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劉承梅 宋曉磊 王莉娜 劉 雁 牛瑛琳 許夢雅(通訊作者)
1)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中心 鄭州 450000 2)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鄭州 450014
透針法結合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
王曉丹1)劉承梅1)宋曉磊1)王莉娜1)劉雁1)牛瑛琳1)許夢雅2)(通訊作者)
1)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中心鄭州4500002)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鄭州450014
【摘要】目的探討透針法結合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方法將40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2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及常規(guī)用藥,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吞咽功能訓練,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透針法結合吞咽功能訓練治療。2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后進行吞咽困難分級量表評分比較。結果治療前,2組患者的吞咽困難分級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觀察組的治療效果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結論透針法結合吞咽功能訓練能明顯改善患者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
【關鍵詞】腦卒中;透針;吞咽功能訓練;吞咽困難分級量表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腦血管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在腦血管疾病急性期吞咽障礙的發(fā)生率高達51%~70%[1]。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產生的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質量,因此,有效提高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尤為重要。本研究主要是觀察透針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06—2014-03在我院康復中心住院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40例,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1例,女9例;年齡35~65歲,平均(43.4±11.2)歲。治療組男13例,女7例;年齡35~65歲,平均(43.1±12.5)歲。2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西醫(yī)診斷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診斷為腦卒中者,同時符合假性延髓麻痹診斷標準[3];中醫(yī)診斷根據《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診斷(試行)》[4]診斷為中風病者;(2)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wěn)定,配合治療;(3)病程為30~60d;(4)年齡35~65歲;(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并發(fā)嚴重心、肺、肝、腎疾病,糖尿病,骨質疏松,或有嚴重出血傾向者;(3)合并全身感染者,或病情嚴重不穩(wěn)定者;(4)懼怕針刺操作者。
1.2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給于常規(guī)康復訓練及內科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吞咽功能訓練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透針治療。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良肢位的擺放、偏癱肢體的被動活動、Bobath等運動療法;內科治療主要包括調控血壓、血糖、血脂等治療??祻陀柧?0min/次;常規(guī)用藥每天口服;4周為1個療程。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康復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和恢復吞咽反射;增強口咽肌肉力量;促進吞咽功能恢復等[5]??祻陀柧氈饕ǎ喊l(fā)音訓練、舌部運動、臉、下頜及喉部運動、進食訓練等。1次/d,1次30min。
透針治療:針刺頸6夾脊穴,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0.30×40mm一次性毫針刺入所選穴位,針刺得氣后行導氣針法,常規(guī)深度,留針30min。每10min用捻轉手法行針1次,1次/d,平補平瀉,加電針,用斷續(xù)波。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留針30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d,4周后觀察療效。
1.3療效觀察采用吞咽困難分級量表,對吞咽功能進行檢查。具體評價標準:1分:不適合任何吞咽訓練,仍不能經口進食;2分:僅適合基本吞咽訓練,仍不能經口進食;3分可進行攝食訓練,但仍不能經口進食;4分:在安慰中可能少量進食,但需靜脈營養(yǎng);5分:1~2種食物經口進食,需部分靜脈營養(yǎng);6分:3種食物經口進食,需部分靜脈營養(yǎng);7分:3種食物可經口進食,不需靜脈營養(yǎng);8分:除特別難咽的食物外,均可經口進食;9分:可經口進食,但需臨床觀察指導;10分:正常攝食吞咽功能。
2結果
治療前,觀察組吞咽困難分級評分2.28±0.54,對照組為2.35±0.37,2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6.16±1.44,對照組為3.28±0.49,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系兩側皮質腦干束損害所致假性球麻痹,最常見于因數(shù)次或數(shù)處腦卒中的后遺癥。臨床常常表現(xiàn)為:飲水嗆咳,口腔運動困難,吞咽、發(fā)音困難,下頜反射增強等癥狀。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治療措施包含有基礎訓練,如咳嗽訓練、空吞及局部冷刺激咽和口腔周圍肌肉運動訓練等,同時進行攝食訓練。[6]
古人將吞咽障礙歸屬于“舌喑”、“喑痱”、“喑啞”、“舌謇”等范疇[7],其病機主要是:“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肝風內動,夾痰閉阻經絡,氣機不利,氣血不暢,舌脈失養(yǎng)而發(fā)為吞咽障礙[8],治宜醒神開竅、行氣活血、利咽活絡等。目前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藥物較少,且療效不明顯,針刺作為傳統(tǒng)特色療法之一,在治療吞咽障礙中取得良好療效,其主要依據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即:"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穴位所在,主治所在”[9]。陸彥青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吞咽分期針刺法明顯改善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尤其在改善咽期患者吞咽功能方面療效顯著。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咽喉部腧穴是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11]:針刺療法可以激活損傷的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舌下神經,使興奮到達大腦皮質和延髓,有促進雙側皮質腦干束損害的修復。頸夾脊穴:C3~7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0.5寸,左右兩邊共10個穴位為頸夾脊穴,主要治療相應部位和臟腑疾病。頸部是腦與軀體氣血運行的通路,針刺頸夾脊穴疏通氣血,調整陰陽,利咽活絡的作用[12]。
本研究采用透針針刺頸夾脊穴發(fā)現(xiàn),4個療程后觀治療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治療前明顯改善,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透針針刺頸夾脊穴是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4參考文獻
[1]RensenRT,RasmussenRS,OvergaardK,etal.Dysphagiascreeninganintensifiedoralhygienereducepneumoniaafterstroke[J].JournalofNeuroscienceNursing,2013,45(3):139-146.
[2]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編委會.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65.
[3]艾長山,馬力.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報,2011,27(1):48-49.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中風辨證診斷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5]孫軒翔,范剛啟,戴秀珍.腦梗死吞咽障礙針刺治療方案的初步優(yōu)選[J].中國針灸,2011,31(10):879-882.
[6]汪洋.淺談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綜合治療[J].大家健康,2015,9(8):119.
[7]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國針灸學會.中醫(yī)循證臨床實踐指南:針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126.
[8]田靜峰,劉東霞,張旭.通嗌開喑法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9(10):1 078-1 080.
[9]鄧嬌,王敏華,王敏.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5):819-822.
[10]陸彥青,劉悅,黃凡,等.分期針刺治療中風后吞咽功能障礙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8):702-705.
[11]馬艷平,張俊玲,宋慧,等.綜合性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6):492.
[12]何海明,陳向華.頸夾脊穴臨床應用研究綜述[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5,31(4):352-353.
(收稿2015-11-12)
基金項目:河南中醫(yī)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支持計劃(2011XCXTD05)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0-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