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鐵路小學 王義東
《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策略探討
福建省漳平市鐵路小學 王義東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基于小學生生活認知基礎開展的課程教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教學的開展是為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時對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加以認識。在當前教育形勢下,小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大多都是圍繞應試考試而開展,教學過程多以灌輸式、死記硬背式為主,真正落實到小學生道德素質教育上的內容很少。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本文就對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為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充分理解與學習提供參考。
小學 高年級 品德與社會
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基于應試教育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下,教師強調教學任務的完成,要求學生對理論知識死記硬背,這些教學現(xiàn)狀對于學生自學能力、良好品德形成都具有負面的影響。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關注良好學習氛圍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學習動力的激發(fā)打下基礎。并發(fā)掘小學高年級學生其年齡階段活潑的天性,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幫助形成獨特的個性特點,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精神。
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首先應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建設。對于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而言,學生只有信任與親近教師,才會聽從教師的教學與指導。因此,作為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yǎng),發(fā)揮其人格魅力,給予班級內學生關心及幫助,使學生從心底里對教師產(chǎn)生熱愛,愿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從而對《品德與社會》產(chǎn)生愛屋及烏的心理。其次,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可根據(jù)教學內容適當?shù)膭?chuàng)設情境,如通過角色的扮演、趣味問題活動的開展,以及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等,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江山多嬌”一課教學:第一課時,通過多媒體放映一張中國地形圖,帶領學生觀察地圖顏色,如不同的顏色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對我國主要地形地貌進行分析,還可組織學生探討我們生活的這個位置是怎樣的地形?適合種植怎樣的農(nóng)作物?思考為什么稱長江與黃河為母親河?在第二課時,引導學生回憶去過祖國的哪些地方,對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有怎樣的感受?通過在教學中豐富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好奇心的滿足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
1.學生之間。
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關于教學內容討論與實踐的機會,促進學生之間交流、討論。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其年齡階段,對事物充滿好奇,樂于表現(xiàn)自己,根據(jù)學生這一特點,教師要有意識地促進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如在人教版五年級的《請你相信我》一章教學時,指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如:大家覺得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們信任的人?自己的同學朋友中有對你撒過謊的人嗎?你自己有過說話不算話的行為嗎?通過組織學生們進行討論,使學生意識到言而無信的行為會給對方造成不悅,久而久之會失去他人的信任。在這種情感體驗下理解誠信的內涵,堅持以后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與溝通,分享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理解更透徹,能更好地實現(xiàn)知識的吸收。
2.師生之間。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中,師生在課外的情感交流對促進師生感情,提高教學質量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作為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師,要對學生的生活習慣是否良好,學生環(huán)境是否健康,品德行為是否端正等加強關注,對學生的不足要及時指出,并幫助其改正缺點,強化優(yōu)點。結合小學生高年級階段身心發(fā)展特點,對整個教育教學工作科學協(xié)調,對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到細致開展,認真整理分析,以實現(xiàn)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順利進行。
《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教學目標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镀返屡c社會》課程教學中許多內容都對當代小學生的真實生活進行了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可以說是小學生生活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開展中,教師要發(fā)掘課程優(yōu)勢,立足于生活,在課程教學中延伸出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聯(lián)系已有生活經(jīng)驗學習到課程知識,運用課程知識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困惑。如在人教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科技帶給我們什么”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入手,了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可以造服人類,但如果濫用,也會給社會生活帶來危害。同時還可以開展一場關于“科技在我家”的調查活動,請同學們舉出家里面有哪些物品是科技不斷進步的表現(xiàn),如空氣凈化器、掃地機器人等。又如在《社會文明大家談》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社會中的不文明現(xiàn)象,如說臟話、隨意踐踏草地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不文明行為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作為新時期的青少年,應當反省自己日常不文明行為,認識到如何杜絕這些不文明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通過立足于生活,貼近生活,將使品德教育更深地融入學生的腦海當中。
總而言之,《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教師,在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能力,并將知識最終運用于生活之中,幫助其獲得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1]盧有林.讓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洋溢人文之美.[J].遼寧教育.2012.(7)
[2]霍鵬.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方法的銜接.[J].考試周刊.2015.(35)
[3]金建飛.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