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壇經(jīng)》的生命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

2016-03-06 18:58:33于阿麗
關鍵詞:壇經(jīng)慧能自性

于阿麗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

【哲政闡賾】

《壇經(jīng)》的生命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于阿麗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作為中國佛教著作中唯一成為“經(jīng)”的佛典,《壇經(jīng)》是六祖慧能“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生命觀的最 可靠文獻?!秹?jīng)》關于生命的體悟不僅從涅槃性空的高度來觀照生命的“畢竟空”,而且注重從修禪者自身出發(fā),來自我體悟自心的解脫和自性的成佛。《壇經(jīng)》的生命觀主要有五個方面——自心:生命本源論;自行(自修):生命解脫論;自見:生命智慧論;自在:生命境界論;自度(自轉(zhuǎn)):生命價值論?!秹?jīng)》生命觀的現(xiàn)實意義主要有:佛性本自具足的入世精神、積極入世的“人間佛教”思想以及關愛生命的和諧生活理念。

慧能;《壇經(jīng)》;生命觀

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在儒家傳統(tǒng)文化積極入世、關愛生命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觀照生命的思想。佛教所講的生命從狹義上說主要指人,從廣義上講則指六道輪回的眾生,甚至是佛家十界中除佛以外的其他九界的生靈[1]。禪宗六祖大師的《壇經(jīng)》*現(xiàn)存有代表性的《壇經(jīng)》有四種版本,其中以敦煌本成書最早。相對而言,以敦煌本《壇經(jīng)》為根據(jù)來分析慧能思想也許是比較可靠的。敦煌本《壇經(jīng)》原名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簡稱《壇經(jīng)》,本文所引《壇經(jīng)》原文皆出自郭朋的《壇經(jīng)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版)。正文中的引文均以夾注的形式表示。里所指的生命主要是現(xiàn)實社會里的蕓蕓眾生,所強調(diào)的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命覺悟和生死解脫。

一、《壇經(jīng)》的生命觀

《壇經(jīng)》從原則上否定了坐禪、念佛、凈心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禪法,標志著一種完全納入“心學”范圍,著重向內(nèi)心探求解脫之道的新禪法的誕生[2]5?!秹?jīng)》關于生命的體悟不僅從涅槃性空的高度來觀照生命的“畢竟空”,而且注重從修禪者自身出發(fā),體悟自心的解脫和自性的成佛。筆者檢索《大正藏》敦煌本《壇經(jīng)》發(fā)現(xiàn),經(jīng)文里“自”字多達200個左右,如“自本心”“自凈自定”等,而“本”字也出現(xiàn)63處,如“本心”“本性”等*筆者檢索《大正藏》法寶本《壇經(jīng)》得“自”字330多個,得“本”字130多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顯示出六祖大師在生命自我覺悟、自見本性、自成佛道時強烈的自主性。因此,筆者試圖從自心、自行(自修)、自見、自在、自度(自轉(zhuǎn))五方面來解讀《壇經(jīng)》“本自具足”的佛性和生命價值。

(一)自心:生命本源論

佛教自印度產(chǎn)生以來,一直都是以生命的存在、生命的起源為終極關懷的。印度部派佛教不滿婆羅門教大梵造人的“神創(chuàng)說”,提出了“四大和合”“五蘊聚散”的生命緣起論。這種“緣起性空”的生命學說認為世界和生命都虛幻不實,如《金剛經(jīng)》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3]388。隨著佛教傳入中土,佛教在與儒家學說和老莊思想等中國本土文化的相互沖突與融合中,逐漸將生命的本源、生命的覺悟歸結為“心”的解脫。與道家將生命產(chǎn)生的終極根源歸結為“道”所不同的是,中土佛教尤其是慧能之前的禪宗,一直強調(diào)“攝心入定”的坐禪“修心”,“若心不解脫,人非解脫相應。……若心解脫,人解脫相應”[4]??梢?,從康僧會的“明心”,到僧稠的“雕心”,無不強調(diào)“修心”的功夫,透露出禪學向“心宗”發(fā)展的信息。真正使生命本源論別開生面的是慧能即心即佛的佛性論,他將人們對生命本源的追尋拉回到每個人現(xiàn)實的當下之心,強調(diào)“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壇經(jīng)·八》)。這種一切諸法皆從心生、皆自心出的思想不僅把生命的虛幻否定掉,而且完全掌握在自己“心”中,即非離心而有別佛,而是自心即是佛。

《壇經(jīng)》在強調(diào)“一切諸法皆由心出”時,總是緊緊把握住一“自”字,如“自凈其心”“自念”“自悟”等。這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而是理解慧能禪法及其關注生命覺悟的關鍵所在。“自,即自個,就是自己,個是后綴?!盵5]534“自心佛”“自己禪”就是指禪者自己的本分事,即明心悟性,超越生死?!白约艺洹薄白约一钣嫛薄白约沂隆薄白约姨锏亍钡榷际沁@個意思,人之本心即是佛心,自心即佛。

《壇經(jīng)》強調(diào)“自心”時還用到一個“本”字,如“自本心”“自本性”等。“本,多指本心自性,亦即人人自有之佛性?!盵5]534如《五燈會元》卷十二載“大寧道寬”:“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盵6]“本”是本來具有、本來狀態(tài)、本來如此、本來清凈的意思,而“自本心”即眾生自家的心,自家的本心,是眾生自心與本心的統(tǒng)一體[2]144;“自本性”是指眾生自我的清凈本性,它強調(diào)的是本性,同時又統(tǒng)一了自性和本性,即強調(diào)自性的固有清凈本性[2]145?!白浴迸c“本”都表示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二者的相異之處在于,“自”表示一種主觀的擁有,而“本”則表示一種客觀的狀態(tài)?;蛘哒f,“自”是動態(tài)的,代表了生命的主觀能動性,如“自凈其心”等;而“本”則是靜態(tài)的,代表了生命所具有的樣子,如“自心本凈”等。

《壇經(jīng)》還對“自性”給予了禪悟體察,指生命本來具有的一種內(nèi)在主體,是圓滿具足而又清凈不染的無量智慧本體?!抖U宗大辭典》對“自性”的解釋是:“自性,自身本有之性,即人人本來具備的佛性。”[5]536《壇經(jīng)》有:“自性常清靜 ”“于自性中,萬法皆見。”“自性”既是宇宙一切現(xiàn)象的本然存在,又是六道眾生的清靜法身和最高精神本質(zhì)。它在不斷地自我作主、自我反省、自我覺悟和自我實踐。不同于老子將“道”作為一種蘊含著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的生命之道,《壇經(jīng)》是要還原生命的“本來面目”,是一種“生死不二”“本源即歸宿”的覺悟。

關于“自性”和“自心”的關系,慧能贊成并支持“性”決定“心”,即“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王壞?!?《壇經(jīng)·三五》) 他強調(diào)自心、自性是眾生生命的本源,禪修成佛的根源,是“心”的本質(zhì)和意義所在,但性又不離開心。因此,他強調(diào)禪宗的頓悟成佛是一種眾生自我作主的修行,要“明心見性”“識心見性”,才能“自成佛道”。(《壇經(jīng)·三〇》)“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壇經(jīng)·八》)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基于論證的需要,本文適當引用了元代宗寶在公元1291年改編的《宗寶壇經(jīng)》,也都在正文中給出了簡要的夾注,以豐富慧能的南宗禪思想和生命觀。(《法寶壇經(jīng)·付囑品》)在慧能看來,“明心與見性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惟有明心方能見佛性本自具足,而所謂見性者則是明了自心本來是佛。”[7]173作為一種中國化的“心”的宗教,慧能《壇經(jīng)》的“識心見性,自成佛道”與儒家的“盡心知性,盡性知天”的理論不無相同之處。在錢穆先生看來,禪宗只把儒家的“天”字“圣”字換成“佛”字,其他完全一樣要從自心自性上認取[8]。這也成為宋明理學在心性學說上向《壇經(jīng)》禪學不斷汲取“營養(yǎng)”的理論根源。

(二)自行(自修):生命解脫論

《壇經(jīng)》的生命解脫論總是和修行聯(lián)系在一起,與印度佛陀時代的原始佛教的修行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在修行方式上稍有不同而已。也就是說,慧能所注重的禪修不是在理智上的探討與追求,而是從人的根本解脫上進行的一種自我實踐。

因此,如何在保證國企并購私企的正常開展基礎上,企業(yè)部門管理得到有效的實施,是當前我國各個企業(yè)面臨的共同困難。所以對于企業(yè)來說加大對內(nèi)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不僅有利于企業(yè)自身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也非常有助于國企并購工作的順利進行,這對推動我國社會經(jīng)濟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教在生命解脫上的自信從來都有,如《大智度論》強調(diào)要在“法中自信,身為證”[9],《楞伽經(jīng)心印》云“自知自信,不更復起觀察”[10]?!秹?jīng)》在生命解脫論上對“自我”的肯定,首先表現(xiàn)為一種強烈的“自信”精神。禪宗從慧能以后,呈現(xiàn)了嶄新的面貌。他號召人們在選擇“成佛”的道路時,只要有堅定的主觀信仰,相信自己的內(nèi)心,就可以解脫苦難[11]?;勰軐ψ孕牡耐耆孕?,不僅在解經(jīng)的策略上遵循“觀心釋”的原則,而且在禪修上將“持經(jīng)”作為“見性”的行動。所以,其后輩臨濟宗人會有“若自信得及,即知自性本來作佛”“且要自信,莫向外覓”[12]61-62的禪悟語錄。這些都是慧能禪學主體化和自信化的表現(xiàn)?!秹?jīng)》的根本任務在于將向外的崇拜轉(zhuǎn)為對內(nèi)的自信,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的“天命”“上帝”決定論提出質(zhì)疑和批判,還將佛教早期對彼岸世界的向往與尋覓拉回到對現(xiàn)實人生的肯定與自信。只不過慧能及其門人有時候?qū)⑦@種自信推向極端,過于自我化、神我化了。

《壇經(jīng)》的解脫觀注重“自行楞伽經(jīng)心印”的功夫,也就是強調(diào)一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自我修行,即“自修”,如“見自性自凈,自修自作”(《壇經(jīng)·一九》)、“自悟自修即名歸依也”(《壇經(jīng)·二〇》)等??梢?,慧能在修行“最上乘”的生命禪悟是體現(xiàn)在“行”與“修”之中的[13]287。這不同于儒家如何在“仁民愛物”中“安身立命”的信念,也不同于道家那“道法自然”的“物我合一”修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老莊的“自然無為”之道和儒家的“至善”“至誠”之性學思想,形成了慧能《壇經(jīng)》特有的以“不修為修”的“自修”功夫。

《壇經(jīng)》的“自修”功夫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自我生命的“自悟”上,如五祖弘忍在傳法慧能時就叮囑他要“以心傳心,當令自悟”(《壇經(jīng)·九》);慧能在傳法時也時常強調(diào)“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壇經(jīng)·三一》)、“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壇經(jīng)·三五》)??梢?,“自悟”,尤其是自我“頓悟”,乃是慧能乃至整個禪宗修行理論的靈魂所在。正如湯用彤先生所言:《壇經(jīng)》宣揚的無非是“頓悟見性,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14]??梢哉f,“自悟”或“頓悟”不僅是南宗禪對于傳統(tǒng)佛教以及北宗禪在生命解脫論上的一次突破和革命,而且體現(xiàn)出慧能在禪悟時的剎那性和現(xiàn)實性。

(三)自見:生命智慧論

佛教自傳入中土以來,就是以解除人類甚至六道輪回的生命的痛苦和煩惱為終極目的?!秹?jīng)》的生命智慧論盡管對傳統(tǒng)佛教智慧有所繼承,但仍有其獨特的般若智、無上智、無等等智。呂澂先生說過:“般若,就其客觀方面說是性空,就其主觀方面說是大智。”[15]46慧能南宗禪的生命智慧主要體現(xiàn)在《壇經(jīng)》里,就是本覺、自見(現(xiàn))、忍和無所得。

《壇經(jīng)》的根本解脫就是相信自心的圓滿具足、本自清凈,因此他的頓悟是自心頓悟,也就是自性本覺、心性本覺?!白杂斜居X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壇經(jīng)·二一》)就是生命的當下之心的無相、無念、無著,就是自性的智慧觀照、心性本覺。進一步講,《壇經(jīng)》的“心性本覺”也是心性的“自見”或“自現(xiàn)”?!秹?jīng)》有“大師言:汝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以心悟自見,依法修行”(《壇經(jīng)·四四》),“若向身中覓自見,即是佛菩提因”(《壇經(jīng)·五三》) 。“自見”強調(diào)的是每個人生命的主動性,是一種對自己圓滿佛性的自我發(fā)現(xiàn)或自我呈現(xiàn)。這是頓悟禪法的直觀或現(xiàn)量觀,是不以任何言語概念或思維形式為中介的直觀。在這種“識”與“見”中,沒有識與被識,見與被見,它是自心自性的自我觀照、自我顯現(xiàn)[13]294。這就是南宗禪的無上生命智慧,是一種生命的本覺與自現(xiàn)。

《壇經(jīng)》的生命智慧還表現(xiàn)在一“忍”字上?!秹?jīng)》云:“凡度誓,修修行行,遭難不退,欲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壇經(jīng)·五七》)慧能在寂滅前對弟子的囑托可謂“老婆心切”,但他對弟子“忍”的囑托也是語重心長。何謂“忍”呢?呂澂先生認為無相頌中的“只見己過,莫見世非”就是最好的解釋,就是“忍”[15]223。其實,早在《梵網(wǎng)經(jīng)》中就有:“若佛子,忍,有無相慧體性。一切空,空忍,一切處忍,名無生行忍。一切處得,名如苦忍?!盵16]這是佛教對“苦”的“忍”。 王維為慧能寫的碑文進一步將“忍”進行了闡釋:“忍者,無生方得,無我始成,于初發(fā)心,一位教首,至于定無所入,慧無所依,大身過于十方,本覺超于三世;根塵不滅,非色滅空;行愿無成,即凡成圣。”[17]這里所謂“忍”,不是一般的忍耐、容忍,而是指不起心動念的入禪狀態(tài),即所謂“無念”??梢?,“忍”是自然而然、不取不舍的態(tài)度,是徹見本性空寂、毫無實性可言后的大智慧。

《壇經(jīng)》的生命智慧還表現(xiàn)為對“無所得”的認識與覺悟,即“因守無常心,佛演有常性?!菐熛嗍谂c,我亦無所得”(《法寶壇經(jīng)·頓漸品》)。《壇經(jīng)》常把智慧分為佛智和眾生智,或者說是真智和俗智。眾生智是對于世俗生活有所得的智慧,佛智則是關于眾生如何頓悟解脫,如何獲得無上解脫的空的智慧、無所得的智慧。從空的智慧證得無相的真理,而使自心無所執(zhí)著,不生分別之心,為無所得,慧能則以這種無得之法為最上乘,即“作無所得,為最上乘”[18]。吳言生先生認為:“無所得”是禪悟思維的一大特色,六祖將無所得看作是最上乘的佛法,可見禪宗對它的重視[19]。因為有了“無所得”智慧,禪宗的生活自然處處充滿法喜,時時感覺自在,正如六祖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所言,人生的頓悟或覺悟即是人的佛性、智慧本性,生命的智慧本然如此,本無所得,也無須再得。如果非要以“有”說,那是相待立名,讓“如如”之本性向大家演說:“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壇經(jīng)·一二》)“般若之智,亦無大小?!?《壇經(jīng)·二九》)可見,“無所得”智慧乃是慧能《壇經(jīng)》的無上智慧,是禪者認識世界的“不二法門”,是眾生覺悟后“煩惱即菩提”的生命境界。

(四)自在:生命境界論

自在人,指任性隨意、機用無礙的徹悟者[5]537?!饵S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載:“問:‘如何得不落階級?’師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摩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盵21]《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二十載:“八寶七珍皆我有,左穿右穴與誰鄰?勞生袞袞堪垂手,乃是通方自在人?!盵22]可見,自在人的解脫是其在擺脫了欲望的污染后所得到的自由自在,是存在于自性中的無上智慧的禪悟觀照,是破除一切實相,能所俱泯的圓融境界。自在人“觀色空,即眼自在;觀聲空,即耳自在;乃至法虛空,即意自在;能觀心空,即內(nèi)自在;所觀境不實,即外自在。無有一法可得,是故得名自在?!盵23]慧能南宗禪主張做心靈的主人公,而不受識心的擺布。禪宗修行用功的主要方向,便是超越妄心,凈化染我,獲得心靈的圓滿與自由。

《壇經(jīng)》的自在境界具有四“無”特征:一是無生,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真實性質(zhì)是無生無滅,即“無生”[5]432。《祖堂集》講:“外道說不生不滅,將生止滅,滅猶不滅。我說不生不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盵24]89可見,無生也就是自心的一種不生不死、非生非死的狀態(tài),即涅槃境界。二是無念,并非“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不是對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觸事物時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響。無念的實質(zhì)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心念自然而不系不縛,即有正念而無妄念。三是無相,“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凈是,是以無相為體”。無相原出自《金剛經(jīng)》,指修行時要念念不著于相,于相而無相,不要執(zhí)著于具體之相。四是無住,“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以無住為本”。無住本出自《維摩詰經(jīng)》,主要指自心的念念無住、來去自在的自然狀態(tài)。總體而言,“無生”“無念”“無相”“無住”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生命“自心”的作用?!盁o生”作為“一行”,即“慧”,是禪者的最高智慧,是一種“直心”或“真心”,是“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的無量修行;“無念”“無相”“無住” 作為“三昧”,即“定”,根本之處即在于不分別、不執(zhí)著。當修行者能夠真正做到不分別、不執(zhí)著時,他就已經(jīng)在智慧之中與佛陀無異了。[25]因此,《壇經(jīng)》的“四無”也就是“一行三昧”“定慧不二”的無上智慧及妙用。

(五)自度(自轉(zhuǎn)):生命價值論

中國本土宗教或哲學對生命的價值有不同理解。儒家認為人的生命具有“三不朽”以及在禮樂社會的倫理道德價值,道家則從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中肯定人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價值。傳統(tǒng)佛教倡導“出世說”,力圖在否定一切后達到對生死苦海的解脫,顯然不適合在中土生存與發(fā)展。因此,中國佛教,尤其是慧能《壇經(jīng)》在強調(diào)“自心”“自行”的基礎上,突出自我在修行過程中所擁有的主動性和本覺性,即突出了生命的一種“自力”或“自度”能力。“眾生各各自度,邪見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薩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壇經(jīng)·二一》)這不僅體現(xiàn)出慧能對生命自我的尊重,更體現(xiàn)出一種“普度眾生”的禪者情懷和生命價值。

慧能的生命價值論還體現(xiàn)在“自轉(zhuǎn)”上。眾生普度,非佛度,亦非師度,乃是眾生自性自度。所謂自性自度者,是靠智慧悟解,而不是靠佛修行??磕罘鹦扌校鞘菑娬{(diào)“乘佛愿力”之凈土法門[7]250-251。而慧能自性自度的思想,是要“寧作心師,不師于心”[12]196,即“自轉(zhuǎn)”方為佛道,方能徹見真如佛性。因為“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3]99?;勰芙o法達開示時就明確指出:“心行轉(zhuǎn)法華,不行法華轉(zhuǎn)。心正轉(zhuǎn)法華。心邪法華轉(zhuǎn)。開佛智見轉(zhuǎn)法華。開眾生智見被法華轉(zhuǎn)?!薄白赞D(zhuǎn)”或“轉(zhuǎn)經(jīng)”后來常為禪門后學所繼承,成為禪宗體現(xiàn)生命價值的一個重要思想?!靶碾S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盵24]53可見,只要能做到以我轉(zhuǎn)物,而不被物役我,就可以勘破天機,洞曉塵世的一切世象。

二、《壇經(jīng)》生命觀的現(xiàn)實意義

《壇經(jīng)》所具有的獨特生命價值,把原始佛教的“出世”轉(zhuǎn)化為“入世”,把“佛性”拉回到現(xiàn)實生命的“自心”,把凈土宗的“西方凈土”轉(zhuǎn)化為“唯心凈土”,因此具有很強烈的入世精神和現(xiàn)實意義。

(一)佛性本自具足的入世精神

中國早期的佛教雖然以“出世”為主流思想,但仍有如《華嚴經(jīng)》“唯一堅密身,一切塵中現(xiàn)”[26]的出塵在塵、在世而出世的認識。《壇經(jīng)》則進一步強化了“出塵在塵”的思想,如“法無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邪見出世間,正見出世間,邪正悉打卻,此但是頓教,亦名為大乘,迷來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壇經(jīng)·三六》)?!胺鸱ㄔ谑篱g,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法寶壇經(jīng)·般若品》)《壇經(jīng)》的入世精神在本體論意義上高舉“眾生即佛”的旗幟,從而實現(xiàn)了“在世出世間”的生命體證和入世生活的精神。這種轉(zhuǎn)凡成圣、轉(zhuǎn)愚成智的入世精神能夠激發(fā)起蕓蕓眾生對理想人生境界的向往與追求?;勰苓€反對佛法脫離世間的傾向,強調(diào)佛法與世間兩者相即不離的關系。根據(jù)佛法在世間的理念,禪宗提倡在家修行,這是使佛教由出世轉(zhuǎn)向入世的重要宣告[2]6。把俗世與天國、平常人與佛、在家與出家都統(tǒng)一起來的入世精神不僅讓世俗信眾心存正念,精神具足,有利于社會教化和人民生活,而且讓《壇經(jīng)》的禪法思想深入人心,影響深遠,有利于其自身的發(fā)展。

(二)積極入世的“人間佛教”思想

《壇經(jīng)》認為眾生與佛的差別只在“迷”與“悟”的一念之間,即“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這不僅成為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理論基礎,也啟迪了日益興盛的“人間佛教”;《壇經(jīng)》還發(fā)展了道信、弘忍將勞動引進禪學的做法,進一步把禪法貫徹到了世俗社會和世俗人家的全部世俗生活[27],開啟了趙州的“生活禪”。

作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的領袖人物,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宗旨是:“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盵28]他的“人生佛教”不僅是對慧能《壇經(jīng)》“自度度他”“在世出世”禪學思想的選擇性繼承,而且結合當時社會的時代思潮,提出以禪為核心的菩薩行,因而是一種具有現(xiàn)代性的教理與教法的雙重革新?!叭松鸾獭睂⒊扇伺c成佛統(tǒng)一起來,將彼岸世界與世俗生活融為一體,這不僅贏得了世人的信賴,而且將其進一步發(fā)展為“人間佛教”。臺灣的圣嚴法師提出以“心靈環(huán)?!睘楹诵睦砟畹摹叭碎g佛教”思想,倡導以此來對治現(xiàn)代人焦慮不安、彷徨孤獨的心態(tài),并促進解決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污染等時代問題。星云大師的佛光山“人間佛教”理念,關注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道德等諸多社會領域,企求真正實現(xiàn)“為天人導師”的佛教理想[29]。可見佛法在人間、生活在當下的“人間佛教”思想猶如雨后春風,大有吹遍人間的每個角落之勢。無獨有偶,當臺灣的“人間佛教”風生水起之際,中國大陸當代高僧凈慧長老,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趙州禪一直以來“平常心”的禪門風范,提出了“生活禪”理念,倡導將禪成佛與做人、禪修與生活圓融于一體,從而將禪宗的入世精神、自在境界以及生命價值合理地融入當下人們的生活,激發(fā)出當代社會生活的正能量。

此外,《壇經(jīng)》生命觀的現(xiàn)實意義還在于其對生命的關愛和敬畏?;勰芏U的一片生機不僅在于生活之中,而且在于生活中每個人心里的自在灑脫、自性圓融。簡單來說,就是要每個人在各自內(nèi)心實現(xiàn)心里和諧的基礎上,不斷達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諧,以及個人與社會、自然環(huán)境等的圓融無礙。這不僅是對當代社會人們心理疾病的有效診治,而且有助于“生活禪”的全面開展,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1]金小方.試論佛教的生命觀[M].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25-29.

[2]方立天.禪宗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江味農(nóng).金剛經(jīng)講義[M].一葦,整理.濟南:齊魯書社,2013.

[4]舍利弗阿毗曇論:第27卷[M]//大正藏:第28冊.[后秦]曇摩耶舍,曇摩崛多,等譯.臺北: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贈印本,1989:698.

[5]袁賓,康健.禪宗大辭典[M].武漢:崇文書局,2010.

[6][宋]普濟.五燈會元[M].蘇淵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732.

[7]賴永海.中國佛性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8]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80.

[9]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第41卷[M]//大正藏:第25冊.臺北: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贈印本,1989:362下.

[10]楞伽經(jīng)心印:第6卷[M]//大正藏:第25冊.[劉宋]求那跋陀羅,譯.臺北: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贈印本,1989:174中.

[11]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42.

[12][宋]賾藏.古尊宿語錄[M].蕭萐父,呂有祥,蔡兆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13]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4]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2:189.

[15]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6]賴永海.梵網(wǎng)經(jīng)[M].戴傳江,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38.

[17]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817.

[18]賴永海.中國佛教通史(學術版):第7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200.

[19]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1:100.

[20]李霞.道家生命論綱[J].學術界,2004(5):34-46.

[21][唐]斷際禪師.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M]//大正藏:第48冊.臺北: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贈印本,1989:384上.

[22][宋]紹隆.圓悟佛果禪師語錄:第20卷[M]//大正藏:第47冊.臺北: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贈印本,1989:806上.

[23][唐]慧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疏[M]//方廣锠,編纂.般若心經(jīng)譯注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44.

[24][南唐]靜、筠禪僧,編.祖堂集[M].張華,點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5]葛兆光.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從六世紀到十世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95.

[26]華嚴經(jīng):第6卷[M]//大正藏:第10冊.[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譯.臺北: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贈印本,1989:31中.

[27]杜繼文.佛教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268.

[28]太虛大師.即人成佛的真現(xiàn)實論[M]//太虛大師全書:第14編·支論.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2004:216.

[29]戴傳江.慧能禪宗的生命哲學及其現(xiàn)代開展[M]//賴永海.禪學研究:第9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51-56.

Life View and Realistic Meaning of “Platform Sutra”

YU A-li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s the only scripture in Chinese Buddhist writings, “Platform Sutra” is the most reliable document about the life view of Sixth Patriarch Huineng in“understanding the mind and see the disposition,instant revelation”. Understanding of life of “Platform Sutra” considers “all empty”of the life from sunyata as well as the people who learn meditation, feel one’s relief and become Buddha. Life view of “Platform Sutra” includes five aspects:self-spirit:the theory of life origin;self-conduct(self-practise):the theory of life relief;self-consciousness:the theory of life wisdom;self-comfort:the therory of life state;self-experience(self-turn):the theory of life value.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life view of “Platform Sutra” of includes several aspects as follows:the sprit of going into the society in Buddhism itself, the thought of positive “Humanistic Buddhism”and the harmonious idea of cherishing life.

Huineng;“Platform Sutra”;life view

10.15926/j.cnki.hkdsk.2016.04.006

2016-01-20

于阿麗(1980— ),女,山西晉城人,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研究。

B948

A

1672-3910(2016)04-0032-06

猜你喜歡
壇經(jīng)慧能自性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fā)
如何讀《壇經(jīng)》
名作欣賞(2020年16期)2020-03-12 06:30:57
明清大藏經(jīng)版《壇經(jīng)》源流略釋
《敦煌壇經(jīng)讀本》出版
敦煌研究(2019年3期)2019-08-07 07:29:05
慧能哲學思想探微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禪爭
讀者(2018年1期)2017-12-18 21:43:28
慧能,不識字的禪宗六祖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全州县| 兰溪市| 侯马市| 尚志市| 合作市| 陆丰市| 望奎县| 萨嘎县| 咸宁市| 聂拉木县| 万山特区| 太和县| 巴东县| 长寿区| 化隆| 浙江省| 徐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南岸区| 育儿| 博湖县| 永登县| 海口市| 上饶市| 邓州市| 克东县| 富蕴县| 广汉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定日县| 永春县| 定结县| 通化市| 黔西县| 娱乐| 慈溪市| 驻马店市| 张掖市| 禄丰县| 西林县| 仙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