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協(xié)調發(fā)展的公共通識課程建設

2016-01-23 09:45:27薛有才劉士旺駱鈞炎李俊波袁秋萍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教學成果科學素質人文素質

薛有才,劉士旺,駱鈞炎,李俊波,袁秋萍,黃 俊

(浙江科技學院 a.理學院;b.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c.體育部,杭州 310023)

?

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協(xié)調發(fā)展的公共通識課程建設

薛有才a,劉士旺b,駱鈞炎a,李俊波c,袁秋萍b,黃俊b

(浙江科技學院 a.理學院;b.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c.體育部,杭州 310023)

摘要:學生素質包括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10余年來,浙江科技學院在開設的系列公共通識課程中,堅持“科學、人文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科交叉、文理兼顧,并針對公共通識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由此取得系列成果。

關鍵詞: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創(chuàng)新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公共通識課程;教材;教學成果

中國高校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力推廣素質教育,許多學校取得了豐碩成果[1-2]。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包括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21世紀初,南開大學顧沛先生提出了大學生“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融合”的教育理念[3],并在其主講的數(shù)學文化選修課中實踐。

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既有人文素養(yǎng)又有科學精神、既懂得人文價值又掌握科學方法的高素質人才,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國家和社會棟梁,是現(xiàn)代大學生通識教育的重要理念。10余年來,浙江科技學院(以下簡稱浙科院)堅持“科學、人文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教育有機融合”的教育理念,開設了數(shù)學文化、物理學與人類文明、生命科學導論、食品營養(yǎng)學、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實踐訓練和體育文化學等系列科學素質教育類型的公共課,強調學科交叉、文理兼顧,力求科學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新教育的有機融合,并在課程建設方面積極探索與實踐,取得了系列成果。

1系列公共通識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設舉措

1.1系列公共通識課程面對的主要教育教學問題

大學生公共通識課程與專業(yè)必修課程或專業(yè)選修課程等不同,學生對通識課程的要求比較高,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一方面希望能夠從通識課程中學到其他課程中所沒有的知識,特別是提高其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又希望公共通識課程不像專業(yè)課程那樣緊張,能夠相對“輕松”。所以,公共通識課程的開設就必須從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選擇等多方面精心準備,達到公共通識課程的要求。另外,許多專業(yè)課程與專業(yè)基礎課程由于學時緊、內(nèi)容多,課程難度又相對較大,為了應對考試,教學往往圍繞知識和考試來進行,很少涉及課程在思想、精神方面的內(nèi)容,甚至連課程涉及的科學家、科技史、科技思維等一些基本的科技文化內(nèi)容也鮮有提及。因此,大多數(shù)學生對課程的科學思想、精神等了解得比較膚淺,對課程的宏觀認識和總體把握較差,并造成學生對課程的恐懼心理。所以,公共通識課程建設必須從科學思想、方法、精神及涉及的人文精神等方面著手,以達到提高學生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目的。同時,課程還必須注意科學、人文素質與創(chuàng)新教育的有機融合,以免造成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兩張皮或顧此失彼。

由上可知,系列課程建設需要解決以下問題:一是人文素養(yǎng)與科技素養(yǎng)有機融合的問題。也即系列課程要著重于科學思想教育,精髓是堅持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教育、科學方法與創(chuàng)新精神三方面有機融合的核心教育理念,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二是科學素養(yǎng)教育與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課程內(nèi)容體系問題。也即課程要緊緊圍繞“科學思想方法、科學創(chuàng)造性、科學文化性、科學哲理性、科學教育性”五大主題構建教學內(nèi)容體系,以提高教學效果。三是系列通識課程教材短缺的問題。這些課程教材相對都比較缺乏,特別是缺乏針對性強、廣受學生歡迎的教材。四是系列通識課程與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教育問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是有效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如何通過通識課程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通識課程面臨的一大問題。

1.2系列公共通識課程建設舉措

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浙科院在公共通識課程建設中采取了如下對策。

1.2.1堅持教育理念,有機組合課程內(nèi)容體系

10余年來,浙科院堅持“科學、人文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教育有機融合”的教育理念,將問題、思想、方法、科技創(chuàng)新實例等科學素質材料,與科技人物、科學精神、歷史文化背景、文化影響、科學的真善美、哲學意義等人文素質材料有機融合組織課程內(nèi)容體系。一方面,問題、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創(chuàng)新歷程、科學思維、科學家歷程等是比科學知識更為重要的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公共通識課程的核心就是圍繞各種問題,特別是歷史上非常著名問題的解決歷程,貫穿科學思想、方法、科學思維與科學創(chuàng)造力,以及科學家的精神、歷史文化背景等于其中,再分析事件的歷史文化影響及哲學意義,實現(xiàn)同時提升學生科技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成功的。另一方面,系列公共通識課程建設團隊成員都以“科學宏觀思想”為學生構建各個學科的整體知識體系,突破了由于各專業(yè)課程知識限制造成的知識碎片化而難以形成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局限,也找到解決中國理工科課程特別是公共課程見物不見人的課時少、教學效果差、學生后勁不足等問題的鑰匙。

1.2.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作為公共通識課程,一個大的問題是學生為修學分選課。為了避免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團隊成員在如何呈現(xiàn)課程內(nèi)容方面下足功夫,或從學生熟知問題的不同視角引進,或提出更為深刻、更為宏觀或逆向的問題,特別是從社會學、文化學、哲學等不同視角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并以課堂討論、辯論等形式活躍課堂。各門課程都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軟件,物理學與人類文明、數(shù)學文化等課程還建設了網(wǎng)絡課程,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精心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組織參觀科技中心、歷史博物館、檔案館,課外討論與小論文等活動,以充實學生業(yè)余生活,激發(fā)求知欲望。課外活動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小論文方面,數(shù)學文化課程先后收到1 000多篇小論文,食品營養(yǎng)學課程前后課程收到3 000多篇小論文,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收到300多篇小論文,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程度。

1.2.3加強教材建設,滿足課程需要

為了更好地實踐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的有機融合,配合課堂教學,團隊成員編寫了《物理與人類文明》[4]《數(shù)學文化》[5]《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實踐訓練》[6]《體育文化學》[7]和《科學思辨二十四則》[8]等教材。教材無論從選材、內(nèi)容組織還是呈現(xiàn)形式都貫穿了上述教育理念。這些教材的出版不僅保證了同類課程教學需要,而且對于上述教育理念與公共通識課程的推廣助益良多。例如,教材《數(shù)學文化》在不到3年時間就出了第二版,多次印刷,不僅成為許多院校本科生同類課程教材,而且已在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科技史專業(yè)研究生中試用3屆,反映良好。同樣地,《體育文化學》不僅在一些學校本科生中使用,也在蘇州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中試用,受到學生肯定。

1.2.4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教學研究與課程建設互相支持

上述系列成果是多個教學改革項目成果的積累。例如,系列公共通識課程建設獲得浙科院教學成果培育項目(駱鈞炎主持)的支持,從宏觀上支持與把握了項目發(fā)展;《物理學與人類文明》《食品營養(yǎng)學》教材分別獲得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支持;“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是浙江省體育特色建設項目——“大學生戶外運動”子項目,投資100萬元的大學生戶外運動基地于2012年獲得浙江省教育廳實驗室建設項目(李俊波主持);《數(shù)學文化》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年重點教材建設項目,也是浙科院重點建設教材項目與網(wǎng)絡課程建設項目(薛有才主持)。這些項目的研究成果為課程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與方法支持,有力地推動了課程建設,同時,系列公共通識課程建設也為項目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與教學實踐。

1.2.5組織多種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系列公共通識課程指導教師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科研活動。例如,為了盡量多地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基本生存生活知識,從2003年起,每學期都會安排參加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的學生進行野外拉練,野外生存生活訓練俱樂部深受學生喜愛。再如,在食品營養(yǎng)學課程中,從食品配方設計,到食品配料、制作全過程都是學生自己操作,教師對學生起到的作用是配方的建議與制作過程的指導,全方位地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系列公共通識課程建設及推廣的主要成果與創(chuàng)新點

2.1課程建設與推廣的主要成果

2.1.1課程廣受歡迎,學生受益面大

數(shù)學文化、物理與人類文明、生命科學導論、食品營養(yǎng)學、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實踐訓練等課程,已經(jīng)成為浙科院學生最喜歡的公共通識課程。食品營養(yǎng)學開設31個班次,4 097名學生受益;數(shù)學文化及相關課程文科數(shù)學開設20多個班次,2 000名學生受益;物理與人類文明、生命科學導論、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實踐訓練等課程均超過10個班次,各課程都超過1 000名學生受益。

2.1.2教材影響較大,凸顯推廣效益

《物理與人類文明》《科學思辨二十四則》《數(shù)學文化》《食品營養(yǎng)學》《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實踐訓練》和《體育文化學》系列教材分別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商務出版社、機械工業(yè)出版社等出版發(fā)行。其中,《物理與人類文明》在2006年第一版的基礎上,2013年又出了第二版,是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被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等10多所院校選為教材或主要參考讀物。《食品營養(yǎng)學》是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袁秋萍參編)?!稊?shù)學文化》2010年出第一版,2013年出第二版,累積印刷22 000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被全國40多所院校選為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相關課程教材或主要教學參考書;安徽師范大學、西安外事學院、浙江樹人大學、重慶文理學院等院校都給出了很高的使用效果評價?!洞髮W生野外生存生活實踐訓練》成為包括浙科院在內(nèi)的多所高校此類課程的教材?!扼w育文化學》成為浙科院、蘇州大學等高校同類課程的教材或主要教學參考讀物。

2.1.3利用各種場合,積極推廣課程

葉高翔教授先后在前杭州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作數(shù)十場與課程相關的學術報告,有力地推動了物理學與人類文明課程的建設。為推動數(shù)學文化等課程與教材建設,薛有才于2008年12月主持了浙科院與機械工業(yè)出版社聯(lián)合舉辦的全國相關課程與教材建設研討會,并于2015年在“第五屆全國數(shù)學文化論壇”上作了大會交流發(fā)言。這些活動,對于課程建設與推廣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2.1.4創(chuàng)新教育效果顯著,學生成果豐碩

袁秋萍、薛有才、黃俊指導多名學生獲得26項“春萌”課題,2項“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4項獲得“省級新苗”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項目取得系列成果。其中,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5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6項,省挑戰(zhàn)杯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指導學生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9篇,陳嵐嵐等人的課題成果還出版了專著《浙江大學數(shù)學學派簡史》[9]。

2.1.5活動影響大,社會反響好

以“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活動為例,由于學校較早較好地開展了該活動而成為教育部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研究會理事單位;2007年教育部對學校進行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作為特色課程展現(xiàn)在專家面前;2010年杭州電視臺生活頻道對學校開展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課程進行了跟蹤報道;2012年暑假,學校被邀請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大學生海島野外生存夏令營”,中央電視臺跟蹤報道;2012年,浙江省學生戶外運動基地在學校立項建設,目前已經(jīng)對外開放。

2.2課程建設的創(chuàng)新點

2.2.1人文科學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教育有機融合的先進教育理念

針對專業(yè)教育知識面過窄及人文教育缺失,近年來,各高校都開設出一批人文、藝術方面的課程,這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人文素養(yǎng)教育僅僅是“文化素質教育”的一方面,其另一方面是“科學素養(yǎng)教育”,或者說文化素質教育應該是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教育的有機融合。本成果的突出特點就是在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與創(chuàng)新精神三方面的有機融合,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既有人文素養(yǎng)又具科學精神、既懂得人文價值又掌握科學方法的高素質人才。

2.2.2多方面緊密結合的教學內(nèi)容體系

為了體現(xiàn)“科學思想方法、科學創(chuàng)造性、科學文化性、科學哲理性、科學教育性”緊密結合的教育理念,在構建教學內(nèi)容體系方面,一是把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精神作為構建教學內(nèi)容的核心目標;二是堅持用各學科的科學史實來闡明科學思想方法與文化意義及文化影響,以加深學生對這些經(jīng)典科技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三是在講述眾多科學史實的基礎上,將它們升華為科技哲學理論上的分析;四是注重實用性與適應性,教學內(nèi)容緊密結合大學科學教育教學實際,結合一些生活與實踐中的案例,使學生解決問題方法思路清晰;五是各課程同時配有精心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內(nèi)容豐富,生動翔實,使學習效果大大提高。

2.2.3教材的歷史繼承性與教改的承載性

系列教材是編寫者10多年課程改革成果與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課程改革獲得國家規(guī)劃教材、浙江省體育特色建設項目——大學生戶外運動及浙江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機械工業(yè)出版社重點教材、浙科院教學成果培育項目、重點課程與網(wǎng)絡課程建設等多單位多項課改課題的支持,2012年獲得2項校教學成果優(yōu)秀獎。各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均參閱了多部國內(nèi)外相關教材及多篇相關文章,從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精華,傳承了國內(nèi)外眾多相關優(yōu)秀教材精華,形成了此套教材的特色。同時,各教材在堅持科學性的同時,兼顧了自主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教學需求,強化了教材的可讀性。

3國內(nèi)同行專家與學生對課程建設與教材的評價

該系列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受到學生與國內(nèi)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

例如,學生對《物理與人類文明》的評價:“學習物理與人類文明,理解了物理學的三大特性——基礎性、技術性、思想性。物理學的思想方法是人類思想領域的瑰寶。這些思想方法和物理學的研究成就一道在改善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指引著人們破除迷信、消除愚昧、尊重客觀事實、尊重科學,不斷追求真善美,推動人類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p>

又如,在《數(shù)學文化》教材教學成果獎推薦書中,國家首屆教學名師、4次國家一二等教學成果獎獲得者、南開大學顧沛教授對教材《數(shù)學文化》的評價:“該教材特色鮮明,在數(shù)學文化課程建設方面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學生受益面廣,人才培養(yǎng)效益顯著,對全國高校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與應用推廣價值”。長江學者、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西北大學曲安京教授,中國數(shù)學史學會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紀志剛教授,山東省教學名師徐傳勝教授,四川省教學名師張紅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董杰博士,國內(nèi)數(shù)學文化傳播與研究知名學者任新喜博士與陳克勝博士等高度評價《數(shù)學文化》:“該教材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質與綜合科學素養(yǎng),最大限度地讓數(shù)學的輻射面變得更加廣泛,從而凸顯數(shù)學的人性化、人文化與普及化?!薄霸摻滩幕跀?shù)學文化視覺整合數(shù)學專業(yè)內(nèi)容體系,并將數(shù)學文化有機融入到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中,優(yōu)化了整個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讓學生對數(shù)學學科有了較為全面與立體性的認識。”

4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知識經(jīng)濟的到來,社會需要學校培養(yǎng)既有好的文化素質,又有創(chuàng)造性、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一代新人,這是新時期賦予教育的使命。而完成這一教育使命就需要對大學教育理念、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實踐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由以往較為單一的專才教育模式向通識教育模式轉變。本文僅僅介紹了浙科院開設公共通識課程的實踐歷程,對于通識教育模式改革與課程體系建設可能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當然,這一改革課題遇到的難題可能會更多更大,這就需要教育者不斷學習國際先進教育經(jīng)驗,并在總結中國通識教育的經(jīng)驗與教訓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通識教育的教育理念、模式、課程體系,以及注重教師隊伍培養(yǎng)等,做到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創(chuàng)新教育的有機融合,不斷推進中國通識教育的改革與進步,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金娟琴, 謝桂紅, 陳勁,等.浙江大學通識核心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 2012(8): 44.

[2]陳煜,李樹奎,姜春鳳. 工科類通識課程建設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77.

[3]吳軍輝. 記“數(shù)學文化類課程的創(chuàng)建及在全國的推廣”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N/OL].南開新聞網(wǎng),2014-10-15[2016-01-22].http:∥nkuaa.nankai.edu.cn/n/519.html.

[4]盛正卯,葉高翔. 物理與人類文明[M].2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5]薛有才. 數(shù)學文化[M].2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

[6]李俊波.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實踐訓練[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7]薛有才. 體育文化學[M].北京:航天工業(yè)出版社,2013.

[8]葉高翔. 科學思辨二十四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9]薛有才,陳嵐嵐,金玲,等. 浙江大學數(shù)學學派簡史[M].北京:中國國際出版社,2015.

doi:10.3969/j.issn.1671-8798.2016.03.012

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shù)學天元基金項目(11526022);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5JDMG02YB);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常規(guī)性立項課題(Z15JC101)

作者簡介:薛有才(1956—),男,山西省臨猗人,教授,主要從事環(huán)上代數(shù)、數(shù)學教育與科技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8798(2016)03-0235-05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humanistic quality

XUE Youcaia,LIU Shiwanga,LUO Junyana, LI Junboc,YUAN Qiupingb, HUANG Junb

(a.School of Sciences; b.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Students’ quality is comprised of scientific qua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heres to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a series of public general courses. All these courses emphasize interdisciplinary feature, integrating art and science, as well a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taken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of public general courses. Thus a series of accomplishments are achieved during the active practice.

Keywords:science quality; humanistic quality; innovative educ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ublic general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achievement

猜你喜歡
教學成果科學素質人文素質
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
未來英才(2016年2期)2016-12-26 13:38:00
注重教學成果轉化,拓展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三進入”的實效性
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策略
新一代(2016年17期)2016-12-22 12:27:59
高校文科物理教學初探
服裝 CAD一體化教學課題論述
校園文化對醫(y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意義
求知導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17:27
高職高專院校養(yǎng)老服務類人才人文素質的缺失及對策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25:17
大學英語課堂中以語篇材料為載體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
南通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狀況調研分析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47:10
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7:54
得荣县| 布尔津县| 荥阳市| 塘沽区| 抚远县| 阿克陶县| 黎川县| 香河县| 常山县| 周至县| 交口县| 连江县| 驻马店市| 丰县| 常山县| 泉州市| 上虞市| 德化县| 安庆市| 新巴尔虎左旗| 阳谷县| 东辽县| 健康| 临澧县| 安溪县| 耿马| 彭山县| 泉州市| 桐梓县| 玉环县| 崇州市| 射洪县| 新乐市| 瑞安市| 清镇市| 平遥县| 江口县| 威宁| 榆林市| 自治县| 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