鸚鵡和書,這樣精神上不至于太孤獨。從溫飽到安全,從精神到尊嚴,最后還收了一個奴隸“星期五”,自我認同、與人交往的需求也解決了。至此,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分析到這里,余老師又帶領(lǐng)學生們跳出文學和文化的視域,進入到社會理論層面:魯濱遜沒有這些東西不能生存,而這些東西又都是從人類社會帶過來的,一把鋤頭、一顆種子都是人類幾千年來文明的成果。他把人類文明的成果帶到了荒島上,就充分地說明了人的社會性。
那么這有沒有理論依據(jù)?有,馬克思有一段話:人離開人沒法生存,但是有一種例外,就是已經(jīng)內(nèi)在具有人類文明的人是可以生存的。這么一來,很抽象的論斷學生也能聽得進去了。
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余老師認為經(jīng)典與時文不可偏廢,應保持不同類型文章數(shù)量的均衡。他曾經(jīng)編著過一套四卷本的“中學生思辨讀本”,其中就包括古典詩歌、現(xiàn)代雜文、經(jīng)典名著和當代時文。在他看來,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人文修養(yǎng)的謙謙君子固然不錯,但我們所處的時代更需要有獨立見解的現(xiàn)代公民。
為此,余老師和他的同事開創(chuàng)性地指導學生開展了“萬字時文”的閱讀活動。不同于“心靈雞湯”式的美文,“萬字時文”篇幅長、容量大,多大開大闔,視野寬廣,就事論事,結(jié)構(gòu)嚴密。
這種“極限式”的閱讀訓練非常有助于學生汲取新理念、拓寬文學視野、提升思維品質(zhì),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之后,為了更充分地利用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閱讀材料,余老師又要求學生撰寫5000字的時文綜述,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與表達能力。
在寫作訓練中,余老師也不會只拋出一個空洞的概念,而會通過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比如“助人為樂”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他會將其落實到“要不要扶老人”這種具體場景中,然后啟發(fā)學生:扶還是不扶?當然要扶。扶是人的本性,怎么扶只是技術(shù)層面的問題。如此條分縷析、層層遞進之下,學生自然有話可講、有理可辯了。
讀什么
閱讀可以分為書閱讀與文閱讀。有些書的確比較適合培養(yǎng)孩子的理性思辨力、質(zhì)疑判別力和邏輯推斷力,如文學類的《魯濱遜漂流記》《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紅與黑》《罪與罰》《復活》《歌德談話錄》,哲學類的《蘇菲的世界》《織夢人》,歷史類的《萬歷十五年》等。文閱讀中,比較適合的是學術(shù)隨筆、雜文、歷史隨筆、文化思考類的文章。
怎么讀
引導孩子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回答問題,老師要站在更高的層面去引導孩子思考與回答,訓練思維與表達。
要理順情節(jié)的前因后果,因為經(jīng)典作品中的情節(jié)設置都有深厚的文化的考量、人性的考量、性格的考慮和邏輯的考慮。
比較是古老而不朽的學習方法,能促進思維的清晰度、關(guān)聯(lián)度的進化。比如蘇格拉底的選擇死亡與司馬遷的選擇茍活,比一比,能看出很多問題。
將作品的理解與對作家的理解結(jié)合起來,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其人生經(jīng)驗、生命體驗相關(guān),尋找這其中的關(guān)系,對于培養(yǎng)孩子理解社會、文化和人心,非常有幫助,可以讓孩子先讀名著,再讀作家傳記。
在閱讀中培養(yǎng)思維
不要貪多求全,要精讀幾本感興趣的書,做一些研究,動筆寫點東西。
要學會停下來。真正的思考肯定是有停滯的,有不滿足感,有遺憾感,有饑餓感,不順暢。
要經(jīng)常問:這樣寫這樣說,有根據(jù)嗎?
還要問:有沒有其他可能?這樣寫是不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