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摘 要: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建設近來年呈現(xiàn)出注重實踐學習的顯著特點,工學交替的培養(yǎng)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顯性課程的構建得到了充分的重視。然而,在隱性課程的構建方面,仍然有許多領域有待發(fā)展和完善。職業(yè)院校的生源特點對隱性課程的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通過柔性的、“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教育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從物質空間、管理制度和文化心理幾個層面分別對隱性課程的功能和建設進行了剖析和探討,希望通過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和提倡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來推動高職院校隱性課程的開發(fā)和建構。
關鍵詞:隱性課程;高職院校;構建
“隱性課程”是西方的舶來品,這一概念是由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在1968年出版的《課堂中的生活》首次提出,指在學校的教育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所呈現(xiàn)的課程,也就是要通過學校的環(huán)境、精神氛圍以及課程的實施方式等對學生施以影響,使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1]。對于人才培養(yǎng)來說,顯性課程構建了人才的專業(yè)素質,屬于骨架部分,而隱性課程則強調人的社會認知,屬于靈魂部分,兩者分別在不同的方面讓學生受到全面的教育。隱性課程的教育內容是通過柔性的、“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學生。隱性課程可以對高校學生的許多人格特質和智力因素起到潛移默化作用,如意志品質、 人格信念、價值觀等等,因此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一同構筑起高校的綜合課程體系,是兩個互補的部分,缺一不可。
對于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建設而言,近年來十分重視顯性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然而在隱性課程的構建方面,仍然有許多領域有待發(fā)展和完善。
一、隱性課程的構成要素
隱形課程有著自身獨特的構建方式,一些屬性是以實體的形式顯而易見地存在著,而另一些屬性則依附于某些其他形式的教育組織與行為當中??梢栽趶暮暧^角度把隱形課程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物質空間類的隱性課程
物質空間類的隱性課程也可以稱為實體層面的隱性課程。這一層面關注的是高校的物質載體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模式,其范疇很廣,如校園整體規(guī)劃設計、高校文化設施等。這類內容主要包括學校的地理位置、學校建筑、校園規(guī)劃、景觀設置等物質空間構成。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清華大學的荷塘月色、武漢大學老圖書館的櫻頂都是著名的校園景觀,甚至成為了旅游和拍照的景點,無疑能給校園內的學子以美的熏陶并激發(fā)他們的自豪感和學習熱情。這些物質實體雖然是靜態(tài)的建筑或風景,但是其中都沉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其風格和設計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念,因此是隱性教育的重要載體。
(二)管理制度類的隱性課程
這類內容主要是由學校的辦學理念、組織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評價方式等內容構成,屬于學校隱性課程的第二層面,介于有形與無形之間。在制度層面,學生往往會感受到學生管理、后勤服務、教務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服務態(tài)度和制度是否科學合理、是否人性化。在他們學習顯性課程的同時,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體驗和感受著管理制度類的隱性課程。
(三)文化心理類的隱性課程
由于隱性課程具有依附性、潛在性、彌漫性、結果難以量化等特點,使其不可能具有顯性課程那樣詳盡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尤其是第三層面的文化心理類的隱性課程,更強調的是學校師生日常的行為和溝通方式。這類內容主要是由學校的文化氛圍、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儀容儀表、人與人溝通和相處的方式、心理文化等內容構成,是學校隱性課程的核心部分,對人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長遠的。
二、隱性課程體系的主要功能
(一)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高尚人格
隱性課程是一種感性教育,有學者稱之為“軟課程”,它從價值觀念、 道德準則方面等向學生滲透正確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模式。校園的文化氛圍、學習風氣、思想潮流都將對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其中教師的作用是顯著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起到表率作用。從某位教師的服飾裝扮、平時對學生打招呼的態(tài)度到教師對課堂作業(yè)的一次點評、對某個熱點問題的看法,都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人文底蘊越深厚的學校,其隱性課程表現(xiàn)的形式越豐富,越能夠以大學精神來感化人、教育人。
(二)優(yōu)化知識結構,彌補顯性課程的不足
在顯性課程中,學生偏重的是學分的獲得。而現(xiàn)有的顯性課程體系雖然成熟和完備,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往往跟不上學科的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隱性課程中含有大量的難以量化的非學術性知識,正好可以彌補顯性課程的不足。而且,隱性課程通過強化學生學科知識的發(fā)展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也廣泛地涉及到了學術性的知識。比如通過參加一些學術會議、競賽活動和講座等可以直接強化學生專業(yè)學科知識的發(fā)展。此外,隱性課程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于提升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是大有裨益。
(三)促進全面發(fā)展,提升綜合競爭力
傳統(tǒng)高校的教育方式偏重條理化與邏輯化,這樣的特點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而隱性課程則可以通過對學生無意識的影響和熏陶,開發(fā)大腦的右半球,能夠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更偏重強調情商教育和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隱性課程中的師生多向互動[2]以及大量的社會實踐,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溝通能力、提高情商,將來能夠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傮w而言,隱形課程更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其在社會上的綜合競爭力。
三、隱性課程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構建
(一)物質空間層面的建設
物質空間層面的建設屬于高校的基礎建設,比如學校的主體建筑、 園林景觀、雕塑造型等,在具備實用價值的同時也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其實可以看作是對高校學生精神領域的物化過程,因為里面蘊含著規(guī)劃設計者的思想與智慧。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備科學實用性的建筑和景觀將豐富學子們的校園生活,極大地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信心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因此要做好校園的總體規(guī)劃設計,合理布局,在建筑中融入學校的傳統(tǒng)理念與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建設富含人文氣息的校園景觀和方便學生使用的基礎設施。
(二)管理制度層面的建設
在管理制度層面的建設介于有形的物質層面和無形的心理層面之間。正如有些學校已經(jīng)開始做的,可以將隱性課程融入現(xiàn)有的學分制度,從制度上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形式和多種級別的比賽活動,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除了各級競賽,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講座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使之制度化和常規(guī)化。高校的各種管理體制與執(zhí)行情況集中體現(xiàn)了學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學生在這種體制的管理之下,將逐漸被內化相應的價值觀和判斷標準。學校的管理者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平視學生,以人為本,通過科學的規(guī)章制度來規(guī)范學生行為,服務于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管理與制度空間。
(三)文化心理層面的建設
這一層面的建設是整個隱性課程體系的核心建設內容。文化心理層面的隱性課程將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更要注重隱性課程中的心理建設。因為職業(yè)院校的學生通常文化成績不如普通院校的學生,加上社會上存在的某些偏見,使得他們多了幾分憂慮,少了幾分自信。這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實際上對高職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除了精通業(yè)務之外,本身要有足夠的自信和人格魅力,用自身的正能量來感召學生、鼓舞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大學生學業(yè)的進展和素質的提高是一種無形的巨大推動力,因此必須重視隱性課程中心理層面的建設。教師應當熱情、平等地對待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生的成人和成才予以關注,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提供發(fā)展的空間。學校也應當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心理建設,通過各種社團組織開展多種那個形式的活動,利用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四、結語
與顯性課程相比,隱性課程更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校園文化的建設。而隱性課程作為學校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通過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和提倡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來推動隱性課程的開發(fā)和建構。相信隱性課程的建構將對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yǎng)作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饒玲.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中國時代經(jīng)濟出版社,2004.
[2]李文紅.潛在課程與課堂教學[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