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人與茶互相作用及茶道的形成

2016-01-25 12:40龔永新漳州科技職業(yè)學院福建漳州363202
中國茶葉加工 2016年1期
關鍵詞:茶藝茶道茶文化

龔永新(漳州科技職業(yè)學院,福建漳州 363202)

?

論人與茶互相作用及茶道的形成

龔永新
(漳州科技職業(yè)學院,福建漳州363202)

摘要:人與茶互相作用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人與茶互相作用是以人為主體,以茶為客體,人從某個方面、某種程度上作用于茶,然后由人作用的茶及茶事反過來又對人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由此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與茶互相作用的頻頻發(fā)生,不僅改善了人的物質生活、充實了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豐富和發(fā)展了茶文化。茶道屬于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chǎn)生于人與茶互相作用的實踐過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導致體驗的獲得,并以體驗的形式加以積累。茶道、茶德及茶藝都是人與茶互相作用的產(chǎn)物,它們具有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但也存在著質的區(qū)別。

關鍵詞:人與茶;關系;作用;體驗;茶文化;茶道;茶德;茶藝

中國茶葉加工2016(1):60-64

人類生活于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作用于自然環(huán)境獲得生存與發(fā)展。當人與茶相遇后,人就不斷地作用于茶,反過來無聲無語的茶也在不斷的影響著人,甚至于改變著人的生活,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這是一個辯證的發(fā)展過程,它的發(fā)展不僅衍生出豐富的茶文化現(xiàn)象,也留給人們許多的哲學思考。人與茶互相作用及其茶道的形成就是這樣一個哲學命題。

1 問題的提出

一個物種或物類,以至整個植物界和動物界,都有自己的歷史。根據(jù)人們的最新研究,類人猿起源于約5500萬年前[1]。而我們通常稱之為“猿人”(準確地說是直立人)的生存年代,也在距今幾十萬年乃至100多萬年前,如北京猿人、藍田猿人、元謀猿人等。猿人再經(jīng)過長期的進化成為智人,成為人類的祖先。植物學家研究認為,茶樹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紀(距今6500萬年~260萬年)早期,由于第三紀中期開始的地質演變,出現(xiàn)了喜馬拉雅山的上升運動和西南地臺橫斷山脈的上升,從而使得第四紀后茶樹集中到了云貴高原地區(qū)。由于遇上地勢升高,冰川和洪積以及褶皺、斷裂的山間谷地環(huán)境,造成茶樹同源隔離分居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不同的生態(tài)型茶樹。

把人與茶聯(lián)系起來思考,是想說明兩個問題。其一,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人與茶,沒有任何的關系。即是說,盡管人與茶分別存于世的歷史十分久遠,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事實是人與茶一點關系也沒有,因為沒有相互聯(lián)系,所以沒有相互的作用。其二,今天一切茶文化成果的產(chǎn)生都是以人與茶互相作用為前提。于是,當我們思考人與茶互相作用時,不能不涉及茶的原產(chǎn)地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的問題。茶樹的原產(chǎn)地和茶文化發(fā)祥地,兩者都是與時間緊密聯(lián)系的地域性概念。但是,由于認定標準不同,原產(chǎn)地往往是指事物最初的來源之地,茶樹原產(chǎn)地是指茶樹的最初起源之所,茶文化發(fā)祥地的出現(xiàn)以茶樹在產(chǎn)地為前提,但這并不意味著茶文化的產(chǎn)生與茶樹原產(chǎn)地有必然的一致性。茶文化發(fā)祥地需要以茶為載體,以人類的參與為主體,滲透人類的情感和精神內涵。所以,茶樹原產(chǎn)地只需依靠茶存在的先后即可做出判斷,茶文化發(fā)祥地則需要結合人與茶的聯(lián)系做判斷[2]。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作為人與茶最初發(fā)生關聯(lián)及其淵藪,這個地方可能出現(xiàn)在靠近中國的西南地區(qū),而不會出現(xiàn)在早期人煙罕至的云貴高原。道理很簡單,人與茶之間的互動作用是茶文化產(chǎn)生的必要前提或條件。

2 人與茶的互相作用豐富了人對茶的認識,進而豐富了茶文化

所謂人與茶的互相作用,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模式上。即以人為主體,以茶為客體,人從某個方面、某種程度上作用于茶,然后由人作用的茶及茶事反過來又對人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由此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而且,人與茶互相作用的發(fā)生是直接的、生動的、可記憶的。

2.1神農(nóng)與茶的不期而遇拉開了人與茶互相作用的序幕

在我國,有多種版本的關于神農(nóng)發(fā)現(xiàn)茶的傳說,各種版本的傳說并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而且至今沒有更早的、類似的關于茶的傳說。在五千年前的遠古時期,人的知識不足,生產(chǎn)力低下,農(nóng)業(yè)與醫(yī)藥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人們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關于神農(nóng)發(fā)現(xiàn)利用茶的傳說,就發(fā)生在這樣的時期。今天的人們大多引用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作為這則傳說的文字依據(jù)[3]。由于當時沒“茶”這個字,用的是“荼”。我們不難看出神農(nóng)采藥、中毒、得“荼”而解,既具有突發(fā)性質,又存在著必然性,抑或是一種“天意”!然而,偶然也好,必然也好,正是由于神農(nóng)與茶的不期而遇,不僅拉開了人與茶互相作用的歷史序幕,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人類利用茶的歷史先河。

2.2人與茶的互相作用不斷改善了人的物質生活

隨著人與茶互相作用現(xiàn)象越來越頻繁的發(fā)生,人與茶互相作用的范圍不斷得以擴大。一方面,人們在人與茶互相作用過程中通過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不斷地使自然界的茶資源得到改造和利用。另一方面,人們在人與茶的互相作用中,受到更多的來自茶及茶事方面的影響,這種主、客體間的互動,使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隨之增強,推動著人一步一步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記載,齊國政治家晏嬰常食“茗菜”。由此推斷,茶在西南地區(qū)最初是被作為食物利用的,并以食物的形式傳入中原。以茶作為食材、進而將茶制作成食物是人作用了茶,很快人們就在以茶為食中體會到茶具有令人精力充沛的功效。在以后司馬相如《凡將篇》記載中,茶便因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在西漢初年就進入了中藥系統(tǒng)[4]。盡管后來的茶,主要被人們當作飲料,但人與茶生活聯(lián)系卻是越來越密切。中國民間有許多關于人依賴茶的說法,如“開門七個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甚至“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等,這些說法無不反襯出茶對人的影響力。當然,人與茶互相作用的過程中,能夠達到人對茶的不離不棄程度,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更好的條件作用于茶,茶對人的物質生活的影響面也就更寬。最具普遍意義的,一是不斷改變著人的茶飲結構。隨著茶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不僅實現(xiàn)了無限量飲茶,同時大多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茶飲結構,有的甚至結合春暖、夏熱、秋燥、冬寒的季節(jié)變化,適應身體機能的變化,養(yǎng)成了“春飲花茶(再加工茶)、夏飲綠茶(不“發(fā)酵”茶)、秋飲烏龍茶(半“發(fā)酵”茶)、冬飲紅茶(全“發(fā)酵茶”)的消費習慣。二是不斷完善的茶飲結構,又導致人們飲茶方式的多樣化發(fā)展。特別是現(xiàn)代茶藝的普及,使人們作為物質生活的飲茶越來越充滿了“藝術的品質”,推動著人們飲茶方式的發(fā)生嬗變。

茶對人物質生活影響的發(fā)生,并非僅限于國內。在英國,“茶使英國完成了飲食上的一場革命,它不僅維持了英國傳統(tǒng)的一日三餐制,也極大地改善了英國傳統(tǒng)的飲食結構。”[5]

2.3人與茶的互相作用直接影響了人的精神生活

人與茶的互相作用為人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創(chuàng)造了條件,不僅影響了人的物質生活,也影響了人的精神生活。秦漢之際,人們就發(fā)現(xiàn)茶能使人心情愉悅,即對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如名醫(yī)華陀在《食論》中就有“苦茶久食,益思意”。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出現(xiàn)了許多人與茶互相作用最終影響到人的精神生活的典型事例。陸納、桓溫、南朝世祖武皇帝以茶養(yǎng)廉示儉;晉代政治家、軍事家劉琨明確地講要用茶解除胸中的孤悶;魏晉南北朝,茶開始成為文人贊頌、吟詠的對象,進而成為人們獲得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表達志向的手段[4]。

宋代大文豪蘇軾,一生以茶為伴,他對茶的了解之深非常人所及。首先,茶在蘇軾眼中具有“君子風范”?!度~嘉傳》是蘇軾為茶所作的傳記,其中“風味德馨,為世所貴”,“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徹侯,位八座,可謂榮矣。然其正色苦諫,竭力許國,不為身計,蓋有以取之?!保?]正是對茶品格的贊譽,茶如君子,其性難移。其次,名茶在蘇軾眼里,猶如“美女”、“佳人”。在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中,他品飲曹輔寄送的壑源山茶后,聯(lián)想自己以往喝過的各種好茶,故發(fā)出“從來佳茗似佳人”的感嘆??偠灾?,茶正是以這樣一些形式不斷充實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加人們精神生活的樂趣,包括以茶會友、以茶聯(lián)誼等都是人與茶互相作用的不斷延伸,茶對人的影響不斷體現(xiàn)。

2.4人與茶的互相作用豐富了中華茶文化

從神農(nóng)的遇茶解毒,到西周至秦的茶食茶藥,再到漢代的茶藥茶飲品,以及后來魏晉南北朝茶文化的興起、唐代茶及飲茶習俗的推廣普及、宋代茶文化走向繁榮與創(chuàng)新、明代發(fā)生品飲藝術的轉變與創(chuàng)新,甚至清代飲茶背離傳統(tǒng)的兩極化發(fā)展等,背后無不存在著人與茶互相作用的深刻原因。

茶人育茶、制茶、沏茶和品茶,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是茶人并不能創(chuàng)造出它的全部。因為茶人創(chuàng)造出成果,即茶及茶事本身也會影響到人,這個“人”不僅是指茶人,也是指茶人以外的與茶互相作用的其他人。有一位作家品飲正山小種紅茶,把正山小種茶沖泡過程中的色澤變化,與一個魅力無比的絕色女子聯(lián)系起來,“淡黃是她的青春年少的花朵之年,美得嬌俏,不著痕跡;紅濃艷麗是她少婦的年華,如一段樂曲的華彩樂章,余音繞梁,讓人流連忘返,久久回味;緋紅、淺淡是她猶存的余韻,雖然是半老徐娘,倒也風情萬種;再次的淡黃是她對過往歲月的回憶,濾去了繁華,淡薄了名利,已經(jīng)到了真水無香,風清云淡的老年?!保?]這是茶影響了人并使其突發(fā)靈感的典型案例,類似的以茶創(chuàng)作,同樣被匯集到茶文化寶庫中。中國茶文化都是建立在人與茶互相作用基礎上,其內容廣泛涉及到社會經(jīng)濟、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民俗禮儀、醫(yī)藥養(yǎng)生等諸多方面,成為融江百川、浩蕩萬里的中華文明長河,并對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主導和推動作用。

3 人與茶的互相作用以體驗的形式加以積累成為茶道形成的前提

關于茶道人們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然而,無論是一種什么樣的解釋或說法,茶道都在茶文化中處于重要位置。中國茶道融儒、釋、道為一體,歷史悠久、博大、深邃,然而茶道理論需要進一步研究,茶道的價值需要不斷地挖掘或開發(fā)。

3.1茶道以“道文化”的形式存在

《周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8]?!暗馈敝盖ず完庩栕円椎姆▌t,法則是無形的,稱之為“形而上”。“器”,指有形之物和因物取象的卦畫,稱之為“形而下”。具有法則的性質、無形的表征,我們稱之為“道文化”。中國的“道文化”積淀深厚、影響深遠,以老子的道學說為典型代表,它突出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深深扎根于中國民間以及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中國人有很強的“道”的意識,但又不輕易言“道”,這是因為識“道”、得“道”并非易事,古代哲學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9]。所以,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茶道”的提出不可能不受到深刻影響,特別是像陸羽這樣的“道”意識強、“道文化”底蘊深厚的古代學者,恐怕更是如此。

用最簡單的語言表述,茶道就是以茶悟道。以茶悟道既說明了茶道的來源,也體現(xiàn)了茶道的本質屬性,茶道就是這樣在人與茶互相作用過程中悟出的深刻道理,是一個側重精神內涵揭示的說法,是人與茶互相作用后,主體得出的各種合乎事理標準的道理、思想、學說、主張等??梢?,茶道以理論的形態(tài)存在,是人們深化了的對茶的認識,它不僅僅存在于人們的飲茶過程,而且存在于人與茶互相作用的各個方面,具有普遍的指導應用的價值,表現(xiàn)在茶樹的育種上,不同的目標追求可以育出不同的茶種,而不同的茶種又可以加工出不同的茶來。

3.2茶道的形成是人與茶互相作用體驗不斷豐富發(fā)展的過程

我主張將茶道內涵延伸到人與茶相互作用的方方面面,解釋成為統(tǒng)領茶之天道、地道、人道以助人行的哲學概念,這樣比較符合古人論道的實際[10]。茶道中的天道,是指茶性與天性的吻合;地道,是指茶性與地利的適應;人道,是指茶性與人性的結合。天道、地道與人道都可以為人們理解并從一定程度上去掌握。以茶道中的人道為例,茶具有可塑性表現(xiàn),人也需要它的這種可塑性,因為利用茶的這種可塑性人們可以把茶做成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的茶,但是這種可塑性的利用也是限度的,過分或過度的利用則可能適得其反。以散茶加工為例,利用茶的可塑性,可以把茶揉搓成條形、針形或者顆粒形等,但過分或過度揉搓則會將茶揉碎,使茶的價值反而降低,所以“看茶制茶”從茶道的角度考察,是“人道”的體現(xiàn)。還有,無限夸大茶的“功效”,反而會使茶性失去真,也不符合茶性與人性結合的原則。

陸羽也許是這樣認識的。陸羽一生從事茶事研究,《茶經(jīng)》是他對先前人與茶互相作用產(chǎn)生的文化的收集、總結,但其中不少內容也是他本人與茶互相作用過程中的體驗,即以茶悟道取得的成果。比如,陸羽《茶經(jīng)·一之源》中講:“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卑巡煌瑱n次的茶與不同土壤質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其中就有“看不見、摸不著”的原因,而分析其原因就要涉及到茶道中的天道、地道以及人道問題。又比如,制備茶湯,“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保?1]等等。這些可能都是陸羽在人與茶互相作用的過程的體驗。植茶也好、制備茶湯也好,人不堅持茶性與天性的吻合、茶性與地利的適應、茶性與人性的結合的原則,茶給人帶來的效益、品味就不會讓人滿意。

3.3茶道與茶文化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往往以體驗為基礎

文化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產(chǎn)物,既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chǎn)生的。文化體現(xiàn)人與事物的聯(lián)系,可理解為一種存在狀態(tài),一種作用方式,但體驗屬于某個人或某個人群,一個人或人群的體驗原則上也可以傳遞給另一個人或另一人群。同樣是茶葉,在我們品飲普通綠茶和西湖龍井茶時,我們會覺得西湖龍井造型更美、更有品味,它讓我們的心情不一樣,其實這就是一種體驗,與一般意義上的茶文化不同。“體驗的特征之一是對體驗的回憶可以讓體驗者超越體驗?!保?2]我們理解的茶道就是建立在這樣的體驗的基礎上。“三碗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雖然也是前人的體驗所得,但反映到書畫上的只能是茶文化,當我們在品飲茶時也有了類似的體驗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接觸到了“茶道”。

人們習慣于將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納為內因和外因。在人與茶互相作用的過程中,茶道形成變化的內因是人的體驗,外因則是茶及茶事對人的影響,其中內因是造成茶道形成這種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促使其變化的條件。因而,只有存在人與茶互相作用過程,人才能做到“有所思、有所悟”,這也就是以茶悟道。

3.4關于茶道、茶德、茶藝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首先,茶道、茶德、茶藝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如前所述,茶道是指以茶悟道,是人與茶互相作用以體驗的形式形成的積累,是茶道本質的體現(xiàn),它包括人與茶互相作用過程中的天道、地道與人道。按照中國傳統(tǒng)道與德的理解,茶德應該表現(xiàn)為對茶道的認識,通過“以茶悟道”而后有所得。在中國歷史上,佛門弟子往往對“茶道”理解最深、最具有獨到之處,原因就在于“德”在佛門弟子看來,作為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不僅具有協(xié)助參禪悟道的功效,而且“茶道”的奧妙最終也是靠佛門弟子的“茶德”加以體現(xiàn)[13]。至于茶藝,則是人類從茶生活中通過過濾,提取的一類較為固定的、既有利沏好茶又具有欣賞意義的程式,現(xiàn)代茶藝更是用于體現(xiàn)茶道、弘揚茶德的最有效的形式。特別是茶道往往以茶藝為載體,依存于茶藝,它大量滲透于茶藝操作的過程中,是通過茶藝加以表現(xiàn)的。

當前,人們?yōu)槭裁戳晳T于將茶道、茶德與茶藝放在一塊表述,甚至有時將它們混為一談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起源方面的原因。歷史上看,茶道、茶德與茶藝都起源于唐代,其中唐代同時出現(xiàn)了茶道與茶德的用語,茶藝雖然沒有形成用語,但事實上茶藝是存在的,比如陸羽茶法等。現(xiàn)在的人也常將陸羽制備茶湯的過程稱之為茶藝的過程,所以臺灣的一個茶文化組織就叫“陸羽茶藝中心”。二是有其辯證關系方面的原因。孔子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里,“志于道”是根本,“據(jù)子德,依于仁”是在行為上具體地實踐“道”,“游于藝”則是在具體地實踐“道”之外,還要盡可能涉及掌握的各種技藝[14]。茶道、茶德、茶藝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共同存在于人與茶互相作用的過程中,相對而言,茶道在于循天理,茶德在于守人本,茶藝在于靠技藝,三位一體,隨緣而生,茶道大行!

參考文獻:

[1]鄧曉芒.人類起源新論:從哲學的角度看[J].湖北社會科學,2015(7):90-101.

[2]張耀武,龔永新.茶樹原產(chǎn)地與茶文化發(fā)祥地關系辨析[J].茶葉,2012(4):16-18.

[3]陳宗懋.中國茶經(jīng)[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2-3.

[4]吳覺農(nóng).茶經(jīng)述評[M].第二版.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5:208-223.

[5]關劍平.世界茶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88.

[6]龔永新.蘇軾美茶思想的理解與闡發(fā)[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8-120.

[7]馬明濤,肖瑤.煎茶日記[M].北京: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2006:75.

[8]史寧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評析[J].古代文明,2010,4(3):39-43,114-115.

[9]李景林.孔子“聞道”說新解[J].哲學研究,2014(6):44-52.

[10]龔永新.中國茶道的內涵拓展及其寬泛定義探析[J].中國茶葉加工,2015(3):68-71.

[11]梁月榮.茗水盞話茶藝[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1.

[12][美]B.約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爾摩.體驗經(jīng)濟(修訂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

[13]吳言生.茶道與禪道的文化意蘊[J].中國宗教,2007(12):32-34.

[14]劉綱紀.“藝”與“道”的關系—中國藝術哲學的一個根本問題[J].江漢論壇,1986(1):41-47.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ea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ea Ceremony

GONG Yong-xin
(Zhangzho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angzhou 363202,China)

Abstract: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people and tea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People are the main bodies but tea serves as object. To some extent,people have an effect on tea,then in turn the tea and something about it influences peopl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long history,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ea happened frequently,which not only improved people's material life,enriched their spiritual life but also diversified and developed tea culture. Tea ceremony is the main part of tea culture,which is formed in the practical interaction process between tea and people,gained from people'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accumulated in the experience. Tea ceremony,tea morality and tea art are the outcom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ea. There are some inevitable inner links but some essential difference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People and tea;Relation;Effects;Experience;Tea culture;Tea ceremony;Tea morality;Tea art

中圖分類號:G112;S5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306(2016)01-0060-05

收稿日期:2016-01-02

作者簡介:龔永新(1955-),男,湖北興山人,教授,主要從事茶文化教學與研究工作。

猜你喜歡
茶藝茶道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尋跡萬里茶道
中國茶文化中的“順天應時”思想
論新時代中國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辦案經(jīng)”
茶藝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茶道人生
聲樂作品在茶藝表演中的藝術價值探討
當前茶藝表演主題創(chuàng)作及審美生成機制
齐齐哈尔市| 信阳市| 双鸭山市| 汕头市| 永春县| 循化| 瑞昌市| 崇文区| 商水县| 台山市| 酒泉市| 临泉县| 宜州市| 清水县| 滦南县| 松江区| 华容县| 湘阴县| 雷州市| 铁力市| 伊金霍洛旗| 襄城县| 确山县| 五台县| 双柏县| 高要市| 大洼县| 定日县| 林甸县| 墨竹工卡县| 天峨县| 云林县| 都昌县| 民权县| 伊吾县| 富川| 叶城县| 鸡泽县| 阿瓦提县| 保定市|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