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憶
寒流自北方來襲,我穿著厚厚的毛衣,腳上套著毛襪,伏案寫稿。久坐不動,越寫越冷,開了電暖器也不怎么濟事,窗外的寒意早已滲進屋里,甚且侵入體內(nèi)。我面前的熒屏上,是一篇關(guān)于春天節(jié)氣的文章,心中和嘴里卻思慕著一碗熱湯:眼下倘若能來上一碗濃稠的荷式豆湯,該有多好!必須是那樣厚實的濃湯,才鎮(zhèn)得住來自北方凍原的寒氣。
荷式豆湯的原文為Erwtensoep,是荷蘭傳統(tǒng)的冬日湯品。我從小就愛喝用豆子煮的湯,只要把豆煮得爛爛的、濃濃的,我都覺得美味。十多年前跟丈夫還在交往時,冬天去荷蘭探望他,頭一回嘗到香濃的荷式豆湯,當(dāng)然立刻就愛上了,那一回在荷蘭待了一個月,一星期總要喝上兩三回才肯作罷。
當(dāng)時的男友、如今的丈夫瞧我那股饞勁,半開玩笑說:“怎么你這個華人,胃口比我這荷蘭人還荷蘭?我看咱倆都生錯地方了?!闭f到食物,這位先生還真不夠“愛國”,剛交往時,他曉得我喜歡收集各國食譜,買了一本英文的荷蘭傳統(tǒng)食譜書送給我,條件是“千萬不要燒里頭的任何一道菜給我吃”。
他的話雖夸張,卻不是完全沒道理。如果以“精致”為美食的標準,那么傳統(tǒng)的荷蘭菜,跟美食完全是兩碼子事,我聽過一種說法,“法國人為吃而活,荷蘭人為活而吃”,一語道盡荷蘭人傳統(tǒng)的飲食態(tài)度。
荷蘭除南部靠比利時的天主教地區(qū)外,一般民風(fēng)受基督教卡爾文教派影響頗深,以摒棄華服美食等世俗享樂為美德,直到今日,老一輩的荷蘭人仍以為,飲食只不過維生的手段,能讓人吃飽,又有營養(yǎng)就行了。因此傳統(tǒng)的荷蘭菜肴,一律由少許的肉類和大量的土豆與蔬菜組成,以分量足且營養(yǎng)豐富取勝,通常把材料匯集一鍋,煮熟調(diào)味了事,至于滋味是否細致,那可就顧不著了。
豆湯正是這樣的風(fēng)格,品相并不美,內(nèi)容卻扎實,濃稠如粥,那粥底不是米、麥或雜糧,而是煮化的豆子和土豆,各家的做法雖因人而略有差異,基本材料卻大致相同,不外乎剖開的干青豆、土豆、根芹菜,以及胡蘿卜、芹菜、香葉和大塊的豬肉等幾樣常見的食材。老派食譜用的是便宜但富含膠質(zhì)與脂肪的豬腳和豬耳朵,現(xiàn)代的人怕胖,常常改用排骨或帶骨的肩胛肉。
其烹飪步驟亦簡單,就是把豆子、肉和蔬菜扔到鍋里,加上清水燉煮至豆子化了,土豆與根芹菜也夠爛后,再加進熏肉腸同煮,讓湯看來比較有料。豆湯講究越濃稠越好,檢驗豆湯夠不夠濃稠的傳統(tǒng)辦法是,待湯冷后插根湯匙到碗里,匙子若站得直挺挺的不會倒下,才算合乎標準,你看這湯濃不濃又稠不稠?因此荷蘭人一般不把豆湯當(dāng)湯喝,而把它當(dāng)成主菜吃。
豆湯煮起來不費事,卻頗費時,因此一般人家往往一煮一大鍋,足可吃上好幾頓。反正冬季天氣冷,高油脂、淀粉質(zhì)又多的豆湯,不消多時便凍結(jié)成糕,要吃的時候切一塊下來,置鍋中放在爐上回?zé)?,使之融化變溫?zé)?,便是一餐,相?dāng)方便。
我嫁到荷蘭后,孀居的婆婆聽說我特愛吃標準荷蘭風(fēng)味的豆湯,每逢冬季,當(dāng)我和丈夫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小城探望婆婆時,她總會煮上一鍋,讓我喝個過癮。對此,我始終深懷感激,要知道,婆婆她老人家其實壓根兒不愛烹調(diào),平日三餐十分清簡,往往是一盤意大利面或面包夾奶酪和生菜便打發(fā)了事。
三年前,丈夫和我自西徂東,遷居臺北,從此未在冬日造訪荷蘭,我再也沒喝過豆湯。此刻,在冷鋒過境的亞熱帶島嶼,我懷念婆婆在北國熬煮的豆湯,還有她通過那一碗碗的湯,傳送給我這異國媳婦的善意和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