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莉
元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君臣、父子、夫妻倫理特征及其表現(xiàn)
曾 莉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倫理的中心是君臣、父子和夫妻倫理,元朝多種文化并存,傳統(tǒng)文化與蒙古游牧文化、伊斯蘭教文化等互動與融合,形成了社會文化群體之間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倫理觀念,在元朝多元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呈現(xiàn)多變的狀態(tài)。不過,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中的君臣、父子和倫理觀念并沒有在多元文化的互動中泯滅,而是發(fā)揮著重要影響。
元朝;三綱五常;政治倫理;家庭倫理
“三綱五?!弊鳛槿寮覀惱淼暮诵?,為中國“宗法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也是維護宗法等級秩序的重要支柱”。①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87頁?!叭V”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笔侵浮叭?、義、禮、智、信”。以君臣、父子、夫妻為主的、作為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政治倫理原則和價值觀念,在元朝蒙古統(tǒng)治下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其影響力如何?這一問題對于我們認識元朝的政治和社會特征至關(guān)重要。
中國古代王朝中不乏由北方民族建立在漢地社會的區(qū)域性或全國性的政權(quán),姚大力先生將其統(tǒng)稱為“北族王朝”。②參見姚大力:《論蒙元王朝的皇權(quán)》,《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頁。元朝作為由草原民族肇建并統(tǒng)一全國的征服王朝,其游牧文化在其百年統(tǒng)治進程中持續(xù)存在,表現(xiàn)出對原有文化的堅持。另一方面,蒙古統(tǒng)治者又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以吸收,以鞏固其統(tǒng)治。這種文化的“涵化”從生活習慣深入到風俗、民族心理等各個層面,最終對兩種文化皆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①參見李治安:《元代漢人受蒙古文化影響考述》,《歷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24~50頁。宋元明時期作為“三綱五?!庇^念強化、提升和高漲時期,②參見劉學智:《“三綱五常”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孔子研究》2011年第2期,第19~29頁。元代以君臣、父子、夫妻為主的綱常倫理觀念常以何種姿態(tài)呈現(xiàn)呢?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學界關(guān)于元朝倫理觀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倫理特別是女性的社會家庭地位方面。戴峰《論元代戲曲中的政治倫理觀念》一文,從文學角度對元代戲曲當中所體現(xiàn)的君臣倫理關(guān)系進行了梳理。③戴峰:《論元代戲曲中的政治倫理》,《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12期,第5~8頁。屈文軍《論元代君臣關(guān)系的主奴化》一文中對元代政治倫理的巨大轉(zhuǎn)變進行了探討,認為元代的君臣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一種主奴關(guān)系。④屈文軍:《論元代君臣關(guān)系的主奴化》,《江海學刊》2004年第1期,第139~144頁。徐適端《試析元代婦女在法律中的地位》則對女性隨著“在室”“出嫁”以及其出身的良賤等形成的不同家庭倫常關(guān)系,婚姻的締結(jié)、夫妻間的人格關(guān)系進行了探討。⑤徐適端:《試析元代婦女在法律中的地位》,《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103~115頁。黃宗凱《元代婦女地位略論》認為元朝是婦女自由的黃昏時代,自元代開始,中國婦女的地位呈現(xiàn)出極具下降趨勢。⑥黃宗凱:《元代婦女地位略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社會科學專輯,第162~163頁。此外,還有眾多學者對元代倫理觀念有所討論。⑦陳顧遠:《中國婚姻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陳鵬:《中國婚姻史稿》,中華書局1990年版;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譚曉玲:《沖突與期許——元代女性社會角色與倫理觀念的思考》,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王曉清:《元代社會婚姻形態(tài)》,武漢出版社2005年版;史衛(wèi)民:《元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杜芳琴:《元代理學初漸對婦女的影響》,《山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第69~73頁;王曉清:《元代收繼婚制述論》,《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1989年第6期,第73~78頁;楊小敏:《元代的收繼婚俗及發(fā)展》,《蘭州學刊》1991年第4期,第104~107頁;秦新林:《元代收繼婚俗及其演變與影響》,《殷都學刊》2004年第2期,第33~37頁;王劍虹:《元代婦女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位雪燕:《元代漢族平民婦女家庭生活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君臣、父子、夫妻三個方面考察元代多元文化互動的背景下,傳統(tǒng)綱常倫理的表現(xiàn)及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元朝政權(quán)逐步漢化的發(fā)展特征。不足之處,請方家批評指正。
國家的統(tǒng)治需要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傳統(tǒng)倫常觀念正是統(tǒng)治者維護社會穩(wěn)定、政治穩(wěn)定的重要工具。作為中國古代王朝統(tǒng)治者維護統(tǒng)治的理論武器,“君為臣綱”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當中逐漸形成的。隨著君主專制的發(fā)展,君權(quán)逐漸加強,君臣關(guān)系也隨之改變。在先秦時期,儒家講究“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①程樹德:《論語集釋》,程俊英、蔣見元點校,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97頁。但在隨后的歷史進程中,君臣之間這種“以禮”和“以忠”相對等的關(guān)系模式逐漸消失。宰相制度的演變,即完美詮釋了統(tǒng)治者與執(zhí)行者權(quán)力的變化。②秦朝正式建立宰相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組成中央行政體制的首腦,丞相位高權(quán)重,皇權(quán)受到相權(quán)的約束;漢朝時期設大司馬、大司空、丞相三公,鑒于宰相職權(quán)龐大,開始重用內(nèi)朝近臣,以分化相權(quán),把權(quán)力收歸皇帝所有;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的權(quán)力膨脹,相權(quán)不再獨大;隋代設尚書、門下、內(nèi)史三省,權(quán)力集中在尚書省;唐承隋制,以中書、門下、尚書為宰相機構(gòu),三省制度基本形成,三省之間互相約束,形成權(quán)力的制衡;宋代時期,二府三司建立,互不統(tǒng)屬,直接對皇帝負責,皇權(quán)進一步加強;元朝時期實行行省制,中書省為政務中樞,設立左右丞相、平章、參政等,掌宰相職權(quán);明朝太祖直接廢除宰相制度?;蕶?quán)與相權(quán)的權(quán)力之爭,直接體現(xiàn)了在君臣關(guān)系的演變過程。參見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頁。
元代國家建立在多元文化之上,自忽必烈開始,漢文化浸染漸深,儒家政治思想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這在元朝社會建構(gòu)、政府建制等過程中都有所體現(xiàn)。同時,元代統(tǒng)治者仍堅持蒙古舊俗——“家臣治國”,這集中表現(xiàn)在怯薛(Keshig)制度上。怯薛起源于蒙古部落的私屬奴婢制,帶有濃厚的父權(quán)制的色彩。在怯薛制度的影響下,臣民以獲得“斡脫古·孛斡勒”(аūtkū-būɡūl)的稱號為榮。①白巖一彥:《關(guān)于拉施特〈史集〉中的斡脫古·孛斡勒》,《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7年第4期,第41~43頁。斡脫古·孛斡勒具有兩層意思:一是作為世襲奴隸,他們是成吉思汗祖先的奴隸和奴隸的后裔;二是有功受恩的賞賜,作為一項重要的榮譽稱號。②參見屈文軍:《元代怯薛新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第145~151頁。換言之,這是一項重要的政治資本。這種政治文化在元朝建立后,與漢地的官僚體制相融合。在這種文化習慣和政治環(huán)境及文化背景下,元朝君臣倫理關(guān)系似乎走向另一個轉(zhuǎn)折:蒙元時期的重要官員實際上成為黃金家族的奴仆,即使這些重要官員有著顯赫的政治地位,他們之間形成的亦是一種主仆關(guān)系。
終元一代,怯薛制度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力。怯薛群體,是由那可兒(nokor,意為伴當、伙伴)組成的皇帝宿衛(wèi)隊,出身“大根腳”,擁有較大的權(quán)力。如蒙古四杰:博爾術(shù)、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我這四只猛狗,凡我想著要叫去的地方,一說上就去,將巨石撞碎;一說攻,就去把巖石撞裂”,③參見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并注釋》卷9第209節(jié),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9年版,第319頁。他們作為四怯薛之首,其子孫后代亦獲得蔭敘。怯薛制度本身作為蒙古舊俗的代表制度,是鞏固怯薛成員同君主之間主奴關(guān)系的工具,而怯薛組織在元代國家政治機構(gòu)的中樞地位,導致蒙古當朝權(quán)貴以做皇帝奴婢為榮的這種風氣不斷彌漫到其他各族官員身上。④參見屈文軍:《論元代君臣關(guān)系的主奴化》,《江海學刊》2004年第1期,第139~144頁。怯薛制度所體現(xiàn)的政治倫理觀念是專制方式與官僚體系,在國家運作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兩種關(guān)系模式:一方面從皇帝與官員的私人關(guān)系來說,他們是親密的,怯薛歹、包括漢族高級官員在內(nèi)的群體,與皇帝是一種私屬關(guān)系;另一方面,在公共關(guān)系上來說,皇帝建立起其絕對的權(quán)威,達到“君為臣綱”的政治狀態(tài)。這種政治倫理是在蒙古習俗的基礎上,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君臣倫理。元朝在“君為臣綱”的發(fā)展歷程中不自覺地加快了其發(fā)展進程。臣民對君主的絕對服從、尊君而卑臣的忠君觀念為政治倫理的主流。
親子關(guān)系處于多種倫理觀念的約束中,遵循孝道及長幼尊卑的倫理觀,是為子女者應當遵守的社會價值觀念。元代在前朝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延續(xù)了“父為子綱”的倫理觀念。
元律中規(guī)定:(1)諸父有故毆其子女,邂逅致死者,免罪;①《元史》卷105,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675頁。(2)無故以刃殺其子者杖七十七。②《元史》卷105,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677頁。根據(jù)《元典章》記載:
案例一:
至元三年七月,真定路申:“何賽哥狀招:‘至元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將女定哥抱去,撇放滹沱河內(nèi)渰死罪犯?!狈ㄋ緮M:“舊例:‘子孫違教令,而祖、父非理毆死者,徒一年?!辈繑M決五十七下。奉省劄付準擬,斷訖。③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2,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56頁。
案例二:
上都路申:“歸問到興州王得祿招伏:‘不合帶酒,用刀子扎死男牛兒罪犯。’”法司擬:“舊例:‘子孫違反教令,而祖父母、父母用刀殺者,徒一年半;故殺者,加一等。’”其王得祿合徒二年,決杖七十。部準擬,決七十七下。省準擬呈,斷訖。④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2,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57頁。
從上述案例我們可以得出,父殺子在法律案件的處理過程中,雖未“免罪”,但其處罰為杖刑;雖“父子之恩至重,死生之節(jié)非輕。既萌人世,非命夭傷,上違天理,下滅人倫,惡莫大于此矣”,①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2,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57頁。但最高處罰為杖七十七下。相比之下,子殺父如“妻妾殺夫”同列入十惡罪當中看來,正所謂“父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夫不夫,婦不可以不婦”②賀麟:《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59頁。也。
在“父為子綱”的原則下,女兒的命運往往更加低賤。元政府雖有禁止買賣兒女行為的法令,但“權(quán)令彼中貧民從本俗法可也”,③陳高華等:《元典章》卷57,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890頁。法律成為一紙空文。在現(xiàn)存元代法律文獻中,存有買賣女子的模板:
雇女子書式④黃時鑒:《元代法律資料輯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頁。
厶鄉(xiāng)厶里姓厶
右某有親生女,名幾姐,今已年高,未曾嫁事,誠恐耽誤前程,遂與妻阿氏商議,情愿托得某人為媒,將本女不立年限,雇與厶里厶人為妾,即日交到禮物于后
金釵一對 采段一合
已上共折中統(tǒng)鈔若干貫文,交領足訖,更無別領。所雇本女幾姐的系閨女,未曾許事他人,即目憑媒雇與厶人為妾,是某甘心情愿,于條無礙,如有此色,且媒人并自知,當不涉雇主之事,或女子幾姐在宅,向后恐有一切不虞,并是天之命也,且某更無他說,今恐無憑,立此為用,謹書。
年 月 日父 姓 某 號 書
母 阿 氏 號
媒人姓 某 號
從上我們分析得知,其中所謂的“雇女子”“與人為妾”,實質(zhì)上是一種買賣行為,而這種“書式”的形成,更是說明當時的這種買賣女子行為的泛濫。此外,元代有專門用于教育、規(guī)范女子行為的教科書,用于建立一個規(guī)范式女性社會。如《奇童烈女寶鑒》,戴表元認為“余惟他書之行不行未必能損于世,而此書行足以使人知童幼之身必有所事,閨門之行而必有所傳,其于勸講學、扶彝倫,殊非小補”①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7,《四部叢刊初編》,上海書店1989年版。。另有許獻臣所作《女教之書》,輯錄女性“嘉言善行”,②參見吳澄:《臨川吳文正公集》卷10,王德毅、潘伯澄主編:《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3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17頁。分為《內(nèi)訓》《昏禮》《婦道》《母儀》《孝》《貞》。這種規(guī)范式書籍的流轉(zhuǎn),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念。
元朝的多元文化背景,使得元代女性的婚姻關(guān)系在“夫為妻綱”的模式下,呈現(xiàn)出多變的狀態(tài)。這種多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婦女的家庭角色
請看以下兩則史料:
所有買賣和丈夫及家庭里所需要的東西皆是婦女做的、結(jié)發(fā)妻子在家庭中,承受到特別尊重的地位和權(quán)利,這是合法的。③《馬可波羅行記》,沙海昂注、馮承鈞譯,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2頁。
然后蒙哥汗離開了,他的妻子留了下來,并向所有在場的基督教徒分送禮物。……這位貴婦手拿滿滿一高腳杯酒,跪下祈禱,所有教士都高聲歌唱,她一飲而盡。④《魯布魯克東游記》,耿昇譯,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81頁。
從上述兩段史料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普通婦女在家庭經(jīng)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亦可看到貴族家庭中妻子的重要角色,她們甚至參與到政治活動中。按照蒙古習俗,部落首領死后,由其長妻主政,直到新的首領即位為止。在大蒙古國時期有拖雷之妻唆魯合貼尼、窩闊臺之妻乃馬真即脫列哥那、貴由之妻斡兀立海迷失曾主政;元朝時期,文宗皇后卜答里失亦曾監(jiān)國執(zhí)政。
(二)夫、妻雙方互相傷害的處罰
《元史·刑法志》載:
諸與弟妻奸者,各杖一百七,奸夫流遠,奸婦從夫所欲。①《元史》卷104,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653頁。諸妻魘魅其夫,子魘魅其父,會大赦者,子流遠,妻從其夫嫁賣。②《元史》卷104,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651頁。
在元律中,妻子犯罪,被斷以“從夫所欲”“從其夫嫁賣”“發(fā)付夫家從其夫嫁賣”等,這是元代以前的法律所沒有的。在夫妻相毆殺相關(guān)的法律條文中,同為殺人,在法律裁決中將其歸為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罪名:(1)“妻殺夫”為“謀殺”類,為“十惡”之一的“大惡”;(2)“夫殺妻”為“殺親屬”類,屬凡殺罪。根據(jù)《元典章》記載:
案例一:
至元三年八月初三日,東平路捉獲王簿兒,與寧丑姑同謀,買生砒,將夫張三四藥死罪犯。法司擬處死。③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2,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32頁。
案例二:
東平路申:“歸問到?jīng)持蓐惈_招伏:‘不合先為妻司嬌嬌與陳二通奸,立到生死文字,不曾告官。至元二年四月十五日,使妻喂馬不伏,相爭,因此將本婦毆打,不多時身死罪犯。’”法司擬:“即系與妻先不安諧,因有罪而毆傷身死事理。舊例:‘毆傷妻者,減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論。即先不安諧,因有罪而毆死者,徒四年?!潢惈_合徒四年。元與苦主某人葬埋銀鈔數(shù),已作埋殯服飾,不須征償?!辈繑M:“本婦先曾犯奸,又不從使喚,量決九十七下?!笔M決七十七下。①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2,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51頁。
案例三:
濟南路申:“備棣州申:‘歸問到趙驢馬招伏:不合于至元三年二月初九日,因為妻哇哇藏著主面糕,罵本婦人,哇哇還罵,驢馬用拄杖隔箔帳將妻哇哇頭上趯了一下。在后因洗頭,風搐身死罪犯?!辈繑M:“量情杖一百七下,燒埋銀既是同居,不須追征?!笔嗥呤呦?。②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2,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51頁。
前者買毒殺夫之罪“法司擬處死”,后者“毆傷妻者,減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論”。最終卻因所謂通奸、不聽使喚,打死妻之罪的處罰則為“省擬決七十七下”“省斷七十七下”。這種巨大的差異,體現(xiàn)的是夫妻雙方在法律規(guī)定上的不平等。夫毆妻是治家振綱行為,猶如長輩懲罰子孫一樣合情理;妻毆夫則如子孫毆打長輩,是大逆不道之行。根據(jù)《元典章》記載:
延祐二年八月□日,承奉行省劄付:
來呈:“建寧路歸勘到李孫砍死妻蔡佛姑。犯人李孫狀招:‘皇慶二年三月內(nèi),因為過活生受,有妻義父蔡林并妻蔡佛姑,嗔責不行求趁衣飯,時常將伊棄逐打罵。本月十三日,托周德等對蔡林說稱,將妻蔡佛姑離還改嫁,致爭。妻蔡佛姑不容同宿,疑與晚爹蔡林私通,遂于房前摸得木柄鐵斧,進入房內(nèi),用斧腦于妻蔡佛姑左額角打訖一下,用斧刃于面上連砍數(shù)下,氣絕身死。’追勘間,欽遇釋免。本著看詳:若擬凡人定論,恐失明倫厚俗之道。如準建寧路比例釋免,情法相應。乞照詳?!苯鼡?jù)池州路申:霍牛兒扎死妻阿常,欽遇釋免。移準中書省咨:“來咨:‘池州路備東流縣申:霍牛兒狀招:為饑荒闕食,將帶老小,流移趁熟,于皇慶元年六月十二日到于東流縣。有同伴岳仙等,問牛兒取討得章馬戶家飯米錢鈔六兩。牛兒虛稱不曾討得,岳仙將牛兒行打。有妻常三姐沿路毀祖罵詈,又道:你吃人打罵,做不得男子漢。我每日做別人飯食,被人欺負。本婦挑擔行李竹籮,復從元路往北去了。以此發(fā)惡,飲酒未醒,手執(zhí)木棒,于妻阿常左腮頰連耳打訖一下,昏暈倒地,又用小尖刀于本婦腦后偏右扎訖一下,戳入本婦咽喉挑斷食氣頭身死。池州路擬減等杖斷一百七下。施行間欽遇詔赦。咨請回示?!托滩浚骸盏么蟮率耆鲁跗呷粘蟹钪袝∨兴停骸氨静砍剩捍蠖悸穫漤樦萆辏和跷臅鵂钫校捍蟮戮拍昃旁露?,帶酒,為妻紀秀哥不肯做飯,將伊毀罵,索要休書,又猜本婦與人通奸,以此用刀子于秀哥咽喉嗓上刈訖一下身死,避怕重罪,撇于井內(nèi)虛作自抹投井身死。本部議得:王文書狀招,雖系故殺,難與常人一體定論。參詳:王文書如量情減等,杖斷一百七下,燒埋錢同居不須征理相應。奉都堂鈞旨:準呈,連送依上施行。奉此。議得:霍牛兒所招,因流移沿路,有妻常三姐毀祖罵詈。本婦又道:我死活不跟你去。復從元路往北去訖。以此發(fā)怒,帶酒嗔恨,將木棒于阿常左腮頰連耳打訖一下,又用小尖刀于腦后扎訖一下,于咽喉挑斷食氣顙身死罪犯。若以常人故殺結(jié)案,切緣霍牛兒終為妻毀祖罵詈,棄伊還家,以此殺死。比例,合準池州路所擬,杖斷一百七下。燒埋銀兩,同居不須追理?!倍际∽烧堃郎鲜┬小!瘻蚀?。照得先據(jù)本路申:李孫所招,因妻蔡佛姑棄逐,見曾本婦義父蔡林行打,其妻蔡佛姑又不與上床睡臥,因此用斧頭將本婦砍死罪犯,初無故殺之情,難與常人一體定論。比例,將李孫欽依釋免相應。具呈照詳?!痹侗韭仿牶颉Hズ?,今奉前因仰依奉省劄內(nèi)事理施行。①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2,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52頁。
從以上案例分析得出:首先,男子殺妻,屬于凡殺罪,所謂“事出有因”,擬杖斷一百七下;其次,三個案例因遇詔赦而免罪。大赦,作為國家重要的政治行為,其中有赦與不赦。在元代,有史料明確記載的有52次,其頒布與皇權(quán)更迭、政治動亂和政治博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②參見鄭鵬:《元代大赦與政治關(guān)系論析》,《史學月刊》2014年第12期,第24~37頁。就《元典章·圣政一·霈恩宥》中記載的21次恩宥大赦中,有11次將“妻妾殺夫”與“謀反大逆”同列作不赦之罪,這種并列無疑說明了當時國家、社會賦予“為夫者”的一種權(quán)力。人身處罰權(quán)是國家權(quán)力的組成部分,當這種權(quán)力成為“為夫者”可以自由表達意愿的途徑之時,說明國家對這種價值觀念的認可,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國家政策的支持;而當“妻妾殺夫”與謀反大罪并列之時,其犯罪性質(zhì)已不僅是單純的殺人罪了,已經(jīng)上升到一種與國家相抗的境地,是儒家思想觀念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漢代以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法律體系,“德治”“禮治”的法律觀在元代社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元代以前的法律中,丈夫在任何情形之下皆無殺妻權(quán),唐宋律亦無捉奸殺死奸婦或毆死有罪妻妾的規(guī)定。妻犯七出,只能出之,不能擅殺。夫、妻在元代法律規(guī)定上的懸殊地位不言而喻,蒙古習俗“每一個男人,能供養(yǎng)多少妻子,就可以娶多少妻子”,③道森:《出使蒙古記》,呂浦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8頁。“一個人如果不購買妻子,他就不能有妻子”,④道森:《出使蒙古記》,呂浦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頁。這種將女性視作男性私產(chǎn)的觀念仍然在元代法律中有所體現(xiàn)。
(三)婚姻關(guān)系的解除方式
出妻,是古代社會最主要的離婚方式,反映了婚姻制度中的男性本位制。此外,男性往往擁有“三妻四妾”的權(quán)利,“夫有出妻之理,妻無棄夫之條”,“七出”“三不去”“和離”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社會的離婚原則。丈夫想要離婚,相對女性來說顯得更為容易和自由,在“和離”中,元朝婦女則擁有些許權(quán)利。
“七出”當中有“義絕”一條,唐宋法律規(guī)定:“義絕,謂‘毆妻之祖父母、父母,繼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與夫之緦麻以上親若妻母奸及欲害夫者,雖會赦,皆為義絕。妻雖未入門,亦從此令’?!雹俑]儀:《宋刑統(tǒng)》卷14,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56頁。相比之下,元代“義絕”的條件,相對廣泛。其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翁強奸或調(diào)戲子婦者
泰安州申:“歸問得軍戶孟德狀招:‘不合為男瘦兒見在軍前當役,于至元三年十月初三日夜,帶酒走去男婦胥都嫌房內(nèi),將胥都嫌按住,舒舌頭于本婦口內(nèi),欲要通奸。被胥都嫌將德舌頭咬傷,告發(fā)到官罪犯。’”法司擬:“即系強奸未成事理,依舊例,合行處死,胥都嫌與夫家離異?!辈繑M:“終是不曾成奸,量情決杖一百七下,仍離異?!笔≡郎蕯M,行下斷訖。②參見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1,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18~1420頁。
2.夫強奸子婦者
大德九年六月二十九日,準中書省咨:“李阿鄧告夫李先強奸繼男婦阿李不成罪犯,已經(jīng)斷訖??丛敚壕V常之道,夫婦許兼容隱。經(jīng)官告夫李先奸罪,欲令依舊同處,不無別致生事。若斷義絕離異,不見妻告夫罪立定例。請定奪回示?!彼托滩孔h得:“夫妻元非血屬,本以義相從,義合則同,義絕則異,此人倫之常禮也。李先罪犯強奸伊妻阿鄧前夫男婦,于婦知見,用言勸道,為人不思自過,反將阿鄧打傷。告發(fā)到官,對問是實,既將李先斷訖,已是義絕,再難同處??丛敚豪钕人福瑪L化,瀆亂人倫,仰合與妻離異相應?!倍际蕯M,合行移咨,依上施行。①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1,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20頁。
上述兩則案例中:公公孟德欲強奸子婦胥都嫌,不成,斷胥都嫌與夫家離異;李阿鄧的丈夫李先強奸兒媳阿李,刑部判決李先與阿鄧離異。皆因義絕,難以同處。
3.夫嚴重虐待妻者
至大四年二月,江西行省準尚書省咨:江浙省咨:“杭州路申:‘錢萬二狀招:至大二年六月初七日,將妻狄四娘沿身刁刺青繡,不從,用拳將本婦行打抑勒,于背上、兩腿刁刺龍鬼。接受莫一史舍鈔兩,雇覓妻狄四娘在街露體呈繡迎社,又將妻母狄阿孫抵觸。大傷風化,已絕夫婦之道,似難同居。若將本婦離異歸宗,緣系為例事理,咨請照詳?!睖蚀?。送刑部議得:“庶民生理,勤實為本,其錢萬二不以人倫為重,貪圖錢物,將妻狄四娘抑逼,遍身刁刺青繡,赤體沿街迎社,不惟將本婦終身廢棄,實傷風化。合杖斷八十七下,合準行省所擬離異。緣犯在至大三年十月十八日欽奉詔赦已前事理,罪經(jīng)革撥,將本婦離異歸宗,遍行合屬禁治相應。具呈照詳?!倍际蕯M,咨請依上施行。②參見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1,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13~1414頁。
4.夫迫妻為娼者
大德元年閏十二月,御史臺咨:監(jiān)察御史追照得:“上都留守司歸問到民戶王用招伏:‘不合逼令妻阿孫、妾彭鸞哥為娼,接客覓錢。每日早晨用出離本家,至晚,若覓錢不敷盤纏,更行拷打,以致彭鸞哥告發(fā)到官罪犯?!瘜⑼跤眉鲜臻g,六月二十三日欽奉圣旨:‘上都在城諸衙門應有輕重罪囚,都赦了者?!瘹J此。將王用疏放了當?!背史钪袝≡叮骸八托滩孔h得:‘王用將妻阿孫、妾彭鸞哥打拷,勒令為娼,接客覓錢,已犯義絕。罪經(jīng)釋免,擬合將阿孫并彭鸞哥與夫王用離異,俱斷歸宗相應。’都省除已札付刑部,就便行移上都留守司,更為審問已招是實,準擬離異。仰照驗施行。”①參見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5,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525頁。
5.夫嫁賣妻者
大德元年七月,袁州路:為段萬十四取阿潘為妻一十八年,卻于元貞二年十二月內(nèi),將妻阿潘假作弟婦,嫁賣與譚小十為妻,得訖財錢四定入己,申奉到江西行省札付該:“段萬十四將妻詐作亡弟婦,受財改嫁譚小十為妻,即系義絕。罪雖經(jīng)革,理合聽離,令本婦歸宗,別行改嫁?!雹趨⒁婈惛呷A等:《元典章》卷18,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35、647頁。
上述案例中,錢萬二逼迫妻子沿身刺青、毆打妻子狄四娘及岳母狄阿孫,并將狄四娘作為斂財工具“在街露體呈繡迎社”;王用逼迫妻子阿孫、妾彭鸞哥接客斂財,并進行拷打;段萬十四將妻子阿潘賣與譚小十為妻。以上三則案例中錢萬二合杖斷八十七下,并斷義絕離異;王用枷收間,判義絕。后因大赦,免除處罰,僅判離異。從法律保護來看,狄四娘、阿孫、彭鸞哥、阿潘等人,受到丈夫人身自由、人身安全的威脅,法律作出判決為義絕,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其權(quán)利。
6.嚴重虐待子女者
延祐三年十月,江浙行省準中書省咨:刑部呈:“永平路:‘備撫寧縣申:本縣辛寮社長張元呈:延祐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有本社亂山里老郝娘娘并伊次男郝乂,引領伊重孫女郝丑哥,前來元處告說:有后母韓端哥,不知主何情意,用鐵鞋錐于俺孫女郝丑哥舌頭上烙訖三下,脊背上烙訖七十二下,小廝郝罵兒也烙了七錐子等事。呈乞照驗。得此。責得犯人韓端哥狀招:年二十七歲,無病孕,是本縣附籍軍民郝千驢后妻?!灾律玳L張元呈告到官,招伏是實?!浜铝R兒年及一十一歲,女子郝丑哥一十三歲,未知稼穡。本婦窺夫不在,故將前妻兒女舍情苦虐,已絕骨肉原情。嫉妒之婦,大傷風化,擬合杖斷七十七下。若與前妻子女同居相守,中間恐致別事,合依本縣所擬,離異相應。申乞照詳?!么?。本部議得:韓端哥所犯,因夫郝千驢前妻拋下女丑哥、男罵兒用小荳換梨食,乘夫在外,暗逐發(fā)恨心,將十三歲女丑哥踏住脖項,扯出舌頭,并沿身用火燒鐵鞋錐烙訖七十二下,又將十一歲男罵兒臀片腰脊烙傷七下??岫救绱耍鮽髁x。合準永平路所擬。斷罪離異,返回元聘財錢,以為后來之戒。遍行各處相應。具呈照詳?!钡么?。都省除外,準擬,咨請照驗,遍行合屬,依上施行。①參見陳高華等:《元典章》卷41,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16頁。
上述案例中為后母韓端哥虐待郝千驢前妻子女郝丑哥、郝罵兒,刑部判義絕,并追回聘財,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兒童的人身安全,并同時對虐待行為提出了警告。“義絕”是在違背倫常觀念的背景下,法律對婦女人身以及未成年子女的保護,條件的寬泛使得元代婦女在婚姻過程中有了一些主動權(quán)。
(四)收繼婚
收繼婚制度是游牧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又被稱之為“接續(xù)”“轉(zhuǎn)房”“續(xù)婚”等,是一種特殊的婚姻形態(tài),是以家族成員的身份,收繼與其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成員,是一種維持人口與財產(chǎn)、防止家庭財產(chǎn)流失的有效措施。收繼婚作為蒙古族婚姻的一種重要形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仍有沿襲,并在漢人群體中發(fā)揮作用。
夫妻倫常觀念在婚姻關(guān)系中強調(diào)“忠貞”,特別是宋代以來家庭倫理觀念的強化,女子侍二夫是一種失節(jié)行為。元代秉持“各依本俗”的政策,不同文化習俗之間相互影響,收繼婚作為“國俗”,①“國俗父死則妻其從母,兄弟死則收其妻。”(《元史》卷187,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4288頁)在元朝時期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
1.蒙古族婚姻觀念的轉(zhuǎn)變
蒙古國時期,《大扎撒》作為習慣法集成,其中規(guī)定:“父親死后,兒子除了不能處置自己的生母外,對父親的其他妻子或可以與之結(jié)婚,或可以將其嫁與別人。”②吳海航:《元代法文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頁。收繼婚是一項重要的婚姻形態(tài)。
到元朝時期,多元文化體系的形成,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涵化”,部分蒙古族和西域人逐漸漢化,接納并吸收漢文化。收繼婚雖為“國俗”,亦受到部分人的抵制。魯國長公主便是其中的代表,“雖寡守節(jié),不從諸叔繼尚,鞠育遺孤”,③《元史》卷33,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746頁。平民當中亦有脫脫尼等人不愿實行收繼婚④據(jù)《元史·脫脫尼傳》載:“脫脫尼怒罵其二子,汝禽獸行,欲妻母耶,若死何面目見汝父地下?二子只能慚懼謝罪,乃析業(yè)而居。脫脫尼三十年以貞操聞。”(《元史》卷200,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4495頁)。女真人烏古孫良官至監(jiān)察御史,他認為:“乃言國人不拘此例,諸國人各從本俗。是漢、南人當守綱常,國人、諸國人不必守綱常也。名曰優(yōu)之,實則陷之,外若尊之,內(nèi)實侮之?!雹佟对贰肪?87,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4288頁。倫常觀念逐漸成為部分蒙古人和西域人的價值理念之一。
2.漢族婚姻觀念的變化
據(jù)《元典章》記載:
至元七年七月,尚書戶部據(jù)河間路申:傅伯川弟妻孫哇哥狀稱,翁婆并夫傅三俱合身死,依理守服?!辉杉?。……有伯伯傅大稱,目今體例,侄兒合收嬸子。乞明降事;當部照得:先據(jù)河間路申,王黑兒下財續(xù)親嬸母許留奴。舊例:侄男娶訖嬸母,即是欺(期)親尊長,為婚同奸,法各離。其王黑兒系漢兒人氏。承奉尚書省札付:移準中書省咨,議得舊例,同類自相犯者,各從本俗法。其漢兒人等不合指例。比及通行定奪以來,依準本部所擬,無令接續(xù)。若本婦人服闕,自愿守志,或欲歸宗、改嫁者,聽。許留奴雖已成親,亦合離之。仰行下合屬,依理改正施行。②陳高華等:《元典章》卷18,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57頁。另《婚姻·不收繼·漢兒人不得接續(xù)》:“漢兒、渤海不在接續(xù)有服兄弟之限?!?陳高華等:《元典章》卷18,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58頁)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孫哇哥“系漢兒人氏”,依照“舊例”“依理守服”,但就“今體例”可以收繼,并有王黑兒案作為支撐。此外,元朝政府亦曾頒布“小娘根底,阿嫂根底,收者”的法令,③陳高華等:《元典章》卷18,天津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53頁。但其判決則表現(xiàn)出制法者對漢族實行收繼婚的限制。①據(jù)《元史·刑法二·戶婚》載:“諸兄收弟婦者,杖一百七,婦九十七,離之。雖出首,仍坐。主婚笞五十七,行媒三十七。諸居父母喪,奸收庶母者,各杖一百七,離之,有官者除名。諸漢人、南人,父沒子收其庶母,兄沒弟收其嫂者,禁之。諸姑表兄弟嫂叔不相收,收者以奸論。諸奴收主妻者,以奸論;強收主女者,處死。諸為子輒以亡父之妾與人,人輒受而私之,與者杖七十七,受者笞五十七?!?《元史》卷103,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643頁)。收繼婚作為游牧民族的婚姻形式,對漢人特別是下層社會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對貞節(jié)觀念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從長時段來看,隨著文化的交融,漢族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觀念逐步蔓延到社會各個階層、各民族。
在婚姻關(guān)系中,元代女性的地位呈現(xiàn)多元化的狀態(tài)。蒙古女性與漢族女性在家庭地位中的表現(xiàn)亦有所不同。就整體而言,一方面蒙古習俗對漢族傳統(tǒng)思想的強烈文化沖擊,女子的整體地位略有上升,并獲得一定的權(quán)利,但同時無法沖破已有的社會枷鎖;另一方面受漢族傳統(tǒng)的影響,元代婦女的地位始終無法超越男子在社會中的主導作用,治內(nèi)方能治外,夫為妻綱的倫常道德觀念是社會生活的主流。從思想文化層面上來說,元代作為理學發(fā)展的重要時代,逐漸從士大夫階層向平民階層普及,“使家庭中的婦女失卻了獨立人格和人身自由,婦女已成為維護男性中心家庭運轉(zhuǎn)的內(nèi)部機制中的重要部件”②參見杜芳琴:《元代理學初漸對婦女的影響》,《山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第73頁。。但總體來說,與明清時期的婦女相比,元朝時期的婦女相對自由。
元代文化的多元性,是多民族文化之間“涵化”的結(jié)果。在政治文化中,君臣關(guān)系成為單方面無條件遵從的從屬關(guān)系:一方面是受蒙古舊俗的影響,君臣關(guān)系建立在主仆關(guān)系的基礎上;另一方面,漢地君君、臣臣的倫理觀念也已經(jīng)逐漸演變?yōu)椤熬痪?,臣不可以不臣”的單向服從關(guān)系。相比漢族王朝,元代君臣關(guān)系的“主奴化”大大加深。
在社會生活中,父子、夫妻倫理關(guān)系共同組成了家庭關(guān)系的主體。首先,從父子關(guān)系上來說,中國自古以來尊崇長幼有序、尊崇孝道,孝悌之義為行仁之本。其次,從夫妻關(guān)系上來說,在家庭事務方面,女性發(fā)揮的作用更加明顯,這一點在蒙古女性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是與草原游牧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方式相適應的結(jié)果。而就當時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來說,女性勞動力的發(fā)揮對其社會地位的提高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婚姻關(guān)系方面,女性相比于前朝有更大的自主權(quán),這是一個較大的進步;收繼婚作為一種特殊的婚姻形態(tài),對傳統(tǒng)漢文化具有一定的影響,元朝政府屢禁不止。同時,對于收繼婚,無論漢族還是蒙古、色目人,其態(tài)度皆有復雜變化。然而,元代女性地位雖有所變化,但依然處于君權(quán)、父權(quán)、夫權(quán)的統(tǒng)治之下,“夫為妻綱”倫理觀念仍是社會生活文化的主流。
元代作為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繼承、維護了君臣、父子、夫妻的綱常倫理觀念,并運用到統(tǒng)治過程中,三綱制度的神圣化與絕對化,正是君主專制制度的保證。①參見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頁。元代長期以來的社會動蕩,需要一套有著良好社會基礎、能為民眾廣泛接受、有利于統(tǒng)治的社會價值觀。在理學家的推崇下,“三綱五?!北闶恰罢位c趨于實用之集中表現(xiàn)”,②參見劉學智:《“三綱五?!钡臍v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孔子研究》2011年第2期,第19~29頁。既有利于當時穩(wěn)定社會,又能更好的控制社會。在蒙古生活習俗的影響下,“三綱五常”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變化。元代統(tǒng)治者在“各依本俗”“酌古準今”的思想指導下,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統(tǒng)治方式,在祖述變通的指導思想下,保留了蒙古舊制并吸收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技術(shù)。元后期,程朱理學逐漸成為元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倫常理念更加浸入百姓生活情境當中。
(作者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