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莉
(渭南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學院,陜西 渭南 714026)
一體化急救護理新模式在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救治中的臨床效果分析
崔亞莉
(渭南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學院,陜西渭南714026)
[摘要]目的:探討在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救治中實施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收治的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中選取86例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43例,對照組43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急診護理,觀察組行一體化急救護理,觀察兩組患者死亡情況及救治情況。結果:觀察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救治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行一體化急救護理,對挽救病患生命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運用。
[關鍵詞]嚴重創(chuàng)傷;急救護理;一體化模式
[收稿日期:2015-01-19編校:李曉飛]
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傷情較重,情況復雜,生存率極低,救治難度大。臨床觀察發(fā)現[1],實施有效護理,能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預后,近年來,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開始在臨床中運用,取得了較好效果,本研究對兩組患者護理方法進行對比,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中選取86例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齡22~71歲,平均(41.5±3.6)歲,對照組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齡20~75歲,平均(42.3±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行常規(guī)急診護理,觀察組行一體化急救護理,根據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一般特征,制定急救護理相關程序規(guī)范,包括患者院外搶救規(guī)范,傷情評估方法,體征監(jiān)測內容等,同時制定較為科學預案。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即進行出診人員分配及相關準備,將出診時間控制在5 min內[2]。 在趕赴急救現場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同現場人員保持聯系,通過電話對患者周圍人員進行指導,采取簡單搶救處理,同時讓陪伴人員對患者進行安慰,穩(wěn)定患者情緒。 到達現場后,根據患者傷情,立即開展搶救措施,予面罩吸氧,對于出血患者有效止血,顱腦損傷患者進行降低顱內壓處理。骨折患者進行固定。疏導患者緊張恐懼心理,舒緩不良情緒。同時檢查患者體征,對病情進行評估。在轉運過程中,需建立靜脈通道,同時與醫(yī)院取得聯系,使其做好接診工作。入院后,立即將患者送入急救室,護理人員建立靜脈通路,連接呼吸機及體征監(jiān)測設備,同時協助醫(yī)師進行傷口處理。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體征,采取針對性救治措施。同時,護理人員需采集相關樣本,進行送檢,并協助患者檢查。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死亡情況,急救時間及住院時間,作對比分析。
2結果
觀察組死亡率為6.98%,同對照組25.58%比較,明顯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救治時間、住院時間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兩組患者死亡情況對比[例(%)]
組別例數搶救中死亡住院死亡死亡率(%)觀察組432(4.65)1(2.33)6.98對照組437(16.28)4(9.30)25.58χ2值4.21953.12136.3679P值0.04070.06140.0316
組別例數救治時間(min)住院時間(d)觀察組4324.3±3.419.2±4.5對照組4342.7±6.825.4±6.8t值6.87924.7283P值0.00000.0000
3討論
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通常病情危重,病死率及致殘率極高,需進行及時有效救治,采取有效急救護理措施,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預后。近年來,一體化急救護理作為一種在急診科中應用的新型模式,能將患者院前搶救,患者轉運,體征監(jiān)測,術后康復等護理階段進行綜合與規(guī)范,減少了不必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縮短急救時間,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實施一體化急救護理,護理人員需熟練掌握急救知識及技能,同時將救治過程進行規(guī)范化及系統(tǒng)化,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中觀察組死亡率、急救時間及住院時間同對照組比較,明顯較低(P<0.05),結果同相關文獻報道一致。綜上所述,在對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進行救治時,采用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應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4
[1]馮耀清,王偉,李碩,等.手術室護理管理的最新進展[J].吉林醫(yī)學,2013,34(7):1385.
[2]王海燕.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急診急救的臨床護理[J].吉林醫(yī)學,2012,33(6):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