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鳴 黃 鋒
?
民間信仰與村莊邊界
——以廣東潮州鳳凰村為中心的研究
周大鳴黃鋒
摘要:以民俗活動“游神賽會”為切入點,對比鳳凰村與周圍4個村莊民間信仰活動的現(xiàn)狀,厘清民間信仰活動在構建村莊內(nèi)部認同與維持外部邊界中的意義。民間信仰既是村落認同、村落整合的要素,亦是區(qū)分村落邊界、協(xié)調(diào)村落關系的動力。以游神賽會為代表的民間信仰活動填補了村莊集體行動的空缺,通過符號的構建將個人、家庭和村莊聯(lián)結起來,增強彼此的溝通,表現(xiàn)對村落命運的關注。另一方面,游神賽會活動也體現(xiàn)了村莊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游神活動協(xié)調(diào)村落關系、構建村莊邊界。
關鍵詞:民間信仰;村莊邊界;祭祀圈;游神賽會
一、研究緣起
華南研究經(jīng)歷了從“宗族范式”到“祭祀圈范式”的轉(zhuǎn)換過程。祭祀圈范式是分析地方社會民間信仰組織的一種理論。①周大鳴:《祭祀圈理論與思考——關于中國鄉(xiāng)村研究范式的討論》,《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祭祀圈”概念最早由日本學者岡田謙提出②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zhèn)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后眾多華人學者將其應用到漢人社會的信仰體系研究中。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解釋祭祀圈,通過主祭神與廟宇組織和宗教活動來分析地域社會中不同人群的相互關系、宗教活動和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以及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的整合之間的關系。其中王斯福避開了研究華南漢人鄉(xiāng)村社會常用的“宗族范式”,討論民間宗教組織如何將分散開來的個人組織在一起。王斯福認為,在古代中國,宗教活動通過隱喻式的模仿,將帝國運作的邏輯加諸民間信仰活動中,以獲得民間的認可并發(fā)生變化。地域社會的“迎神賽會”實質(zhì)上是一種對地域邊界的巡查,以祈求這一地域的和平與安全。③[英]王斯福:《帝國的隱喻》,趙旭東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1-73頁。本文即將“游神賽會”作為一種民間信仰活動進行分析。④本文的資料主要來源于以下調(diào)查:筆者于1994-1996年在鳳凰村調(diào)查,黃雪亮于2005年以鳳凰村為調(diào)查點完成其碩士論文,2014年黃鋒繼續(xù)在鳳凰村調(diào)查完成其碩士論文。
村莊作為一個共同體,具有其社會邊界、文化邊界、行政邊界、自然邊界與經(jīng)濟邊界。⑤李培林:《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39-40頁。本文將位于廣東潮州的鳳凰村與其周圍4個村落的“游神賽會”活動進行比較,討論民間信仰活動與其社會邊界之間的關系,即通過信仰活動表達出來的村落間基于血緣、地緣關系的社會關系圈子。筆者認為,民間信仰既是村落認同、村落整合的要素,亦是區(qū)分村落邊界、協(xié)調(diào)村落關系的動力。
二、游神賽會與村莊關系
儀式在信仰活動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眾多人類學家對儀式過程進行過研究。特納認為,儀式是指“人們在不運用技術程序,而求助于對神秘物質(zhì)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場合時的規(guī)定性正式行為”。*[英]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9頁。涂爾干指出,“儀式是人們賴以與神圣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的一組實踐,儀式是在集合群體之中產(chǎn)生的行為方式,它們必定要激發(fā)、維持或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tài)。”*[法]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頁。布朗通過對安達曼島的調(diào)查,強調(diào)儀式在維持社會團結與凝聚方面的作用,他認為“儀式習俗是社會借以影響其個人成員,將某種情感體系在他們思想中保持活躍的手段。沒有儀式,那些情感就不會存在;沒有那些情感,社會組織就不能以其目前的形式存在?!?[英]拉德克里夫·布朗:《安達曼島人》,梁粵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40頁。馬凌諾夫斯基從功能論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儀式具有增強個人安全感以及凝聚社會群體的功能?!?[英]馬凌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第53-81頁。這些研究表明儀式在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和心理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年節(jié)中或多或少包含著儀式,如游神賽會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群體性的儀式展演。下文將以鳳凰村以及周圍4個村落的年節(jié)儀式“游神賽會”為切入點,分析儀式活動在凝聚群體、增強認同感方面的意義。
“獅峰的孥仔,神前的走仔,仙洋的豬仔,塘埔屎桶蓋飯鍋,潭頭北風吹,溪口剝麻皮,沙洲(金舟村)吃沙粥……”。在鳳凰村,這樣的歌仔在老年人的記憶中仍然存在,只是已經(jīng)無法很清晰地記錄下來。*在潮州方言中,“孥仔”意為“孩子”,“走仔”意為“女兒”,“歌仔”意為民間歌謠。從這里也可以看到,村落之間表面看來相對獨立,但相互間非常熟悉,能概括出對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區(qū)位特征。人們認為,獅峰村的孩子最壞,神前村的女兒最勤快,仙洋的豬仔沒有圈養(yǎng),因此比較野。塘埔村的農(nóng)田離村莊非常遠,所以村民早上出門耕種的時候要帶上午飯,如果恰好需要施肥則只能把飯放在屎桶之上挑到田地里。潭頭村的北風一吹,代表冬天到了,溪口村*本文采用溪口村的學名“鳳凰村”。(鳳凰村)種的麻就可以收了。同時,處在江中的金舟村就要塵土飛揚,稍不注意,碗中的白粥就變成沙粥了。這些歌仔反映了村落間彼此的印象和相互關系。
從更具體的方面看,則是游神賽會。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各村陸續(xù)恢復了正月里的游神賽會活動。村莊發(fā)展至今,雖有鎮(zhèn)政府作為他們統(tǒng)一的上級領導,但由于村莊距離較遠,加上國家權力在地方的代表人為村民選舉的村主任與村書記,因此國家對村莊的控制力比較有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逢大年初一,各村鑼鼓隊都要給鎮(zhèn)政府拜年,目前只有位于鎮(zhèn)區(qū)的歸湖鑼鼓隊維持不變。其中的原因包括上級政府對安全的考慮、對民間祭祀活動的態(tài)度變化,以及各村的鑼鼓隊衰落等。2015春節(jié)的游神活動前夕,鎮(zhèn)政府要求舉辦游神的村莊向派出所打報告,詳細說明活動的時間、地點、規(guī)模、責任人,以及就安保問題與派出所協(xié)商,當天派出所會派民警到現(xiàn)場維持秩序,鳳凰村也組織了12人的保安隊協(xié)助維持秩序。
以往人們通過游神賽會表達了村落間的關系,在集體時代通過村際公共事務實現(xiàn)合作?,F(xiàn)在只能通過保存其傳統(tǒng)的要素——游神賽會表達村落間的關系。實際上游神是一種象征的秩序的表達,體現(xiàn)了村落間、姓氏間在政治、經(jīng)濟、婚姻、娛樂、信仰方面的聯(lián)系,從其活動中也可以感受到強烈的鄉(xiāng)土意識和姓氏合作。目前,游神活動在有些村莊已經(jīng)消失,而在另外一些村莊則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加隆重。因此,從游神活動及其現(xiàn)階段的發(fā)展可以窺視村莊內(nèi)部各群體間的關系。
(一)鳳凰村的游神賽會
鳳凰村人口總數(shù)為1238人,常住人口700余人,有戴、林、黃、陳四姓,其中戴姓占多數(shù)。該村土地總面積289畝,實際人均耕地一分左右。鳳凰村目前最值得村民稱道的節(jié)日便是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二日的游神賽會,村中平時人比較少,甚至過年的時候也較少人回來,反而是“勞熱”*“勞熱”,潮州民俗慶典活動。(游神賽會)的時候在外工作的人紛紛返鄉(xiāng)。村里的“老人組”*鳳凰村“老人組”為村民自發(fā)成立的非正式組織。每年正月初一前后會將“題錢”*意為捐款拜神。告示貼在村口大路上,得知此消息的村民會前往老人組捐資拜神。老人組收款后開具收據(jù),并以一對大桔相贈。如,陳XH是目前鳳凰村僅有的1戶陳姓人家,在村里還有老房子,但平時并不在村中居住。他在潮州市辦工廠,每年村里游神賽會的時候都會“題錢”拜神,2015年春節(jié)他“題”了8000元,并且答應為鳳凰村修建老人活動中心捐資20萬元。此外,還有眾多熱心的村民積極踴躍參與捐資。此外,“老人組”還到鎮(zhèn)上的電信局、水利所、超市等單位“拜年”,對方也要捐資拜神。
農(nóng)歷正月十一日晚,村民飯后開始在家里祭拜“天公”。人們已將村廟中的“老爺爐”“請”到祠堂里供村民祭拜。按就近原則,村民選擇到祠堂或村廟祭拜“老爺”(即各神靈,主祭神是感天大帝)。晚八九點鐘開始,祭拜的人陸續(xù)增加,村民按照次序排隊拜神,晚上11點是高峰期。祭拜過程中,村里的鞭炮聲一直持續(xù)到午夜。同時祖祠門口還搭建一個小型戲臺做木偶戲,戲班來自汕頭澄海區(qū)。
正月十二日清晨,祠堂門口旗桿夾懸掛兩面“天地父母”黑底旗子。清早七點鐘鑼鼓隊、儀仗隊的孩子們來到祠堂門口集合,穿上定制的服裝,如旗袍、馬褂等,演奏笛子、嗩吶、琵琶、二胡等樂器。這些孩子在寒暑假里由老人組組織培訓。游神隊伍由約100人組成,配備一支由12名本村人臨時組建的保安隊。其中抬神的主要是當年結婚的年輕男性,人數(shù)不夠則由年長的人補上。村民津津樂道,去年抬神的人中一共生下了12個男童。鑼鼓隊大多是青少年,衙役則由小童扮演。游神也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契機,通過該活動將傳統(tǒng)文化傳播給下一代。
游神隊伍中前排為8個燈籠,分別為“感天大帝,合社平安”(2個),“九牧世家”(林姓,2個),“鄉(xiāng)賢世家”(戴姓,2個),“江夏世家”(黃姓,2個),分別代表村廟(福靈古廟),以及3個大姓的祠堂。兩面大旗分別寫有“潮安縣歸湖鎮(zhèn)溪口村”“合境平安”,八面小旗分別寫有“迎祥接?!薄俺鋈肫桨病薄昂相l(xiāng)平安”“一帆風順”“同慶升平”“福星高照”“財通四?!薄柏斝枪罢铡?,扛旗者均為少女。2015年部分旗幟重新定制,一面旗造價約為1000元。
伴隨著一陣陣鞭炮聲,早晨八點游神隊伍從戴氏祠堂出發(fā),鞭炮開道,前往村廟將感天大帝、伯爺公、花公花媽、關帝等諸神“請”出。請出的諸神按照規(guī)定的路線分別到各個祠堂“巡視”,供人們祭拜。每到一處祠堂,房頭的人出來迎接,將諸神安放好后人們紛紛上前祭拜上香。人們相信諸神可以保佑健康平安,并認為上香后摸一摸神像可以給來年帶來好運,例如添丁。祭拜過程大約持續(xù)20分鐘,期間鑼鼓隊在統(tǒng)一指揮下奏樂,敲響鑼鼓,吹響嗩吶。同時,人們認為在“老爺”路過時放鞭炮可以驅(qū)走邪惡,帶來好運。因此在“老爺”路過沿街商鋪時,主人紛紛將買好的鞭炮點燃,馬路彌漫在一片鞭炮聲中?!袄蠣敗泵扛粢欢尉嚯x便會“歇腳”,許多村民向隊伍走去,將準備好的香火插到神像前,并給“老爺”掛上紅包祈福?!袄蠣敗辈弊由蠞M滿一串紅包猶如長須,村民也戲稱掛紅包是給老爺“捋須”。盡管林姓和戴姓曾經(jīng)有過矛盾,但在游神之日,雙方都拋去恩怨,一心為村落的安寧和子孫家族的平安祈福。游神結束后“老爺”被安放在戴氏祠堂中,待到元宵夜再將神像請出祖祠,按照規(guī)定好的路線送回福靈古廟,整個過程大約持續(xù)四個小時,至此游神活動結束。不僅在鄉(xiāng)村地區(qū),潮州市區(qū)的游神活動同樣盛行。2014年2月24日潮州青龍廟會在市區(qū)進行盛大的游神儀式,13個鑼鼓班,500多名年輕人一同抬神,多名海內(nèi)外著名潮商趕赴現(xiàn)場觀看。這些文化展演活動一來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之舉,二來也極大地凝聚海內(nèi)外潮人,增強族群意識,為共同建設家鄉(xiāng)出力。
相比其他鄉(xiāng)村,鳳凰村在游神中是做得比較“好”的。從上世紀80年代陸續(xù)恢復游神賽包括會活動,整個鎮(zhèn)從正月初一到十八每天都有游神活動。到了2014年全鎮(zhèn)僅剩6個村仍然在進行,包括鳳凰村、金光村、金舟村、石陂村以及遠離鎮(zhèn)區(qū)的仙洋村和神前村。正月十二鳳凰村的游神活動自然吸引附近鄉(xiāng)村的人們前來觀看,尤其是有親戚在鳳凰村者多數(shù)到此“做客”。游神活動在村中受到重視,從平日的練習到組織族人捐款到當天的游神過程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歷史上鳳凰村和金光村的關系較好,據(jù)說解放前獅峰村和金光村鬧矛盾打官司時,鳳凰村曾出面幫助金光村。上世紀90年代在鳳凰村老人組沒有經(jīng)費的時候,金光村老人組送去了3萬元的資金贊助?,F(xiàn)在金光村沒有自己的鑼鼓班,其游神也會請鳳凰村的鑼鼓隊幫忙,并付給一定的報酬。與此不同的是,獅峰村和鳳凰村解放前經(jīng)常鬧矛盾,打架斗毆非常多。鳳凰村人對獅峰村人的印象并不好,認為他們村里有“黑社會”,爛仔比較多。在清代兩村曾經(jīng)因為游神賽會中的沖突而發(fā)生過械斗,村民戴MY的爺爺?shù)念^顱被砍下,另外一位也成重傷。因為矛盾眾多,兩村之間極少通婚,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有所緩解。
游神是村落之間、村民之間展開互動的契機。當天可以看到附近村的青年人騎著摩托車、自行車四處游蕩,返鄉(xiāng)的人開著小車互相走訪。這一天,主人要留在家里準備好午餐招待客人,親戚好友應邀前來,以女方家的親戚居多。通過游神賽會人們相互走訪,增強彼此的聯(lián)系。與夏天相比,正月十二日的鳳凰村要熱鬧得多,在很大程度上這天村里比過年還要熱鬧,路上滿是小汽車,村里熙熙攘攘。游神期間也是附近的青年人集會并發(fā)生沖突的高發(fā)時期,解放前有幾次械斗都是發(fā)生在游神期間,近年來有所緩解,但摩擦仍然難以避免。
例如,2012年游神賽會期間,獅峰村幾名青年男子在鳳凰村戴氏祠堂門口開賭檔,進行名為“魚蝦蟹”的賭博游戲。鳳凰村的書記聽聞后領著長輩去“清場”,不料這幾名青年和他們起了沖突,他們首先動手打了村書記,引起眾人圍觀,后逃走。事情過后不久,鳳凰村人查出這幾名青年是獅峰村人。他們事后知道當日打的是村書記,自知無法隱瞞。于是,這幾名青年人通過其好友的妹妹——嫁到鳳凰村的李姓婦女找到鳳凰村的長輩,約定時間賠禮道歉。鳳凰村人認為老人組和村書記是本村人的代表,他們動手打了書記等于是打了全村人,在村里游神的時候發(fā)生這種事情是非常惡劣的。最終商議的結果是,這幾名青年當眾承認錯誤,并在戴氏祠堂門口下跪,向祖祠進獻一對金花,買200元鞭炮到祠堂門口放,再向村里每戶人送一對大桔。平日里仗著人多、地大,向來囂張的獅峰村人這一次被狠狠地懲罰。人們表示,若不是他們有親戚在鳳凰村,懲罰還要更嚴厲,在過去要他們出錢請戲唱三天三夜才能解恨。
(二) 斑駁記憶——各村的“鑼鼓日”
1.潭頭村:消失的“游神”
潭頭村位于鳳凰村西北,自1997年后該村停止“游神”,該村是鎮(zhèn)內(nèi)兩個貧困村之一,平時村中剩余的多為老人及孩子。戶籍人口1080人,實際常住人口不及總?cè)丝谝话?。隨著物價的上漲,村民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市場,僅靠務農(nóng)難以支撐生活開支。一個五口之家能分到的田地僅有兩畝左右,而務農(nóng)只能提供稻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外出務工使得農(nóng)村土地大量拋荒,村民只能將份田讓給親戚耕種。由于外出務工人數(shù)較多,經(jīng)濟條件差,難以籌集經(jīng)費,加上難以組織村民學習鑼鼓等游神必備的樂器等,目前該村無法組織起大型的游神活動。
潭頭村主要有戴姓、林姓、吳姓、江姓、陳姓以及蔡姓。其中戴姓、江姓、陳姓和蔡姓信仰感天大帝,林姓和吳姓信仰三山國王。潭頭戴姓是鳳凰村戴姓之分支,目前約有20戶戴姓人住在該村。潭頭村戴姓、江姓、陳姓和蔡姓的游神日為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十。盡管目前村里已不再游神,但參與過的村民依然清晰記得游神路線圖。
2.金舟村:“營鑼鼓”取代“游神賽會”
金舟村地處鳳凰村西南面,位于仙洲島上,人口約700余人,土地面積相對較大。全村共有山林2500畝,耕地600余畝,其中水田500畝,旱園竹林數(shù)百畝。目前仍然種植水稻的人家極少,大多外出務工或在村內(nèi)從事手工業(yè)。該村信仰玄天上帝,農(nóng)歷正月十三日是該村的“鑼鼓日”,金舟村每年都請歸湖鎮(zhèn)的鑼鼓隊協(xié)助“營鑼鼓”,但已沒有游神活動?!盃I鑼鼓”當天,該村大姓“李氏”將村廟(武當行臺)中的老爺香爐“請”到李氏祠堂祭拜,小姓則將香火“請”回自家祠堂祭拜,更小的姓氏人家(沒有祠堂的)直接到村廟中祭拜。其鑼鼓隊行走的路線以李姓和陳姓兩個大姓為中心,沒有涉及其他小姓祠堂??梢娖渎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莊內(nèi)部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描畫著大姓村民的認同邊界。盡管目前沒有了游神活動,但是村民對于此類大型集體活動依然十分支持,2014年游鑼鼓活動中,金舟村共籌得捐款47386.92元。
3.獅峰村:“游神”引發(fā)的沖突
獅峰村位于鳳凰村東北面,該村有耕地1562畝,戶籍人口2627人。該村主要由蔡、李、吳三大姓,其中蔡姓、吳姓和李姓一個分支信仰“三山國王”,占人口較多的李姓信仰“玄天上帝”。農(nóng)歷正月初六是獅峰村的“老爺日”(游神賽會)。獅峰村創(chuàng)鄉(xiāng)之初聚落分散,各個角落的人隨意組織自己的游神活動。往往小姓在進行游神的時候常有“大姓”過來“鬧”,秩序非常混亂。后來附近幾個聚落的人統(tǒng)一起來,定下統(tǒng)一的日子進行游神活動?!拔母铩敝杏紊窕顒又兄?,改革開放后曾舉行過“游神賽會”,1993年最后一次游神后不再舉行。目前在正月初六“游神日”當天,各祠堂長輩到古廟中給神靈上香,再將祭拜過的香火“請”回自己的祠堂中供人們祭拜,同宗人士當天也會返鄉(xiāng)祭拜。
1993年正月初六,村中如往年一樣舉行“游神賽會”,按照前人定下的游神路線為:公廳(李氏總祠堂)——凈湖古廟——嶺前——下吳——蔡厝——頂吳——五家李——三家李——公廳(李氏總祠堂)。鑼鼓隊途經(jīng)“刺蘊內(nèi)”李氏祠堂時,按照原先的規(guī)劃本不應在該祠堂停留。但是這房的李姓人從途中攔截,用大量煙花爆竹將游行隊伍圍住,不斷放鞭炮使得游行隊伍無法前行,雙方僵持不下。經(jīng)過商討,當日的解決措施是,該房人將“老爺”香爐“請”進祠堂進行祭拜,鑼鼓隊的嗩吶和鑼鼓等在原地面朝該祠堂演奏。因此,本該下午三點結束的游神活動延遲了不少。這次游神后獅峰村再沒有舉辦游神活動,原因是路線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此后,村里老人和領導等多次催促老人組組織游神活動,但是老人組表示路線方面沒有達成一致,如果再進行同樣可能遭到攔截。
人們認為獅峰村“游神賽會”中止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大量外流和村莊經(jīng)濟基礎較弱,無法組織鑼鼓隊。因此各姓只能到村廟中將神靈請回自家祠堂進行祭拜。但游神的中止并不僅源自上述原因。更深層的是該村各房支、各姓氏在政治經(jīng)濟地位上的不平等,游神中的沖突實際上是內(nèi)部沖突的外在表現(xiàn)。
4.龍溪村:一個村莊,四個游神日
龍溪村位于鳳凰村南面,有劉、陳、王三姓,總?cè)丝?64人,其中王姓約80人,陳姓約120人,其余為劉姓。陳姓來自鳳凰村菜園尾;王姓來自金光村,與其王姓一同尊王大寶為始祖;劉姓于明弘治年間(1496年)遷自饒平,分為東厝與北厝兩支。傳說創(chuàng)鄉(xiāng)的兄弟兩人不和,各自的祠堂朝向不同方位,北厝為兄,東厝為弟。
村廟(龍溪古廟)屬于劉姓,廟中供奉玄天上帝。王姓隨金光村王姓,正月十八進行游神活動,陳姓隨鳳凰村正月十二進行游神活動。劉姓分北厝和東厝,農(nóng)歷正月初一東厝游神,初二北厝進行游神。因此,在龍溪村,春節(jié)期間一個村莊有四個“游神”日。
相傳某一年鳳凰村游神隊伍不愿意到龍溪村陳姓祠堂。原因一是該村離鎮(zhèn)政府太近,二是到龍溪村游神也會耽誤許多時間。正當人們決定不去龍溪村時,隊伍出發(fā)前的“擲杯”總是沒有得到“勝杯”(擲出“勝杯”才是好兆頭,沒有得到意味著隊伍不宜出發(fā))。迫于無奈,人們才決定維持原路線到龍溪村去,這才有了“勝杯”。后來回憶起來,鳳凰村人只能認為游神可能有利于兩村的和睦,“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沒必要為了這點小事傷了和氣,多走幾步過去游神我們還是樂意做,為了和諧嘛”。從那年起,鳳凰村每年的游神活動都會到龍溪村的陳姓祠堂去,以此表示各姓間的相互尊重與和睦相處。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游神的中止并不僅僅因為表面上客觀存在的理由,若是僅看這些理由,鳳凰村的經(jīng)濟條件并不是最好的,其土地面積、人口數(shù)量等遠不及獅峰村,其村民收入遠不及金舟村。在村委選舉的時候獅峰村經(jīng)常鬧矛盾,而鳳凰村的選舉幾乎毫無懸念總是戴姓人當選。鳳凰村的游神賽會不僅沒有中止,反而在強有力的組織下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為村民津津樂道,每逢游神總是吸引附近村的村民前來圍觀。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獅峰村人口眾多,土地面積大,各方人口競爭激烈,糾紛不斷,無法達成統(tǒng)一的意見。同樣的例子,金舟村的經(jīng)濟狀況遠勝于鳳凰村,但是其游神活動也中止,僅有“營鑼鼓”,且鑼鼓隊是從鎮(zhèn)里借用的。因此,游神活動的進行與否與客觀經(jīng)濟條件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在一百年前葛學溥*[美]葛學溥:《華南的鄉(xiāng)村生活》,周大鳴譯,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2年。調(diào)查的年代鳳凰村作為一個貧窮的鄉(xiāng)村,其游神活動照常進行。而到了百年后的今天,滄海桑田,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政治運動和經(jīng)濟社會變遷,其傳統(tǒng)要素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重新煥發(fā)生機。由此不得不思考其游神背后的邏輯,游神與否實際上表達的是村民對村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他們來說,返鄉(xiāng)祭祖、拜神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歸屬感的獲得,但不僅限于此。人們并不單純從這些信仰活動中獲得心理慰藉,或是求助、依賴神靈。在新的歷史時期,這些傳統(tǒng)要素被加以改造并重新闡釋,以建立村民的自我認同機制和排他機制。
三、結論與討論
(一)民間信仰與村莊外部邊界
以山神作為社神是原始社會氏族宗教的重要特點,從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每個村都有其信仰的主神,主祭神甚至成為同一個村莊內(nèi)部區(qū)分不同姓氏的標志。各村的神靈正是其神圣空間的象征,村廟成為透視神圣空間的主要載體。在普通人的意識中,村廟是村莊的象征,并且區(qū)分彼此之差異。村廟管轄的地界正是村民認同的社會邊界,鳳凰村的村廟輻射到龍溪村的陳姓,金光村的村廟輻射到龍溪村的王姓。村莊的認同邊界與行政邊界并不重合,甚至與行政邊界相互沖突的情況也不鮮見。可見,以村廟神靈為載體的民間信仰活動實際上是劃定認同邊界的方式。另一方面,在村莊內(nèi)部,主祭神靈的不同又再次區(qū)分不同的姓氏、房支??梢?,神靈信仰不僅僅是村民精神的慰藉,還是建立自我認同,區(qū)分不同群體的重要象征。
(二)民間信仰與村莊內(nèi)部認同
中國社會的民間信仰既非有嚴格教義和組織的制度性宗教,同時它的內(nèi)部又有明顯的地域性,自然神、山神、英雄等都可以成為信仰的主體。村民通過廟祭、年度祭祀、節(jié)日慶典等活動表達對社區(qū)守護神靈的敬畏。對于本廟社的認同也意味著對其他廟社的排斥,以廟社為中心的信仰活動不僅建立了村民認同的社會邊界,而且構筑了內(nèi)部認同機制。
明清時期官方的里社祭祀制度派生出里社組織,明中葉里社祭祀活動逐漸為迎神賽會所取代,里社演變?yōu)樯駨R。清中葉后,隨著“分社”“分祭”的日益盛行,里社制度逐漸趨于家族化、社區(qū)化和社團化。*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5-353頁。從里社制度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國家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tài)對民間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政治與經(jīng)濟共同體的聯(lián)合往往需要借助民間信仰作為其文化機制,民間信仰“嵌入”到政治經(jīng)濟過程中以便獲得實踐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過對鳳凰村和周圍村莊的情況進行對比可以看到,各村的主祭神靈雖然不同,但角色一致,都是村莊的保護神,并且以姓氏為單位。在當前,民間信仰已不僅僅是社區(qū)中人們滿足愿望的手段,儀式的復興不僅滿足了群眾的心理需求,更是加強了村落之間的聯(lián)系,成為維系認同的符號。
總之,民間信仰既是村落認同、村落整合的要素,亦是區(qū)分村落邊界、協(xié)調(diào)村落關系的動力。以游神為代表的祭祀活動填補了村莊集體行動的空缺,通過意義符號的構建將個人、家庭和村莊聯(lián)結起來,增強彼此的溝通,表現(xiàn)對村落命運的關注。另一方面,游神活動體現(xiàn)了村莊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游神活動表達村莊的外部邊界,協(xié)調(diào)村落關系。
[責任編輯 刁統(tǒng)菊]
Folk Belief and Village Boundary: A Study Centered on Fenghuang Village, Chaozhou, Guangdong Province
ZHOU Daming and HUANG Feng
This paper is a comparison of the folk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Fenghuang Village and other 4 nearby villages by taking the God Games as an example, to throw light on the significance of folk religion in constructing internal identity as well as outer boundary for a village. Folk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ternal identity, which makes sense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a village. Also,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undary of a village. The otherwise vacancy of group activities has been filled by the folk religious activities during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dividual, families and villages are reunited by such folk religious activities at which expressions of care for the fortune of the village can be readily found. In add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s can also find its expression at the games which is an opportunity to coordinate village relations and construct boundaries.
Key Words:folk religion; village boundaries; sacrificial offering circle; God Games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國際潮學研究會第七屆“潮汕歷史文化研究博士、碩士論文資助計劃”資助。
作者簡介:周大鳴,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教授(廣東廣州 510275);黃鋒,中山大學旅游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廣東珠海 519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