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近代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關系研究述評

2016-03-15 23:17龐廣儀
河池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述評鄉(xiāng)村互動

龐廣儀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工商管理系,廣西 南寧 530007)

?

中國近代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關系研究述評

龐廣儀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工商管理系,廣西南寧530007)

[摘要]國內外學者對“中國近代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關系”的思索已持續(xù)百年。馬克思指出西方“沖擊力”借助口岸滲透至農村,“費正清模式”和“現代化”理論強調口岸以工業(yè)化和市場化為“動力機制”對農村進行輻射,“施堅雅模式”從微觀角度入手對中國自身因素展開研究。1930年代千家駒、薛暮橋和費孝通等學者將歷史研究和實地考察結合起來對其展開思考;1950-1970年代的史料中的多角度展示了口岸輻射對鄉(xiāng)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學者們秉承重視實證、“以小窺大”的方法精神,借鑒國外理論模式,在史料發(fā)掘、拓展研究深度和廣度以及理論體系構建的“本土化”等方面取得進展。繼續(xù)發(fā)掘“本土元素”推進理論框架構建,應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對歷史時段、研究地域和學科領域深入拓展,全面展示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演進過程,揭示其經驗教訓,將是日后相關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中國近代;通商口岸;鄉(xiāng)村;互動;述評

“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關系”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的各個方面,這一課題的研究對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國外思想家和學者對該課題進行了持續(xù)百年的探索,茲將相關學術史梳理如下:

一、國外相關的學術史梳理

西方學者對中國近代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關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馬克思對華研究的系列論著,他高度強調了口岸城市強勁的“沖擊力”:中國的口岸開放將使養(yǎng)活中國億萬人口的舊體系完全摧毀,成百萬的農村過剩人口將被從土地上趕走,充當苦力奔向開放口岸和歐、美、澳[1]285。1913年美國學者馬士(H·B·Morse)所著的《中朝制度》對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等中國口岸城市對農村的經濟“沖擊”開展了系統性的探討[2]。

“費正清模式”使近代中國口岸和農村互動關系研究理論逐漸系統化。從1930年代開始,以美國學者費正清(Fairbank,JohnKing)為代表,擁有費里德里奇、愛德華·梅森和塔爾科特·帕森斯等國際和區(qū)域研究專家加盟的研究團隊提出了著名的“費正清模式”,該模式的指導思想是“西方中心論”,西方與中國是“沖擊——回應”關系,而西方沖擊力是通過口岸城市滲透到農村地區(qū),并進而影響區(qū)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遷[3]。在費正清主編的系列經典著作中所闡述的“沖擊—回應”關系涉及到一個“動力機制”問題:由于西方國家城市對鄉(xiāng)村地區(qū)的輻射是依靠工業(yè)化為動力機制,作為“世界中心”的西方向亞洲、非洲和拉美等地進行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沖擊也是建立在工業(yè)化和市場化基礎上的;在中國,通商口岸因為接受西方的沖擊而逐漸開啟了工業(yè)化和市場化的道路,并以此為動力機制而對區(qū)域農村進行強勁輻射[4]?!百M正清模式”深遠地影響了國內外學術界對于近代中國口岸與鄉(xiāng)村發(fā)展演進關系的研究。其備受爭議之處是:“西方中心論”的指導思想沒有充分考慮到中國特殊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文化背景。

1950年代之后,“現代化”的研究理論框架逐漸引入到近代中國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關系的研究?!艾F代化”涵蓋了經濟工業(yè)化和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整合化、文化大眾化和科學化等各方面內容[5],其與“費正清模式”模式相似之處在于:以西方世界的價值觀闡述了“現代化”涵義,并強調了“現代化”是以經濟上的工業(yè)化和市場化為動力機制,其他社會方面的變遷建立在這一動力基礎上[6]。因此,很多學者認為“現代化模式”是“西方中心論”的另一種表述。近代中國口岸城市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一方面承接西方“現代化”因素,一方面又將這些因素傳播到鄉(xiāng)村地區(qū),促進鄉(xiāng)村社會文化的變遷。美國學者馬若孟的《中國農民經濟》、吉爾伯特.羅茲曼的《中國的現代化》和卡蒂爾的《中國南部沿海的商業(yè)城市寧波、福州和廈門》在涉及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的闡述上基本上秉承了“現代化”的研究視角。

進入1960年代之后,“施堅雅模式”成為研究中國城鄉(xiāng)關系新里程碑,強調以市場關系為紐帶考察城鄉(xiāng)互動,指出口岸與鄉(xiāng)村之間的市場關系,既有外來因素沖擊的影響,更是“本土”“內在”的因素發(fā)展演變的結果?!笆﹫匝拍J健奔畜w現在《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1964-1965)、《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1977)和《中國歷史的結構》(1984)等經典著作上?!笆﹫匝拍J健碧攸c之一強調是“中國中心”論,指出因為中國歷史與現實的復雜性,城鄉(xiāng)諸多變遷并不能全以西方世界的沖擊來解釋,只有進入各地區(qū)各時段的具體情境中才能得出全面的結論;特點之二是融合多種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設計了“核心——邊緣環(huán)帶”和“城鄉(xiāng)連續(xù)體”的理論和數據分析框架,并重點以四川省城鄉(xiāng)互動為研究切入點,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集市體系”和“區(qū)域體系理論”等系統性的理論[7]。當然,“施堅雅模式”的缺陷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該模式是在考察平原地區(qū)個案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但在考察山區(qū)或者河流密布的地區(qū),其研究效果就會受到很大限制。

繼施堅雅之后,更多國外學者從分析中國本土因素的發(fā)展演變入手探討口岸與鄉(xiāng)村的互動。日本學者森正夫的《江南三角洲市鎮(zhèn)研究》系統性考察了江南地區(qū)農村傳統市鎮(zhèn)的傳承與演進[8];莫里斯·弗里德曼從人類學角度研究了閩粵農村宗族社會在保持著穩(wěn)定和持續(xù)性,并伴隨著口岸的開放向城市和南洋一帶發(fā)展;杜贊奇則將研究領域拓寬到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9];日本學者濱下武志的《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更是強調了由中國主導、在亞洲傳承千年的貿易因素在口岸開放之后還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城鄉(xiāng)之間、鄉(xiāng)村社會與海外之間的互動[10]。

“費正清模式”“現代化模式”和“施堅雅模式”等理論框架基本奠定了西方學術界對于近代中國口岸城市和農村互動的研究理論基礎,其精髓至今得到西方和中國領域研究的吸收和借鑒。同時,從“西方中心論”到重視中國本土實際,從“單一動力因素”考察到“多種動力因素”綜合考察,從“宏觀層面”切入到“微觀層面”切入的研究趨勢,也展示了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研究真實化、全面化和細微化的研究趨勢。

二、改革開放前國內相關學術史梳理

很多學者認為: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學者對于該領域的研究,無論在具體層面探討還是在理論模式的建構都遠遠遜色于西方學者。對此筆者不敢茍同。誠然,由于治學傳統的影響,西方學者擅長于從史料和實證中提煉理論模式,但中國學者秉承著“經世致用”的指導思想,對于具體層面史料的發(fā)掘和實證的探討更為詳盡。

從20世紀初年起,我國學者開始將歷史研究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研究口岸城市的經濟文化輻射影響對鄉(xiāng)村手工業(yè)、礦業(yè)、商業(yè)以及租佃、雇傭、民變等等方面的影響,以探索解決當時中國緊迫社會問題的可行之策,其中經濟學家千家駒、薛暮橋和社會學家費孝通的成果堪稱當世之經典。千家駒主編的《廣西省經濟概況》《中國農村經濟論文集》和薛暮橋主編的《廣西農村經濟狀況調查報告》從實證角度探討了口岸城市對于之后農民生產生活等方面的輻射影響,真實地展示中國小農經濟在開埠大環(huán)境下所體現的強大適應性。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是人類學、社會學的經典論著,該著作以獨特的視角展示開埠后之后農民生產生活等方面的變遷,揭示了中國農村社會的諸多傳統根本性的文化現象并不會在開埠后的環(huán)境中瓦解和消逝,而是借助新的環(huán)境的獲得了發(fā)展機遇[11];沿著這一思路,費先生在1940年代寫成的《鄉(xiāng)土中國》指出支配中國農村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同樣具備強大的適應能力,這一結構稱為“差序格局”:是人倫關系的逐步擴大,即以個人為中心而一倫一倫地‘推’出去的”[12]。該理論構架對國內外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影響深遠。

千家駒、薛暮橋和費孝通“以小窺大”的研究視角和重視實證調研的方法在經濟與社會研究領域實現了突破。以“施堅雅模式”來研究“口岸開放與社會變遷”而著稱海內外的四川大學揚天宏教授認為:相對于國外同時期的成果,費孝通先生秉承以點滴見宏觀,以實證調研獲取原始資料的治學方法,對近代中國近代社會的剖析更為細致、深入。

從20世紀50-70年代,國內學術界根據馬列主義構建了中國近代史研究框架,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的關系被界定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重要表征。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研究的系列成果大多涵蓋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社會互動關系的內容,并以其為切入點揭示和探討帝國主義和買辦勢力借助口岸城市向中國廣大農村農村地區(qū)進行經濟與文化滲透。在此期間,學者們整理出版了一系列彌足珍貴的檔案資料。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涵蓋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中法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專題,系列著作之一的《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的參編者中不乏解放前供職于海關和外國洋行的人員,所以資料能較好地反映外資勢力借助口岸城市對農村進行經濟滲透的方式和路徑[13]。嚴中平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涵蓋工業(yè)、手工業(yè)、農業(yè)、外貿、鐵路、公債、外債等方面內容,其中的部分章節(jié)以專題史料素材的形式展示了開埠后區(qū)域農村社會的變遷[14]。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委會成員彭澤益的《中國近代手工業(yè)資料》以很大篇幅描述了開埠后農村手工業(yè)在遭受沖擊后利用自身優(yōu)勢“絕地再生”,其產品不斷在口岸城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擴大銷售市場,更正了國內外學術界一度盛行的“開埠后中國手工業(yè)日趨沒落”的論斷[15];改革開放后,學術界越來越重視發(fā)掘中國內在“動力因素”對開埠后城鄉(xiāng)互動關系的維持與推動作用,彭澤益等人的資料搜集工作為后人的研究做出了良好的鋪墊。李文治的《中國近代農業(yè)史資料(1840-1911)》和章有義主編的《中國農業(yè)史資料(1912-1927)》《中國農業(yè)史資料(1927-1937)》揭示開埠后中國農村的鴉片種植和銷售逐漸“反客為主”,在國內市場中逐漸代替舶來鴉片,造成了部分省區(qū)經濟對“毒品”的深度依賴,反應了開埠后負面影響與正面影響共生的客觀事實[16]。

由于所處時代的影響,這些資料難免帶有“左”的意識形態(tài)烙印,但為客觀展示口岸與農村互動關系提供了史料支撐。至今國內外相關研究都從這些檔案資料中獲取史料支撐。

三、改革開放后國內學術史梳理

1978年之后,我國改革開放由點到面、全方位展開。為了給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借鑒和智力支持,越來越多學者對與現實關系最密切的近代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經濟、社會和文化演進關系展開研究。隨著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史料的不斷發(fā)掘,學者們在秉承我國史學前輩重視實證、“以小窺大”的方法精神的基礎上,廣泛借鑒國外研究理念,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進展:

第一,相關史料進一步發(fā)掘

資料發(fā)掘的深度廣度有突破,資料所展示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也更為客觀清晰。如聶寶璋主編的《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按“帝國主義國家”在華輪船航運業(yè)、民族資本輪船航運業(yè)和輪船招商局三大部分劃分,揭示航運業(yè)的發(fā)展對沿海沿江地區(qū)城鄉(xiāng)聯系的推動作用[17];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合編的《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內容涉及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西藏、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區(qū)的通商口岸多達60余個[18],脈絡清晰地展示了通商口岸對鄉(xiāng)村地區(qū)的經費輻射影響。

第二,研究成果逐漸規(guī)?;?、系統化。

學者們選取沿海沿江開放口岸,尤其是較為典型的上海、天津、廣州、武漢、廈門和重慶等中心口岸為切入點展開探討,具備學術深度的著述不斷涌現,比較典型的著作有:隗瀛濤主編的《近代長江上游城鄉(xiāng)關系研究》(2003),張仲禮主編的《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1996)、《長江沿江城市與中國近代化》(2002),顧朝林的《中國城鎮(zhèn)體系——歷史·現狀展望》(1996),楊天宏的《口岸開放與社會變革——近代中國自開商埠研究》(2002)、戴鞍鋼的《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系的歷史考察(1843——1913)》(1998)和《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2005)以及費馳的《清代東北商埠研究》(2012)等;具有代表性的論文有:樊衛(wèi)國的《近代中國口岸中心市場與統一市場》(2001)、鄭忠試的《論近代長江下游城市經濟功能結構的變遷》(2002)、陳煒的《近代中國城鄉(xiāng)關系的二重性—對立與統一》(2008)等。

此外,城市史研究著作中對口岸與鄉(xiāng)村的互動演進關系的研究也多有著墨,如隗瀛濤的《近代重慶城市史研究》(1991)、《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1998)、張仲禮主編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2008)、皮明庥的《近代武漢城市史研究》(1990)、羅澎偉的《近代天津城市史研究》(1990)、何一民的《中國城市史綱》(1994)、戴均良的《中國城市發(fā)展史》(1992)和傅崇蘭的《中國城市發(fā)展史》(2009)等,都將口岸與鄉(xiāng)村經濟與文化演進作為勾畫近代中國城市發(fā)展的重要脈絡。

同時,研究視角的不斷拓寬使該領域的研究更具系統性。如池子華的《農民“離村”的社會經濟效應——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背景》等“近代流民研究”系列著述論述了口岸城市對農民離村的客觀刺激作用[19]。彭南生從1999年至2012年發(fā)表的“中國近代農村手工業(yè)史”系列論著關注口岸城市對鄉(xiāng)村手工業(yè)的輻射影響。張仲禮的著作除了展示城市對鄉(xiāng)村經濟輻射影響之外,也對通商開埠所導致的區(qū)域民風擅變、鄉(xiāng)村對商埠的移民導致長江沿線和東南沿海城市人口變遷等問題進行了探討[20]。陳煒的《近代廣西城鎮(zhèn)商業(yè)網絡與民族經濟開發(fā)》以城鄉(xiāng)經濟互動演進為紐帶,滲透到邊疆民族交往的領域[21]。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設的開展,廣西、云南等西南省份近代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的研究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如龐廣儀的《開埠對廣西農村地區(qū)民生變遷的影響》[22]和《口岸開放后桂籍“南僑”群體的形成及其社會影響》等論文都著眼于西南省區(qū)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的研究[23]。

第三,切合中國實際和區(qū)域實際的理論體系逐步構建

改革開放之后,學者們將理論引進和研究工作實際進行有機結合,探索理論體系“本土化”的路徑。比較典型的有樊衛(wèi)國以上海為研究切入點,探討口岸開放之后“城鄉(xiāng)二元市場”的理論框架[24];楊天宏的系列著述對“施堅雅模式”進行了修正,并以“自開商埠”為切入點,探討了中國本土元素對新環(huán)境的不斷調適[25];戴鞍鋼領銜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團隊將“施堅雅模式”等國外理論框架和中國歷史實際有機結合,逐漸形成了“港口—腹地”的理論模式,并以上海為中心考察點,探討通商口岸對腹地經濟格局、市場網絡、城鎮(zhèn)體系等方面帶來的嬗變[26]。

第四,“經世致用”的傳統得到發(fā)揚

“口岸城市與鄉(xiāng)村經濟與文化的演進”研究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加入WTO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提供了寶貴智力支持?!捌呶濉逼陂g,上海、天津、武漢、重慶等沿海沿江城市的近代發(fā)展史被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研究項目;“八五”期間,“近代區(qū)域城市及不同類型城市的比較研究”被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作為近代口岸城市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口岸城市與鄉(xiāng)村經濟與文化的演進”得到了廣大社科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從1994年到2000年,“中國近現代城市發(fā)展與社會變遷”被列為國家哲社規(guī)劃重點研究項目,“近代中國自開商埠史”“近代長江上游城鄉(xiāng)關系研究”被列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該領域的項目立項構建了相對獨立的研究體系。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的建立和內陸沿邊城市開放力度的加大,又有“歷史時期邊疆地區(qū)城市發(fā)展與社會變遷研究”列入2015年國家哲社規(guī)劃項目;同時,對城鄉(xiāng)經濟與文化演進的研究深度、歷史溯源和展望更為重視,這在2016年國家哲社規(guī)劃項目“明清與民國時期我國城鎮(zhèn)發(fā)展與區(qū)域經濟、文化演進關系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fā)展與社會變遷研究”的選題設置上得到反映。

四、研究局限分析和趨勢展望

國內外學者在占有豐富資料基礎上,以不同視角審視了口岸城市與鄉(xiāng)村的互動演進關系,撰寫了大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的論著,但在理論框架構建、研究方法運用和研究深度發(fā)掘上都存在著一些局限與不足,而這也是日后研究工作有待深化之處。

第一,理論框架建構的“本土化”力度有待加強

口岸開放之后,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在不斷調適中傳承,彰顯著強勁的生命力。但國內學術界研究近代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演進關系所采用的主要理論框架仍然出自西方思想家和漢學家之手,盡管學者們根據國情不斷地修正、補充西方學者的理論框架,但相關探索還須進一步加強,而重要突破口之一就是對中國“本土元素”的溯源與變遷進行更深層次地探討。如廈門大學戴一峰教授在論述中國農民向沿江沿海和海外移民的歷史時,指出血緣、地緣等傳統元素一直是維系中國移民的紐帶,這些紐帶有力地促使他們在近代之前建立了龐大的環(huán)中國海貿易網絡,這一網絡一直延續(xù)到近代之后[27]。戴教授的觀點盡管修正了傳統觀點,但還沒有就此構建起自成體系的理論框架。除了血緣、地緣之外,很多中國傳統因素既是推動近代之后近代商埠開放的重要動力,也是商埠開放后城鄉(xiāng)經濟文化互動得以強化的內在因素,這些都可以進一步發(fā)掘以促進“本土化”理論框架的構建。

第二,研究方法有待豐富。

首先,研究的“先驗論”傾向明顯。鑒于國外學術理論框架的構建上明顯領先的事實,國內學者往往“公式化”“機械化”地套用國外理論作為先驗假設,然后再收集史料進行填充式證明。如很多學者套用“現代化”理論框架來研究近代諸多歷史問題,雖然展示了該理論框架需要進一步修正之處,但對于研究的歷史對象的真實性、多面性和復雜性的展示是相當欠缺的。

其次,數量統計分析運用相對欠缺,影響了研究結論的可靠性。一方面是受我國史料記載的傳統制約,如地方志里較少地采用準確數據記載,更多地采用“十之八九”“難以計數”“遍及鄉(xiāng)里”等概述性語言;另一方面是受研究習慣制約,很多史學工作者偏重于根據史料描述進行定性分析,對于經濟學中常用的數學方法運用并不是很嫻熟。

第三,研究力度有待深化。

首先,研究對象的“歷史時段”拓展不夠。誠然,近代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演進的研究應該集中于晚清民國史這一時間段。近代口岸與鄉(xiāng)村的互動演進,既與中國傳統社會淵源深厚,也為今天和以后留下諸多歷史文化遺產,故亟需進行整體性和連續(xù)性研究。

其次,“研究地域”局限性較大。由于華北沿海和東南沿海開放口岸與區(qū)域農村的互動演進過程較具代表性,相關史料豐富,所以也成為學者們集中研究之處,而對于西南、西北內陸和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相關領域研究成果則顯得相對薄弱,這就使當前研究成果的結論有“以偏概全”的缺陷。

再次,“學科領域”拓展不夠。學者們更多的是從經濟主體探討對于口岸與鄉(xiāng)村的互動演進關系,而對于社會、文化等其他角度的探索則相對薄弱。

綜上所述,未來學術界可以從以下方面推進“中國近代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的研究:繼續(xù)發(fā)掘“本土元素”,推進研究理論框架的“中國化”進程;多學科研究方法交叉應用,更真實、準確地展示歷史發(fā)展軌跡和趨向;對研究對象的歷史時段、研究地域、學科領域進行深入拓展,全面展示其演進過程。尤其是當前“一帶一路”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研究近代歷史上“一帶一路”沿線省區(qū)通商口岸與鄉(xiāng)村互動關系,發(fā)掘和提煉歷史經驗以為今鑒,成為了廣大史學工作者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H.B.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M].Revised Edition,Kellyand Wash, 1imited,1913.

[3]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遷[M].張沛,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4]費正清,賴肖爾.劍橋中國晚清史[M].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5]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陶驊,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6]西里爾.愛德華.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史的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施堅雅.中國農村的集市貿易和社會結構[M].史建云,徐秀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8]森正夫.江南三角洲市鎮(zhèn)研究[M].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2.

[9]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M].劉曉春,譯,王銘銘,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M].朱蔭貴,歐陽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11]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三聯書店,1985.

[13]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委會.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4]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G].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15]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yè)資料[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李文治,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yè)史資料[M].北京:三聯書店,1957.

[17]聶寶璋,朱蔭貴.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8]中國海關總署辦公廳.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舊海關史料(1859-1948)[G].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19]池子華.農民“離村”的社會經濟效應——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背景[J].中國農史,2002,21(4):62-70.

[20]張仲禮.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1]陳煒.近代廣西城鎮(zhèn)商業(yè)網絡與民族經濟開發(fā)[M].成都:巴蜀書社,2008.

[22]厐廣儀.開埠對廣西農村地區(qū)民生變遷的影響[J].廣西民族研究,2015(6):121-128.

[23]厐廣儀.口岸開放后桂籍“南僑”群體的形成及其社會影響[J].五邑大學學報,2016,18(1):16-20.

[24]樊衛(wèi)國.近代中國口岸中心市場與統一市場[J].社會科學,2001(10):76-80.

[25]楊天宏.口岸開放與社會變革——近代中國自開商埠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6]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M].濟南:齊魯書社,2005.

[27]戴一峰.中國海商與環(huán)中國海的貿易網絡——兼論亞洲歷史的重建[J].東南學術,1997(4):24-29.

[責任編輯韋楊波]

[中圖分類號]F7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021(2016)03-0100-06

[作者簡介]龐廣儀(1977-),男,廣西欽州人,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2015年度規(guī)劃項目“近代西江口岸城市對農村地區(qū)輻射影響研究”(15FZS002)。

收稿日期2016-03-30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Trading Ports and Rural Areas in Modern China

PANG Guang-y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xi Cadres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thought abou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rading ports and rural areas” for a hundred years. Max pointed out that the west “influence” was permeated by ports to rural areas; “John King Fairbank pattern” and “modernized theory” emphasized that ports carried out radiation on rural areas with “dyna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ketplace, “G. William Skinner pattern” started with microcosmic angle to research the self-factors of China . In 1930s,Chinese scholars,such as Qian Jia Ju, Xue Mu Qiao and Fei Xiao Tong,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union of history studies with field survey. From 1950s to 1970s,historical material showed ports’ effect on country economy , society and culture from many angle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scholars inherited the method of “taking demonstration seriously” “recognizing the whole through observation of parts”,draw lessons from abroad theories, and got enormous progress on the aspects of unearthing historical material, broadening the depth and width of research, and localization of structuring theory system. In the future, scholars should unearth “the local territory elements” to structure theory system, deepen researches in the aspects of history interval, region, discipline with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s, fully show the revolution progres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rading port and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Key words]Modern China; trading ports; rural areas; interactions; review

猜你喜歡
述評鄉(xiāng)村互動
現代朱子哲學研究述評
國內三十年語碼轉換研究述評
淺析當前鄉(xiāng)村財務管理模式的
小學生好奇心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潛在聯系
詩歌里的低訴,蒼涼中的守望
話劇《鄉(xiāng)村》
國內科技投入研究現狀簡評
淺談粉絲經濟與網絡造星的互動關系
基于快樂教學的投擲課教學研究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沐川县| 凭祥市| 凌云县| 平乐县| 东乡族自治县| 五华县| 江华| 长丰县| 江津市| 临高县| 义乌市| 无极县| 德格县| 呼和浩特市| 子洲县| 湾仔区| 紫阳县| 九寨沟县| 紫金县| 江西省| 乌拉特前旗| 江阴市| 荆州市| 芜湖市| 清原| 金溪县| 响水县| 弥渡县| 东宁县| 墨竹工卡县| 连平县| 平安县| 北宁市| 项城市| 荥经县| 庄浪县| 阿巴嘎旗| 灵宝市| 江陵县| 固镇县|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