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嶺南民姓氏略談

2016-02-04 13:26詹堅固
嶺南文史 2016年1期
關鍵詞:同姓宗族潮州

詹堅固

?

詹堅固

嶺南江河縱橫,海岸綿長。在這些水面上,曾生活著一群浮家泛宅的水上族群,當?shù)仃懮先怂追Q其為疍民。他們?nèi)藬?shù)眾多,生活方式獨特,大多以船為家,一直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過去對疍民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對其姓氏問題卻很少有專文探討。本文拋磚引玉,冀能推動此問題的深入探究。

姓氏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從遠古一直流傳至今?!靶铡弊钤鐏碓从谶h古時代的各種圖騰和地名,本義是指源于同一女性祖先群體所共有的符號標志,與圖騰一樣,具有精神紐帶的作用與排它性?!笆稀睘椤靶铡钡姆种В靶铡币詣e婚姻,“氏”以分貴賤。秦漢以后,姓氏合一,數(shù)量大增,變化多端,逐漸復雜。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姓氏一直起著別婚姻、分貴賤、辨親疏,團結(jié)同姓,鞏固宗法制大家族的作用。[1]

在漢文化的浸淫、影響之下,疍民的姓氏既表現(xiàn)出與陸地漢人一致的方面,又由于受特殊環(huán)境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該群體的獨特性。

一、疍民姓氏的采用

將嶺南以船為家的人稱為疍民開始于宋代。據(jù)現(xiàn)有材料,宋代疍民已采用姓氏制度。南宋釋鑒義《海珠慈度寺記》記載:“帥閫又撥蛋民邱三、林六、郭二兒孫一十余人,永遠充本寺灑掃之役?!保?]海珠慈度寺在當時廣州城外的海珠島上,此處邱、林、郭等是廣州內(nèi)河疍民姓氏。南宋曾三異也曾論及廣東盧亭(疍民的一支)“只有三姓:曰杜、曰伍、曰陳,相為婚姻”,[3]則時人所見海邊某地疍戶只有三姓,姓氏并不復雜。

疍民先民最早何時使用姓氏,限于史料缺乏,無法作出準確判斷。但是,秦始皇時已有不少中原人移居嶺南,隨著移民的到來,他們也把中原的姓氏制度帶到嶺南。秦代時,嶺南地區(qū)也建立了郡縣政府,政府為征收賦稅及兵役、徭役,客觀上需要掌握治下百姓的姓名。因此,可以推測,或許從秦代開始,疍民先民已開始采用姓氏制度。

俗語有“行不改姓 坐不改名”之說,說明陸地漢族對姓氏的重視,因為姓氏起著“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陸地人會一直沿用祖宗的姓氏,改姓更名的情況較少。相反,疍民對于姓氏的取得和堅守就較為隨便。汕頭市達濠曾有姓“泊”的疍民存在,該姓族人原在馬崗鄉(xiāng)一帶聚居,曾興盛一時,后衰落消失了。疍家泊氏的取得,是因為他們原無姓氏,在清朝初年編戶的時候,他們始用“泊”字為其姓氏,寓意他們是舟楫漂泊之人,而且歸河泊所管理。“泊”姓客觀地體現(xiàn)了疍民原始的生存狀態(tài)。[4]這種以指稱水上事物為姓的現(xiàn)象在疍民中并非少見。據(jù)《清稗類鈔·種族類》載:“蜑人,惟閩、粵有之……其人常水居,以舟為家,以漁為業(yè),姓多翁、歐、池、浦、江、海之屬。”[5]翁姓取義漁翁,歐姓取義鷗鳥,池、浦、江、海則是以地為姓,這些與泊姓一樣,都體現(xiàn)了疍民水上生活的狀況。已有姓氏的疍民,他們?yōu)榱四撤N利益,可以隨便改姓。如粵北內(nèi)河疍民,不是駱姓的人,可以自己改為駱姓,而駱姓的人又可以改姓鄒、馮。疍民因被駱姓漢人收養(yǎng)而改姓駱,因避亂躲進李園而姓李。寡婦再婚所生的兒子,可以跟前夫姓,也可以跟后夫姓;寡婦再婚前已有的孩子也是一樣。[6]這些情況表明,疍民雖受到漢族姓氏文化的影響,但還不夠深。

二、疍民姓氏的特點

疍民雖與陸地居民都采用姓氏制度,擁有類似的姓氏,但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雙方還是表現(xiàn)出一些差異。主要有:

(一)姓氏分布復雜多樣

陸地居民很多時候是一姓一居地,不少村落就是以姓氏命名,如黃屋、廖厝、李寨等,離群索居為宗族所不齒。但疍民聚居區(qū)的姓氏非常多,而且各地姓氏大多不一樣。

20世紀30年代,嶺南大學陳序經(jīng)、伍瑞麟教授等人對廣州沙南、三水河口進行過重點調(diào)查。他們發(fā)現(xiàn),沙南129家疍民家庭,有梁、馮、李、陳、黃、何、范、羅、盧、孔、葉、鐘、郭、彭等14姓氏;[7]河口疍民191戶中,共有吳、湯、何、林、譚、彭、梁、黃、鄧、伍、郭、霍、麥、張、陳、朱、李、周、區(qū)、楊、葉、陸、杜、胡、姚、錢、蘇等27個姓氏。[8]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疍民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也體現(xiàn)了疍民姓氏多樣的特點。中山石岐內(nèi)河疍民2682人,姓氏48個,其中385人分享34個姓氏。[9]1952年韶關市疍民5657人,74個姓氏,其中62姓只占總?cè)丝?4.3%。清遠疍民5651人,61個姓氏,其中53姓只占總?cè)丝?4.7%。[10]

以上材料顯示疍民的姓氏非常蕪雜。三水河口疍民平均每個姓約7戶人家,中山石岐疍民平均每個姓約56人,韶關疍民平均每個姓約76人。這種情況與陸地社會一個或幾個村莊只有一個姓氏,人口動輒成百上千人,形成鮮明對比。

造成疍民姓氏復雜多樣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疍民社會是流動的社會,他們?yōu)樯嬎?,不斷地在江海水面遷徙。一些河流沿岸的通都大邑,因為謀生機會多,吸引了各地疍民在這些地方停留,使得廣州、曲江、清遠、石岐等交通要沖市鎮(zhèn)的疍民來源多樣,他們的姓氏自然也多樣化。

(2)疍民從家族中受益很小,宗族觀念淡薄。他們對姓氏經(jīng)常采取多變的策略,為追求某種現(xiàn)實利益,可以隨便改姓。

(3)疍民喜歡收養(yǎng)小孩,被收養(yǎng)者可以襲用養(yǎng)父的姓氏,也可以沿用生父的姓氏,這樣,即使在一個家庭內(nèi),也會出現(xiàn)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姓氏。

(二)大姓不欺小姓,宗族觀念淡薄

嶺南陸地居民很多是同姓聚居在一起,他們置族產(chǎn)、建祠堂、修族譜,大多數(shù)宗族觀念強烈,常發(fā)生大姓欺負小姓的現(xiàn)象。

相反,流動的水上社會,較少出現(xiàn)像陸地社會那樣占絕對優(yōu)勢的強宗大姓。這是因為某地水上經(jīng)濟資源有限,能容納在此地生存的疍民人數(shù)也有限,各姓疍民都來此謀生,姓氏越多,單個姓氏總?cè)丝诰驮缴佟K席D民一般按職業(yè)聚在一起,而較少按姓氏居住,這也是水上謀生的需要。這樣,某地各個姓氏人口大體相當,勢力大致均衡。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疍民社區(qū)內(nèi)也存在相對大的姓氏,但是大小姓疍民之間一般能和平相處。民國22年(1933)出版的《開平縣志》卷2《輿地略一》就說當?shù)丿D民“人數(shù)徐姓最優(yōu),然大姓不欺小姓,無岸上姓界之爭,亦浮家泛宅之一小桃源也?!笨h志編纂者還是很羨慕水上社會的無姓界之爭。新中國成立初期對陽江、中山疍民的調(diào)查也證明了這一點:“疍民中沒有明顯的宗族界線。在陽江的東平和閘坡,張、楊、蔡、林四姓的人口占大多數(shù),在中山港口沙田地區(qū),姓梁、姓吳的人口也占大多數(shù),但這些地方從未發(fā)生過大姓欺負小姓或強房欺弱房的事。”[11]

大姓不欺小姓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疍民宗族意識比較薄弱。疍民宗族觀念薄弱的原因大致有:疍民大多一貧如洗,缺乏建立大宗族所需的經(jīng)濟條件,貧窮也使得他們從祖先繼承的財產(chǎn)很少,降低他們對祖先的感情;疍民在水上到處流動,不能在一個地方形成大的親屬組織,也大多沒有祠堂或祖產(chǎn),很難對一個固定場所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依戀,沒有陸上人“安土重遷”的觀念;疍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大多數(shù)是文盲,三代以上的祖宗一般都不記得了,客觀上造成他們無法追思先祖;疍民過去受到嚴重歧視,一般不允許他們參加科舉考試,造成宗族內(nèi)沒有文化精英,缺乏一個有凝聚力的核心。此外,疍民群體內(nèi)部分化不大,矛盾較為緩和,對宗族組織的依賴也不強烈。疍民遇到同姓者不似陸地人那樣稱兄道弟,他們一般是以灣泊地域作為族群認同標準。

(三)婚姻不避同姓

疍民姓氏雖然是受漢文化影響而產(chǎn)生及變化,他們除在宗族意識上與陸地居民有差異外,在姓氏文化觀念上也有別于陸地居民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同姓可以為婚。在封建禮法制度森嚴的社會里,“同姓不婚”是不可逾越的一條婚姻“禮法”。但疍民卻沒有以姓氏為標志的外婚觀念,同姓也可通婚。明嘉靖十四年(1535)修《廣東通志初稿》卷18《風俗》記廉州疍人“嫁娶不避同姓”,嘉靖四十年(1561)修《廣東通志》卷68《外志五》也說疍民“同姓婚配,無冠履禮貌,愚蠢不諳文字,不自記年歲,此其異也”。兩種通志都把疍民“同姓婚配”當成特殊風俗而記載下來,體現(xiàn)了它與傳統(tǒng)觀念的相異之處。

疍民婚姻不避同姓,原因有三:一是他們受封建禮法觀念束縛少,不認為同姓婚配是違背禮教的事。二是同姓通婚也是疍民族群生存的需要。陸上人歧視他們,很少與他們通婚。為了族群繁衍,他們只能實行群內(nèi)婚,婚姻半徑小,無可避免地與同姓者進行婚配。三是疍民姓氏的獲得具有投機策略,他們可以因需要而改姓,同姓之間不一定有血緣關系。同姓婚配這種情況在其他非漢族群中也存在。因此,“同姓不婚”更多地是漢族的婚姻觀念,“同姓婚配”在疍民的觀念中卻是正常的,是其婚俗之一。

三、疍民“五姓”或“七姓”

明清時期,嶺南不少方志在記述疍戶時,經(jīng)常提到疍戶的姓氏為“五姓”或“七姓”。

疍民“五姓”的說法,來自明嘉靖以前修的《潮州府志》。嘉靖時修《廣東通志》卷68《外志五》轉(zhuǎn)引《潮州府志》說“潮州蛋人有姓麥、濮、吳、蘇、何”。疍民“五姓”說法在清順治時修《潮州府志》也得到印證,該志卷7《兵事部》說:“潮州蛋人有五姓,麥、濮、吳、蘇、何?!被蛟S也是引自明代《潮州府志》。

自《潮州府志》提出疍民有“五姓”后,不少方志在談及疍戶時大多講到疍戶的姓氏為五姓,如嘉靖十一年(1532)修《興寧縣志》卷4《人事部》就載:“蛋民有五姓,麥、濮、吳、蘇、何,無他氏?!奔尉溉迥辏?556)刻印的《惠州府志》卷14《外志》也說疍民“其姓五,麥、濮、何、蘇、吳,無他氏”。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修《饒平縣志》卷4《戶口》記:“蛋人有五姓,麥、濮、吳、蘇、何”;光緒二十四年(1901)修《嘉應州志》卷13《食貨》也說:“蛋戶者,仆(疑為“濮”之誤)、麥、蘇、吳、李五姓”,該志將前述各志之“何”姓替換為“李”姓,不知是抄寫錯誤,還是何姓疍戶被李姓疍戶替代了。就連明嘉靖時修《南寧府志》卷11《雜志》也提出:“蜑人有五姓,麥、濮、吳、蘇、何”。這些方志在敘述時似乎都忘記了《潮州府志》所講的疍民有“五姓”是指“潮州蛋人”。

疍民“七姓”的說法較早見于明崇禎四年(1631)修《博羅縣志》,該志卷7《雜記》載:“其姓麥、濮、何、蘇、吳、顧、曾”,比《潮州府志》記載增加了“顧、曾”兩姓。此兩姓的增加,應該是縣志編纂者參考其他記載而添加。崇禎十二年(1639)修《東莞縣志》記錄與崇禎版《博羅縣志》相同。清乾隆四年(1739)修《興寧縣志》卷7《人物志》也記:“其姓麥、濮、何、蘇、吳、顧、曾”。

在完成項目建設之后投入到實際運營當中,所產(chǎn)生的養(yǎng)護費用,維修費用以及拆除費用都會影響項目成本。若僅僅降低施工成本,將會影響工程建設質(zhì)量。同時也會提升后期維護費用,增加項目成本。因此,工程項目在控制成本期間需要確保施工成本和運營成本的最低值。

明清時期,其他地方縣志在談及疍戶姓氏時相繼引用,認為疍民的姓氏為上述七姓或其中五、六姓。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修《歸善縣志》載:“其姓有五,麥、濮、何、蘇、吳,無他氏?!边B金鉷所修的清雍正版《廣西通志》也說:“宣化蛋人有五姓,麥、濮、吳、蘇、何?!保?3]康熙二十六年(1687)修《陽春縣志》卷18《蛋》則說:“其姓麥、濮、何、蘇、吳、顧”,不知為何少了“曾”姓,可能是編纂者在傳抄過程中遺漏了。

屢經(jīng)轉(zhuǎn)引,方志編纂者想當然地認為疍民的姓氏都是上述五姓或七姓。其實,疍戶姓氏各地不同,前文所述各地疍民姓氏非常復雜多樣就是證明。上述“麥、濮、吳、蘇、何”只是明代潮州府屬疍戶的姓氏,并非全部疍戶都姓上述五姓或七姓,清乾隆十四年(1749)修《海豐縣志》卷10《雜志》就說當?shù)丿D民“姓有七:麥、李、石、徐、蘇、鐘、梁。”《海豐縣志》所載七姓與前述七姓,相同的只有“麥”姓。海豐疍戶七姓為當?shù)貙嶋H姓氏,而其他縣志記載的疍戶五姓或七姓,并非當?shù)丿D戶實際姓氏。一些縣志編纂者不加區(qū)別地照抄,是調(diào)查研究不夠,史實失誤。

所謂疍民五姓或七姓,它只是陸上漢人區(qū)分疍民族群的一種文化符號。這與浙東九姓漁戶情況相似。明清時期流動在浙東水域的陳、錢、林、袁、孫、葉、許、李、何九姓,大都以船為居所,以捕魚、客運為生,被當?shù)仃懮先朔Q為“九姓漁戶”。其實,當?shù)氐臐O戶姓氏并非只有上述九姓。據(jù)20世紀20年代童振藻對錢塘江流域漁戶的研究,當?shù)貪O戶的姓氏除上述九姓外,尚有江、唐、胡、徐、施、季、潘、魯、方、張、王、吳等其他一些姓氏。[14]盡管當?shù)貪O戶不止九姓,他們都被統(tǒng)稱為“九姓漁戶”,這其實是一種文化身份的象征。明清時期“九姓漁戶”被官府視為“賤民”,一般情況下是不許參加科舉考試;普通民眾也歧視他們,不與他們通婚。因此,“九姓”相當于賤姓。疍民五姓或七姓也是如此,被列入這些姓氏的疍民也是賤民。疍民五姓或七姓的產(chǎn)生背景正是明清時期疍民被列入賤民之后才有的說法。疍民五姓或七姓實際上是一種族群標簽,這些姓氏代表賤民。人們談及疍民姓氏,就會聯(lián)想到“五姓”或“七姓”,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反應,也是族群分類的一種體現(xiàn)。如清代俞蛟就說:“潮嘉曲部中,半皆蛋戶女郎。而蛋戶,惟麥、濮、蘇、吳、何、顧、曾七姓,以舟為家,互相配偶,人皆賤之。”[15]《清稗類鈔》也是如此分類:“潮州嘉應曲部中,半皆蜑戶女郎,大率為麥、濮、蘇、吳、何、顧、曾七姓,以舟為家,互相配偶,人皆賤之?!保?6]在封建等級社會,姓氏也有高低貴賤,所謂疍民“五姓”“七姓”,就是在一定時期一定區(qū)域內(nèi)的“賤姓”的指稱。民國建立后,孫中山以大總統(tǒng)令宣布開放疍民,那種蔑視人格的現(xiàn)象才得以改觀。

注釋:

[1]參考楊圣敏:《淺論姓氏研究的意義》,《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2]釋鑒義:《海珠慈度寺記》,載冼劍民,陳鴻鈞編《廣州碑刻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頁。

[3]陶宗儀等編:《說郛三種》(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2頁。

[4]參考百度百科“泊姓”,http://baike.baidu.com/view/1277405.htm.

[5]徐珂:《清稗類鈔》(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05頁。

[6]廣東省民族研究所編:《廣東疍民社會調(diào)查》,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頁。

[7]嶺南社會研究所:《沙南蛋民調(diào)查》,《嶺南學報》第3卷第1期,1934年,第17-18頁。

[8]伍瑞麟:《三水河口蛋民調(diào)查報告》,《嶺南學報》第5卷第2期,1936年,第7頁。

[9]廣東省民族研究所編:《廣東疍民社會調(diào)查》,第12頁。

[10]廣東省民族研究所編:《廣東疍民社會調(diào)查》,第131-135頁。

[11]廣東省民族研究所編:《廣東疍民社會調(diào)查》,第45頁。

[12]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8,舟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86頁。

[13](清)謝啟昆修,胡虔纂:《廣西通志》卷279引《金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907頁。

[14]童振藻:《錢江九姓漁戶考》,《嶺南學報》1931年第2卷第2期,第9-11頁。

[15]俞蛟:《夢廠雜著》卷10,潮嘉風月·潮嘉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頁。

[16] 徐珂:《清稗類鈔》(第1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5180-5181頁。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同姓宗族潮州
潮州樂調(diào)的音階流變梳理與分析
魏晉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大偵探福爾摩斯7·三個同姓人(上)
潮州手拉壺“潮韻”的文化意義
潮州手拉壺“飛鴻”的象征意義
日法院判夫妻必須同姓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