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媛
(吉林省東豐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吉林東豐 136300)
?
小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
田曉媛
(吉林省東豐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吉林東豐 136300)
摘 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文章之間的對話過程,是一種智力活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積累三十年的經(jīng)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可見閱讀在學習中是至關(guān)重要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卻認識不到閱讀的重要性,不能很好的把握指導方法,導致效果不明顯,表現(xiàn)出諸多問題。
關(guān)鍵詞:閱讀 教學 問題 解決 策略
問題一、教師遠離了學生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花樣繁多的“教學模式”紛紛走進課堂。在諸多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中,或多或少顯示出了“跟風追月”的弊端,盲目的“照搬”、機械的“模仿”視乎成為時尚。諸如許多“公開課、觀摩課、評優(yōu)課”等“高質(zhì)量”的課更是如此。教師整節(jié)課手握多媒體遙控器,寸步不離大屏幕,根本沒有機會俯下身來深入到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讀讀、議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一個大屏幕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一支遙控器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畫上了一道分界線。教師成了游離于課件與學生之間的“導游”,形式上很精彩,很熱鬧,殊不知學生根本就沒有走進文本,去捕捉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一節(jié)課結(jié)束了,教者感到“欣然”,學生卻呆若木雞,感到很“茫然”。
問題二、課文分析瑣碎,教學效果如“盲人摸象”
分析課文無可非議,該教師講的地方必須講,而且要講深講透,需要拓展的地方也要展得開攏得來,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是達不到目的的。分析課文的目的,是要在原文基礎(chǔ)上達到新的綜合。而我們常見的分析課,卻是對課文進行肢解,把一篇聲情并茂且十分完整的課文掰成“塊兒”,碾成“面”拋撒給學生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wù)。學生得到的是什么?是只言片語,怎能理解全文的意圖?莫不如就學教師事先選定的那么二、三段豈不快捷?這種“盲人摸象”似的教學方式真的算是“經(jīng)典的教學改革”了。
問題三,忽視了字、詞、句、段之間的聯(lián)系
字詞句段篇原本是不可分開的整體,正是它們的緊密聯(lián)系才稱其為文章,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教師卻硬要把它們隔離開來,使他們成為“散兵游勇”各自為戰(zhàn)。教學時常常是帶領(lǐng)學生直奔課后的生字、新詞,利用較長的時間變換方式地重復認讀,然后再去接觸課文。其結(jié)果呢?學生讀文時遇到生字、新詞還是陌生的,還得借助拼音再讀幾遍,費時費力收效甚微。我們能把生字、新詞從課文中提出來讀,為什么不能再還原與課文中學呢?豈不是更能理解字詞在文中的意思么。
1.教師要貼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
多傾聽學生的心語,是走進學生心靈了解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傾聽學生的心聲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師生之間相距那么遠,怎樣“傾聽”,如何“走進心靈”呢?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guān)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只有在師生關(guān)系和諧、融洽的情況下,才能使師生的心理距離接近,心情舒暢,才有可能使學生的探究精神獲得最大限度的表達和發(fā)展。
課堂教學是師生合作的過程,所謂“師生合作”就是相互合作,相互滲透,相互配合。教師要走進學生之中,和學生產(chǎn)生互動,俯下身來參與學生的學習,哪怕是一句鼓勵的語言,一個細微的動作,一個無聲的眼神都是在學習上的鼓勵。這就要求教師的授課要精心,要能促進學生學習熱情。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景,創(chuàng)設(shè)多和學生接觸的機會,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見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理念,豐富教學內(nèi)容,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共同發(fā)展的目的。因此說,多媒體要用,要用到關(guān)鍵處,切不可用“多媒體”取代文本而拉開師生間的距離。
2.教師要學會“修理機器”
師傅在教徒弟修理機器時,首先要把一臺完整的機器介紹給徒弟,讓徒弟從外觀上了解機器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各部分的作用。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將機器拆卸開,讓徒弟細致認識各部件的名稱,掌握機器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和工作原理,易出現(xiàn)的問題等。最后再由徒弟親手把機器組裝起來,也就完成了學習修理機器的過程。
我們的閱讀教學也應該如此,在學習重點段落的同時,切不要忽視了“回歸課文整體”。首先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主要內(nèi)容(課文寫了什么)。再通過細讀課文,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細細品味(知道作者是怎樣寫的),最后,仔細地、帶著感情地把課文完整地讀兩遍,使學生對所學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掌握,這才是“學文”,而不是“學段”。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了解小興安嶺的自然美,然后,通過對小興安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小興安嶺美得自然真實。但要選擇一部分作為重點細細地學。最后,通過末尾一部分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小興安嶺不僅景色美,而且物產(chǎn)豐富,所以稱之為“寶庫”。再通過完整的品讀全文,才能感受到小興安嶺完整的美,美得充實。也就完成了“整體感知——部分深探——整體理解”的教學過程。
3.字詞句段要成為不可分割的“鏈條”
字詞句是語言表達的基礎(chǔ),沒有字詞的積累,就沒有好的句子迸發(fā),沒有好的句子更談不上好的段落生成。如果一個孩子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清楚,何談寫出好的作文呢?我們指導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寫作打基礎(chǔ)。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就應該從最基礎(chǔ)的字詞句的訓練開始,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擴充成段,最后才能生成好的篇。在閱讀教學中,字詞句的訓練不可忽視,學生不學會字詞,怎么能讀好文呢?但是,學習字詞不能孤立的學,很多字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在教學中就應該從句段中提出字詞學,在回歸到原句段中記憶理解。這樣,學生學到的字詞在自己的習作中才敢用、會用、用好。如:學生認識了“融化”一詞后,再出現(xiàn)“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學生不但理解了“融化”的意思,而且聽到了積雪融化后的水流聲,記憶會很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