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網絡謠言界定及法律規(guī)制〔*〕

2016-02-28 19:13
學術界 2016年4期
關鍵詞:謠言網絡平臺信息

○ 劉 鵬

(曲阜師范大學 法學院, 山東 日照 276826)

?

網絡謠言界定及法律規(guī)制〔*〕

○劉鵬

(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 山東日照276826)

在網絡環(huán)境下,謠言的傳播數量激增,傳播范圍不斷擴大,使其社會危害性日益凸顯。網絡謠言因其傳播的特殊性,使其與一般謠言具有一定的不同,但其概念內涵仍一致,謠言是指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的,虛構事實的信息。謠言的本質在于其虛假性,而非“未經證實”性,即謠言必須是虛假不真實、缺乏事實根據的信息。因網絡信息的發(fā)布缺乏事前審查機制,謠言信息內容易于獲取,且造謠者身份不易查實,這使得網絡謠言的治理目標在于及時切斷謠言的傳播途徑、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建立網絡謠言治理的長效機制。

網絡謠言;界定;網絡平臺;法律規(guī)制

在網絡環(huán)境下,謠言的傳播及社會危害不斷擴大,究其原因,可歸結為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兩方面的原因。就社會因素而言,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國情導致網民對謠言偏聽偏信,進而導致謠言的泛濫。就經濟因素而言,部分網民和網絡平臺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同樣導致了網絡謠言的泛濫傳播。同時,網絡信息傳播高速便捷,高關注度信息可在較短時間內產生較大影響力,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這一內在特性也成為謠言廣泛傳播的客觀推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網絡實名制相關規(guī)定未得以全面有效實施,使得造謠者的身份難以查實,加之網絡謠言內容隨時可以查詢、網絡平臺對信息的發(fā)布缺乏事前審查機制,這些特點導致網絡謠言引發(fā)的危害性日趨增大。

要實現網絡謠言的有效規(guī)制和監(jiān)管,則首先必須確認謠言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性,借此才能為法律監(jiān)管提供清晰明確的對象客體。

一、謠言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的虛構事實的信息

(一)謠言的本質在于其虛假性,而非“未經證實”性

謠言是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現象。對于謠言的概念的界定,本文認為核心在于明確謠言是否有真假之分,對此理論界有不同的觀點。多數學者在對謠言進行定義時,均強調謠言具有“未經證實”的屬性,而對于謠言的真假并未在定義中作出判斷。學者Michelson和 Mouly認為,謠言是一種真實性未經傳播者本人證實或相關證據證明的信息?!?〕學者Kapferer認為,謠言是在社會中出現并流傳的未經官方正式公開或已被官方所辟謠的信息。〔2〕國內學者王國華認為,從概念涵蓋范疇看,Michelson和 Mouly 的定義更為有效,因為社會中存在的謠言形式有多種,有些信息即使官方沒有公開或辟謠也可能是謠言;而謠言并非都是虛假或捏造的,也可能有一定事實依據。謠言可定義為一種真實性未經相關主體證實但得到廣泛傳播的有特定指向的信息,而網絡謠言是從載體角度限定“謠言”這一概念,可定義為在網上生成或發(fā)布并傳播的未經證實的特定信息?!?〕同時有觀點明確指出,因為謠言是未經證實的消息,所以可真可假?!?〕與此同時,也有少數學者從謠言是否存在事實根據角度出發(fā)進行分析界定,國內學者張雷認為謠言是指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5〕

本文認為,謠言必須是虛假不真實、缺乏事實根據的信息。對于多數學者指出的謠言具有未經證實的特性,本文認為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從謠言的本質特性角度分析,這一認定并不準確。

首先,從詞源角度分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釋義,謠言是指沒有事實根據的消息。因此,“缺乏事實根據”是構成謠言的最為核心的要素,即只有虛假、不真實的消息才可能被認定為謠言?!拔唇涀C實”與“缺乏事實根據”無法等同理解。

其次,“缺乏事實根據”這一要素也可以在我國現行立法中得到印證。我國《刑法》第291條第2款規(guī)定:“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第1項也明確規(guī)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對上述法律規(guī)定的分析可知,謠言具有真假之分,即謠言應具有虛假、不真實的屬性。我國《刑法》第291條的用語是“編造的恐怖信息”。既然是“編造”,那么“編造”的結果就不可能是真實信息,而只能是虛假信息。同時《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的用語為“散布謠言,謊報險情”。“散布”一詞帶有貶義,往往修飾不真實的信息,而“謊報”一詞修飾的只能是不真實信息。因此,謠言必須明確界定為缺乏事實根據的虛假信息,并不包含真實信息,或未經證實的信息。

再次,明確認定謠言“缺乏事實根據”的這一要素,有助于管理者在網絡謠言治理過程中準確區(qū)分謠言和非謠言,可據此適用正確的法律規(guī)定對謠言進行有效監(jiān)管?!耙罁陀^充分證據事實,適用正確的法律依據”,這是管理者監(jiān)管網絡謠言應遵循的基本原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散布信息的行為具有嚴重的危害性,應受法律制裁,但如果被散布的信息不具有虛假性,就不屬于謠言,則無法適用規(guī)制謠言的相關法律進行監(jiān)管。例如,盡管披露他人隱私的行為對他人的民事權益會造成一定損害,但隱私并不是謠言而是真實的信息,因此披露他人隱私的行為不屬于傳播謠言行為。再如,泄露國家秘密的行為極具社會危害性,但國家秘密同樣是真實的信息并非謠言,泄露國家秘密這一行為應當適用我國刑法對此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6〕不能適用有關謠言規(guī)制的法律規(guī)定,否則即產生適用法律錯誤的問題。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這種行為也極有可能產生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這并不表示在該消息被證實或證偽之前,可以直接適用有關規(guī)制謠言的法律規(guī)定。法律的適用必須以充分客觀的事實作為前提和依據,未經證實的消息即是一種典型的事實模糊或不清,如果管理者僅以此為依據即對傳播者予以規(guī)制或處罰,并不具有充分的事實依據。

因此,正確合理地界定謠言,關鍵在于把握謠言的本質特性,即謠言具有虛假性,缺乏事實根據,而非“未經證實”的特征。

(二)謠言必須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的不實信息

界定謠言的定義和內涵,明確謠言“缺乏事實根據”的本質特性至關重要,但同時仍需明確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是否需要對其傳播的范圍予以厘清。在謠言的眾多定義中,大多定義并沒有涉及謠言的傳播范圍,即是否需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這一問題。對此美國學者彼得森和吉斯特認為,謠言是“在人們之間私下流傳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薄?〕國內部分學者對此問題也持開放態(tài)度。〔8〕根據這些觀點可知,不真實的信息即使沒有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仍然可能構成謠言。

本文認為,從社會危害性角度分析,只有在公眾間傳播的不實信息,才可能對他人合法民事權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害,如果不實信息僅在家庭成員或特定的熟人朋友間傳播,因傳播范圍有限,很難對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因此,謠言必須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的不實信息。謠言的產生須經歷造謠和傳謠這兩個階段。所謂造謠,即發(fā)布不實信息。但只有不實信息被發(fā)布而無不實信息的傳播,是不足以導致謠言的產生的。不實信息發(fā)布之后,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的才被稱為謠言。

謠言定義中“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這一要素,有助于在網絡謠言治理過程中區(qū)分造謠者和傳謠者。造謠者是首先發(fā)布不實信息,并希望該信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的人。傳謠者是獲取造謠者發(fā)布的謠言之后蓄意傳播,意圖導致該不實信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的人。無論是造謠者還是傳謠者,均須具備意圖使該不實信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這一主觀要素。因此,很多被認為是造謠者、傳謠者的人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造謠者和傳謠者。例如,甲編造了一則不實信息,將該信息告訴了乙,并要求乙保密。此時,該不實信息僅為甲、乙兩人知悉。且甲要求乙保密,并不希望該不實信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盡管甲編造了不實信息,但甲并非造謠者。如果乙在網絡中發(fā)布了甲編造的不實信息,并導致該信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此時,乙在主觀上希望該信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造謠者。

根據本節(jié)分析可知,謠言必須是不真實的信息,應屬于對客觀事實的虛構,且必須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據此,謠言的定義是:在不特定公眾之間傳播的、虛構事實的信息。

二、網絡謠言特性使規(guī)制重點立足于控制其傳播

網絡謠言的本質雖然同于傳統(tǒng)謠言,但是網絡謠言在傳播中出現較為明顯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決定了網絡謠言的具體治理方式應區(qū)別于一般謠言。因此,傳統(tǒng)謠言的治理重點和治理方式可能無法適用于網絡謠言。網絡謠言的治理應根據其傳播特殊性另辟蹊徑。

(一)網絡謠言造謠者身份不易查實

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謠言無非是口口相傳或通過傳統(tǒng)媒介進行傳播。造謠的同時,造謠者的身份信息不可避免地被披露。此外,傳統(tǒng)媒介往往實行“編輯責任制度”,〔9〕這一審查機制確保了媒介中傳播信息的真實性。即使編輯審查不力導致謠言得以傳播,造謠者的身份也很容易通過投稿人等信息進行查實。因此,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謠言傳播的同時,造謠者的身份信息往往可以查實。

但網絡顯然不同于傳統(tǒng)環(huán)境。所謂“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10〕這表明網絡用戶能夠在不透露個人信息的情況下發(fā)布信息。易言之,在網絡環(huán)境下,隨著謠言的發(fā)布和傳播,造謠者的身份信息一般不會隨之披露。這種信息發(fā)布者身份的虛擬性,使得造謠者的身份一般無法查實。

(二)網絡謠言內容易于獲取

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謠言無論是口口相傳還是通過傳統(tǒng)媒介進行傳播,謠言內容都無法被隨時查詢。如果謠言被口口相傳,那么謠言傳播的范圍很有可能被限定在特定的社交圈子,并不可能無限制的被傳播。正因為這種情況下謠言傳播范圍較小,因此謠言持續(xù)的時間并不可能太長。除非造謠者持續(xù)不斷地造謠,否則謠言的傳播會因為被證偽而終止。一旦謠言的傳播被終止,謠言內容即無法隨時查詢。

但通過網絡傳播的謠言隨時可以被獲取,網絡傳播謠言的這一特點是由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第一,網絡信息可以零成本地反復轉發(fā),并通過轉發(fā)存儲在若干服務器上,幾乎可以為任一時間、地點的網絡用戶獲取。第二,網絡信息可以通過搜索引擎進行檢索,即使個別服務器上的信息被刪除,其他服務器上的信息依然會繼續(xù)存在,仍然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檢索。

(三)網絡信息的發(fā)布缺乏事前審查機制

在互聯網信息發(fā)布服務產生之前,信息的公開發(fā)布一般只能通過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進行。傳統(tǒng)媒體的信息發(fā)布主體一般為媒體本身,其既是信息的傳播者,也是信息的發(fā)布者。因此,傳統(tǒng)媒介在傳播信息時,往往需要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查。對此,我國法律作出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就期刊而言,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第24條規(guī)定:“期刊出版實行編輯責任制度,保障期刊刊載內容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本蛨蠹埗裕?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報紙出版管理規(guī)定》第24條同樣規(guī)定:“報紙出版實行編輯責任制度,保障報紙刊載內容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本蛷V播電視節(jié)目而言,1997年9月1日起施行的《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33條規(guī)定:“廣播電臺、電視臺對其播放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內容,應當依照本條例第32條的規(guī)定進行播前審查,重播重審?!薄?1〕上述“編輯負責制”、“播前審查,重播重審”制度,即要求傳統(tǒng)媒體對其所發(fā)布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查。傳統(tǒng)媒體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需要對自己發(fā)布的信息負責,如果其發(fā)布并傳播不實信息造成了社會危害后果,就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甚至會喪失新聞業(yè)務的經營資質。因此,傳統(tǒng)媒體極少會刻意編造、發(fā)布謠言,而且會對其發(fā)布的信息進行嚴格審查,防止投稿人發(fā)布謠言。

但正如上文所述,網絡環(huán)境下造謠者的身份難以查實。正因為造謠者的身份難以查實,所以作為傳播主體的網絡平臺難以對網絡用戶發(fā)布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查。目前,微博、博客、論壇等網絡平臺中信息審查機制的缺乏,也是導致網絡謠言廣泛傳播的原因。

據上分析,網絡傳播謠言的特點在于造謠者的身份難以查實、謠言內容隨時可以獲取、信息真實性審查機制的缺乏。這些特點使得網絡傳播謠言的后果有別于傳統(tǒng)媒介,決定了網絡傳播謠言的數量、傳播范圍區(qū)別于一般謠言。傳統(tǒng)謠言的治理過程中,可以從謠言的源頭著手遏制謠言的傳播,但在網絡環(huán)境下,網絡謠言的規(guī)制方式有別于一般謠言。網絡謠言治理過程中,可能難以通過對網絡用戶進行法律制裁,在源頭上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為及時遏制謠言的傳播,就必須切斷謠言的傳播途徑。易言之,必須及時終斷謠言在某一平臺的傳播。

三、網絡謠言規(guī)制從傳播平臺入手,建立長效監(jiān)管機制

(一)網絡謠言的治理必須從網絡傳播平臺入手

要從網絡平臺入手治理網絡謠言,最為有效的方式在于行政而非司法。其規(guī)制優(yōu)勢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較之于司法手段,謠言的行政監(jiān)管強調網絡平臺對謠言的審查義務,不管網絡平臺是否知道用戶發(fā)布、傳播了謠言都應承擔法律責任。此外,盡管司法手段在部分情況下能夠追究網絡平臺的法律責任,但司法具有被動、事后救濟的特點,不利于及時落實網絡平臺的責任以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網絡謠言治理的首要目標不在于追究網絡平臺的責任,而在于迅速切斷謠言的傳播途徑。行政權主動性、強制性和單方性的特點,使其對網絡平臺法律責任的追究更為快捷、有效。這一優(yōu)勢有助于迅速追究網絡平臺的法律責任,從而在傳播途徑上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

其次,網絡謠言治理的重要目標是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如果利用司法手段規(guī)制網絡謠言,同樣需要證明網絡平臺對謠言的發(fā)布、傳播具有過錯。網絡平臺往往會以不知道謠言的發(fā)布和傳播來推卸責任,因此利用司法手段同樣無法追究網絡平臺的法律責任。但如果利用行政手段來規(guī)制網絡謠言,根據網絡平臺對謠言的審查義務,只要有證據證明平臺未履行法定審查義務,即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因此,網絡平臺對謠言的審查義務,有助于追究平臺的法律責任。

再次,行政手段的優(yōu)勢還在于其具有主動性,即行政機關須積極主動地介入對社會事務的管理。這是因為行政職能的基本價值準則是秩序和效率。國家法律之所以設定行政權并賦予各級政府等行政部門以行政職能,目的就在于對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社會事務實施及時、高效的管理,否則,社會秩序就有可能出現紊亂。〔12〕

(二)治理網絡謠言必須建立長效監(jiān)管機制

1.積極推行網絡實名制

在我國造成網絡謠言治理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于,大量的匿名網民肆意發(fā)布、傳播網絡謠言,但在歸責過程中卻難以查實其身份。實名認證制度的實施有助于查實網絡謠言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3〕雖然這一制度無法在短期內有效遏制網絡謠言的傳播,但對謠言的發(fā)布和傳播者會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有助于實現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的治理目標。

當前,推行網絡實名制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實施依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5年2月4日頒布了《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guī)定》,該《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guī)定》第5條明確指出: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要求互聯網信息服務使用者通過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后注冊賬號。在具體實施中,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還要求互聯網企業(yè)應當落實管理主體責任,配備與服務規(guī)模相適應的專業(yè)人員,對互聯網用戶提交的賬號名稱、頭像和簡介等注冊信息進行審核。因此,如果上述規(guī)定能夠得以積極推行,將有助于壓縮網絡不實信息的傳播途徑、減少不實信息的數量,減少網絡平臺審查不實信息的工作量,進而提升網絡平臺審查不實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實現建立網絡謠言治理長效機制的治理目標。

2.網絡平臺應建立有效的謠言信息處理機構

我國現行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網絡平臺應當對謠言信息進行審查,并及時作出處理。但是就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建立何種機制履行審查義務并未作出規(guī)定。而信息真實性審查義務需企業(yè)建立專業(yè)的信息處理機構來具體貫徹、落實。目前,較多網絡平臺的信息發(fā)布服務業(yè)務增長速度顯著,但信息處理機構的建設未能同步。這導致網絡平臺對不實信息的處理能力減弱,無法有效落實不實信息審查義務。

網絡平臺信息處理機構作用在于及時對網絡不實信息進行審查,機構的規(guī)模應與信息發(fā)布服務業(yè)務的發(fā)展情況相適應。網絡平臺信息處理機構的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員數量建設,專職信息處理人員的總量應與信息發(fā)布的總量相匹配,信息處理機構應及時、準確地處理不實信息;第二,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信息處理機構應配備具有相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工作人員,能運用科學、高效的手段及時處理不實信息。

對此,北京市在微博客管理過程中,作出了較為合理的監(jiān)管規(guī)定。201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制定的《北京市微博客發(fā)展管理若干規(guī)定》第7條第2項規(guī)定:“開展微博客服務的網站,根據微博客用戶數量和信息量,確定負責信息安全的機構,配備具有相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人員。”

這一規(guī)定應在今后的修法過程進行推廣,包括微博客在內的所有信息平臺都應根據業(yè)務發(fā)展情況,建立相應規(guī)模的信息處理機構。相關立法應當對網絡平臺信息處理機構的規(guī)模、信息處理能力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規(guī)定對網絡平臺信息處理機構的建設情況進行檢查,要求企業(yè)建立與業(yè)務發(fā)展能力匹配的信息處理機構,監(jiān)督企業(yè)有效落實信息審查義務。

3.根據信息屬性,重點監(jiān)管時政類謠言信息

網絡謠言具有不實性,因其具體內容不同,可能會對公眾個人、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不同的影響和危害,因此,不同的網絡謠言信息造成的社會危害性存有差異。結合實踐分析,涉及時政類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性較一般謠言更大。因此對時政類信息應重點監(jiān)管。在明確區(qū)分時政類信息和非時政類信息的基礎上,按照時政類信息的重要性,將其分為關系重大國計民生的時政類信息和一般時政類信息。當然,何種信息屬于時政類信息,關系重大國計民生的時政類信息和一般時政類信息如何區(qū)分,可以由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出臺技術規(guī)范予以規(guī)定。

就一般時政類信息而言,應建立預警機制。除要求網絡用戶發(fā)布的一般時政類信息應標注轉載來源,網絡平臺還應建立預警機制,根據信息的傳播范圍進行監(jiān)管。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出臺技術類規(guī)范,規(guī)定跟帖數、點擊量達到一定次數的信息,應對其是否屬于謠言進行判斷,并立即向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如果網絡平臺能夠自行確定該信息屬于謠言,應立即刪除。如果網絡平臺無法確定該信息是否屬于謠言,但相關行政管理部門認定該信息為謠言并通知網絡平臺立即刪除的,也應立即刪除。

4.根據信息發(fā)布者的網絡影響力,確立對不同信息發(fā)布者的管理規(guī)則

不同信息發(fā)布者所發(fā)布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范圍均存有差異。在網絡平臺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信息發(fā)布者發(fā)布的信息,在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上必然大于一般的信息發(fā)布者。據此,如果該類信息發(fā)布者發(fā)布的信息屬于網絡謠言,其所造成的危害性必然更大。因此,有必要根據信息發(fā)布者的影響力對不同的信息發(fā)布者區(qū)分管理。

5.建立并完善謠言處理配套機制

除上述審查機制外,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應要求網絡平臺建立謠言處理的配套機制。因此,應當要求網絡平臺常設監(jiān)管人員與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對接;網絡平臺制定規(guī)則對造謠者實施處罰;建立“謠言DNA指紋數據庫”。

------------------------

注釋:

〔1〕Grant M.,Suchitra M.,Rumour and Gossip in Organisations:A Conceptual Study,Management Decision,2000,38(5),pp.339-346.

〔2〕讓·若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鄭若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頁。

〔3〕王國華、方付建、陳強:《網絡謠言傳導:過程、動因與根源——以地震謠言為例》,《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4〕王瑞園在其《網絡謠言的刑法分析及其立法完善》文中指出,因為謠言是未經證實的消息,所以可真可假,即認為謠言既可以是真實的信息,也可以是虛假的信息。

〔5〕張雷:《論網絡政治謠言及其社會控制》,《政治學研究》2007年第3期。

〔6〕我國《刑法》第398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guī)定,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酌情處罰。

〔7〕Peterson W.,Gist N.,Rumor and Public Opin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1,57,pp.159-167.

〔8〕傳播學學者胡鈺在其《大眾傳播效果:問題與對策》一書中指出,謠言是“一種以公開或非公開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

〔9〕例如《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第24條規(guī)定:“期刊出版實行編輯責任制度,保障期刊刊載內容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

〔10〕“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是一句互聯網上的常用語,因為作為《紐約客》1993年7月5日刊登的一則由彼得·施泰納(Peter Steiner)創(chuàng)作的漫畫的標題而變得流行。

〔11〕《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32條規(guī)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提高廣播電視節(jié)目質量,增加國產優(yōu)秀節(jié)目數量,禁止制作、播放載有下列內容的節(jié)目:(一)危害國家的統(tǒng)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二)危害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三)煽動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的;(四)泄露國家秘密的;(五)誹謗、侮辱他人的;(六)宣揚淫穢、迷信或者渲染暴力的;(七)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禁止的其他內容?!?/p>

〔12〕劉學在、胡振玲:《論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十大區(qū)別》,《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13〕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已于2015年2月發(fā)布《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guī)定》,對賬號實名制進行了相應的規(guī)定,但是實踐操作中仍存在大量漏洞,網絡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規(guī)避實名制要求,發(fā)布網絡信息。

〔責任編輯:禾平〕

劉鵬(1985—),法學博士,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博士后,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

〔*〕本文系2014年山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網絡謠言治理法律制度研究”(項目編號:14DFXJ01)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謠言網絡平臺信息
中國使館駁斥荒謬謠言
網絡平臺支持下初中語文翻轉課堂教學研究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wěn)提升
當謠言不攻自破之時
謠言π=4!
訂閱信息
網絡平臺打開代表履職新視窗
謠言
依托網絡平臺,構建學習評價新模式
展會信息
无棣县| 博乐市| 柳河县| 商河县| 鸡西市| 宾阳县| 天柱县| 江阴市| 北流市| 来凤县| 石嘴山市| 奉贤区| 郑州市| 津市市| 萨迦县| 泾川县| 平罗县| 桑日县| 会泽县| 阿坝| 垦利县| 中牟县| 巴林右旗| 望都县| 同德县| 松滋市| 嵊泗县| 东光县| 芦山县| 泊头市| 英山县| 库尔勒市| 万盛区| 宝山区| 中江县| 涟水县| 延川县| 枞阳县| 泗洪县| 邢台市|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