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溫公頤墨辯邏輯研究看中國邏輯的理論屬性〔*〕

2016-02-28 19:13張學立張存建
學術界 2016年4期
關鍵詞:描述性邏輯學規(guī)范性

○ 張學立, 張存建

(1.貴州民族大學 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2.江蘇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

從溫公頤墨辯邏輯研究看中國邏輯的理論屬性〔*〕

○張學立1, 張存建2

(1.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 貴州貴陽550025;2.江蘇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江蘇徐州221116)

溫公頤的墨辯邏輯研究暗含著豐富的哲學思考,他接受一種目的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為邏輯知識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起源、存在及辯護作出論證,并將這種認識論思考以墨辯邏輯體系的方式外化出來。在東西方文化碰撞與交融的歷史語境下,溫公頤的墨辯邏輯研究可分為描述性和規(guī)范性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方面,他對中國邏輯理論理性的理解表現(xiàn)出超越工具理性宰制的一面,為認識中國邏輯提供了兩個基本理論維度,對現(xiàn)代邏輯及其應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溫公頤;墨辯邏輯;描述性;規(guī)范性

在中國邏輯史研究中,墨辯邏輯是反駁“中國古代無邏輯”的一個利器。溫公頤先生于此的貢獻可謂獨樹一幟,影響深矩。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先生墨辯邏輯研究被公認的獨創(chuàng)性可見于對“三物邏輯”的概括,對墨子邏輯體系的獨到梳理,區(qū)分邏輯的共性與個性以及對簡單“比附”方法的反動與改造等方面?!?〕而且,眾所周知,溫先生對墨辯邏輯的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由《先秦邏輯史》《中國中古邏輯史》和《中國近古邏輯史》三部史學巨著構成的宏大理論研究的語境中。溫先生對中國近代“據(jù)西釋中”的治學方案作出了獨到的回應,其卓著工作與其對時代文化變遷的敏感與反思密切相關。在西學東漸的歷史語境下,中國哲學研究出現(xiàn)中國哲學“現(xiàn)代化”和西方哲學“中國化”的思潮,作為哲學工具的邏輯學也面臨一個邏輯取向的選擇問題;不斷對中國邏輯的理論屬性作出深刻的反思,是一件關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當代演進的大事。

亞氏邏輯學從源頭上為西方文化注入理性的血液,深深地影響著西方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與之不同,墨辯邏輯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主要代表,卻在數(shù)千年文化傳統(tǒng)中湮沒不彰。在西學東漸的歷史際遇中,亞氏邏輯與墨辯邏輯的比較研究不斷被重視,為認識邏輯學的基礎性和工具性打開一個全新的理論視界。為此,認識和評價溫公頤先生的墨辯邏輯研究,需要一個文化哲學的視角,尤其是,應當結(jié)合先生對墨辯邏輯理論旨趣及其當代價值的可能把握,展示其理論研究的經(jīng)典之處。

一、溫公頤對墨辯邏輯的目的論追問

在西方哲學中,目的論是一個古老的形而上學話題。亞里斯多德提出“四因說”,認為事物的存在是動力因作用于形式因和質(zhì)料因的結(jié)果,動力因則由一個屬于人之本性領域的目的因推動;有機體及其組成器官都具有與生俱來的目的,存在于實現(xiàn)其目的的過程中。在亞氏的理論中,理性方法是解釋世界之存在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他以邏輯學給出一個追求世界之確定性存在的途徑,那就是,通過形式正確的推理和真前提,得出關于世界的真結(jié)論。正因為如此,在西方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中,目的論成為亞氏邏輯理性探究的一個基本預設。

溫先生的墨辯邏輯研究也可分為類似的兩個方面,一是對墨辯邏輯的技術性追問,探究墨辯邏輯的系統(tǒng)內(nèi)證明;二是關注墨辯邏輯的理論預設。對于前者,先生以“三物邏輯”肯定墨辯邏輯,對于后者,則給之以對墨辯邏輯目的論取向的關照。

在《墨辯邏輯總綱》中,先生首先追問的是辯的任務?!缎∪ 分虚_宗明義提出辯的六大任務,即明是非;審治亂;別同異;察名實;處利害;決嫌疑。先生將這六大任務歸于一點——明是非,并從兩個理由?!?〕其一,《小取》總論了“物或不是而然,或是而不然?;蛞恢芏徊恢堋;蛞皇嵌徊皇恰钡母鞣N情況,但其目標定位于解析客觀事物“全與分”,其二,《大取》中也談到了“一人指,非一人指也,

__________________

促進邏輯學的學科建設與教學,促進邏輯學與認知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與發(fā)展。從事決策和應用對策等軟科學研究,在為政府咨詢服務和促進地方高校建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張存建,江蘇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邏輯哲學。

〔*〕本文系紀念溫公頤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較研究——以《九章算術》劉徽注為對象” (11XZX009)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八卷本《中國邏輯史》”(14ZDB013)的研究成果。

是一人之指,乃是人也”之類的是非。邏輯在于求真,真理的客觀存在毋庸置疑,先生據(jù)此認為墨辯六篇無非以求“闡明墨辯邏輯之是”。

從亞氏邏輯學和印度因明邏輯來看,其創(chuàng)立的最初目的都在于駁斥詭辯,制止詭辯之風。墨辯邏輯的產(chǎn)生背景也大致如此。墨家主張“辯勝當也”,總結(jié)出“假”“效”“辟”“侔”“援”“推”等辯術,對推理作出精致的分析,他們不僅研究與“辯敵致勝之術數(shù)”,還試圖把如此“術數(shù)”辯解成通往真理的法門?!?〕按照溫先生的闡釋,墨辯邏輯所謂的“明是非”所索求的不僅僅局限于對辯術自身的元理論研究,而是與邏輯應用密切相關,有著深刻的形而上學寄托。

墨家后學繼承了墨翟注重實用的邏輯精神,著眼于治亂之源,摸清其規(guī)律,把辯術作為去亂而致治、進而實現(xiàn)治國理政目的的工具。溫先生對墨家訴諸實踐彰顯和檢驗其邏輯理論的方法表示肯定,斷定“審治亂之紀”即是“明是非”的應用,也是其重大目的。在應用墨辯邏輯的實踐中,自然首先要考慮亂產(chǎn)生的原因。按照溫先生的解讀,墨家把“別同異”和“查名實之理”視為“治亂”的基本單位,把“正名”作為“明是非”的當然基礎,“亂”產(chǎn)生的表象——利害和嫌疑則是墨辯邏輯要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對于如何在利害面前“明是非”,溫先生認為,墨家從唯物的角度繼承了墨子“以利為義”的思想,并有進一步的發(fā)揮。在先生看來,墨辯邏輯是把利害和心理上的欲惡結(jié)合起來,將“趨利避害”這一生存本能作為利之所以成為行動的基礎的理由,基于此提出“欲正,權利;惡正,權害?!?《經(jīng)上84》)。那么,自然地,以“權”作為利害的杠桿,則權衡利害依賴于正平的欲惡,依賴于堅守“欲而正,則可不為小害而棄大利。惡而正,則可不為小利而趨大害”的方略。至此,溫先生對明是非的解讀進入對人性善惡的反思。在墨子的思想中,對善或惡的探究集中于善對人性的引導,即探究如何引導人性達到社會治理之善。溫先生敏銳地指出,這種社會治理之善是以統(tǒng)治階級為本位的,它接受一種宗教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強調(diào)耳聞目見的感覺經(jīng)驗,甚至信鬼為真;強調(diào)實際利益,把天鬼利益和人的利益擺在一起,將“天志”作為一切辯術的最基本前提?!?〕先生的解釋不僅指出了墨家判斷“亂世”之“亂” 的標準——世界的存在違背了天命,還道出了善作為一種符合德性的方法在世界之形而上學探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處利害”是德性之善的外化,是天命使然的一種生存態(tài)度,但是,對于認識世界的存在而言,僅僅依靠德性的努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找準應用“辯”術的著力點。這就是“決嫌疑”。在溫先生看來,墨家對莊子的知識懷疑論做出了有力的回應,他們主張采取“以疑求知”的方法尋求正確的知識。溫先生把墨辯邏輯所分析的“疑”分為四種,認為墨辯邏輯實際上是采用了一種“懷疑分析態(tài)度”,并對方法論意義上的“疑”大加贊賞,說它“的確是一種邏輯思維方法”〔5〕。

這樣,在目的論的視野下,從墨辯邏輯角度探究世界之形而上學存在的努力可分為理性和德性兩個方面,前者要求人們依據(jù)邏輯技術刻畫世界的存在與發(fā)展機制,其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關于世界的真理,屬于描述性努力的范疇;后者則是一種以天意為圭臬的規(guī)范性努力,其目的是解釋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真理何以為真,要求人們在宿命的安排下實現(xiàn)善和自我的救贖。

二、溫公頤對墨辯邏輯的描述性重建

亞氏邏輯學側(cè)重于理論的描述性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傳承中,其主要功能確實也在于刻畫或發(fā)現(xiàn)關于世界的真判斷。接受二值邏輯、以真/假判定語句或命題的意義,是亞氏邏輯學的一個突出特征。溫先生將墨辯邏輯“辯”的六大任務歸于“明是非”,表明他把墨辯邏輯視為一種接受二值取向邏輯。但與其他學者的墨辯邏輯研究所不同的是,溫先生不僅對墨辯邏輯用以描述的基本單位及其相互作用機制做出系統(tǒng)的分析,還以“三物邏輯”對墨辯邏輯的體系特征作出獨到的概括。

在溫先生看來,“辯”的基本單位是“名”、“辭”和“說”,三者是“論求群言之比”的基本語言載體?!懊笔菍嵉臉擞洠谝粋€判斷抑或“言”當中,“實”是所謂,占據(jù)主詞的位置,“名”是所以謂,占據(jù)賓詞的位置,在“名以舉實,言以出舉”中“名”是“單一概念”,“舉”是概念的標志,是客觀之實的模擬在思維中的反映。“辭”相當于邏輯判斷,它既是推理的前提也是其歸結(jié)。“說”即推理或證明的過程,墨辯利用“說”分析問題的前因后果。這就是溫先生沿著“以西釋中”方案對墨辯邏輯基本范疇的重釋。他寫道:“‘以名舉實’是屬于概念論的范圍?!赞o抒意’是屬于判斷論的范圍?!哉f出故’是屬于推理論證的范圍?!薄?〕

在目的論的視域下,追問“亂”從何而來,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shù)姆椒畛皝y”,這是墨辯邏輯學人的歷史擔當。那么,從理論描述性的角度可以對此做出哪些闡發(fā)?對此,溫先生沒有停留于對“利害”或“嫌疑”的表象分析,而是深入到墨辯邏輯的基本思維形式。一方面,“亂”之產(chǎn)生有“名”與“實”之間的不當“舉”的原因。把不同類的東西混為一談,將陷入概念混淆的邏輯錯誤,墨家為此專注于“察類”實現(xiàn)其明是非目的。在墨辯邏輯中,“類”是推理的依據(jù),區(qū)分同類、異類、大類和小類,要斷定某物是否和另一物為同類,則應當看二者的形成原因是否一致,因此“明故”是墨子展開論辯的基礎?!?〕另一方面,不能區(qū)分“類”,可能導致錯誤的“辭”,用亞氏邏輯的術語來講,就是不可能從假前提和形式正確的推理得出為真的結(jié)論。墨辯的基本方法即“以類取,以類予”,先生將它解釋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并認為二者在墨辯邏輯中“相互結(jié)合、不能分離,具有邏輯的基本精神”〔8〕,自然地,“察類”不當則導致推理形式錯誤,它與“類取”和“類予”的錯誤運用一并成為“亂”之所以產(chǎn)生的技術性原因。

近日,南方地區(qū)多次出現(xiàn)強降水過程。李克強總理和汪洋副總理針對當前防汛抗洪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國家防總及時會商,科學研判,對防汛抗洪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一年一度的汛期是一場考驗政府和民眾智慧的戰(zhàn)場。面對每年嚴峻的防汛形勢,要奪取防汛抗洪和防災減災的勝利,需要我們不斷增強防災意識,切實提高應對能力。

如何從理論描述性的角度認識墨辯邏輯?先生認為墨辯邏輯有其特具一格的科學體系——“三物邏輯”。這一概括是先生的獨創(chuàng),他認為墨辯邏輯有一套自足的術語和推理機制。《大取·語經(jīng)》中寫道:“三物必具,然后辭以生。……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者也,立辭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蜣o以類行者也,立辭而不明于其類則比困矣。”“三物”即故、理和類,它們是墨辯邏輯推理的組織形式。在他看來,“辭以故生”之故,是客觀事物的所以然之故,墨辯邏輯并不像亞氏邏輯那樣注重形式推演,而是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有其真實內(nèi)容?!稗o以理長”之“理”即《大取》中所謂的“道”,是客觀事物的形成規(guī)律,從邏輯結(jié)構上講,它是推理過程所遵循的規(guī)則;“辭以類行”之“類”不是簡單的比喻,而是以類為推,將“辭”推廣到未知的、普遍的范圍去,達到一種“俱然”的普遍必然性?!?〕

“三物邏輯”注重研究實質(zhì)問題,既擺脫了公孫龍式概念分析的片面性,又不糾纏于形式邏輯的繁瑣形式,屬于一種特殊的“內(nèi)涵邏輯”。這里的“內(nèi)涵邏輯”不同于哲學意義上的內(nèi)涵邏輯。在“三物邏輯”這一概括提出之前,溫先生已經(jīng)在《墨辯邏輯的唯物主義基礎》一文中對墨辯邏輯的“內(nèi)涵”性作出了解釋。在先生看來,《經(jīng)上》所說的“彼”就是客觀物質(zhì)世界本身,是思維的對象,“彼”界的對象之間具有因致關系,它們以類屬關系的形式構成一個有秩序的整體,因而,類的存在是墨辯邏輯構建其邏輯體系的基礎,它與對象之間的因致關系一并構成解釋“類”和“故”的客觀基礎?!?0〕

強調(diào)墨辯邏輯的唯物主義基礎,實則是對推理內(nèi)容的關照,暗含著一種目的論實用主義取向。但是,應當看到,“三物邏輯”借助“明故”解釋“察類”的做法只是權宜之計。由于語境、認知結(jié)構及能力的差異,不同的人可能對所探究對象之間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理解。對于單個對象的理解與認知也是如此。例如,在最初命名水的人對水之“故”的解釋中,肯定不會包含“水的分子式是H2O”之類的內(nèi)涵。由此看去,在墨辯邏輯形成的時代,能夠以因果關系解釋“故”固然是一個具有科學意味的突破,但墨家只能基于一種有待于修正的因果關系解釋“類”?!懊鞴省钡臅r代局限性為“三物邏輯”旗下的推理注定一種先天的可修正性,那就是,“彼”之內(nèi)涵的豐富并不意味著強化基于“彼”的推理所得出的結(jié)論。從現(xiàn)代邏輯研究來看,這種可修正性恰恰是對亞氏邏輯學所預設之單調(diào)性的反駁,給出一種以墨辯邏輯超越亞氏邏輯學理論屬性的可能空間。

三、溫公頤對墨辯邏輯的規(guī)范性凝煉

描述性之維的邏輯學以揭示個體如何獲得和表達其對世界的判斷為主,但是,對于解釋個體多數(shù)情況下總是能夠與他人實現(xiàn)有效交流這一事實而言,還必須解釋的是,個體的判斷何以可能得到他人乃至公眾的認可?直觀上,這種判斷的一致性來自描述的一致性,即人們能夠使用一致的術語、視角及描述工具等即表達同一事體。但進一步的問題是,人們何以可能達成這種描述的一致性?這是一個理論規(guī)范性問題。如果停留于邏輯學的描述性,則可能陷入對形而上學方法的迷戀,遠離實現(xiàn)邏輯學工具理性價值的努力?;仡櫸鞣轿幕臍v史,對神抑或“上帝”的信仰,以及關于自然法、自然律的直覺,阻礙了哲學對規(guī)范性的思考;近代數(shù)理邏輯彰顯了邏輯學的描述性,但對其邏輯規(guī)范性的關注僅僅始于塔爾斯基語義學。

墨辯邏輯面向語言交流的實際,解釋辯論雙方何以可能就同一事體達成一致的判斷,是實現(xiàn)其工具理性價值的基本要求。溫先生將墨辯邏輯的任務歸于“明是非”,就是要面對一個解釋其理論規(guī)范性的場域。比之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溫先生相對重視墨辯邏輯的規(guī)范性問題,這突出表現(xiàn)在,先生以對墨辯邏輯原則及道德要求做出深入的分析,給出墨辯邏輯超越工具理性宰制的一面。

溫先生將墨家關于“辯”的原則概括為兩個遞進的方面,一是“摹略萬物之然”,二是墨家所謂的“論求群言之比”。先生認為,邏輯科學應當接受唯物主義原則,根據(jù)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獨立存在、不以人們的意識為轉(zhuǎn)移,墨辯邏輯關于“彼”的世界即是自然界的一切,揭示“彼”的邏輯是辯的前提,所謂的“摹略萬物之然”就是對事物“所然”規(guī)律的“摹擬概括”,不斷在意識中如實地反映“所然”的形式和規(guī)律,是最終獲得關于世界的知識,論求物之“所以然”,則是解釋人們?nèi)绾位凇澳÷匀f物之然”掌握事物的概念,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逐步深入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zhì)。而且,“論求群言之比”并不是一般學者理解的“對各家學說的批判”,而是一種關于邏輯本身的要求,它要說的是如何以言語文字的方式把“摹擬概括”所得表現(xiàn)出來;“辯”需要一種區(qū)分“摹擬概括”和“摹擬概括”之表達的立場,應當同時基于對對象的客觀把握和準確表述應用“辯”。〔11〕客觀把握對象是一個形而上學要求,將這種把握準確表述出來則是一個語言邏輯要求,它們構成解釋“辯”者之間何以達成“明是非”共識的兩個努力方向。

從溫先生對墨辯原則的提煉來看,一方面,我們可以把語言邏輯要求視為一個推理要求,訴諸語言共同體對個體的規(guī)約解釋墨辯邏輯的規(guī)范性何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寄希望于現(xiàn)代科學的研究結(jié)論解釋對象的存在,以科學知識的確定性從形而上學的角度解釋這種規(guī)范性。然而,在“辯”的過程中,多數(shù)情況下辯者只能通過內(nèi)隱或外顯的推理獲得其關于對象的判斷,而由此看來,上述兩個方面的努力似乎都將不得不面臨一個確定性前提問題。首先,“辯”發(fā)生并終結(jié)于語言交流的語境中,交流達成的共識來自于個體通過語言詮釋形成的如下信念:當下語言詮釋與之前以及語言共同體同等情況下給出詮釋的一致。但是,解釋這種詮釋一致性,需要回答一個十分棘手的認識論問題,那就是,如何在語言詮釋的先驗要求和經(jīng)驗前提之間找到某種平衡?〔12〕訴諸語言共同體對個體的規(guī)約,只能給出一個對此的籠統(tǒng)解釋,毋寧說,只能肯定規(guī)范性的確在“辯”中發(fā)揮作用,遠沒有達到解釋它如何存在的境地。其次,訴諸科學知識指導自己的判斷,往往是人們的一個自覺、自然的選擇,但是科學研究的歷史表明,科學的成果或進步往往是基于某些假定前提得出,科學不得不把不斷反思、修正其前提當做實施進一步探究的一個基本步驟,所謂的具有“確定性的知識”未必可靠。而且,對于揭示任一對象的存在而言,在相關的形而上學研究和認識論研究之間總是存在一個類似于“雞和蛋孰先孰后”的問題。

四、關于中國邏輯理論屬性之管見

從溫公頤先生的墨辯邏輯研究來看,描述性和規(guī)范性應當是墨辯邏輯的兩大突出理論屬性,尤其是,與亞氏邏輯學注重刻畫個體行為不同,墨辯邏輯關注個體之間何以可能形成一致的判斷,表現(xiàn)出相對注重理論規(guī)范性的一面。那么,可否就此將中國邏輯的理論屬性概括為描述性和規(guī)范性?我們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以墨辯邏輯研究總結(jié)中國邏輯的理論屬性,其可行性至少可見于兩個方面。其一,學界普遍重視墨辯邏輯在中國邏輯史研究中的地位,把它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一個亮點或存在力證;其二,邏輯學具有基礎性、工具性和全人類性,決定其規(guī)范性和描述性功能具有普遍的解釋意義,并不拘于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墨辯邏輯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長期處于失勢或沉寂狀態(tài),其理論價值的顯現(xiàn)并不具有連續(xù)性;與之不同,側(cè)重于理論描述性的亞氏邏輯學對西方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于被譽為“西方文化的一條主根”。不過,邏輯在兩種文化中的不同境遇提示我們,認識中國邏輯的理論屬性,需要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語境,以邏輯思維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歷史性影響為主軸,并結(jié)合各個歷史階段邏輯思想問題的提出方式和范式。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抑或文化傳統(tǒng)的背景下,墨辯邏輯的失勢與沉寂有其自身理論局限方面的原因。墨家提出墨辯邏輯,并根據(jù)它得出“非命”“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非儒”等思想,疾呼“儒之道,足以喪天下……”(《墨子·公孟》),然而,春秋時期的小生產(chǎn)者和勞動者既沒有反思其思維方式的文化基礎,也不具備專業(yè)從事如此反思的生產(chǎn)條件,面對日常生活中必須做出的各種選擇,比之訴諸墨家為之絞盡腦汁的墨辯邏輯,一個相對經(jīng)濟的選擇是接受來自圣人、神或為官者的判斷。正因為如此,在我國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長期發(fā)揮規(guī)范作用的是一種“唯圣、唯上、唯書”的求同思維?!?5〕這是一種訴諸權威保證思維描述性質(zhì)量的思維邏輯,它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學習和生活實踐中長期發(fā)揮規(guī)范作用,我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而形成其特有的文化特質(zhì)。因此看來,墨辯邏輯的失勢與沉寂,并不能否定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邏輯思想的存在與發(fā)揮作用,相反,它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邏輯的理論價值主要由實踐其規(guī)范性而來。

在肯定中國邏輯的規(guī)范性之際,還應該進一步解釋中國邏輯的描述性何在?我國古代沒有系統(tǒng)的邏輯理論,如梁漱溟所言,中國古代不是缺乏邏輯思想的問題,而是“非邏輯的精神”太發(fā)達了,〔16〕這里的“邏輯”是亞氏形式邏輯意義上的,“非邏輯的精神”難以否定中國邏輯的規(guī)范性價值。理論規(guī)范性的價值來自于公眾對該理論描述性的肯定,肯定中國邏輯的規(guī)范性,則不可否認其描述性的存在。在亞氏邏輯學中,描述性表現(xiàn)為以形式化或公理化的方法刻畫對象或事實,其價值的實現(xiàn)體現(xiàn)在規(guī)約人們“如何做事”。進而言之,亞氏邏輯學在西方文化中促成一種依據(jù)可靠前提和形式推理作出選擇的證明精神,深深地影響著人們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選擇習慣。這就是說,在文化整體性的視域下,亞氏邏輯學的描述性是以邏輯應用的方式外化出來。由此反觀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透過對歷代學者邏輯思想的闡釋,不難發(fā)現(xiàn)一種以政治倫理為導向的描述性,它注重對“如何做人”的思維邏輯的總括,當然,這是一種對“唯圣、唯上、唯書”式“求同思維”的總括。

自墨辯邏輯產(chǎn)生以來,中國邏輯學家對邏輯理論描述性的探究相對簡單、粗糙,但對中國邏輯理論規(guī)范性的研究并不薄弱。從文化整體性的角度看,對中國邏輯與亞氏邏輯或因明邏輯作孰優(yōu)孰劣之分或簡單“比附”,是極不妥當?shù)?。三種邏輯分別存在于其獨有的文化傳統(tǒng)中,其中每一文化傳統(tǒng)都以其特有的符號表達其邏輯理論的描述性和規(guī)范性。應當看到,在當今時代,文化傳播呈現(xiàn)出傳播主體多樣化、傳播路徑互動化和傳播客體個性化的特征,尤其是,自媒體信息傳播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參與社會生活,要求現(xiàn)代邏輯研究關注思維規(guī)則影響語言交流的新特征,著眼于傳承和發(fā)展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邏輯的理論描述性、規(guī)范性及其關系作出深刻的反思。

------------------------

注釋:

〔1〕曾昭式:《溫公頤的墨辯邏輯研究及其反思》,《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郭橋:《溫公頤中國邏輯史研究方法論》,《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年第7期。

〔2〕〔5〕〔6〕〔8〕〔9〕〔11〕〔14〕溫公頤:《墨辯邏輯總綱》,《中國邏輯史研究(中國邏輯史第一次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194-203、204、208、208、209-211、204-205、209頁。

〔3〕崔清田:《墨家邏輯與亞里斯多德邏輯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7-105頁。

〔4〕〔7〕溫公頤:《墨子的邏輯思想》,《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8)》,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81年,第223-225、217-219頁。

〔10〕溫公頤:《墨辯邏輯的唯物主義基礎》,《哲學研究》1981年第2期。

〔12〕何向東、張存建:《名稱指稱的一種推理解釋》,《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13〕亞里斯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鄧安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 56頁。

〔15〕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第2期。

張學立,彝族,1964年5月生,貴州大方縣人?!秾W術界》本期封面人物,貴州民族大學黨委書記,曾任貴州民族大學校長。南開大學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貴州省核心專家,貴州省首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黔靈學者”,貴州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貴州省高校教學名師;中國邏輯學會中國邏輯史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貴州省邏輯學會會長。曾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高校學習訪問。張學立教授長期從事邏輯學和民族文化研究,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0余項;出版著作17部;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tài)》等重要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70余篇;多項成果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創(chuàng)建《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等多份學術期刊的邏輯學和認知科學專欄,創(chuàng)建畢節(jié)學院邏輯與文化研究中心,貴州民族大學邏輯、文化與認知研究中心,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

猜你喜歡
描述性邏輯學規(guī)范性
淺析《邏輯學》的教學方法
虛構人名的內(nèi)涵意義分析*——描述性理論面臨的挑戰(zhàn)和反駁
規(guī)則與有效——論哈貝馬斯言語行為的規(guī)范性
杰文斯邏輯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自然資源部第三批已廢止或者失效的規(guī)范性文件目錄
《簡單的邏輯學》
淺析獨立主格結(jié)構在大學英語四六級段落翻譯中的運用
我國知識產(chǎn)權判例的規(guī)范性探討
開拓境外業(yè)務須重視境外匯款格式的規(guī)范性
一種基于英文網(wǎng)頁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