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柱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表達具體事件、具體實事意義的短時體語義探析*
馮 柱**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漢語短時體在體貌語義表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例句實證的角度分析漢語短時體在表達具體實事、具體事件體貌語義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關注它同其他體貌助詞連用的語義特征。
短時體;具體事件;具體實事;語義分析
漢語中的“短時體”主要體現(xiàn)為動詞重疊的形式,描寫在短時間內發(fā)的動作。呂叔湘將短時體稱為“短時態(tài)”,如:你說說,我聽聽。(呂叔湘2015:16)劉月華指出,漢語短時體只有表示已然動作時才有短時意義,如:他搖了搖頭,不作聲了,表示未然動作的動詞重疊主要表示緩和語氣,短時意義很弱,主要用于祈使句中。(劉月華1983:9-19)朱德熙認為,短時體還表示動作的動量小,如:眨眨眼=眨一下眼,聞聞味道=問一下味道。(朱德熙1982:66)由于短時體表示的動作往往具有嘗試性的特征,因此又稱作“嘗試體”。短時體除“看看”“說說”這樣的重疊形式外,還可以是“看一看”“說一說”(V1-V2)的形式。戴耀晶認為,短時體屬于完整體,它的典型特點是表示行為的動態(tài)性、短時性和完整性。(戴耀晶1993:51-56)從歷史演變的角度看,短時體“V1V2”“V1-V2”中的“V2”“-V2”的原型是數(shù)量短語,是短時體的界限標志。(張家驊2011:278)
動詞短時體在不同語句中表達的具體體貌情態(tài)意義略有不同,但整體性和界限性是短時體的基本特征。短時性、嘗試性、動量小等都是附屬于基本特征的附加特征。因此可以認為,短時體是完成體的一種形式。正是由于短時體具備整體性和界限性特征,因此它可以用來表達具體事件、事實體貌意義。
(1)葛利高里朝她的眼睛看了看。阿克西妮亞想要說什么。(金人:第1冊:47)
(2)他又想了想,像是報告一件新聞似地補充說:“彼得羅走啦?!?金人第1冊:27)
(3)“我家的格里沙加爺爺正在講土耳其戰(zhàn)爭呢?米佳朝那邊瞟了一眼,咱們去聽聽好嗎?”(力岡第1冊:12)
(4)“有什么可講的啊,”阿夫杰伊奇倒謙虛起來了。
“講講吧!”(金人第1冊:163)
例(1)(2)中的“看了看”,“想了想”短時體動詞同體貌助詞“了”連用,表示已然的短暫動作,表達具體事意義,所在的句子為普遍命題陳述句。說話人向受話人表述客觀世界中已然的短暫動作。短時體動詞“看看”“想想”表示具有整體性特征的短暫動作,但該動作是已然動作還是未然動作短時體形式并不能說明。體貌助詞“了”標記短時體動詞表達的動作為已經實現(xiàn)的已然動作。這進一步說明將“了”的常體意義歸納為“整體行為的實現(xiàn)”更合理。(劉勛寧1988:321-330)
不帶體助詞“了”的短時體動詞可以用在祈使句中,表達具體事實體貌意義,具有緩和語氣的作用。例(3)中的“聽聽”所在的問句是同具體事實體貌語義的動詞句法模式?!奥犅牎碧幵诮浑H結構的主位,是對話雙方共同的背景信息,“好嗎”所表達的句子事實情態(tài)處在交際結構的述位。例(3)屬于普遍情態(tài)疑問句,短時體動詞“聽聽”表達說話人帶有商榷意味的具體事實體貌語義,動詞表達的是存在于會話雙方頭腦中的未然行為概念意義。
例(4)中的“講講”表達說話人建議受話人實施的未然動作。“講講”代表的命題本身并不是句子“講講吧”的語義焦點,上文語境已經蘊含了該動作命題,因此它處于交際結構的主位,屬于會話雙方的共同語用預設。句子的事實情態(tài),即說話人催促受話人對該動作的實施為句子的語義焦點,是句子的陳說。因此短時體“講講”表達具體事實意義,指向會話雙方頭腦中的未然動作概念。對應的俄語謂語使用完成體動詞命令式形式,表達具體事實意義。前一句“有什么可講的啊”中的“講的”表達概括事實意義,句子表達說話人認為不值得實施‘講’這個動作的主觀情態(tài)意義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漢語短時體是具體事件、事實體貌意義的重要表達手段。短時體與完成體體貌助詞“了”連用通常表達具體事件體貌意義,指向客觀語境中發(fā)生的已然事件,體現(xiàn)了動詞的指物意義以及被描寫動作發(fā)生時間短暫的客觀屬性。短時體不借助體貌助詞“了”單獨使用時,較多地出現(xiàn)在會話的疑問句和祈使句中,表達具體事實體貌意義,指向會話雙方頭腦中的動作概念,同時兼有表達說話人說話時的商榷、緩和的語氣的作用。短時體是從外部對動作的整體進行觀察,它描寫的是一個短暫的整體動作,動作的開始和結束幾乎是重合在一起的。因此不能和持續(xù)體助詞“著”搭配。這類動詞不論開始和結束點距離多近,動作的實現(xiàn)都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可以和“了”搭配。短時體表達的是一個受界限限制的整體行為,因此它相當于俄語的完成體動詞,可以用來表達具體事件、具體事實意義。
漢語祈使句的謂語動詞可以由短時體動詞充當,表達具體事實意義。短時體動詞在該語境中表示請求對方實施某一動作。說話人關心的不是該動作本身,而是該動作的事實情態(tài),即‘該動作應當發(fā)生’。祈使句中的短時體并不表示動作的時量短,而是表示說話人用商榷的語氣請求受話人嘗試做某事。
[1]戴耀晶.現(xiàn)代漢語短時體的語義分析[J].語文研究,1993(2):51-56.
[2]劉勛寧.現(xiàn)代漢語詞尾“了”的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1988(5):321-330.
[3]劉月華.動詞重疊的表達功能及可重疊動詞的范圍[J].中國語文,1983(1):9-19.
[4]呂叔湘主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6.
[5]張家驊.俄羅斯語義學:理論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78.
[6]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66.
*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俄漢體貌意義及表達手段的對比研究》(2014WY19)研究成果,主持人:穆華英。
** 作者簡介:馮柱(1982-),男,黑龍江五常人,博士,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