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忠
(浙江傳媒學(xué)院文學(xué)院,浙江杭州310036)
?
林沖形象再解讀
——從林沖緣何不殺高俅說起
楊大忠
(浙江傳媒學(xué)院文學(xué)院,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高俅是林沖不共戴天的仇人,但當(dāng)復(fù)仇機(jī)會擺在眼前的時候,林沖卻選擇了放棄,這與梁山好漢的行事特征不符。施耐庵的這種安排,一方面是因為他筆下的林沖,骨子里有著濃厚的“招安”思想;另一方面,由于施耐庵存在著反女性的價值觀,他很難安排林沖為了一個女人而放棄梁山“招安”大業(yè);同時,為了照顧大局,推動《水滸傳》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施耐庵也不得不安排林沖放棄復(fù)仇這一似乎不合常理的情節(jié)。把林沖想當(dāng)然地想象成徹底反抗朝廷的斗士,是不能令人茍同的。
關(guān)鍵詞:林沖;高俅;招安;反女性
在水泊梁山一百單八位好漢中,林沖的遭遇較為典型地詮釋了“逼上梁山”的思想。可是施耐庵在描述林沖故事的時候,卻有一處情節(jié)很令人費解:高俅三次征討梁山,最終被梁山擒獲,面對仇人,林沖竟然沒有任何一點復(fù)仇的表現(xiàn)①。施耐庵的這種安排,與梁山好漢的行事特征大不相符:梁山好漢都是有仇必報,且復(fù)仇手段血腥而殘忍。像祝家莊莊主祝朝奉、高唐州知府高廉、青州知府慕容彥達(dá)、華州賀太守、曾頭市的曾長官、大名府的梁中書等人,因得罪了梁山,最終都免不了滿門抄斬的命運(其中僅有梁中書夫妻僥幸逃脫)。至于個人恩怨,像武松復(fù)仇張都監(jiān),血濺鴛鴦樓;解珍、解寶兄弟遭毛太公陷害,殺了毛氏全家;史進(jìn)潛入東平府做內(nèi)應(yīng),被妓女李瑞蘭告發(fā),城破后史進(jìn)將李瑞蘭全家碎尸萬段……等等不一,皆可為梁山好漢殘忍復(fù)仇的明證。何以林沖面對大仇人高俅時,施耐庵竟然打破常規(guī),沒有安排林沖殺賊的情節(jié)呢?有學(xué)者如此作出解釋:“因為林沖是個獨立的故事,后來并入宋江故事里,所以,他上山后,藝術(shù)生命就結(jié)束了,成為被遺忘的人物(只是作者偶然想起,讓他出一兩次陣罷了)。在宋江希望招安時,李逵、魯智深、武松都激烈反對,而苦大仇深的林沖沒有一點表示;高俅被俘上山,本來應(yīng)該‘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而林沖卻渾然不覺(在芥本、袁本里有照應(yīng))。最后默默死去,‘林沖風(fēng)癱,又不能痊,就留在六和寺中,教武松看視,半載而亡’(九十九回)?!盵1]此論是從林沖故事的衍變特征來解釋的,有一定的道理;但若根據(jù)原著中林沖的形象來剖析,林沖面對大仇人高俅而無動于衷,則是由施耐庵筆下的林沖的固有思想決定的,這是內(nèi)因;外因則是施耐庵本人的價值觀和施氏安排《水滸》情節(jié)的需要。
一、林沖與高俅的仇恨
林沖被高俅設(shè)計陷害,誤入白虎節(jié)堂,最終發(fā)配滄州。在野豬林被魯智深解救,在其護(hù)送下,林沖安然到達(dá)滄州,在牢城營苦苦掙扎,只想等刑期滿后,再回來和妻子完聚。豈料高俅派陸謙追至滄州,再行加害,火燒草料場,林沖最終殺賊,逼上梁山。上梁山后,因梁山大頭領(lǐng)王倫心胸狹窄,不能容納有才之人,林沖幾乎又被逼下梁山。最終雖在梁山安身立命,但因王倫疾賢妒能,林沖在梁山很不得志。后來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事發(fā)后上梁山,因王倫不能容人,林沖一氣之下,火并王倫,扶持晁蓋做了梁山之主?!傲譀_見晁蓋作事寬洪,疏財仗義,安頓各家老小在山,驀然思念妻子在京師,存亡未保。遂將心腹備細(xì)訴與晁蓋道:‘小人自從上山之后,欲要搬取妻子上山來,因見王倫心術(shù)不定,難以過活,一向蹉跎過了。流落東京,不知死活?!松w道:‘賢弟既有寶眷在京,如何不去取來完聚?你快寫書,便教人下山去,星夜搬取上山來,以絕心念,多少是好。’林沖當(dāng)下寫了一封書,叫兩個自身邊心腹小嘍羅下山去了?!闭l曾想,“不過兩個月回來,小嘍羅還寨說道:‘直至東京城內(nèi)殿帥府前,尋到張教頭家,聞?wù)f娘子被高太尉威逼親事,自縊身死,已故半載。張教頭亦為憂疑,半月之前染患身故。止剩得女使錦兒,已招贅丈夫在家過活。訪問鄰里,亦是如此說。打聽得真實,回來報與頭領(lǐng)?!闭媸乔嗵炫Z,夫妻至此陰陽相隔,想起臨別時岳父和妻子的叮嚀和囑托,林沖不由“潸然淚下,自此杜絕了心中掛念”(第二十回)。后來三山聚義打青州,魯智深上梁山,“坐間林沖說起相謝魯智深相救一事,魯智深動問道:‘灑家自與教頭滄州別后,曾知阿嫂信息否?’林沖答道:‘小可自火并王倫之后,使人回家搬取老小,已知拙婦被高太尉逆子所逼,隨即自縊而死;妻父亦為憂疑,染病而亡?!?第五十八回)林沖好端端的一個幸福家庭,硬是被高俅老賊拆散,死的死,逃的逃,如此深仇,林沖焉能不痛徹心肺、刻骨銘心?
其實,在得知妻子被高俅逼死這個噩耗之前,林沖對高俅已經(jīng)是恨得咬牙切齒了。晁蓋初上梁山,為王倫不容,林沖前來拜訪,“吳用便動問道:‘小生舊日久聞頭領(lǐng)在東京時,十分豪杰,不知緣何與高俅不睦,致被陷害?后聞在滄州亦被火燒了大軍草料場,又是他的計策。向后不知誰薦頭領(lǐng)上山?’林沖道:‘若說高俅這賊陷害一節(jié),但提起,毛發(fā)直立,又不能報得此仇!’”(第十九回)此時妻子在京師境況如何,林沖尚不知道,但一提到高俅,林沖“毛發(fā)直立”,憤憤難平,但苦于不能報得此仇。其后得知娘子被高賊威逼而死,又加深了林沖的仇恨。梁山泊為救柴進(jìn),攻打高唐州。高唐州知府高廉乃高俅叔伯兄弟。兩軍對壘,林沖喝罵高廉:“你這個害民的強(qiáng)盜!我早晚殺到京師,把你那廝欺君賊臣高俅碎尸萬段,方是愿足?!?第五十二回)罵高廉連帶罵到高俅,要把高俅碎尸萬段,可見林沖對高俅已是恨入骨髓,只恨不能寢皮食肉。既有如此血海深仇,當(dāng)高俅被梁山擒獲,面對仇人,林沖為什么竟然無動于衷,沒有任何一點報仇的表示?如此反常的舉動,似乎不合邏輯,難道林沖已經(jīng)忘記了娘子與岳父的慘死?忘記了自己幾乎命喪此賊之手?忘記了是誰讓自己無家可歸而不得不委身水泊?
高俅是《水滸》中的四大賊之一,是梁山好漢共同的敵人,也是施耐庵鞭撻的重點對象。梁山好漢中直接與高俅結(jié)仇的,有林沖、楊志和魯智深。魯智深是為救林沖惹上麻煩的;楊志曾是東京殿司制使官,因押運花石綱至黃河,遭風(fēng)打翻了船,不能回京赴任,只得逃亡度日?;兆诖笊馓煜拢瑮钪臼樟艘粨?dān)錢物,前往東京樞密院打點,指望能官復(fù)原職,結(jié)果被高俅趕出殿帥府,無奈只得東京賣刀,殺牛二惹上官司。也就是說,楊志和高俅結(jié)仇,只是因為高俅阻斷了楊志的仕途,并沒有切膚之痛。而林沖就不同了,他和高俅之間可有不共戴天之仇、毀家殺妻之恨。施耐庵在《水滸傳》中一再渲染林沖對高俅的痛恨,何以面對高俅,施耐庵用他的大筆,又阻斷了林沖的復(fù)仇之路呢?這與梁山好漢有仇必報的特性根本不相符啊。
二、施耐庵沒有安排林沖復(fù)仇高俅的原因
其實,林沖這種“反?!钡呐e動,一方面是因為林沖骨子里固有的“招安”思想在作祟;另一方面,是由施耐庵的婦女觀決定的;同時,又是施耐庵為了推動《水滸》情節(jié)的發(fā)展不得不作出這樣的處理。
由于林沖的遭遇較為典型地契合了“逼上梁山”的思想,于是當(dāng)今學(xué)術(shù)界普遍認(rèn)為林沖具有強(qiáng)烈的反對招安,力主造反的思想。如周書文先生認(rèn)為:林沖上梁山前是“維護(hù)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支柱,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先鋒”,其主導(dǎo)性格“是唯王朝之命是從,仰人鼻息,唯唯諾諾,為封建王朝賣命的一介武夫”,后逼上梁山,林沖的性格發(fā)生了“由一個階級向另一個階級的質(zhì)的飛躍”,“轉(zhuǎn)化為與農(nóng)民革命生死與共,患難相依,起來造封建王朝的反的農(nóng)民革命英雄?!盵2]肖紅兵先生認(rèn)為:“極力反對‘招安’的林沖最后卻接受了‘招安’,不僅是林沖自身苦痛與無奈的選擇,也是他能忍個性的最后一次集中而復(fù)雜的體現(xiàn)?!盵3]認(rèn)為林沖是極力反對招安的;陳英先生認(rèn)為:“在梁山的鼎盛時期,梁山英雄好漢活捉了高俅,但是領(lǐng)導(dǎo)人宋江一心要‘招安’,林沖不能手刃仇人,只能‘怒目而視’,還要接受‘招安’的安排,面對這一切他無可奈何,復(fù)仇的希望顯得極度渺茫?!盵4]實際上,聯(lián)系《水滸》情節(jié)來看,林沖骨子里何嘗有過反對“招安”的思想,相反,他還是擁護(hù)“招安”的。
梁山一百單八人聚義后,重陽佳節(jié),宋江作《滿江紅》,中有一句:“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第七十一回)惹怒了武松、李逵、魯智深等人,其中哪有林沖憤慨的表示?朝廷初次招安梁山,阮小七偷換了御酒,換成村醪水白酒,結(jié)果引起梁山好漢的憤怒,李逵扯詔罵欽差,魯智深、武松、劉唐、穆弘、史進(jìn)等人或拿兵器,或發(fā)作,“六個水軍頭領(lǐng)都罵下關(guān)去了?!?第七十五回)哪里又有林沖發(fā)怒的身影?要說林沖有反對“招安”的思想,從《水滸傳》中林沖的言行舉止來看,實在找不到證據(jù)。當(dāng)太尉陳宗善帶了蔡太師府張干辦、高殿帥府李虞候前往梁山“招安”時,林沖說:“朝廷中貴官來時,有多少裝幺,中間未必是好事。”很多學(xué)者據(jù)此語認(rèn)為這是林沖反對“招安”的證據(jù),事實卻是恰恰相反。陳宗善來梁山招安,一并前來的尚有蔡京、高俅派來的張干辦、李虞候。想到張、李二人是奸賊蔡京、高俅派來的黨羽,林沖本能地預(yù)料到這二人一定會在梁山好漢面前頤指氣使,氣焰囂張,招安必定不會輕易成功,所以林沖說了上述之語,這顯示出林沖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僅是林沖,關(guān)勝也說:“詔書上必然寫著唬嚇的言語,來驚我們?!毙鞂幰舱f:“來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門下?!?第七十五回)關(guān)勝被擒上梁山、徐寧被賺上梁山時,宋江都是以梁山將來會接受朝廷“招安”作為勸誘的條件,才使二人死心塌地為梁山賣命。關(guān)勝、徐寧骨子里是有“招安”思想的,二人和林沖都曾為朝廷命官,他們?nèi)嗽谕粓龊险f了類似的話,顯然寓意相同:三人并非有反“招安”之意,他們擔(dān)心的倒是奸賊從中作梗,“招安”恐怕不會一帆風(fēng)順。
林沖上梁山本是一種無奈之舉,在沒有活路的情況下,他不得不以梁山作為暫時的安身之處,但在林沖的潛意識里,忠君報國的思想是始終存在并永不會泯滅的。在柴大官人舉薦他上梁山時,林沖來到朱貴酒店,心頭煩悶,驀然想起:“以先在京師做教頭,禁軍中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閃得我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受此寂寞?!?第十一回)林沖的這段心理描寫,至少有如下幾種解讀:一、對過去優(yōu)裕生活的留戀;二、此處稱呼高俅為“賊”,說明林沖對高俅已經(jīng)不抱任何幻想;三、林沖認(rèn)為自己的悲劇是高俅一手造成的,并沒有歸罪于朝廷。如果說從這段心理剖析中尚看不出林沖是否具有招安思想的話,那么,林沖在朱貴酒店白粉壁上題寫的八句詩文,則非常耐人尋味:
仗義是林沖,為人最樸忠。
江湖馳聞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zhuǎn)蓬。
他年若得志,威鎮(zhèn)泰山東。
開篇兩句“仗義是林沖,為人最樸忠”,說的是林沖為人“仗義”、“樸忠”;“江湖馳聞望,慷慨聚英雄”說明林沖名滿江湖,為人慷慨大方,并且善于交結(jié)天下英雄好漢。林沖說自己“江湖馳聞望”并非自我溢美之辭。如林沖在充軍前曾和陸謙在樊樓內(nèi)吃酒,陸謙就曾對林沖說:“如今禁軍中雖有幾個教頭,誰人及得兄長的本事?”(第七回)可見林沖武藝超群在京師是得到眾人承認(rèn)的,因而江湖傳揚。就是在梁山一百單八位好漢中,林沖也是五虎上將之一?!吧硎辣」#γ愞D(zhuǎn)篷”說的是自己命運多舛,感嘆功名遠(yuǎn)去,更深層次里還是一種對功名的向往。這種思想在林沖的內(nèi)心深處是始終沒有摒棄的,哪怕他此時有家難歸、有國難投。張恨水先生就認(rèn)為林沖的詩文乃“古今天下英雄豪杰之士,不患無用武之地,只患略有進(jìn)展之際,而又不忍棄之”[5],實為確論?!八耆舻弥荆鹛┥綎|”,此處的“得志”,難道僅僅指的是成功入伙梁山泊?顯然非是。那么“得志”指的是什么呢?林沖火并王倫后,晁蓋等人要推舉林沖為梁山之主,林沖竭力推辭,云:“據(jù)著我胸襟膽氣,焉敢拒敵官軍,剪除君側(cè)元兇首惡?”(第二十回)此處所云“君側(cè)元兇首惡”,顯然是指宋徽宗身邊四賊:童貫、蔡京、楊戩和高俅,這四賊也是《水滸傳》極力鞭撻的對象。林沖云自己沒能力剪除道君皇帝身邊四賊,雖然是一種自謙之辭,但要說林沖有為趙官家服務(wù)的思想則是毫無疑義的。如何為趙氏朝廷服務(wù),在梁山做賊當(dāng)然不是正道,惟一的途徑當(dāng)然是“招安”。所以說,林沖所云“得志”,也當(dāng)是指效忠朝廷的思想。其實,在梁山,有林沖這種思想的人實際上是很多的。例如楊志,因為失陷了花石綱,欲去東京樞密院打點以求能重新被任用,經(jīng)過梁山,正遇林沖尋“投名狀”,二人一番廝殺,后被王倫勸解。王倫欲留楊志在山寨與林沖為敵,楊志婉言拒絕。后入東京被高俅趕出殿帥府,楊志悶悶不已,心中思量:“王倫勸俺,也見得是。只為灑家清白姓字,不肯將父母遺體來點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不想又吃這一閃!”(第十二回)楊志曾是京師的官員,失意后,想的還是保持清白,不欲落草為寇。同為京師官員的林沖,又何嘗不是如此。林沖有招安思想,是完全正常的。這種思想在林沖的骨子里根深蒂固,它大過了家庭的仇恨。這就是林沖面對仇人高俅時僅僅怒目而視,而沒有手刃仇人的重要原因。有學(xué)者認(rèn)為林沖是個“被招安路線氣死的英雄”[6],顯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林沖與高俅的仇恨,起源于高衙內(nèi)看中了林沖的娘子。由此發(fā)端,高俅父子對林沖步步緊逼,不置林沖于死地絕不罷休,最終害得林沖家破人亡:娘子自縊,岳父張教頭憂郁而亡。有學(xué)者認(rèn)為,林沖“與妻子是整本《水滸》書中唯一足稱佳偶天成、琴瑟和諧、而且經(jīng)得起考驗、愛情歷浩劫而彌堅的夫婦”[7],今人的影視劇中無一例外地都貫穿這種觀點,但這種觀點與《水滸》情節(jié)及施耐庵思想全然不符。林沖發(fā)配滄州,臨行時,寫下休書一封。林沖的解釋是:“今去滄州,生死不保,誠恐誤了娘子青春,今已寫下幾字在此。萬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頭腦,自行招嫁,莫為林沖誤了賢妻?!睋?jù)此,林沖似乎乃真丈夫,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愿耽誤娘子的青春。他要休妻,并非他不愛娘子,而是不想讓妻子等待一個已經(jīng)沒有前途的囚犯。今天的影視作品無一例外地將林沖休妻作為林沖是真男子、大丈夫的證據(jù)。實際上,林沖休妻,完全是出于一種自私的心理。林沖和娘子雖然感情深厚,但他寫休書時,竟對岳父張教頭說:“小人今日就高鄰在此,明白立紙休書,任從改嫁,并無爭執(zhí)。如此,林沖去的心穩(wěn),免得高衙內(nèi)陷害?!北娻従雍蛷埥填^皆不贊同林沖休妻,林沖又說:“若不依允小人之時,林沖便掙扎得回來,誓不與娘子完聚!”表面上看,林沖休妻是為妻子著想,實際上卻是一種極不負(fù)責(zé)任的表現(xiàn)?!傲譀_休妻在客觀上有利于林沖自己,林沖休妻的動機(jī)是自私自利的。他自己承認(rèn),‘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穩(wěn),誠恐高衙內(nèi)威逼這頭親事’。但如果與張氏離婚,則他就‘去的心穩(wěn),免得高衙內(nèi)陷害’。在林沖的心里,他擔(dān)心的主要是自己的安危,而不是妻子的安危,他所說的‘免得高衙內(nèi)陷害’,是指害怕高衙內(nèi)繼續(xù)陷害自己?!盵8]“這句話暴露了他的真實想法,原來他完全是為了自己著想,而不是真心給娘子考慮,就是把妻子拱手相送高衙內(nèi),免得自己再受其害?!盵9]林沖的岳丈張教頭對林沖可謂關(guān)心備至,囑咐他說:“你顧前程去掙扎,回來廝見。你的老小,我明日便取回去,養(yǎng)在家里,待你回來完聚。你但放心去,不要掛念?!?第八回)岳父對林沖仁至義盡,才使林沖最終沒有休妻,但從中可看出當(dāng)個人安危和夫妻恩情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林沖選擇的竟然是保全自己。這種事情如果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絕非大丈夫所為。施耐庵如此塑造林沖,是由他反女性的價值觀決定的。女性在施耐庵的筆下,毫無做人的尊嚴(yán),完全屈尊于男權(quán)之下[10]。施耐庵本人對女性的態(tài)度是鄙視、丑化甚至是仇視的。小說中展示了一幕幕大英雄屠戮女性的血淋淋的場面,加倍顯示了對女性的殘忍:“作者不厭其煩地描繪梁山好漢毫不手軟地屠殺弱女子的場面,細(xì)致、真切,從語言、神態(tài)、動作、聲音等方面詳加描寫,手段之殘忍令人發(fā)指。細(xì)查作者的感情,卻是充滿快樂的解恨之舉,由此可見作者對于女性的仇恨之甚?!盵11]
根據(jù)這種婦女觀,林沖發(fā)配充軍,臨行休妻,在施耐庵的眼里,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哪怕這種舉動純粹是利己的,根本不為林娘子考慮。雖然林沖與娘子成親已及三載,“雖不曾生半個兒女,未曾面紅耳赤,半點相爭?!钡┠外謴淖约旱膬r值觀出發(fā),仍舊將林沖寫成了一個大男子主義非常濃厚的男人,娘子在林沖的心目中,并不占特別重要的地位。林娘子在岳廟初次被高衙內(nèi)調(diào)戲,林沖攝于高俅的官威,只能忍氣吞聲;林娘子在陸謙家遭到高衙內(nèi)的第二次調(diào)戲,林沖尋去,嚇跑了高衙內(nèi),見了娘子,首句竟然是:“不曾被這廝點污了?”得到娘子肯定的答復(fù)說“不曾”時,方才放心。林沖關(guān)心的僅僅是娘子的身子是否貞潔,自己是否戴了綠帽,這顯然是對婦女“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最好詮釋。至于娘子心中的委屈,遭受的侮辱,林沖雖然也義憤填膺,但他能做的,只是找欺騙了自己的昔日好友陸謙算賬,“把陸謙家打得粉碎?!?第七回)并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在陸謙家門口等了三日。對于調(diào)戲娘子的罪魁禍?zhǔn)赘哐脙?nèi),林沖并沒有做出男子漢應(yīng)有的舉動,連埋怨的話都沒有。此時的林沖,因為受著高俅的恩惠,為了維持自己穩(wěn)定的小康生活,竟然不顧妻子不堪回首的遭遇,對高衙內(nèi)的流氓行為忍氣吞聲,只能說明在林沖的心目中,娘子的重要性還比不上富足穩(wěn)定的小康生活。野豬林被魯智深所救,臨近滄州,二人相別,林沖對智深說:“師兄回去,泰山處可說之。防護(hù)之恩,不死當(dāng)以厚報?!?第九回)此時的林沖,以為自己已經(jīng)脫離了高俅父子的魔掌,還幻想著能夠掙扎回去與娘子團(tuán)聚,故借智深之口向岳父、娘子傳達(dá)自己平安的消息。后來林沖被逼上梁山,被王倫多次刁難,總算留了下來,他后來對晁蓋所說“自從上山以后,欲要搬取妻子上山來,因見王倫心術(shù)不定,難以過活,一向蹉跎過了。流落東京,不知死活”的話,完全沒有道理。自己在滄州草料場殺了人,落草梁山,家中的妻子和岳父焉能不受到牽連?作為一個大丈夫,在梁山落腳后的第一件事,當(dāng)然是把妻子接上山來,哪怕自己在王倫面前受到再大的委屈也應(yīng)當(dāng)在所不惜,否則妻子在家豈不成了高俅父子手中待宰的羔羊?由于骨子里存在著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施耐庵看來,作為好漢,為了義氣,拋棄家庭成就自己的事業(yè)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遑論是拋棄一個女人。這樣的事例在《水滸傳》中是很多的:扈三娘全家被李逵所殺,僅有哥哥扈成逃脫,扈三娘不思報仇,反而嫁給了梁山的好色之徒“矮腳虎”王英;秦明全家被宋江等好漢陷害屈殺,妻子被割首,秦明卻甘心情愿地效命梁山;楊雄因妻子潘巧云離間自己和石秀的兄弟之情,敗壞了江湖義氣,因此將妻子開膛剖肚,殘忍處死……皆可為明證。林沖充軍滄州,離開東京,直至晁蓋等人上梁山,時間跨度很大,期間除了和魯智深分別時拜托智深向娘子報平安以外,《水滸傳》中再沒有林沖對娘子思念的描寫,哪怕是只言片語,這顯然是施耐庵反女性價值觀的又一間接體現(xiàn)。林沖和高俅的仇怨是由一個女人引起的,為了一個女人而安排林沖不顧梁山“招安”大業(yè)、怒殺高俅,明顯不符合施耐庵反女性的價值觀。
要說施耐庵在《水滸》中沒有安排林沖復(fù)仇高俅的第三個重要原因,就不能不提到《水滸傳》中的唯心主義思想?!端疂G傳》開篇第一回《張?zhí)鞄熎盱烈?,洪太尉誤走妖魔》就說到梁山一百單八位好漢乃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界,至于書中的唯心主義表現(xiàn)則比比皆是。如公孫勝、樊瑞、高廉、喬道清等人的呼風(fēng)喚雨,各類未卜先知的偈語,羅真人手下有一千多位騰云駕霧的黃巾力士,天罡地煞的意氣相投,等等不一。第四十二回《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說到宋江躲進(jìn)還道村神廟避難,遇見九天玄女娘娘,娘娘傳其天書三卷,勸其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并贈宋江四句偈言:
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兇。
北幽南至睦,兩處見奇功。
偈語明言“逢高不是兇”,即遇見高俅對梁山招安有好處,遇見高俅并非兇兆?!端疂G傳》中有很多偈語,對人物未來或事態(tài)發(fā)展的結(jié)局作暗示,如魯智深離開五臺山去東京大相國寺,智真長老贈其四句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其后智深的命運發(fā)展完全符合這四句偈語的揭示。高俅在《水滸》中雖然是巨奸大佞,但卻是梁山最終招安成功不可或缺的人物。九天玄女對宋江說“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兇”,暗示了梁山招安的手段。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忠義堂排座次后,宋江主張招安,效忠朝廷。當(dāng)太尉陳宗善初次來招安梁山時,吳用說:“論吳某的意,這番必然招安不成??v使招安,也看得俺們?nèi)绮萁?。等這廝引將大軍來到,到教他著些毒手,殺得他人亡馬倒,夢里也怕。那時方受招安,才有些氣度。”(七十五回)結(jié)果果如吳用所料,由于隨同陳宗善前來的張干辦、李虞候狐假虎威,對眾好漢一再出言不遜,使得梁山初次招安胎死腹中;隨后朝廷發(fā)兵征剿梁山,梁山兩破童貫、三敗高俅,高俅被擒上梁山。高俅被擒,讓朝廷徹底見識了梁山泊的強(qiáng)大力量,眾好漢接受朝廷招安的條件已經(jīng)完全成熟,成為國家棟梁之臣已經(jīng)是水到渠成的事。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林沖此時為報家仇殺死朝廷重臣高俅,梁山會徹底走向朝廷的對立面,雙方的矛盾就會無法調(diào)和,梁山的招安大業(yè)不僅會再次夭折,而且永無招安的機(jī)會。高俅被宋江放回東京,為掩蓋兵敗的失職,推病不出,最終被宋徽宗知曉,遭到天子呵斥。九天玄女對宋江所說“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兇”,“宿”是指太尉宿元景,他與高俅雖同為太尉,但在《水滸傳》中卻是不可多得的忠臣?;兆谕闯饧橘\高俅,讓忠臣宿太尉重上梁山招安,終于獲得成功。宿元景和高俅,一忠一奸,涇渭分明。從《水滸》情節(jié)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高俅三次討伐梁山,是梁山和朝廷軍事對峙的頂峰。高俅被擒,后被放回東京,既使宋徽宗認(rèn)識到梁山軍事上的不可小覷,又使朝廷見識了梁山招安的誠意。有鑒于此,為了照顧梁山“招安”的大局,施耐庵當(dāng)然不會安排林沖怒殺高俅的情節(jié)。林沖遇見高俅,最多也只能“怒目而視”了。
綜上所論,雖然高俅是林沖不共戴天的仇人,但當(dāng)復(fù)仇機(jī)會擺在眼前的時候,林沖卻選擇了放棄。施耐庵的這種安排,一方面是因為他筆下的林沖,骨子里有著有著濃厚的“招安”思想,家仇與個人的價值觀相比是次要的,哪怕家庭被仇人蹂躪得支離破碎。既然如此,要說林沖逼上梁山后有著徹底的反抗朝廷的思想是完全不恰當(dāng)?shù)?;另一方面,林沖與高俅之仇是由一個女人引起的,由于施耐庵本人在價值觀上存在著對女性漠然甚至是仇視的態(tài)度,他很難安排林沖為了一個女人而放棄梁山“招安”大業(yè)、怒殺高俅的故事;同時,為了照顧招安大局,推動《水滸傳》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施耐庵也不得不安排林沖放棄復(fù)仇的情節(jié)。那種把林沖作為徹底反抗朝廷的斗士,甚至認(rèn)為林沖“把農(nóng)民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把推翻反動封建政權(quán)作為自己參加農(nóng)民革命的終極目標(biāo)”[12],類似觀點,都是對《水滸傳》思想的歪曲。
注釋:
①容與堂本《水滸傳》中根本沒有寫到林沖見到高俅時的反應(yīng),后出的袁無涯本中僅有一句“林沖、楊志怒目而視,有欲要發(fā)作之色”。各見容與堂本與袁無涯本第八十回。
參考文獻(xiàn):
[1]齊裕焜.《水滸傳》不同繁本之比較[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1):53-62.
[2]周書文.論林沖的性格轉(zhuǎn)化描寫[J].水滸爭鳴,1984(3):34-39.
[3]肖紅兵.論林沖的“忍”[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10(4):87-90.
[4]陳英.馬超和林沖的悲劇形象分析[J].南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4):32-36.
[5]張恨水.水滸人物論贊第[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10).
[6]楊聞宇.漫議林沖[J].中國作家別解古典小說——悟談《水滸傳》[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8,(100).
[7]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8]魏文哲.論林沖休妻[J].古典文學(xué)知識,2009(3):33-37.
[9]張旭、郝旭星.《水滸傳》林沖人物形象分析[J].劍南文學(xué),2011(11):55-59.
[10]魏崇心.《水滸傳》——一個反女性的文本[J].明清小說研究,1997(4):97-102.
[11]唐月琴.《水滸傳》的婦女觀及其表現(xiàn)[J].廣西社會科學(xué),2008(9):58-62.
[12]單長江.農(nóng)民革命的同路人,招安路線的擁護(hù)者——楊志及其形象的社會意義[J].水滸爭鳴,2009(11):55-58.
(責(zé)任編輯:譚淑娟)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of Lin Chong——From the Reason Why Lin Chong Didn’t Kill Gao Qiu
YANG Da-zhong
(Literature College, Hangzhou University of Media, Hangzhou Zhejiang 310036,China)
Abstract:Gao Qiu was Lin Chong's sworn enemy, but when his chance came to avenge, Linchong had still chosen to give up, which didn’t mat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ngshan heroes. Shi Nai’an’s arrangement, on one hand, was because Linchong had a strong amnesty thought in his mind. On the other hand, it’s because Shi Nai’an had anti-female values and was very difficult to arrange Linchong to give up amnesty for a woman. Meanwhile, Shi Nai’an had to arrange this seemingly irrational plo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oryline. It is not agreeable to regard Lin Chong as a thorough anti- imperial fighter.
Key words:Lin Chong; Gao Qiu; amnesty; anti-female
中圖分類號:I207.41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作者簡介:楊大忠(1974-),男,安徽當(dāng)涂人,歷史文獻(xiàn)學(xué)博士,浙江省《水滸》研究會理事,浙江傳媒學(xué)院副教授,桐鄉(xiāng)市高級中學(xué)教師發(fā)展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傳世文獻(xiàn)整理和明清小說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10
文章編號:1673-2103(2016)01-0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