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曙
(潮州市廣播電視臺,廣東 潮州 521000)
電視新聞的拍攝技巧分析
王曙
(潮州市廣播電視臺,廣東 潮州 521000)
電視新聞的構成離不開新聞畫面,它是節(jié)目的基礎語言,也是節(jié)目內容的體現方式。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制作過程中,其真實性、及時性和嚴謹性對新聞的審美藝術有重要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了電視新聞的拍攝原則,并進一步分析了電視新聞的拍攝技巧。
電視新聞;節(jié)目;拍攝原則;拍攝技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電視節(jié)目拍攝的效果追求越來越高。對此,新聞節(jié)目創(chuàng)作也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以此來提升自身的攝制水平。
(一)真實性
在拍攝新聞的過程中,首先要尊重新聞的真實性,這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最基本的拍攝原則。它要求電視新聞節(jié)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直接拍攝客觀對象,將這種真實、客觀的形象直接傳遞給觀眾,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通過現場采訪力現真實的新聞場景,通過相關人物的口述和背景介紹讓觀眾獲得畫面再現感。
(二)典型性
在拍攝新聞畫面時,應選取典型性畫面,這樣可以讓畫面更具特色與張力,以切實的畫面語言來感染受眾。拍攝畫面應聚焦在受眾所關切的新聞主體上,突出現場的氣氛以及事件過程。在新聞畫面上,要著力呈現出典型性的特征,避免出現電視新聞播送時“見物不見人”的問題,讓新聞人物更加形象和飽滿,以特色的人物形象去凸顯新聞的特色性。
(三)流動性
動態(tài)的鏡頭運用和其他的電視新聞拍攝不太一樣,它更注重的是新聞的重點特征,所以電視新聞拍攝必須重視鏡頭的流動性,通過連續(xù)變化的鏡頭還原動作,將生活中的場景還原,鏡頭的調度應積極與新聞配合,選擇恰當的人物動作、心理動作為切入點,讓畫面更深沉、自然和富有變化,如鏡頭推進可以使主體更加突出,鏡頭拉開則可以表現出現場的環(huán)境和氣氛,利用移動鏡頭可以充分地強調畫面的運動特點。
(四)整體性
電視創(chuàng)作藝術作為一門復雜、系統(tǒng)的工程,編導需考慮到電視節(jié)目安排的方方面面。攝像師更需要有一定的編導意識,需要從全局的角度定位自己的工作和創(chuàng)作。從具體的細節(jié)來看,包括對拍攝的設計、攝像器材的選用、攝制位置的安排等等。從節(jié)目要素來看,包括捕捉等待、造型藝術、攝像取景等等。大致要包含前期準備、實際拍攝、后期編輯這幾個部分。編導要對此進行統(tǒng)籌安排、全方位掌控,攝像師也要樹立這樣的意識,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完善節(jié)目的制作過程。
(五)其他原則
一些電視新聞趨向于平鋪直敘,沒有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忽略了電視新聞拍攝的藝術性思維。在新聞畫面拍攝上,要追求畫面的思維性,通過畫面結構的構思來傳達一定的生活哲理,引發(fā)觀眾思考。新聞畫面的拍攝要著重體現感染力,以鏡頭為介質,營造一種特定的氛圍,這種氛圍可以是歡喜,可以是憤怒,也可以是悲傷,在這樣的情緒色彩應用上,使得新聞畫面更具真實感。但是不要使用過于濃艷、花哨的色彩,應著力把樸實、自然的畫面呈現給觀眾,讓觀眾獲得親切感。除此之外,在拍攝的過程中,要體現出新聞的綜合性和及時性,配合電視新聞的特點。
(一)人物拍攝技巧
在進行電視新聞拍攝的過程中,以人物為主要拍攝對象,其中包括單人鏡頭與群體鏡頭這兩種。
單人鏡頭拍攝,首先不要以一種仰視或是俯視的角度來進行拍攝,這兩種拍攝方法都帶有一種個人情感,所以拍攝人物要以平視的角度進行拍攝,盡可能地表現出新聞的客觀性。其次,在選取拍攝的方向上,一般要選擇人物正面進行拍攝,如果該人物需要特定的保護,則可以利用背面拍攝的方式進行拍攝。
群體人物拍攝,首選在表現環(huán)境的氛圍上,可以找到制高點以俯拍的形式進行。第二,為了制造一種與觀眾拉近距離的效果,可以走到人物身邊和中間進行拍攝,以此作為切入點。
(二)群體會議拍攝技巧
在進行電視新聞的拍攝時,群體新聞以會議為主,其中會涉及的場所為VIP廳、簽到臺和主會場這幾個部分。
空鏡頭運用。在電視新聞的拍攝上,要善于利用空鏡頭拍攝整個會場的全景和簽到臺的部署情況,空鏡頭對細節(jié)的拍攝還能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
敘述鏡頭運用。這種鏡頭通常用來表現描述事件與人物之間有一定的關聯,可以以時間或者內容邏輯這兩方面作為切入點。會議內容通常比較單調,主要需要鎖定的就是不同嘉賓的發(fā)言情況。所以,為了避免畫面過于單調,可以采用敘述鏡頭,來描述不同人物之間的互動情況,豐富畫面效果。
除了這些鏡頭方法的使用,還要注意拍攝角度。拍攝角度主要是指攝像機與拍攝人物之間的夾角,根據拍攝角度的不同,會使得拍攝的主體和背景受到影響。不同的拍攝角度有不同的表現力,重點也會有所不同,在人物的情緒表達、環(huán)境關系之間也會有不同的效果。
為了避免會議活動過于枯燥乏味,盡可能地將更多的內容囊括在攝像當中,利用拍攝的層次性來改善畫面單調的問題。所以,拍攝過程需要貫穿整個會議,尤其是一些人員的握手、溝通畫面等等,這些元素的利用可以有效改善畫面單調的問題,使得畫面更生動。
會議中會出現發(fā)言人,發(fā)言人也是會議的重點部分,所以發(fā)言人的拍攝通常要利用特寫的形式來進行。如果條件允許,最好選擇一個離發(fā)言人比較近的地方進行拍攝,并注重對會場細節(jié)的描寫,將會議的投影、橫幅以及相關信息都囊括在畫面當中。會議發(fā)言人的抬頭、與觀眾互動,這些動作手勢會影響到拍攝的角度,會對畫面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這就需要攝像師時刻留意發(fā)言人的肢體變化,根據他們的肢體變化及時作出調整。
在新媒體時代下,各行各業(yè)都在不斷謀求進步與發(fā)展。在電視新聞的制作中,只有文字和語言是不夠的。電視新聞可以充分發(fā)揮畫面語言的優(yōu)勢,滿足觀眾先睹為快的接受心理,電視新聞畫面不能是簡單的鏡頭堆砌,而是要一種宏觀的角度,掌握各種拍攝原則,通過提升拍攝技巧,將攝影的技術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傳播真實、可靠的新聞信息,在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沖擊力的同時,也能將電視新聞的優(yōu)勢最大化。
[1] 楊健.新聞攝影的藝術化趨勢解讀——以近年荷賽獲獎作品為考察對象[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04):91-98.
[2] 張風.圖文并茂 相得益彰——新聞攝影報道文字手段淺談[J].新聞與寫作,1996(10):33-34.
[3] 任志文.論“泛媒介時代”我國新聞攝影的價值取向[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10):73-77.
G222
A
1674-8883(2016)13-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