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止境
(湖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
漢語學習者“聽電話”表達方式的偏誤分析
吳止境
(湖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黃石435002)
〔摘要〕由于文化差異等因素,二語習得中學習者通常會出現用詞偏誤。Corder的偏誤分析理論(Error Analysis)指出,分析偏誤涉及語言學領域(linguistic type)和認知心理語言學領域(psycholinguistic type)。本文從日常用語觸發(fā),采用偏誤分析理論從字義、心理、文化背景等角度探討外語學習者為何會在中文學習中無法辨別“接電話/聽電話/Answer the phone”。
〔關鍵詞〕二語習得;接聽電話;偏誤分析
一、引言
魯健驥(1992)認為,學習外語的人在使用外語進行交際時,從整體上說,他所使用的形式與所學外語的標準形式之間總有一定的差距,這表現在語言的各個層面上-正字法的、語音的、語法的、詞匯的、篇章的、語用的。我們把這種差距叫做“偏誤”?!捌`”與通常所說的“錯誤”有所不同。錯誤是偶發(fā)的、無規(guī)律的,例如口誤。人們說自己的母語的時候,也會發(fā)生錯誤。而偏誤則是學習外語的人才會有的,是多發(fā)的、有規(guī)律的。學習外語的人只有經過反復糾正偏誤,他所使用的外語才能逐步接近該語言的標準形式。所謂偏誤分析,就是發(fā)現外語學習者發(fā)生偏誤的規(guī)律的過程,這包括偏誤是怎樣產生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會發(fā)生什么樣的偏誤,等等。偏誤分析的意義在于能夠使外語教學更為有效、更為有針對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 很早就開始注意了外國人學漢語的難點和典型錯誤 (即本文所說的“偏誤”)。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起便有人開始有目的地搜集外國留學生的病句,并作了一定的歸納與分析。期間代表作包括《教非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周祖謨,1953);《教外國留學生漢語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鄧懿,1965)。此外《語言教學與研究》上發(fā)表的從 1974 年到 1979 年寫成的論文和文章24篇(參見《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概要》(呂必松, 1990)),其中偶有涉及語法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等問題。
現在,偏誤研究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可以說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教學內容的編排、項目難度等級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考量,都離不開偏誤分析。文本使用的語料主要來源于任長慧《漢語教學中的偏誤分析》中附錄部分,她將偏誤類型總結成三大類(1:Word Order詞序,2:Misuse of Vocabulary濫用詞匯,3:Misapplication of Word Function濫用詞語功能),其中的第一類下又細分為1-A Improper Placement of Time and Place Words, 1-B Word Order——Modification Structure,1-C Word Order——Topic-Comment Relations和1-D Word Order-Miscellaneous。在眾多過往已描述偏誤語料中,其中“接/聽電話”這個偏誤并未被發(fā)現,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是一個常見的Word Order-Miscellaneous偏誤語料 。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接/聽電話”教學基本情況介紹
在中國人的習慣中,有人打電話給自己,自己準備與對方通話,通常會說“我接電話”,而外國學生在學習中一般會說“我聽電話”。以往學者論文中涉及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的成果頗豐,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常見錯誤原因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但大部分學者都是從遷移理論來探討對外漢語教學中常見的偏誤原因,少有直接從二語習得源頭來探討錯誤原因的,而本文嘗試用Corder提出的偏誤分析理論分析外國人學習漢語常見的“接/聽電話”這個表達錯誤。
Erroneous:a.媽媽叫你來聽電話。
b.Mama jiao ni lai ting dianhua.
c.Mom call you come to listen to the phone.
d.Mom call you come to answer the phone.
Correct: e.媽媽叫你來接電話。
f.Mama jiao ni lai jie dianhua.
g.Mom call you answer the phone.
2.1與聽字義辨析
2.1.1 “接”及“接電話”
“接電話”這個字組雖然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字組,但“接”字古已有之,而且意思頗多。
“説文”:“接,交也。從手,妾聲。”
“接”本義為娶妻之后納妾。妾,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接,篆文 (手,招納) (妾),表示納妾。隸書 將篆文的“手” 簡寫成 ,失去五指形象;將篆文的“辛” 寫成“立” ,將篆文的“女” 寫成 ,人形消失。在現代漢語中中,“接”字已經失去了納妾的意思。
再來談談現代漢語中“接”的意思?,F代漢字中,“接”仍舊從“手”部,沒有變化。其主要意思有:
接 jie 1:①靠近;接觸:鄰~/~近/交頭~耳。
②【動】連接;使連接: ~電線/~紗頭/這一句跟上一句~不上。
③【動】托住;承受: ~球/書掉下來了,趕快用手~住。
④【動】接受: ~見/~待/~電話/~到來信。
⑤【動】迎接:到車站~人。
⑥【動】接替: ~任/誰~你的班?。
⑦ (jie 1) 【名】姓。
“接電話”是現代中國人常用語之一,應用十分廣泛,隨手摘抄幾例:
(1)家長接電話“小孩上課受傷送醫(yī)院手術”騙局別上當。(網易新聞 2015年5月14日)
(2)電話響時,馮市長正好去了衛(wèi)生間,黃一平照例代接。(《中國式秘書》 2010年1月)
(3)接到“北京警方”的電話,稱自己涉嫌洗黑錢,男子準備將28萬元轉給對方以配合調查。(《楚天都市報》 2015年05月18日)
(4)莫言證實:提前20分鐘接到電話得知獲獎消息。(新華網 2012年10月12日)
(5)忙起來的時候,一手扶方向盤,一手接電話。(《小姐,你早》1999年8月)
由此看來,“接電話”無論在何種語境中,意義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指有人打電話,另外的人接聽叫做接電話。然而通過調查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過程,發(fā)現外國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分辨“接”和“聽”的區(qū)別,說到“接電話”時通常會說“聽電話”,而且屢次糾正也不能理解。
2.1.2 “ 聽”及“聽電話”
“聽”本義是因高興而張大嘴巴,見于《說文解字》:“笑皃。從口,斤聲”,念作yǐn。斤,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欣”的省略,表示開心。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聽”解釋為“笑兒也。司馬相如賦。亡是公聽然而笑”。
聽,篆文 (口,張嘴) (斤“欣”的省略,開心),表示張大嘴巴笑。我們現在常見的“ tīng”讀音來自于“變讀”,明朝崇禎年間的《正字通》首次錄入:“聽,俗借爲聽字省文?!边@是最早的以“聽”假“聽”的記載。
聽,甲骨文 (耳朵) (多嘴),像一只耳朵 介于許多嘴巴 之間,表示傾聽眾人發(fā)言。有的甲骨文 簡化為一口一耳。本義是豎起耳朵聆聽別人說話。金文 承續(xù)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在一口一耳 的基礎上“十口” 、加“壬” (“土”是“壬”的誤寫),表示在遠古時代,聽,是人類明察、判別、選擇的重要能力。篆文 省略“口” ,加“德” ,強調傾聽是重要的品質。 “聽”合并“聽”之后,“聽”不讀它原有讀音 yǐn ,而轉讀被合并字“聽”的讀音 tīng 。
聽 (聽、聽)在現代漢語中有所變化,現代漢語“聽”從“口”部。古代從“耳”部。意思如下:
(一)①【動】用耳朵接受聲音:~音樂/耳朵聾了~不見/你的話我已經~ 清楚了。
②【動】聽從(勸告) ;接受(意見) : 言~計從/我勸他,他不~。
③【動】(舊讀 ting4)聽憑;任憑: ~任/~便/~其自然。
④治理;判斷: ~政/~訟。
(二)【名】(ting1)用鍍錫或鍍鋅的薄鐵皮做成的裝食品、飲料、香煙等的筒子或罐子: ~裝/一~香煙/三~咖啡。 (英tin)
在現代漢語中,并無“聽電話”單獨使用的場合,常見與“接”相搭配,做“接聽電話”使用,如“接聽電話每天別超3小時”,或者在“聽電話”后面加一個聽的對象,組成“聽電話X”,“X”是電話相關內容,如“針對騙子聽電話按鍵音破解密碼進行詐騙”。
2.1.3 “ answer”及“answer the phone”
Answer在英語中意思比較多,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的解釋如下:
(1)something that you say, write or do to react to a question or situatione.g. rang the bell, but there was no answer.
(2)something that you write or say in reply to a question in a test, an exam, an exercise, etc; the correct reply to a question in a test, etc. e.g. Write your answers on the sheet provided.
(3) a solution to a probleme.g. There is no easy answer.
(4) a person or thing from one place that may be thought to be as good as a famous person or thing from another placee.g. The new theme park will be Britain's answer to Disneyland.
由此可見,answer包含“reply”和“write”兩層意思,也就是說可翻譯成“答復”,所以“接電話”和“answer the phone”都含有接到電話并回復的意思,而“聽”在漢語中則只含有聆聽的意思,是否回復并不清楚,如“他聽到電話鈴響了”,只代表他聽到了電話鈴聲而不表示他是這個電話的接聽人。
在西方學習者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一方面易從直觀字形上去理解漢字, “聽”字含有“口”字部,“口”通常來說是外語學習者學漢語初期常見的幾個漢字之一,他們印象一般比較深。而“口”又跟說話有關,因此他們極容易對這個字產生歧義理解,認為“聽電話”更符合實際。另一方面,西方人更重視電話的實際內容,所以相比起中國人對“接電話”這個形式的重視,他們對電話里聽到的內容更為感興趣,這又使他們再度忽略“接”的社會文化意義。
與文中提到的例子有相同偏誤之處的還有一些,如:
Erroneous:a.從中國送郵件到美國郵資很貴。
b.Cong Zhongguo song youjian dao Meiguo youzi hengui.
c.From China giving mails to the US is very expensive.
d.It is very expensive to mail things from China to the US.
Correct: e.從中國寄郵件到美國郵資很貴。
f.Cong Zhongguo ji youjian dao Meiguo youzi hengui.
g.From China mailing things to the US (is) very expensive.
這里的“寄”、“送”跟“接”、“聽”一樣,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連在一起使用,組成“寄送”這一新的字組,并且語義也存在相近之處,所以也容易被混淆使用。
2.2 “接”與“聽”認知心理文化背景辨析
從認知語言學意向圖示理論角度分析,中國人所說的“接電話”重點在于“接”這個意向,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凡事要講禮,所以打電話注重“接”這個動作,體現了接電話者對打電話者的尊重,聽到電話鈴能夠及時禮貌地接聽并且回復。至于電話里講了什么內容并不是被特別重視的。“聽電話”側重于“聽”,可以是自己聽到別人電話鈴響了,也可以是自己接聽了別人打來的電話,但是聽電話人是否與打電話人有所交流在這個字組中并無體現,也體現不出禮貌的含義,如“他默默聽著老婆的訓斥電話一聲不吭”,或者“他聽到鄰座電話鈴響個不停,覺得內心十分煩躁”,這都是說明“聽電話”人可以不答理打電話人的說話內容,互動性既差又不禮貌。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來有往,以禮待人的教育明顯不符,所以“聽電話”在心理上就不被中國人所接受,在使用中也不會被提及。西方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使用的answer the phone中,這個“answer”重要的是后面所講的內容,因為西方文化里一般比較重視實際,沒有中國人這么多繁文縟節(jié),如There is no easy answer.這句話里的“answer”在這里對應的一定是有所實指,不論是考試或者別的什么事情。
這點在任長慧(2001)的書《漢語教學中的偏誤分析》中也有提及相關例子,如中國人寫地址一般按照:國家,省份、城市、街道來排序,最后才寫人名,但是在西方寫地址卻完全是相反的順序,一般將收件人姓名寫在最前。簡單的一件小事就明顯看出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國人從古至今信奉的都是大我中有小我,提倡人人保家衛(wèi)國奉獻社會,這樣才有個人的發(fā)展,所以說“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我”,而西方從文藝復興時期就將人看做中心,認為個人是世界的中心,如西方早期神話里的英雄人物都是個人挽救民族,現代好萊塢大片里的超人,007也都是典型的個人英雄挽救世界,這些都體現了西方文化的人本主義思想。
三、小結
漢語動詞作為漢語一個重要詞類,一直是漢語本體研究學界關注的重點。但目前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因為中文動詞自身數量多,使用范圍廣,且與英文的動詞字義用法都存在很大差別,無法一一對應,因此對動詞的偏誤分析仍值得挖掘。本文從日常用語觸發(fā),比較了漢英“接”與“聽”的字義異同,并在此基礎上,從“接”、“聽”的字義本體研究、與英文“answer”進行對比研究、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大背景下入手,運用對比分析法和描寫分析法等多種研究方法,結合對比分析理論、偏誤分析理論、中介語理論以及認知理論等的相關知識,對“聽電話”偏誤研究可以得出的結論如下:
一、動詞在漢語詞匯教學中地位重要,貫穿于漢語學習始終,是大綱詞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二、對外漢語教學偏誤類型主要有三大類,包括1:Word Order詞序,2:Misuse of Vocabulary濫用詞匯,3:Misapplication of Word Function濫用詞語功能),其中的第一類下又細分為1-A Improper Placement of Time and Place Words, 1-B Word Order——Modification Structure,1-C Word Order——Topic-Comment Relations和1-D Word Order-Miscellaneous,其中偏誤最多的小類是Word Order-Miscellaneous, 文本所研究的“聽電話”偏誤就屬于這一小類,我們對其偏誤產生過程和特點進行了詳細分析,微觀細致地解析了偏誤產生原因,希望能對教學有所幫助。
三、分析歸納出英語為母語留學生動詞使用偏誤的認知心理學成因。包括母語英語負遷移、文化因素負遷移、認知意向內容負遷移。各種影響并不孤立,而是互相聯(lián)系地對形容詞使用產生影響。
四、解決動詞使用偏誤問題,需要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共同努力。即西方漢語學習者個人努力和外部動詞使用環(huán)境的完善兩個方面一起作用。個人努力包括在學習過程中加強漢英動詞對比、加強漢語同義與相關動詞的比較、積極了解目的語漢語使用文化背景。外部使用環(huán)境包括細致入微的分階段分層級的講解動詞、合理編寫教材和詞典,以及中國人正確指導等。
[參考文獻]
[1]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桂詩春. 語用域意識與二語習得[J]. 中國外語教育, 2008, (1): 4.
[3]溫曉虹.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與教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4]魯健驥. 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 究, 1984 (3): 44-56.
[5]魯健驥. 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 語言文字應用, 1992, 1(992): 1.
[6]任長慧. 漢語教學中的偏誤分析[M]. (Error Analysis in Chi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1.
[7]許慎.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2001.
[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9] 徐中舒等.漢語大字典[M]. 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1990.
[10] 周祖謨. 教非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J]. 中國語文, 1953,(7).
[11]鄧懿. 教外國留學生漢語遇到的困難和問題[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12] 呂必松. 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概要[M].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0.
(責任編輯:胡光波)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2.007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4733(2016)02- 0031- 04
[作者簡介]吳止境,女,湖北黃石人,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