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體育賽事的權利配置及其法律選擇
——基于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的充分保障

2016-01-28 12:40:50劉鐵光張路路
體育科學 2016年2期
關鍵詞:組織者傳播者物權法

劉鐵光,張路路

?

體育賽事的權利配置及其法律選擇
——基于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的充分保障

劉鐵光1,2,張路路1

現(xiàn)行立法所存在的體育賽事權利配置問題,使體育賽事產業(yè)未能獲得充分的法律保障。為充分保障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應在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現(xiàn)場比賽階段與傳播階段分別以體育賽事組織者與體育賽事傳播者為基礎配置權利。體育賽事組織者應具有對門票、廣告以及傳播的專有權利,而體育賽事傳播者應對傳播體育賽事的信號以及傳播形成成果享有專有權。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配置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存在邏輯體系上的障礙且不能為體育賽事產業(yè)提供充分保障,理應將兩種權利的配置回歸本源,在即將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規(guī)定該兩種權利,明確該兩種權利的內容、侵權所應承擔的責任以及侵權的例外。

體育賽事產業(yè);體育賽事組織者權;體育賽事傳播者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體育賽事產業(yè)是體育產業(yè)的核心內容之一。正如論者所言,體育賽事是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重要的經(jīng)濟文化活動,它不僅能在文化層面上體現(xiàn)城市精神,產生城市凝聚力,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在經(jīng)濟層面上推動城市國民經(jīng)濟的增長,提升城市競爭力[1]。有學者在比較美國、英國以及中國部分省(市)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之后指出,全球體育賽事產業(yè)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2]。這表明,體育賽事產業(yè)將會對城市國民經(jīng)濟乃至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印發(fā)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鼓勵對體育賽事進行充分的市場開發(fā),以充分發(fā)揮體育賽事產業(yè)對體育消費的促進作用,確保體育賽事產業(yè)對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相關立法應該為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保駕護航。然而,新近體育賽事案例及其展開表明,現(xiàn)行立法對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的保護顯得力不從心,主要是由于現(xiàn)行法律體系對體育賽事相關權利配置存在的問題所致。為此,本文擬從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的充分保障出發(fā),討論體育賽事的權利配置及其配置的法律選擇。

1 體育賽事的權利配置問題及其影響

對新近出現(xiàn)的非常典型的體育賽事案例展開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不只是對體育賽事傳播方面權利配置的缺失,而且,在構成體育賽事產業(yè)的兩個關鍵階段,即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與體育賽事傳播階段的權利配置也存在問題,使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難以獲得充分的法律保障,這將會在某種程度上阻礙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

1.1 體育賽事的權利配置問題

當前對體育賽事及其傳播權益所產生糾紛的案例,不同法院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決,有直接駁回的,有支持的,且支持所依據(jù)的理由也各不相同,這種亂象的根源在于體育賽事及其傳播的權利配置問題。本文以4個典型案例的法院判決說明該種“亂象”的客觀存在。

拒絕對體育賽事傳播方面權利給予物權保護的典型案例為:體奧動力(北京)體育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體奧動力公司”)訴上海全土豆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土豆網(wǎng)”)。該案中,原告體奧動力公司基于其被授權的亞洲杯賽事獨家網(wǎng)絡傳播權,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主張被告土豆網(wǎng)侵權。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3)滬一中民五(知)終字第59號判決書,維持一審判決,認為原告所主張的“轉播權”、“獨家播放權”、“因特網(wǎng)傳播權”、“商業(yè)權利”以及“動產”等,既不是著作權中的一項專有權利,也不符合《物權法》基于物權法定所設定的權利,從而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而在北京新浪互聯(lián)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浪公司”)訴北京天盈九州網(wǎng)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盈九州公司”)一案中,新浪公司基于其對中超賽事被授權的轉播權,主張?zhí)煊胖莨舅械镍P凰網(wǎng)同步轉播電視臺直播的體育賽事構成對其著作權的侵權和不正當競爭。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作出(2014)朝民(知)初字第40334號判決書,認定被告構成對原告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第10條第17項所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的侵權,卻駁回原告有關不正當競爭的訴訟請求。

在央視國際網(wǎng)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央視國際公司”)訴被告世紀龍信息網(wǎng)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世紀龍公司”)侵犯著作權一案中,原告基于國際奧委會和中央電視臺的授權,取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所有體育賽事直播或錄播節(jié)目的獨占許可使用權,包括通過信息網(wǎng)絡向公眾傳播、廣播的權利。被告通過其經(jīng)營的www.21cn.com網(wǎng)站對中央電視臺“CCTV-奧運頻道”正在直播的“德國 vs 巴西”女子足球比賽節(jié)目進行網(wǎng)絡同步實時播放。原告基于錄音錄像制作者權和廣播組織者權主張被告侵權,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0)穗中法民三初字第196號民事判決書,認為由于其不是廣播組織者而拒絕給予廣播組織者權保護,卻基于其作為錄像制作者給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的保護。而在央視國際公司訴華夏城視網(wǎng)絡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公司)一案中,原告以其被授權的通過信息網(wǎng)絡向公眾提供2014年巴西世界杯比賽節(jié)目的直播和點播的權利,主張被告通過網(wǎng)絡同步播放“巴西 vs 克羅地亞”比賽構成侵權,深圳市福田區(qū)人民法院作出(2015)深福法知民初字第174號民事判決書,認為體育賽事傳播與錄制不能形成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未支持原告依據(jù)《著作權法》第10條第17項所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卻支持了原告對被告主張不正當競爭的訴訟請求。

上述4個案例的案情基本相同:原告主張的都是基于對體育賽事轉播的授權;4個被告的行為都是通過網(wǎng)絡對相關賽事進行同步傳播。然而,體奧動力公司依據(jù)物權主張權利被法院駁回;新浪公司則依據(jù)著作權與不正當競爭主張權利,法院則支持了著作權的主張,卻駁回了反不正當競爭的主張;央視國際公司在其訴華夏公司的一案中卻獲得反不正當競爭的支持,卻被駁回了著作權侵權的訴訟主張;但在央視國際公司訴世紀龍公司一案中,法院卻將其看作是錄像制作者給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的保護。從而,4個案情基本一致的案例,卻有4個完全不同的判決。從4個案例判決的基本法理分析看,在體奧動力公司訴土豆網(wǎng)一案中,由于我國《物權法》并未規(guī)定原告所主張的權利,其依據(jù)《物權法》主張權利自然應該駁回。而在新浪公司訴天盈九州公司一案中,法院所認定的事實即“涉案播放頁面上出現(xiàn)BTV、CCTV的標識”表明,新浪公司并非涉案體育賽事播放畫面的著作權人,法院以涉案體育賽事播放畫面具有著作權而判決支持原告的主張,顯然存在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的錯誤。在央視國際公司訴世紀龍公司一案中,法院基于原告作為錄像制作者而給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的保護,法院判決的問題在于,原告實際上不是涉案體育賽事錄制者,被告網(wǎng)絡同步直播的行為實際上未利用該錄像制品,網(wǎng)絡同步直播的行為亦難以落入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的控制范圍,此案的法院判決顯然是適用法律錯誤。至于央視國際公司訴華夏公司一案中,法院在判決中否認原告的行為可以形成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但判定被告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該判決的問題在于,被告所同步播放的體育賽事實際上不是原告所直播的畫面,原告央視國際公司與中央電視臺畢竟是兩個獨立的民事主體,在其沒有獲得授權維權的前提下,這種判決所依據(jù)的理由必然牽強。

體育賽事相關案例的判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根源于體育賽事傳播方面的權利配置在我國當前法律體系中的缺失。體奧動力公司基于物權的主張被駁回,是因為我國《物權法》確實未為體育賽事配置傳播相關的權利;其余3個案情基本相同的案例,原告試圖依據(jù)《著作權法》所賦予的不同權利主張權利,法院亦作出3個完全不同的判決,這亦是我國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中對體育賽事相關權益缺乏明確的權利配置所致。實際上,我國現(xiàn)行法律體系對體育賽事權利配置所存在的問題遠不只是缺失體育賽事傳播(轉播)方面的權利。體育賽事產業(yè)由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的產業(yè)與體育賽事傳播階段的產業(yè)構成。第一個階段即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的產業(yè)主要收益來源于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的門票、廣告以及傳播。體育賽事的相關權利主體對其應享有的權利,應該是對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的門票、廣告和傳播3個方面的專有權。理論上,門票收取的權利確實可以通過現(xiàn)行《物權法》中占有、使用與收益權能獲得實現(xiàn),但廣告尤其新型的廣告方式(如觀眾植入廣告)顯然是難以通過物權進行控制的,而體育賽事的傳播已經(jīng)是上述實際案例證實缺乏配置的權利。第二個階段即體育賽事傳播階段的產業(yè),該階段相關主體的主要收益來源于傳播比賽進程的廣告、比賽中間的插入廣告以及傳播比賽形成成果利用所附加的廣告。因此,獲得體育賽事傳播權利的主體應該有權控制其對體育賽事傳播的信號與成果。無可否認,體育賽事傳播者對其傳播的信號以及所形成的體育賽事節(jié)目或畫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現(xiàn)行《著作權法》中著作權或鄰接權的保護,但如果利用者只是截取了體育賽事傳播信號進而截播了體育賽事,由于體育賽事節(jié)目沒有固定為錄像制品,無法獲得錄像制品的鄰接權保護;當傳播者不是廣播電臺或電視臺時,由于《著作權法》第45條所規(guī)定廣播組織者權的主體必須是廣播電臺、電視臺,體育賽事傳播的權利主體亦無法依據(jù)廣播組織者權對這種截取信號轉播的行為主張權利。

總體看來,體育賽事權利配置所存在的問題為:在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第一個階段即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現(xiàn)行立法只有《物權法》可為門票方面的權利提供保護,而對廣告方面的權利只能提供部分保護,對體育賽事傳播方面則完全不能提供保護;而在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第二個階段,即體育賽事傳播階段,現(xiàn)行《著作權法》無法為體育賽事傳播者提供全面與充分的保護,例如,當傳播者不是廣播電臺或電視臺,則無法控制截播這種行為。

1.2 體育賽事權利配置問題所致的負面影響

如前所述,我國現(xiàn)行立法對體育賽事的現(xiàn)場比賽階段與傳播階段的權利配置都存在問題,這種權利配置問題已經(jīng)顯現(xiàn)負面影響。其一,在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由于在現(xiàn)行立法中體育賽事相關權利人缺乏體育賽事的傳播權,直接導致體育賽事相關主體無法獲得絕對權與支配權的保護,從而無法明確其轉讓或許可有關體育賽事的權利內涵,導致體育賽事組織者、受讓方或被許可方的相關權利無法獲得相應的保護,前述體奧動力公司訴土豆網(wǎng)就是其中典型的案例。其二,由于直接與專門針對體育賽事傳播的權利缺失,為了達到保護的目的,權利人或司法機關只有通過迂回的方式,付出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錯誤的司法代價。比如,在前述新浪公司訴天盈九州公司的案例中,由于新浪公司不是電視臺也不是廣播電臺,而天盈九州公司的鳳凰網(wǎng)又是通過截取信號的方式予以截播的,無法通過《著作權法》中的廣播組織者權保護;由于傳播的不是已經(jīng)形成的錄制品,也無法通過錄像制品進行保護,只好轉而訴求著作權保護。但問題在于,該案的判決卻不具備著作權侵權的前提條件,即新浪公司不是涉案畫面的著作權人。

實際上,體育賽事權利配置問題除已經(jīng)顯現(xiàn)的負面影響外,其最終的影響是體育賽事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首先,在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由于體育賽事的權利配置問題,導致對體育賽事的參與主體利益保護不夠。缺乏立法對相關權利進行明確界定,影響體育賽事以相關權利為對象的交易,進而影響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相關市場的交易活力與效率,阻礙該階段產業(yè)快速與健康發(fā)展。其次,在體育賽事傳播階段,由于現(xiàn)行立法缺乏針對性的專門權利配置,《物權法》與《著作權法》只能提供部分保護,影響體育賽事傳播主體的相關權益,導致體育賽事傳播階段的產業(yè)不能獲得充分的法律保護。體育賽事是體育賽事產業(yè)的核心與基礎,現(xiàn)行立法對體育賽事產業(yè)兩個階段都存在權利配置的問題,這必然成為我國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的障礙,影響體育賽事產業(yè)對城市國民經(jīng)濟乃至整個國家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意義。

2 保障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應配置的權利及其內容

由于當前立法對體育賽事的權利配置問題,使基于體育賽事為邏輯起點的體育賽事產業(yè)不能獲得充分的法律保護。正如科斯所言:“初始狀態(tài)下的權利界定肯定會對經(jīng)濟的運行產生影響,不同的權利配置方式有可能產生比其他權利配置方式更大的價值?!盵18]為此,保障體育賽事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必須在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與體育賽事傳播階段進行科學有效的權利配置。

2.1 以主體為基礎配置專有權

如前所述,體育賽事產業(yè)由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與體育賽事傳播階段構成,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的相關權利主體有體育賽事的組織者、體育賽事的參與者等,而體育賽事傳播階段的主體為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利配置的基礎可以有兩種選擇,或者以對象為基礎配置權利,或者以主體為基礎配置權利。

其一,如果以對象為基礎配置權利,其有效保護的前提是通過控制對象就可以獲得充分的保護。由于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的主要收益來源于門票、廣告與傳播,單純控制與支配體育賽事無法控制或獲取全部3種收益來源。例如,以體育賽事為對象配置物權,即便是物權可以控制門票以及部分廣告,但其難以控制體育賽事的傳播(尤其是觀眾手機傳播、網(wǎng)絡的文字直播等都無法直接控制)以及部分未經(jīng)其許可的廣告(如無法控制觀眾植入廣告):如果以體育賽事為對象配置著作權,其完全不符合著作權所保護作品之獨創(chuàng)性要求等。對于體育賽事傳播者而言,如果是賦予體育賽事傳播信號與成果以物權或著作權或鄰接權,難以契合物權的客體為有體物、著作權的客體為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以及鄰接權的特殊身份等內在邏輯。因此,以對象為基礎的權利配置,不但難以充分保護體育賽事產業(yè),亦可能違背與破壞相關立法如《物權法》、《著作權法》的內在邏輯。

其二,既然以對象為基礎配置權利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則應該選擇以主體為基礎配置權利。選定以主體為基礎配置權利,就必須選定具體的權利主體。對于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而言,不同類型的體育賽事參與者不盡相同。有學者根據(jù)“周期與主體”交替主導原則,將體育賽事分為周期性綜合賽事、周期性單項賽事、聯(lián)賽、臨時性賽事以及主體參與型賽事[12]。無論哪種體育賽事,除了賽事組織者外,參與賽事的主體眾多,即便如臨時性賽事中的拳擊比賽,也有如組織者和兩方參與者。理論上,體育賽事的組織者與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從體育賽事的收益中獲取利益,最為周到的權利配置應該將基于體育賽事的全部權利賦予所有的組織者與所有的參與者。但這樣一來,由于體育賽事的權利主體眾多,這將導致在交易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相關權利時,必然要協(xié)調眾多交易主體。正如制度經(jīng)濟學認為的,“眾多個人協(xié)調他們的行動,結果他們被激勵去做滿足他人欲望的事情,這需要大量的知識并造成相當?shù)某杀尽盵5]。這必然導致基于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的相關權利交易成本過高,使交易毫無效率,甚至導致交易無法完成。為此,可以參照國際體育賽事慣例,將體育賽事比賽階段的權利在立法上賦予體育賽事的組織者,其他參與者可以根據(jù)共同參與制定的規(guī)則或共同簽訂的協(xié)議分享利益。比如,《國際足聯(lián)章程》(2012年7月版)在“比賽和賽事的權利”章節(jié)中的“權利”條款規(guī)定了“國際足聯(lián)、其會員協(xié)會以及各洲足聯(lián)為由其管轄的各項比賽和賽事的所有權利的原始所有者,且不受任何內容、時間、地點和法律的限制?!痹偃?,《中國足球協(xié)會章程》在“賽事及比賽規(guī)則”章節(jié)之“賽事權利”中明確“本會為中國足球運動的管理機構,是本會管轄的各項賽事所產生的所有權利的最初所有者?!睘榇?,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的所有權利都賦予體育賽事組織者,這樣不但與相關體育協(xié)會章程相一致,且能保證該種權利的交易效率。而體育賽事傳播的權利,則歸屬于體育賽事的傳播者。當然,如果是非體育賽事組織者自己傳播,則傳播者必須獲得體育賽事組織者的授權。這樣就可在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配置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而在體育賽事傳播階段配置體育賽事傳播者權,以使體育賽事兩個階段的產業(yè)獲得充分的法律保障。

2.2 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的配置內容

明確體育賽事比賽階段與傳播階段以體育賽事組織者和體育賽事傳播者為基礎配置權利之后,應該確定權利的具體內容。

對于體育賽事組織者而言,其有權獲得基于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產生的全部收益。而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收益來源主要體現(xiàn)為3個方面,即門票、廣告與傳播,對應的權利分別為對門票、廣告以及傳播的專有權。其一為門票的價格設定與收取的專有權。只要體育賽事組織者所組織的體育賽事可以對入場進行控制的,其便有權確定門票的價格與收取門票。其二為廣告權。廣告收益是體育賽事收益的主要來源,體育賽事組織者應對現(xiàn)場比賽的廣告具有控制權,而且隨著傳播技術和廣告手段的發(fā)展,作為體育賽事組織者,應該有權決定以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為載體的所有方式或形式的廣告,未經(jīng)許可的廣告行為構成對體育賽事組織者權之廣告權的侵權,即便是購買門票而入場的單個或多個消費者,也不得以任何方式植入廣告。未經(jīng)體育賽事組織者許可,任何以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為基礎附加的廣告,均應被認定為對體育賽事組織者之廣告權的侵權。其三為傳播權。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的傳播權是一個在稱謂、內涵與外延都有較大爭議的權利。在稱謂上,根據(jù)學者的歸納,至少有3種,即“賽事轉播權”、“電視轉播權”或“體育比賽轉播權”[7]。 “轉播”的字面含義本身是廣播電臺、電視臺播送其他廣播電臺、電視臺已經(jīng)廣播的電視節(jié)目。所以,有學者稱之為體育比賽的電視轉播權,是指體育賽事的組織者許可電視轉播機構對賽事以有線或者無線的方式進行電視轉播,以提供給不特定的多數(shù)用戶觀看,并獲得報酬的權利[13]。實際上,當前有關體育賽事轉播權的界定無論在稱謂上,還是在內容界定上,都存在偏差。 “體育賽事的轉播”,實際指的是現(xiàn)場直播,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現(xiàn)場直播一般僅指電視的現(xiàn)場直播。但僅限于電視直播,則會導致其他對體育賽事傳播的行為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比如,傳媒主體證明其對體育賽事的傳播不屬于現(xiàn)場直播,或者其不是電視臺,“體育賽事轉播權”則將無法控制該種行為。為此,本文直接將其稱之為體育賽事傳播權。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傳播權所控制的不僅指電視直播或轉播,還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文字、自媒體(如手機微信、微博)等方式的傳播;就傳播方式而言,包括直播,也包括轉播(即直播后的轉播)??傊?,只要是未經(jīng)體育賽事組織者許可對體育賽事的公開傳播都構成對體育賽事組織者之傳播權的侵權。隨著傳播技術的進步與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除當前已經(jīng)顯現(xiàn)的門票、廣告與傳播3種對體育賽事主要利用方式之外,可能會出現(xiàn)對體育賽事新的利用方式,在立法的表述上應該采取開放式的模式,以包容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新的利用方式。

體育賽事傳播者對體育賽事傳播的權利來源于體育賽事組織者對現(xiàn)場比賽傳播的授權,其收益的主要來源為體育賽事直播、轉播時所附載的廣告以及二次或多次傳播其所固定的體育賽事整體或其片段所附載的廣告等,其收益形式具有多樣性。當然,任何收益都無法脫離其傳播的體育賽事傳播信號以及傳播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現(xiàn)場比賽的圖片、畫面與視頻等)。其一為對體育賽事傳播信號的專有權。在體育賽事傳播進程中可以通過截取信號的方式將正在傳播(包括直播與轉播)的體育賽事進行截播,這種截播可以附加截播者的廣告以獲取收益。因此,體育賽事傳播者應該有權控制該種行為。其二為對體育賽事傳播所形成成果的專有權。體育賽事傳播者需要控制其傳播體育賽事的傳播成果,以獲取基于體育賽事傳播成果的所有收益。由于現(xiàn)代傳播技術的進步,傳播手段愈來愈多,體育賽事傳播者應該有權對傳播體育賽事所形成傳播成果任何方式公開使用的控制,包括但不限于錄制以及錄制品的傳播、廣播電視傳播、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公開放映等方式的公開使用。這里強調對體育賽事傳播成果的公開使用,表明對體育賽事傳播成果的私人使用則在允許的范圍內。在體育賽事組織者將體育賽事的傳播權轉讓或許可他人行使時,如果第三方公開使用了傳播者傳播體育賽事所形成的成果或截取了傳播信號,則依然可構成對體育賽事組織者傳播權的侵權。這樣,主張權利的主體就有體育賽事組織者與體育賽事傳播者。為避免重復主張權利的混亂,配置權利時,應該明確體育賽事組織者將傳播權轉讓或授權他人傳播體育賽事時,不再有權對該傳播者傳播體育賽事的信號與所形成的成果進行控制。

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在性質上應該為類似知識產權法中的專有權,屬于支配權、絕對權等可以成為侵權行為對象的權利,未經(jīng)許可為該種專有權所控制的行為,行為人應該承擔侵權責任。不過,為保障對體育賽事新聞報道的自由,應將新聞報道中不可避免再現(xiàn)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或體育賽事傳播成果以及截取體育賽事的傳播信號作為侵權的例外情形,在立法中予以明確。在責任承擔方面,包括停止侵權與損害賠償。在損害賠償金額的確定上,可以參照我國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以權利人損害、侵權人獲利以及體育賽事組織者權或體育賽事傳播者權相關權利許可使用費的合理倍數(shù)確定。在前述數(shù)額都無法確定的情況下,由法院酌情在一個法定賠償數(shù)額范圍內,確定一個合理的賠償金額。至于法定賠償數(shù)額的范圍,應該由相關體育主管部門進行充分調研之后,予以確定。

3 體育賽事權利配置的法律選擇

確定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的配置基礎與權利內容之后,必須為其選擇適當?shù)姆梢耘渲孟嚓P權利。有學者認為,應該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以下簡稱《體育法》)、《著作權法》分別配置體育賽事組織者權和體育賽事傳播者權[15];也有觀點認為,可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對體育賽事相關權利予以保護[17];還有觀點認為,體育賽事組織者對其所舉辦的賽事享有民法上的物權[6]。這3種觀點意味著可以通過現(xiàn)行《侵權責任法》、《物權法》以及《著作權法》對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進行保護,或者至少可以通過修訂該3部立法對該兩種權利進行保護。實際上,不但現(xiàn)行《侵權責任法》、《物權法》以及《著作權法》無法為體育賽事組織者權和體育賽事傳播者權提供充分保護,而且,即便是修訂該3部立法對該兩種權利進行重新配置,亦具有不可克服的障礙。合理的選擇應該是讓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回歸《體育法》的本源。

3.1 《侵權責任法》、《物權法》與《著作權法》配置權利的障礙

正如學者所言,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權利主體一般不是法定的,而是根據(jù)協(xié)議或章程的規(guī)定而約定的[7]。雖然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采取開放性的設計模式,即便是體育賽事傳播權不是一項法定權利,也可以納入該法的保護。但問題在于,由于體育賽事組織者對體育賽事的控制包括的3個方面(門票、廣告與傳播),都是以行為方式控制為內容的專有權利,如果不在立法中明確權利所控制的行為方式,法院無法確定被控侵權主體何種行為應該承擔侵權責任。而且,司法往往從保守的角度,拒絕對該種非法定權利予以保護,在前述體奧動力公司訴土豆網(wǎng)案中,法院就是認為原告所主張的權利無法在相關立法中找到對應的法定權利而拒絕予以保護。因此,體育賽事組織者與傳播者的相關權利,難以獲得現(xiàn)行《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對以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中權利或利益為保護對象進行制度構建的《侵權責任法》,也無法通過修訂《侵權責任法》對體育賽事相關權利予以重新配置。

至于《物權法》,由于“物權之客體原則須為特定獨立之物”[9],無論是體育賽事的現(xiàn)場比賽還是體育賽事傳播信號與傳播成果,都不符合特定有體物的本質。即便是通過擴張解釋有體物的范圍,將體育賽事組織者控制體育賽事的權利解釋為物權,體育賽事組織者也只能通過物權的占有、使用與收益權能控制體育賽事的門票、部分廣告以及大型傳播設備的現(xiàn)場直播;但無法控制入場觀眾的植入廣告、觀眾自媒體傳播、他人錄制后的傳播、轉播和截播以及對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片段的傳播;所有這些行為都已經(jīng)不在物權有關占有、使用與收益權能的控制范圍。因此,即便是擴張物權中有體物的范圍,《物權法》也無法為體育賽事組織者提供充分的保護。而體育賽事傳播信號及其所形成的成果(如圖片、畫面、視頻或文字描述),完全不符合物權客體之有體物的特性,其不可能成為物權的一種而得到保護,也無法在《物權法》中明確該種權利所控制的行為方式。因此,修訂《物權法》以配置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具有不可克服的障礙,物權法不應成為體育賽事權利配置的法律選擇。

至于著作權法,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體育賽事組織者權無法納入《著作權法》保護,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門票、廣告顯然與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或傳播媒介無任何關聯(lián),對該兩種行為的控制權顯然無法在《著作權法》中獲得配置;由于體育賽事本身不可能構成著作權所保護的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對體育賽事的傳播權不可能成為著作權保護的對象[4]。

其次,至于體育賽事傳播信號及其所形成的成果,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中的著作權與鄰接權已經(jīng)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依然存在難以保護的空白地帶:

第一,如果體育賽事傳播所形成的成果(圖片、畫面或視頻)是著作權的作品,其自然可以獲得著作權的保護。但由于比賽本身不是作品,可能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只能因為拍攝角度、賽后花絮、剪輯、光、影的選擇以及解說而使最終的傳播成果具有獨創(chuàng)性。但實際上,體育賽事直播或錄制所涉及的拍攝技術基本一致,相關技術的選擇本身難以具有獨創(chuàng)性,即便是剪輯、賽后花絮、解說等具有了獨創(chuàng)性,著作權所保護的也是融合所有這些要素的整體,如果有人將這些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要素剝離體育賽事,而僅是使用了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體育賽事過程(畫面或視頻),傳播者顯然無法通過著作權主張權利;對于有些賽事,傳播者傳播體育賽事所形成的結果如果只是對體育賽事簡單錄制而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在不改變《著作權法》對作品保護條件邏輯的前提下,無法納入《著作權法》保護。所以現(xiàn)行《著作權法》中的著作權并不能保護所有體育賽事傳播所形成的成果,在不破壞著作權保護作品獨創(chuàng)性邏輯的前提下,亦無法通過修訂《著作權法》將其全部納入著作權保護。

第二,體育賽事傳播所形成的成果一般屬于《著作權法》鄰接權所保護的錄像制品,可以得到《著作權法》所提供的保護。在新浪公司訴天盈九州公司案中,有學者曾認為,“我國《著作權法》中的錄像制品,是在已有作品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作。由于體育賽事本身顯然不是作品,因此體育賽事節(jié)目作為在體育賽事的加工和制作基礎上產生的客體,就無法被認定為錄像制品”[14]。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5條第3項對錄像制品的定義,并不要求錄像制品必須是作品的錄制,任何有伴音或無伴音的連續(xù)相關形象、圖像都可以固定為錄像制品。不過,雖然根據(jù)我國《著作權法》第42條的規(guī)定,錄像制品可以獲得對復制、發(fā)行、出租、信息網(wǎng)絡傳播的控制權,而且可以根據(jù)《著作權法》第46條之規(guī)定獲得電視播放的專有權,但現(xiàn)行《著作權法》所賦予錄像制品的權利依然不能控制體育賽事錄制品的公開放映以及廣播。如果修改《著作權法》,對錄像制品賦予廣播權和公開放映權,則必然打破《著作權法》的原有平衡,國務院法制辦于2014年6月6日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著作權法(修訂草案)》,該草案第39條亦未賦予錄像制品具有公開放映與廣播的專有權,依然只保留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42條所規(guī)定的復制、發(fā)行、出租、信息網(wǎng)絡傳播的專有權。

第三,如果體育賽事的傳播者是電視臺或廣播電臺,其自然可以獲得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45條所提供轉播與錄制的專有權。不過,當傳播體育賽事不是廣播電臺、電視臺而是如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等,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45條的廣播組織者權則無法提供保護。如果修改《著作權法》將即便不是廣播電臺、電視臺對體育賽事傳播納入其中保護,必然要改變廣播組織所具有的電視臺、廣播電臺的身份,動搖廣播組織者權以主體身份為基礎進行權利配置的根基。前述《著作權法(修訂草案)》第42條亦未改變廣播組織者權的廣播電臺、電視臺的主體身份。

因此,在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現(xiàn)行《著作權法》不能為其提供任何保護,由于體育賽事不符合著作權所保護作品的要件,亦無法通過修訂《著作權法》將其納入著作權的保護。對于體育賽事傳播階段,我國《著作權法》雖然能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但無論是著作權的保護,還是鄰接權中錄像制品與廣播組織者權的保護,依然存在無法保護的空白地帶。而且,即使破壞《著作權法》保護作品和傳播媒介的邏輯體系,破壞《著作權法》所確立的原有平衡,體育賽事傳播者基于體育賽事傳播所享有的收益,亦無法通過修訂《著作權法》全部納入保護之中。

本質上,《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必須是現(xiàn)行立法中已經(jīng)確定應予保護的權利與利益,現(xiàn)行《侵權責任法》無法為現(xiàn)行立法中并未確立的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提供保護。以保護相關立法所確立權益的《侵權責任法》,無法通過修改該法為體育賽事組織者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提供保護。而且,不同的立法具有不同的立法目的,以有體物為保護對象的《物權法》,體育賽事組織者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所有權益必然無法完全納入《物權法》保護,即便提供部分保護也只是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的部分權益巧合地落入了物權的保護范圍,《物權法》顯然不會充分考慮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目的。同樣的道理,以作品及其傳播媒介保護為邏輯體系的《著作權法》,同樣不可能周全考慮體育賽事本質以及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為其進行合理與周全的權利配置。因此,不宜通過修訂《物權法》、《著作權法》,勉強將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納入其中。

3.2 選擇《體育法》配置權利的合理性

如前所述,盡管《侵權責任法》、《物權法》與《著作權法》能為體育賽事組織者與傳播者提供部分保護,但由于這些立法自身的邏輯體系,無法通過對這些立法的修訂以重新配置體育賽事組織者權和體育賽事傳播者權。而且,由于《物權法》和《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其本身不可能充分考慮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需求?!扼w育法》作為體育基本法,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在該法中得到合理配置,是一種回歸本源的選擇。

本文所論證的體育賽事組織者權,國外已經(jīng)有將其規(guī)定在《體育法》的先例。法國1984年以第84—610號法的形式頒布了《組織和促進法國大眾與競技體育運動法》,該法第18條第1款特別規(guī)定了組織體育比賽的體育協(xié)會或者實體對有關的比賽擁有專屬的權利,包括所有權。體育表演或者比賽的開發(fā)利用權屬于比賽組織者[3]。該規(guī)定中的開發(fā)利用包含本文所討論的體育賽事的門票、廣告與傳播等方式的利用。意大利亦有類似規(guī)定,根據(jù)意大利第78/1999號法律第2條的規(guī)定,每個甲級或者乙級足球俱樂部都擁有對自己比賽的付費轉播權,即足球比賽的產權人是俱樂部而不是足球聯(lián)盟,一項賽事的組織者對該賽事享有權利[3]。根據(jù)該規(guī)定以及歐共體1989年10月3日的第89/552號指令的規(guī)定,對體育比賽權利的保護不是通過限制進入比賽現(xiàn)場來實現(xiàn)的,而應當把其作為一種權利來保護[3]。法國與意大利的相關規(guī)定出現(xiàn)在20世紀80年代,而當前體育賽事產業(yè)已經(jīng)發(fā)生根本變化,我國在借鑒國外已有先進的立法先例時,應結合我國實際以及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將前述的體育賽事組織者權和體育賽事傳播者權規(guī)定在即將修訂的《體育法》中。

我國《體育法》于1995年通過并頒布實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國體育事業(yè)與體育產業(yè)相比20世紀90年代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誕生于20世紀的《體育法》已經(jīng)難以適應體育事業(yè)與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需求。正如學者認為,“《體育法》存在著面對經(jīng)濟社會和體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而越來越暴露出與發(fā)展需要不能很好適應的問題”[16]。尤其是隨著體育產業(yè)化的發(fā)展,作為體育基本法的《體育法》未能調整體育產業(yè)相關主體的利益關系?!扼w育法》的修訂應該反映“體育事業(yè)促進法”的理念[10]。而體育產業(yè)作為體育事業(yè)的一部分應該在《體育法》中有所反映,應將體育產業(yè)納入修訂的《體育法》中[8]。作為體育產業(yè)核心內容的體育賽事產業(yè),自然應該在即將修訂的《體育法》中得到反映。在當前法律體系無法為體育賽事產業(yè)提供充分保障的條件下,《體育法》為體育賽事配置相關權利尤為重要。因此,在《體育法》中配置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具有充分的合理性:1)體育賽事組織者與體育賽事傳播者的相關權利本身屬于體育法的范疇,選擇在《體育法》中予以配置,是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所應回歸的本源,在《體育法》中配置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傳播者權,可以保持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之間的聯(lián)系,無需割裂該兩種具有緊密聯(lián)系的權利,使其分別規(guī)定在不同的立法,甚至是不同的部門法中;2)只有以發(fā)展體育事業(yè)為目的的《體育法》方可充分考慮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目的與需求,因此,只有在《體育法》中配置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才有可能充分考慮體育賽事產業(yè)各方主體利益需求,平衡各方相關利益,以促進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3)選擇《體育法》配置相關權利,無需再破壞《物權法》以有體物為對象的權利邏輯體系,亦無需破壞《著作權法》以獨創(chuàng)性作品為基礎的權利邏輯體系與有關鄰接權的邏輯體系,既讓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傳播者權回歸《體育法》,也可以保持《物權法》、《著作權法》的自身邏輯體系;4)選擇《體育法》配置該兩種權利,更有利于充分保護體育賽事組織者與傳播者,在發(fā)生侵犯該兩種權利時,體育賽事組織者與傳播者無需按照《物權法》與《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證明體育賽事及其體育賽事傳播信號與成果符合物權法定下之權利、《著作權法》中有關作品以及鄰接權的規(guī)定,可以更為充分地保障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

本文建議規(guī)定在《體育法》中的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并不是對《物權法》、《著作權法》中相關權利制度的簡單重復。第一,體育賽事組織者權中的門票權、廣告權與《物權法》有關使用、收益權能最具相似性,甚至部分內容具有利用《物權法》有關使用、收益權能實現(xiàn)的可能性。但門票權中票價確定與收取的權利內容使其具有更為直接的確定性,而《物權法》中使用與收益權能不能控制廣告權所控制之入場觀眾植入廣告等廣告方式,當體育賽事組織者該種權利受到侵犯時,其顯然會依據(jù)本文建議規(guī)定在《體育法》中的體育賽事組織者權進行主張權利。第二,體育賽事組織者權中的傳播權,是上述案例證實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中所缺失的權利,并不存在重復規(guī)定的可能。第三,體育賽事傳播者權與《著作權法》中的相關權利亦不相同: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并不要求具有《著作權法》中廣播組織者權的主體身份要求;傳播所形成的成果并不要求具有《著作權法》所保護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條件;傳播所形成的成果可以獲得《著作權法》并不給予錄像制品的公開放映權與廣播權。盡管如此,在特殊的情形下,還是會出現(xiàn)傳統(tǒng)民法理論上的競合問題,行為人的某種行為可能同時侵犯權利人依據(jù)《物權法》、《體育法》與《著作權法》所規(guī)定的權利,比如行為人未購門票進入比賽場地,則侵犯本文建議規(guī)定在《體育法》中之體育賽事組者權的門票權,同時侵犯體育賽事組織者基于《物權法》對體育比賽現(xiàn)場所享有的占有、使用與收益的權利;如果體育賽事傳播者是廣播組織,而行為人同樣作為廣播組織,通過截播權利人轉播的體育賽事,這樣便同時侵犯本文建議規(guī)定在《體育法》中體育賽事傳播信號的專有權和現(xiàn)行《著作權法》所規(guī)定的廣播組織者權。這種現(xiàn)象可以用民法理論的“請求權競合”予以處理,即同一法律事實發(fā)生后產生多項請求權,當事人可以選擇其中一項行使,如果一項請求權行使使受害人得到充分的補救,原則上受害人不可以請求另外一項請求權[11]。因此,將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規(guī)定在《體育法》中,雖然在特殊情形下,基于某種法律事實而產生多個請求權,但民法“請求權競合”理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并不影響將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規(guī)定在《體育法》的合理性。此外,未來修訂《體育法》中有關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的法律規(guī)范,相對于《物權法》、《著作權法》而言,由于主體的特殊性屬于特別法,在法律適用上應該優(yōu)先適用。因此,即便因為特殊情形出現(xiàn)法律適用的沖突,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亦不影響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規(guī)定在《體育法》的合理性。

4 結語

體育賽事產業(yè)已經(jīng)成為我國體育產業(yè)的核心部分,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將成為城市國民經(jīng)濟乃至整個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新近有關體育賽事案例及其展開說明,無論是體育賽事產業(yè)的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階段還是體育賽事傳播階段,現(xiàn)行立法有關體育賽事的權利配置或者缺失,或者存在無法予以保護的空白地帶。為此,必須以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的充分保障為目標,為體育賽事配置相關權利。權利的配置以主體為基礎,在法理上可以稱之為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體育賽事組織者應該對體育賽事現(xiàn)場比賽的門票、廣告與傳播等享有專有權,體育賽事傳播者應該對其傳播體育賽事的信號以及所形成的成果享有專有權,體育賽事組織者將體育賽事傳播權轉讓或授權他人傳播之后,對該他人傳播體育賽事的信號以及所形成的傳播成果不再有權控制;為了保障對體育賽事的新聞報道,新聞報道中不可避免地再現(xiàn)體育賽事、體育賽事傳播成果以及截取體育賽事傳播信號不構成侵權;侵犯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的侵權責任包括停止侵權與損害賠償,損害賠償?shù)慕痤~參照知識產權相關立法規(guī)定予以規(guī)范。由于《侵權責任法》、《物權法》和《著作權法》的自身邏輯體系,修訂該3部立法以配置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具有不可克服的障礙。作為體育產業(yè)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賽事產業(yè),其權利配置應該回歸本源,在修改《體育法》中配置該兩種權利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可以在《體育法》開設“體育產業(yè)”一章,并增添“體育賽事產業(yè)”一節(jié),將體育賽事組織者權與體育賽事傳播者權配置于其中,并在法律責任一章中,明確侵犯該兩種權利所應承擔的侵權責任以及侵權的例外。通過修訂《體育法》,科學地配置體育賽事相關權利,充分保障體育賽事產業(yè)的發(fā)展,實現(xiàn)2014年印發(fā)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所確立的以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目標。

[1]方春妮.基于本土資源的城市體育賽事產業(yè)集群發(fā)展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5):43.

[2]黃海燕,樓詩予.國內外體育賽事產業(yè)發(fā)展[J].體育科研,2010,31(1):18-47.

[3]黃世席.歐洲體育法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289,308,309.

[4]蔣新苗,熊任翔.體育比賽電視轉播權與知識產權劃界初探[J].體育學刊,2006,13(1):22-35.

[5][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jīng)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52.

[6]劉強,胡峰.體育競賽及其電視轉播權的知識產權保護[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20(2):59.

[7]馬法超.體育賽事轉播權法律性質研究[J].體育科學,2008,28(1):66,66-70.

[8]馬宏俊,袁鋼.《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修訂基本理論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10):70.

[9]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8.

[10]田思源.對《體育基本法》的反思——再論“體育事業(yè)促進法”[J].法學雜志,2013,(3):74.

[11]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等.民法學[M].法律出版社,2011:73.

[12]王子樸,楊鐵黎.體育賽事類型的分類及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6):26.

[13]翁飚.體育比賽電視轉播權有償轉讓問題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9,19(3):12-16.

[14]熊琦.鳳凰網(wǎng)轉播中超被認定侵權,體育賽事節(jié)目到底如何保護?[EB/OL].http://www.iprcn.com/IL_Zxjs_Show.aspx?News_PI=5465,2015/11/28.

[15]姚鶴徽.論體育賽事類節(jié)目法律保護制度的缺陷與完善[J].體育科學,2015,35(5):15.

[16]于善旭.《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的頒行成效與完善方策[J].體育科學,2015,35(9):7.

[17]張志偉.體育賽事轉播權法律性質研究——侵權法權益區(qū)分的視角[J].體育與科學,2013,34(2):49.

[18]COASE R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 Law Eco,1960,(3):15-16.

Rights Allocation of Sports Event and Its Law-Choice—Based on the Sufficient Protection of Sports Event Industry

LIU Tie-guang1,2,ZHANG Lu-lu1

The problems of rights allocation of sports events in the existing laws result in insufficient legal protection for the sports event industry.In order to sufficiently protect the sports events industry,the rights allo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rganizer and communicator of sports event in the phases of the living competi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sports events.The organizer and communicator of sports event should have the exclusive right on the admission ticket,advisement and communication,and the communicator of sports event should have the exclusive right on the signal of communicating sports event and the formed product of communicating sports event.There is some obstacle of the logical systems in allocating the rights of the organizer and communicator of sports event in the Tort Liability Law,the Real Right Law and the Copyright Law,and it can not provide sufficient protection for the sports event industry.The rights of organizer and communicator of sports event should be allocated in the sports law,returning to the source.So the rights of organizer and communicator of sports event should be stipulated in the coming revision of the Sports Law,providing the content of these two rights,the tort liability and the exception of the torts.

sportseventindustry;theorganizer'srightofsportsevent;thecommunicator'srightofsportsevent;thesportslaw

1000-677X(2016)02-0072-08

10.16469/j.css.201602009

2015-12-05;

2016-01-2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5BFX143)。

劉鐵光(1973-),男,湖南溆浦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E-mail:tieguangl@126.com;張路路(1990-),男,陜西延安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E-mail: 1361945641@qq.com。

1.湘潭大學 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5;2.法治湖南與區(qū)域社會治理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1.Law School/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of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2.The Rule of Law in Hunan and Regional Social Governance Synergy Innovation Center,Xiangtan 411105,China.

G80-05

A

猜你喜歡
組織者傳播者物權法
誤傳了幾千年的俗語,你也是傳播者嗎?
淺析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原則
讓我們都成為直銷正能量的傳播者
嚴懲誘騙高校學生參與傳銷的組織者
婦女生活(2016年10期)2016-10-12 19:29:03
新形勢下的《物權法》商事適用性分析
法制博覽(2016年21期)2016-02-03 23:41:45
環(huán)境法視野下的物權法社會化進程
學術論壇(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0
新聞傳播者的現(xiàn)代意識
新聞傳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
我國物權法理論與實踐的完善
政治與法律(2014年3期)2014-02-03 11:22:36
先行組織者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中學生物學(2012年2期)2012-04-29 00:44:03
做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忠誠傳播者
中國火炬(2010年12期)2010-07-25 13:26:22
张北县| 西峡县| 汨罗市| 衡山县| 秦皇岛市| 黄大仙区| 凤翔县| 中牟县| 化隆| 兴宁市| 朔州市| 蚌埠市| 盐边县| 工布江达县| 紫金县| 富源县| 襄垣县| 上高县| 永兴县| 来凤县| 十堰市| 岳阳市| 蕲春县| 郎溪县| 平山县| 祁连县| 荣昌县| 兴宁市| 平潭县| 襄汾县| 景洪市| 缙云县| 昌黎县| 长垣县| 南涧| 平度市| 黔南| 偏关县| 舒兰市| 柳州市| 彝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