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wèi)芳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nèi)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以依法治國為基本國策的當下,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xiàn)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是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基本經(jīng)驗。在職業(yè)學校班主任工作中,依法辦事是教育的基本準則,以德教化人是教育的首要內(nèi)容,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呵護學生成人成才。但是在遭遇“偷竊”這類涉嫌違法行為時,班主任們有時卻不能很好地做到德法兼容,甚至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
以生為本,德育為首,班主任在處理具體的校園盜竊案時都應善于發(fā)揮德育的作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讓不慎失足的同學心里受到強烈觸動,主動糾正自己的錯誤。在具體處理過程中,班主任應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感化,尊重、信任、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用愛心和信任營造一個相對寬松、友善的環(huán)境,促使犯錯誤的學生自我反省,自我糾錯。如上文班級手機失竊案中,班主任基于對同學的了解、信任和保護,沒用“查看錄像”這種類似刑偵的手段來抓獲偷盜者,而是采用曉之以理的方式給了學生一次糾正錯誤的機會,從而讓這名學生幡然醒悟,走上正途。這類處理方式符合管理育德的基本要求,以愛心為基礎,以信任和期待為良藥,以班集體的凝聚力為助力,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時空和方法,讓學生在受到感化的基礎上,主動改正錯誤。整個過程充滿友善的氣氛,班集體同學和老師的寬容、救助行為就如春風一樣,吹去了學生心中的蔭翳,讓學生回到正道上來。
用德育的方法成功解決“盜竊”問題,是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但是以此來解決“盜竊”問題一般需滿足以下條件:師生之間、家校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信賴、相互支持;班上同學沒有偷盜癖好,所竊錢物金額不大;班集體有較強凝聚力。缺少以上任何一個要件,這樣的處理方法都未必會成功,而且會帶來潛在的風險。
首先,如果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出現(xiàn)了偏差,學生并不是初次行竊,而是富有盜竊經(jīng)驗的“慣偷”,或者是有“盜竊癖”的心理疾病患者,正好利用班主任給的時空把手機轉(zhuǎn)移走或者處理掉,那掉手機之責該由誰來承擔呢?
其次,如果失主及其家長對行竊者的耐心和對班主任的信任不夠,那么他就有可能自己采取“偵破”行動。從實踐中真實發(fā)生的個例來看,部分對班主任根本不信任的學生,會自己找?guī)褪帧氨乒彼^的“嫌疑犯”,這就有可能會衍生出更大的麻煩。
其三,如果班集體凝聚力不強,班集體學生對班主任的舉措不認同,就有可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將此事進行直播,那么網(wǎng)絡輿論的介入可能起到負面的助推作用,讓事件的發(fā)展難以掌控。
最后,如果丟失的錢物金額較大,現(xiàn)有的智能手機價格高達5000元以上,那么不管學生是否歸還手機,其行為都已經(jīng)構(gòu)成“盜竊罪”,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的法治精神,就必須受到法律的懲罰,否則就有“師治”代替“法治”的嫌疑。而且這種“寬容救贖行為”有可能會讓學生誤以為違法后果不嚴重,埋下“有法不依”的隱患。
正因為以上這類處理方法要求較高,而且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有相當一部分班主任相信事實勝于雄辯,他們化身刑偵人員,調(diào)看監(jiān)控錄像,鼓勵同學間的舉報,對班級同學進行排查,對有嫌疑的同學進行隔離“審查”,從而做到證據(jù)確鑿、論證充分,讓“罪犯”無處遁形,最后成功“破案”。這樣的處理過程從表面上看無可厚非,班主任自身會有成就感,相當一部分同學甚至家長都會比較認可班主任。但問題就在于過程的非育德性,這樣的破案行為起碼有以下隱形傷害:一是師生關系變得緊張。教書育人的班主任變成了破案人員,平等、互相信賴的師生關系變成警察和嫌疑犯之間的懷疑和被懷疑的關系。二是生生之間相互猜疑。相互檢舉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同學們面臨痛苦的抉擇,一方面是破案的需求和失主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同學間真誠的情感被摻雜進了懷疑的種子,尤其是當一名名無辜的同學被當成嫌疑犯約談時,他們內(nèi)心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具體處理校園失竊案時,班主任們起碼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以生為本、管理育德是面向每一位同學的。在盜竊案發(fā)生時,我們要尊重、理解和保護班集體的每一位學生,所以不能只教育“行竊者”,也要教育“失竊者”和班集體中所有的同學。相當多的教師在這時會設身處地地考慮到“行竊者”的處境,但會忽略“失竊者”和班集體中其他同學的處境,其實一旦發(fā)生失竊現(xiàn)象,所有同學都陷入危機中。對于存在保管手機過錯的“失竊者”來說,不僅有財物損失的問題,還有如何向父母交代的問題及對班集體同學的強烈不信任感,如果失竊的是他特別在乎的財物,他的內(nèi)心幾乎是崩潰的;對于其他同學來說,盡管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但偷竊行為讓他們喪失了安全感,所以對這些同學而言,最大的需求就是趕快破案,讓群體中的“壞分子”暴露在陽光下,讓他們不要再互相猜忌,能夠遠離和防范這個“壞分子”。所以,當我們采取特殊舉措,給“行竊者”一個“回頭”的機會時,一定要先做通同學們的工作,讓大家懂得“友善”和“寬容”的價值和意義,征得大家尤其是“失竊者”及其監(jiān)護人的同意后,再具體實施會比較妥當。
二、管理育德和依法辦事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用道德感化學生的同時,并不需要排斥法律的作用,在依法辦事的同時,也不能忽略道德的魅力。在創(chuàng)造條件給“行竊者”一個“回頭是岸”機會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履行依法辦事的職責,采取如失竊錢物金額較大時應及時報警,及時地保存監(jiān)控錄像等舉措。這樣對于“行竊者”來說是一種有效的威懾,而依法辦事本身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德、法雙重舉措下,如果學生及時歸還手機,教師還是應該要求學生通過某種安全的方式主動承認自己的行為,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犯錯”的深層原因,以提供更有效的幫助;如果學生沒有歸還手機,就由警察主導破案,教師協(xié)助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強化全班同學的法治觀念,吸取經(jīng)驗教訓,另一方面發(fā)揮班集體的凝聚力來幫助感化這名學生,幫他樹立改邪歸正的信心和決心,積極承擔責任,從而能夠重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
三、因材施教,讓專業(yè)的人辦專業(yè)的事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就盜竊而言,采取的具體舉措是和具體細節(jié)結(jié)合起來統(tǒng)籌確定的,所以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方法去解決所有的校園盜竊事件,但德法兼容、因材施教是一個基本的工作原則。班主任并不是一人孤軍奮戰(zhàn),要學會把自己置于一個系統(tǒng)中,讓專業(yè)的人去辦專業(yè)的事。班主任工作的重點不在于“破案”,而在于“援助”。我們要及時給處于危機事件中的學生以援助,讓他們平緩情緒,理性對待此事;我們要及時向?qū)W校的法制校長求助,尤其是失竊金額巨大時,讓司法部門專業(yè)人員介入刑偵,讓學生明白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的真正內(nèi)涵;當發(fā)現(xiàn)學生異常時,向?qū)I(yè)機構(gòu)的專業(yè)人員求助,如發(fā)現(xiàn)學生可能患有“盜竊癖”的心理疾病時,由心理咨詢室老師向家長解釋將更為專業(yè),更能讓家長信服。當然,善借外力其目的不是推卸責任,而是以班主任老師為一個支點,聯(lián)系起多方力量,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專業(yè)技能形成合力,從而更專業(yè)地處理此事。
總之,犯錯誤是學生的權利,也是學生成長的方式,但是有些錯誤一旦犯下則會影響到學生一生,所以對于“偷竊”這類嚴重不良行為甚至是涉嫌違法犯罪的行為,班主任應該通過專題教育防患于未然,用法治教育來鑄就學生行為的底線,用道德感化催生學生形成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讓學生在道德法律的雙重呵護下健康成長,這才是班主任工作更為重要的職責。
(作者單位:南京職教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