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英
(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中國文化在英語習得中的正遷移
周小英
(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第二語言習得中母語遷移的作用不容忽視。語言具有同一性,中國民族文化中的母語習慣和知識對目的語英語習得有正遷移作用。中國學生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有其語言的共性和個性。英語學習可以結(jié)合漢、英語言及文化的差異與共性;英語教學注重語際共性和個性的平衡,從而有針對性地教學,可以改善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促進中國民族文化在英語中的正遷移影響。
【關(guān)鍵詞】中國文化;英語習得;正遷移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交流交際能力也要緊跟步伐,學習英語中譯英的發(fā)展中也要結(jié)合中國國情和文化進行翻譯。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對中文和英語的語言差異有很多了解。把英語學習得更透徹,在此基礎(chǔ)上再進行中國文化的融入和滲透。發(fā)揮中國文化五千年的博大精神,讓學習者用英語交流時更方便,用更容易被理解的英語進行對話,使中國文化在英語中發(fā)揮正遷移作用。
(一)國家的文化底蘊影響英語的表達方式
由于人們對自己的語言根深蒂固的了解,再接受學習其它國家語言時多少都會受到影響,心底里都會產(chǎn)生一些排斥情緒。受自己的文化因素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在英語的表達上就會有不同,和西方人交流時,就會存在很多誤解的地方。因為我們畢竟在自己的地方生活的時間比較長,對自己的母語語言文化比較了解,而對其它國家的語言不是太了解,對西方國家文化也不了解,從而就可能在語言上有所差異,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就導(dǎo)致在說話的時候有可能使西方人誤解。在中國文化當中,人們常常見面都是有許多的見面禮,比如見了面就會說“您好,你去哪里”“你吃了嗎”等,在中國人文化中這句話是問候語、是客氣話,但是外國人理解的話這是個人身自由問題不需要告訴別人,認為這樣說是不對的。中國人就是比較的含蓄,語言表達時不是那么直接,而西方人則是直截了當,想到什么說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說出來。中國人聽外國人的語言表達時感覺太直接,說話太直白,實際上西方人就是這種表達方式,要是了解了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就不會存在這樣的誤會和問題了。這就讓我們在英語的表達上結(jié)合國情文化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和體諒。
(二)在日常禮貌語言表達時存在的不同之處
中西方在禮貌上有很多不同之處,這是因為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導(dǎo)致有時候在禮貌用語表達方面存在差異。比如中國人見面以后就是以握手為見面禮,而西方人見面就是以貼面擁抱為見面禮,而中國人之間就沒有那么直接。尤其是男女貼面,中國人就覺得這是對人的不尊敬,而西方人覺得這是非常好的禮節(jié),所以有時候也需要了解一下西方文化,從而使英語交流學習更容易。在語言表達的說話方面,中國人見面以后,必須先說幾句禮貌用語以后,才慢慢地開始說需要說的事情,這是中國人一個傳統(tǒng)語言表達問題的方式。而西方人,見面以后就是直截了當?shù)卣f需要解決的問題,對別人提出的問題他們也樂于接受,受文化的影響交流也很愉快。當中國人與外國人交流時,感覺表達上有些吃力,不能很好地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表達給外國人聽,外國人也不能理解,就這是表達方式不同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人們的價值觀念的不同使得思想行為存在差異
在中國的整體價值觀念里,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倡導(dǎo)以國家社會的利益為重點,人們共同為之努力,不提倡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開展活動和規(guī)范行為,是提倡先大家后小家的目標。要以尊重他人關(guān)心他人為道德標準,工作以為別人服務(wù)為宗旨來履行自身的職責。而在西方國家,人們都追求個人主義,把個人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行為不受任何人的約束,不受他人語言的影響。西方人以個人為主體為中心,個性特點明顯,愛玩愛冒險。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生活方式追求個性化,個人主義觀念比較強烈。喜歡自由,性格開朗追求個人享受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文化差別讓人們在英語語言表達上存在不同,中國人在說話的時候觀察他人的動作和面部表情來說話,受這種文化的影響在英語的表達和學習方面,總是怕犯錯誤,從而不敢積極表達,怕說得不好而導(dǎo)致語言表達能力不能有效地提高。形成學好英語的阻礙力量,我們要放開自己,解開束縛,對自己充滿信心,鼓勵自己大膽去說,使英語水平更快地提高。
(一)用中英互相對比教學方法,更好地實現(xiàn)英語表述
俗話說語言就是一門藝術(shù),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含義,也是人們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只有在學好母語的基礎(chǔ)上,才能在與西方人交流當中更好地傳播中國的文化精神。隨著現(xiàn)在的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會有更多的西方人來中國參觀,怎樣才能使西方人更了解中國的文化。這就需要很好地交流,而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就會遇到翻譯困難的問題,讓西方人對中國的文化精髓不能很好地體會。這就需要我們對母語能夠更多地了解,更多地強化我們的母語。我們在學好英語語法的同時,還應(yīng)該更注重母語的了解,因為母語是從小到大接觸最多的語言,而我們對母語的了解還不夠透徹,其實我們對母語只是簡單地會說而已,并沒有把它上升到文化層面,沒有真正地去了解中華五千年真正的文化知識。因為語言是有著許多的共同點的,所以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母語是不可缺少的基本點,又是可以進行利用的資源之一,這就是中國民族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正遷移。語言之間有很多的共同點,不進行母語的參考,又不進行對母語的比較,會造成在學習英語中感到困難。如果不進行對比,學生更理解不了,對單詞、詞組更陌生,也就不能很好地運用和闡述。所以我們要在學習英語的同時,要和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只有對比以后,我們才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存在的差異在哪里,要是完全脫離我們的母語文化是不可行的。
現(xiàn)在教師在平常的教學當中,自然而然地就會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進行比對和參照。所以在學習英語的過程加入中國文化的比較是可能的,合理運用這種方式使學生更容易按受,學習得更扎實。還能更多地掌握詞匯量,讓學習更有趣。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多了解兩種語言的方法差別,讓學生更全面地發(fā)展,使教學中的實踐能力更強。
(二)把兩種文化結(jié)合起來教學
教學中教師把中英語言共同進行介紹講解,把要學到的詞匯指出來重點學習。教師教學生正確朗讀,加入中國的文化知識,使中國的文化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出來。教師要在英語寫作方面鍛煉學生加入中國文化知識來表現(xiàn),不能只單純地學英文翻譯成漢字的理解方法來學習,而是培養(yǎng)學生把中國文化用英語進行表達。教師不能讓學生用英文的思考方式來學習英語知識,而應(yīng)該讓學生根據(jù)我國的文化底蘊更好地把英語學好。讓學生感受到中文翻譯成英語的必要性,加強學生更好地用英語表述中國的各種現(xiàn)象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相關(guān)的題材中有很多關(guān)于這方面的書籍可以參考,所以中文知識翻譯成英語才能更好地傳播中國的文化精神。只有把英語的基本語法熟練掌握,詞匯量豐富,才能更好地把中國文化用英語表達出來。隨著不斷的學習,讓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大幅度增加。給學生設(shè)立學習中國文化的專業(yè)課程,讓他們更能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翻譯成英語來表達。讓學生把兩種文化結(jié)合得更好,“雙語”學習能力共同提高。學習英語的交際功能就是用于交流表達的,所以需要讓學生在平時多與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流,訓(xùn)練學生的語法表達能力,再者學生也需要有較好個人素質(zhì)和對中國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和認知,能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在英語學習當中進行很好的呈現(xiàn)。平時多看英語課外讀物,更好地掌握西方語言交流的特點,更好地經(jīng)過穿插和融和把中國的文明向世界展示。社會發(fā)展需要更多這方面的人才,才能影響更多的人來中國發(fā)展,看到中國的文化前景。
總之,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別,而導(dǎo)致語言表達之間就存在著不同,語言交流存在障礙。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有很大困難,這就要求學生把握學習中存在的差異,更好地處理兩者之間的不同。西方人受傳統(tǒng)宗教的影響,表達方式也不同,我們應(yīng)該解決融和漢、英文化差別,運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來學好英語語言。學生要在學習中克服一切困難,把英語基礎(chǔ)知識學習扎實,更好地發(fā)揚中國民族文化。只有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靈活解決存在的差異,才能增強漢語在英語習得中的正遷移作用。
參考文獻:
[1]蔣惠英,張杏文.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及必要性[J].石家莊鐵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6):122-124.
[2]陳維維.外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8):142-143.
[3]高一虹.生產(chǎn)性雙語現(xiàn)象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1).
[4]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劉玉屏,孫曉明.語言學與第二語言習得理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6]劉思陽.二語習得過程中母語遷移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J].科技信息,2010(14).
[7]黃瑞紅.認知心理學視角下第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 [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2(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