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紅
(亳州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
淺談皖北方言的時間表達
魏小紅
(亳州學院,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時間是物質(zhì)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包括年月日、時點和時段。人們遵循從空間到時間、從模糊到具體的認知規(guī)律來認識和了解時間,并依據(jù)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農(nóng)事活動、民俗事項等認知理據(jù),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時間。諸多的時間表達形式具有語義內(nèi)容的靈活性和語用的社會差異性等特點。
關鍵詞:時間;認知規(guī)律;認知理據(jù);語義;語用
萬事萬物、蕓蕓眾生都生存在一定的時空之中。時間,作為物質(zhì)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是物質(zhì)的運動變化的持續(xù)性、順序性的表現(xiàn),由過去、現(xiàn)在、將來構(gòu)成了連綿不斷的系統(tǒng)。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和表達是語言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時間表達方式的認知理據(jù)
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chǎn)勞動等所有的活動都處于一定的時空之中。但是,人們對時空的認知總是離不開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了解。考察人們對時間表達的認知理據(jù),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人們時間觀念,更為準確地認識時間、表達時間。
(一)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認知語言學認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語言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認知理據(jù)。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和表達,也不例外。
例如,人們通常用“目前”、“眼下”來表達當前的時間,用“一扭臉”、“一轉(zhuǎn)身”、“一眨眼(的工夫)”來表達極為短暫的時間。其中,“目”、“眼” 和“臉”都是人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身”更是不容置疑。這些正是人們近取諸身表達時間的例證?!耙淮鼰煹墓し颉焙汀耙活D飯的時間”也都與日常生活有關。另外,人們對過往時間的表達雖說比較模糊,如“下放時”、“大煉鋼鐵時”、“包產(chǎn)到戶時”等,但這些表達都與自身的活動、成長經(jīng)歷和社會體驗等相關。
另一方面,“萬物生長靠太陽”。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也離不開太陽。農(nóng)業(yè)的耕作收成也與太陽的日照密不可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nóng)民從事勞作都依太陽的起落進行。太陽東升西落剛好是白天。從日落到第二天太陽再次升起,記為一夜。根據(jù)太陽光線強弱的變化,又把白天分成“麻似亮”、“晌午頭”、“挨黑”等早、中、晚不同的時段。通過觀察夜里月亮的盈虧循環(huán)變化,記為一個月。又根據(jù)日月起落和夜空中斗轉(zhuǎn)星移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來記年。
大自然萬事萬物的生長、季節(jié)的更替和氣候的變化都有一定規(guī)律。如,諺語“交了七月節(jié),夜寒白來熱;交了八月節(jié),晌午一會熱;交了九月節(jié),一熱也不熱;交了十月節(jié),下雨就下雪”,就是利用氣溫和天氣的變化特點,來表示月份的更迭?!霸粕w中秋月、雨打上元燈”、“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等,則是利用氣象變化來表明時間。諺語“大二小三,月牙冒尖”和“十五六,(月亮)兩頭露;十七八,合黑瞎”都是利用月亮圓缺盈虧的規(guī)律,來表示時間。“月牙冒尖”是大月份的初二或者小月份的初三。這些都是人們通過認真觀察、總結(jié)規(guī)律,利用自然景物來表示時間。
(二)農(nóng)事活動
“光陰似箭”、“白駒過隙”和“日月如梭”等都表示時間飛逝。其中,“箭”、“梭”和“白駒”都是游牧民族狩獵生活的縮影。
同樣,在農(nóng)耕時代,人們也經(jīng)常選用與農(nóng)事活動有關的表述形式來表達時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就是人們對四季的認知和表達的高度概括和典型說法。人們可以利用不同農(nóng)作物的種植、耕作、田間管理、收成加工的變化情況,來表示時間。例如,“夠洋槐花、香椿葉的時候”表示春天,“種豆子的時候”代表夏天,“栽稻(插秧)、薅草、熬薄荷油的時候”代表酷暑盛夏,“收棒子(玉米)、起紅芋的時候”代表秋天,“打(紅芋)粉、下細粉(粉絲)的時候”代表冬天。
另外,皖北地區(qū)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農(nóng)作物是冬小麥,秋種夏收、冬春田管,其生長周期貫穿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胺N麥的時候”指秋天,“麥發(fā)叉的時候”代表冬天,“麥揚花的時候”指春天,“割麥打場的時候”代表初夏農(nóng)忙時節(jié),“過了麥子”、“走麥罷”代表夏天。這是人們充分利用小麥播種、收獲及其生長周期性的規(guī)律,來表示時間。
(三)民俗活動
很多民俗活動都在特定的時間舉行。有些說法在反映歲時節(jié)令以及宗教信仰習俗的同時,也表達了時間。
1. 歲時節(jié)令民俗
有些表示時間的說法都與歲時節(jié)令民俗活動有關。例如,“年頭來”、“(大)年三十兒”、“三十晚黑來”、“大年下”、“年根底下”、“過罷年”、“年前年后”、“年里年外”、“(大)年初一”等都與過年的習俗有關。又如,祭灶,又稱“小年”,也是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通常臘月二十三祭灶?!肮偃袼拇椅濉币恢V反映了由于民俗差異,祭灶的具體時間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重視立春,就有“立春大如年”之說。有的地方比較重視冬至,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正月初一稱為春節(jié),五月初五稱作五月節(jié),八月十五稱為八月節(jié),臘月初八簡稱臘八,臘月三十稱為年三十或過年。如果當年的臘月小,只有二十九天,就有“二十九算三十”一說。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二月二,炒香豆”等也是通過吃餃子吃面、炒香豆的飲食習俗來交代時間。
2. 宗教信仰習俗
還有一些時間的表達方式與民間宗教信仰有關。例如,燒香不僅是佛教信徒的行為,也是道教信仰的表現(xiàn)。短暫時段“一炷香的時間”雖說是一種模糊表達,卻是“燒香”這一宗教活動在時間表達上的具體體現(xiàn)。
有些人把“星期”稱為“禮拜”,例如,“禮拜一”、“禮拜二”、“禮拜天”、“兩個禮拜(星期)”等。很顯然,星期的這種說法與基督教徒做禮拜有關聯(lián)。而且,這種說法被很多人認同和接受。即使一些不信仰基督教的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有時也會沿用。
諺語“正月十五扛布袋”、“誰扛(吃)的布袋多,打的糧食就多”不僅反映了吃布袋的食俗,也寄托著農(nóng)民對豐收的希望?!傲铝?,走麥罷”是農(nóng)歷六月初六,女兒回娘家要帶著用剛收成的新麥做成的面食。這里除了食俗,還與當?shù)厝嗣竦摹百F麥”、“崇麥”的精神,以及“孝親”的孝道之風有關。類似地還有“二月二,老雁饃”等。
二、時間表達的認知規(guī)律
人們根據(jù)對時間的認知,遵循著一定的內(nèi)在規(guī)律,往往也采取多種形式來表達時間,具體規(guī)律如下。
(一)從空間到時間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對于空間的認識要早于時間,人們對空間表達的語言習得也先于時間表達的習得。在歷史長河中,人類歷史的時間是短暫的,個人生命歷程的跨度更是極為有限。相對于時間而言,人們對空間的認知和了解要早一些、要多一些、要準確一些。
為了更好地認知和表達時間,人們常常直接借用空間詞或者利用空間詞與時間詞的組合來表示時間。例如,“以前”、“以后”、“今后”、“將來”、“過去”等詞都使用“前、后、來、去”之類的空間詞,來表達時間。還有“最近幾天”、“近年來”、“近期”中的“近”也是表示空間概念的詞。“旁晌午”也是借用表示空間位置關系的“旁”來表達時間。
又如,人們還經(jīng)常使用表示空間的詞和表示時間的詞進行組合來表達時間。例如,“去年”、“來年”、“上個月”、“中下旬”、“下個星期”、“前天”、“后天”等,都借助了表達方位、方向的詞“來、去、上、中、下、前、后”與表示時間的“年、月、旬、星期、天”等等,組合連用來表示時間。 另外,“似水年華”、“豆蔻年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崢嶸歲月”等詞也是抓住空間景物、事物的特點,來比況時間,使時間之表達更加形象、生動。
(二)從模糊到具體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了解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片面到全面、從模糊到具體的過程。就時間的表達而言,這一過程主要體現(xiàn)為時間表達的模糊虛指和具體實指。
以前,農(nóng)村地區(qū)由于沒有漏刻、鐘表等計時工具,往往只能以時段的形式模糊計時。伴隨著手表、鬧鐘的普及,人們逐步開始精準計時,出現(xiàn)了時點和時段的實指表達。
相對于具體明確的時間表達而言,語言交流時也需要模糊時間的表達。例如,諺語“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中的“三天”只是一段時間的模糊表達,類似的還有“一日三秋”、“三日不見,刮目相看”等。
人們還可以用“把”來表示虛指的時間,如“年把、月把、天把”,意思分別是一年左右、一個月左右、一天左右。其中,“月把”通常也可以說成“個把月”。此外,“個把星期”意為一周左右的時間,而不說成“星期把”、“周把”和“個把周”。對時點的表達也有模糊處理的方式。
對于過往時間和未來時間往往難以準確表達,多用籠統(tǒng)的說法來模糊表達。例如,“往年個/每年個/每時候/每時個(以前、過去)”、“那年個”、“有一天”、“老早/原來(以前)”、“將才(剛才)”、“末了/末后(后來)”、“照晚兒(現(xiàn)在)”等。有時也用典型事件來表達過往時段,年長者,尤其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經(jīng)常使用,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三反五反’的時候”、“平反那年”、“跑(鬼子)反那時候”、“動地那年”等等?!?0年的時候”是精準表達過往時段的特例?!?6年地震那年”、“08年下大雪那年”則是通過公元紀年和典型事件相結(jié)合的方式來表達過往時段。對于未來時段,一般使用“今后”、“將來”、“有朝一日”等詞模糊表達。
三、時間表達的特點
諸多的時間表達形式在語義內(nèi)容以及語用等方面也有著一定的特點。
(一)語義內(nèi)容的復雜性
一般意義上的時間主要是指年、月、日等。除此之外,還應包括時段和時點。時間的表達有諸多方式,有些看似表達時間的形式,卻包含著特定的語義內(nèi)容。例如,“亥時”屬于舊式計時法,指晚上九點至十一點。但是,“都到亥時了,還不趕緊睡覺?!币徽Z中的“亥時”并不表示具體的鐘點,意為時間已經(jīng)很晚了,早該歇息了。
又如,“就這么干,到猴年馬月也干不完”中的“猴年馬月”也不表示實際的年月,意為照這樣做事情,肯定完不成,想干完那是沒指望、沒希望的?!鞍倌辍背吮硎緯r間,在特定的語境下,還可以用來表示去世、離開人世,如婉辭“百年之后”。
再如,“有心拜五,重五不遲”,這里的“五”是指正月的前五天,“重五”是五月初五。正月十五貼門神已經(jīng)嫌遲,到端午節(jié)再去拜年,這里不是實指,表達的是人際交往應酬的內(nèi)容。還有“勿怕吃,勿怕喝,就怕做初一”中的“初一”,舊指新年的正月初一。一年中只有正月初一作為節(jié)日,即春節(jié)。這里是指首開先例、做出頭椽子,反映了為人處世方面的內(nèi)容。
此外,使用“八輩(子)”通常不表示時間,往往含有貶義,如“罵八輩”、“八輩子沒見過錢”、“倒了八輩子的霉”等。
(二)語用的社會差異性
時間是物質(zhì)存在的客觀形式,時間自身是客觀的。但是,對于時間的認知和表達的主體而言,卻是主觀的。由于個體在年齡、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不盡相同,因此,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和表達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城鄉(xiāng)地區(qū)差異、年齡差異、群體階層差異等。
由于農(nóng)村地區(qū)以農(nóng)耕勞作為主,對時間的表述也與大家熟知的農(nóng)事活動密切相關。比如,農(nóng)村居民習慣使用的農(nóng)歷和二十四節(jié)氣都是用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的。城市的居民缺乏務農(nóng)的經(jīng)歷和體驗,則多使用陽歷。城鄉(xiāng)地區(qū)在判斷時間的參照物也不盡相同。農(nóng)村多以太陽起落和公雞打鳴來計時,城里人則可以根據(jù)鐘樓的鐘聲來知曉時間。
由于年齡差異,年長者,尤其是沒有受過教育的老年人一般使用老派方言來表示時間。而年輕人尤其是中小學生,多采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說法來表達時間。此外,不同階層和群體的時間概念也不一樣。學生和上班族由于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對時間的認知和把握較為嚴格、較為精準。
人們對于時間的認識先從宏觀的層面整體感知時間,包括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再從微觀的角度,逐步認識時段、年月日,再具體到時辰、鐘點時間。人們在認知和了解時間的過程中,表述時間的方式和形式仍在不斷豐富、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 143.
[2]江佳慧.方言詞匯與民俗——以景陽鎮(zhèn)為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49.
[3]胡利華.蒙城方言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105~109.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安徽省2016年度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亳州方言中漢語詞匯的敘實性及話語標記功能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2
文章編號:2095-4654(2016)02-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