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干預后,干預組除活力維度外,其"/>
李凝
【摘要】 目的 探討抑郁癥患者護理干預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64例抑郁癥患者, 按照隨機數(shù)字排列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 各32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 干預組行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效果。結果 干預前, 兩組患者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量表8項維度評估結果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干預組除活力維度外, 其余7項維度評估結果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結合抑郁癥患者不同階段的特點給予不同的護理干預, 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護理干預;抑郁癥;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188
抑郁癥是一種因心理、生理和社會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 致使患者出現(xiàn)以思維意識遲緩、情緒低落和意志活動減退等為主要臨床特征的情感障礙性精神疾病。在人群中, 抑郁癥的發(fā)病率大約為4%[1]。由于抑郁癥的病程較長, 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這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為此, 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改善患者的應對方式和抑郁癥狀, 從而促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本院在抑郁癥護理中實施護理干預的相關情況進行總結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病例均來自本院2014年1月~ 2015年6月神經內科接診的抑郁癥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2]中抑郁癥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年齡18~60歲, 性別、民族不受限;具備應答和閱讀能力;自愿參與本研究, 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采用簡易認知篩查量表(MMSE)評估, 結果顯示為認知障礙;合并有其他較為嚴重的軀體疾??;患有較為嚴重的器質性精神疾病或者精神分裂癥患者。根據上述標準本研究共納入64例抑郁癥患者, 按照隨機數(shù)字排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 各32例。對照組女17例, 男15例, 平均年齡(38.72±13.86)歲, 平均病程(6.58±1.41)個月;干預組女18例, 男14例, 平均年齡(37.95±15.27)歲, 平均病程(6.42±1.6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 即叮囑患者注意相關事項, 回答家屬和患者提問, 不給予心理干預。干預組給予患者8周護理干預, 根據不同階段患者特點給予相應的干預,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 2. 1 初期階段(1~2周) 該階段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藥物后, 其效果并不顯著, 故需要加強患者睡眠和焦慮癥狀的干預, 可為患者提供阿普唑侖0.4 ~0.8 mg, 于睡前溫水送服, 不僅利于睡眠質量的改善, 同時也可有效控制焦慮癥狀。在與患者進行溝通的過程中, 對患者的工作、家庭、有無自殺意念、生活經歷和自殺行為等高危因素進行評估, 更加詳細地了解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和出現(xiàn)復發(fā)的病因, 在做好安全管理的同時, 為下一步綜合干預打下基礎。
1. 2. 2 中期階段(3~6周) 伴隨著患者睡眠質量和焦慮等癥狀的逐漸改善, 其依從性也能夠得到有效強化, 患者愿意與周圍人進行溝通交流, 并能夠主動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此時護理人員可組織患者參加抑郁癥講座, 幫助其掌握抑郁癥的特征、疾病知識以及治療程序等。組織患者進行適當?shù)奈捏w活動, 鼓勵患者根據個人愛好選擇適合的活動, 改善其體能和激發(fā)對生活的渴望。
1. 2. 3 后期階段(7~8周) 由精神科主管護師或者心理科醫(yī)生給予患者及其家屬用藥指導、抑郁癥知識宣教以及家屬應對技能等, 伴隨著患者癥狀的改善, 隨后即可組織患者進行小組心理干預, 每組安排8~10例患者, 鼓勵患者各自訴說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病癥表現(xiàn), 再由其他患者提出相應的建議。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干預過程中, 必須不斷的對患者狀態(tài)進行評估, 以便能夠及時作出有效的修正方案, 使干預更具有針對性。
1. 3 評估方法
1. 3. 1 生活質量評估標準 運用SF-36(中文版)[3]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狀態(tài)進行評估。SF-36量表主要從8個維度進行評估, 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反之, 得分越低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差。
1. 3. 2 測評方法 分別于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前后, 進行現(xiàn)場調查, 為避免誤差, 由研究者本人完成量表測評。為患者提供SF-36量表, 為患者解釋量表測評方法及內容, 由患者依據個人情況自行填寫。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 兩組患者8項維度評估結果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干預組8項維度與干預前比較, 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心理功能、總體健康與干預前比較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除活力維度, 其余7項維度評估結果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小結
在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 還應當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 給予患者相應的幫助和心理支持, 幫助其調整心態(tài), 正確面對疾病和配合治療。有研究者[4]通過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護理干預, 并對其進行為期12個月的跟蹤隨訪, 結果發(fā)現(xiàn)其在6、12個月后, 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 并指出盡管行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同樣有所改善, 但效果并不顯著。本研究通過結合抑郁癥患者不同階段的特點, 給予相應的護理支持和干預, 8周后對其生活質量改善效果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 干預組的生活質量改善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該結果與上述文獻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在抑郁癥的護理中通過系統(tǒng)性、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 可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宋文英.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3, 16(16):147-149.
[2] 葉水仙, 鄭秀霞, 張巧云, 等.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 2011, 20(3):213-214.
[3] 楊翠英, 張貞, 金云紅, 等.社區(qū)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康復影響的臨床研究.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1, 23(19):2458-2459.
[4] 趙有蓮.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服藥依從性的影響.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1, 4(21):95-96.
[收稿日期:201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