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閩南大儒黃道周的學術批判及其影響、地位

2016-03-20 04:12:36楊肇中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5期
關鍵詞:黃道周道統(tǒng)學術

楊肇中

(福州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116)

論閩南大儒黃道周的學術批判及其影響、地位

楊肇中

(福州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福建福州,350116)

黃道周的學術思想與閩南地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其學術批判與強烈的經(jīng)世取向互為映照。黃道周對于宋明道統(tǒng)論思想的批判集中彰顯了其學術思想的包容、開放特質。他對于晚明清初的學術尤其是經(jīng)學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堪稱晚明學術思想史上的大儒。

閩南;黃道周;批判意識;影響;地位

黃道周(1585—1646,明神宗萬歷十三年至隆武二年),字幼玄,又字細遵,號石齋。①據(jù)廈門大學侯真平先生考證,黃道周的字號頗多,至少有32個。其中,對于“石齋”之號,源于黃道周對“石”的鐘愛,他說“石者,天下之偉林也!其精確瑰致,以御君子;其博篤安忍,以御小人。自仞壁而下,拳拳而上,天下之求成立者,皆取之矣!以為易與取之,以為易取而去之,石卒磯然無所復言。故天下之有道者,莫如石?!保ê钫嫫剑骸饵S道周紀年著述書畫考》,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7頁。)黃道周以“石”自喻,足見其剛烈正直的品格,以及思想意趣所在。福建漳浦鎮(zhèn)海衛(wèi)(今福建漳州東山縣銅陵鎮(zhèn))人,學者稱石齋先生。明隆武謚“忠烈”;清乾隆謚“忠端”。明萬歷四十六年(戊午,1618)舉于鄉(xiāng)試,天啟二年(壬戌,1622)成進士。“其學深于天人之際,極博窮微,皆本于《六經(jīng)》”,“從之問業(yè)者幾千人”,②(明)洪思:《黃子傳》,《黃道周年譜》,侯真平,婁曾泉校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頁。學術影響力較大。而本文則主要就閩南地域文化學術特性之于黃道周思想形成的影響、黃道周學術批判意識,與其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影響及地位等方面進行簡要描敘與論析。

一、閩南地域文化與黃道周思想的概說

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及其所在的地域社會文化必定對其思想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換言之,在人的思想世界中必定會染有其日常生活及所在地域文化的底色。故此,晚明閩南的地域文化與學風對黃道周思想的形成及特質定然產(chǎn)生影響。

福建(簡稱“閩”)在唐宋以前,被后人視為尚未開化的蠻荒之地。鄭玄曾注云:“閩,蠻之別也?!薄秶Z》云:“閩芊,蠻矣?!遍}乃蠻族之地的別稱,只是隨著后來中原政權的政治經(jīng)濟重心南移以后,福建才漸次得到開發(fā)?!霸谥袊鴼v史上福建的經(jīng)略相當之晚,直到東漢,中國現(xiàn)有的版圖已大半歸入中原王朝奄有或羈縻之際,福建仍似一片孤懸海上的化外之地而有‘閩在海中’之稱?!雹哿滞兀骸段幕牡乩磉^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頁。唐末五代之后,因戰(zhàn)亂而遷居的移民與眾多文人寓居閩地,福建的文化才出現(xiàn)了飛躍式的發(fā)展。除此之外,唐末以降,福建的海外港口貿易的興盛也進一步帶動了該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時至宋代,閩地文化進入高度繁榮階段。據(jù)《宋史》的《儒林傳》與《道學傳》記載,閩人就有17位,居全國第一。兩宋進士總數(shù)約為28900多人,福建占了近五分之一,居全國第一;《宋元學案》立學案者988人,福建178人,居全國第一。①②⑤⑨林拓:《文化的地理過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7、135、119、136頁。③《海澄縣志》卷15《風土志》。

而閩南地區(qū)又是福建地域文化中一個較有代表性的區(qū)域。自唐末宋代而后,代有人出,學術文化、教育事業(yè)十分發(fā)達。其中原因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就閩南學術、文教的興盛來說,與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可謂密切相關。唐宋時期,福建泉州設貿易港口,成為是時全國重要的對外貿易之所?!白蕴颇┪宕詠恚M赓Q易已逐漸成為福建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支柱?!雹诿鞔闹菰赂坶_放海禁,成為全國唯一的私人海外貿易港口,對經(jīng)濟發(fā)展影響較大。漳南以“孤嶼遙屯,前代不啻瘠土,忽而聲名文物,成為東南一大都會?!雹鄱闹莸恼钠?、龍溪兩縣的貿易氛圍更為濃郁:“濱海上下,……海物互市,則漳浦、龍溪之民尤多?!雹埽鳎╆愖育垼骸睹鹘?jīng)世文編》卷182《桂文襄公奏議四·福建圖經(jīng)序》。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經(jīng)濟的發(fā)達,仍逃不脫政治文化的規(guī)制。人們好入政治仕途的觀念并未因之而改變。因此,大量的財力投向了科舉為官之路。是時書院、社學與義學等學術、科考機構大量出現(xiàn)。“成化、弘治年間,福建書院開始重新抬升,嘉靖年間進入高潮。漳州社學在明前期高達280所,遠遠高于全省其它地區(qū),結合這一情況,漳州月港的興起對于文教格局的作用不言自明?!雹荻}南地區(qū)出現(xiàn)“人文蔚起,官蓋林立”⑥(清)李敬之:《海澄縣志·序》,龍海縣地方志辦公室重印本。的現(xiàn)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地域文化的繁盛與否和地理環(huán)境亦有某種程度的關聯(lián)。譬如,“漳浦縣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素有‘金漳浦’美稱。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夏天無酷暑,冬天無嚴寒?!雹哒钠挚h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浦縣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頁。該地自宋明以降,就成為人文鼎盛之鄉(xiāng),尤其是在明代。黃道周亦曾應人之請,撰《雙溪碑》時,述及過其家鄉(xiāng)漳浦人文之盛與當?shù)刎S富的水資源之間的密切關系:“吾浦故郡治,溪從西北來,至九曲引南澗東上,導縣陽十許里,乃與潮合。潮上下,東自鹿溪,西至石衺,石衺之漲納于西湖,鹿溪之漲達于泮水,橫總衣帶在邑階除間,眾水媵之,故稱浦焉。明興二百余年,浦人文最盛,則亦以是水故。仆從海外來,于今三十年,見諸溪流日益清淺,橋齒浮齦,常四五尺,每從長老岀,西湖闞石衺之匯,登東印詢傅河之渚,率瀐勺浮,湛具名跡而已。考其故則雙溪與南澗合處為小水引之,南瀉南洼而東,淤失故道而走新利,由是,則毋論文治,即青白合章,通流為浦者,何以稱焉?!雹帱S道周:《雙溪碑》,《黃石齋先生文集》卷11,康熙五十三年刻本。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明代漳州進士以漳浦、龍溪兩地最為密集,占該地區(qū)的65%,且兩地進士均集中在正德以后?!雹岫S道周就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之一。

第三,宋代以降,閩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還得益于具有個人思想魅力的學術領袖與精英,如宋代朱熹及其弟子黃幹、陳淳,明代陳剩夫、周瑛、黃道周等人,對于閩南地域文化的塑造可謂有至功。明代萬歷年間,學者羅青霄在為《漳郡志》作序時,談到漳州自唐宋以降,開疆拓土,文教鼎盛的情形,不吝贊嘆之辭。他說:“漳自有唐將軍陳公元光于此撥亂反治,開疆啟宇,郡治之所由設,歷宋益宏以顯,大儒朱文公來守其郡,勉齋、北溪二公實羽翼之,講明理學而教化丕振,及至我國朝名宦鄉(xiāng)賢,彬彬輩出,文獻足征,稱為海濱鄒魯,信不誣矣?!雹猓鳎┝_青霄:《萬歷癸酉漳郡志序》,光緒《漳州府志》卷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頁。他對于朱熹及其弟子黃干、陳淳等人所倡之理學嘉惠閩人之功頗為激賞。在他看來,朱熹之于閩南的意義等同于孔子之于鄒魯。清代閩人蔡世遠亦頗為自豪地敘述宋明時期該地學術文化與風氣的盛況:“維漳建郡始于唐初,僻陋瀕海,然山水峭冽,郁積雄奇,有宋朱文公蒞郡以后,陳北溪、王東湖兩先生親承其統(tǒng)緒,道術既一,禮法大明。勝朝陳剩夫、蔡鶴峰等又起而賡續(xù)之,沿及明季周忠愍、黃石齋諸公氣節(jié)文章,尤巋然為天下望。流風余韻至今猶存。”①(清)蔡世遠:《康熙甲午漳郡志序》,光緒《漳州府志》卷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頁。他認為,朱熹曾做過漳州知府,其文教惠澤于民,對該地民風民俗的教化影響深遠。宋理宗以后,朱子之學得以大力彰揚,元、明時期被立為官學,成為科舉取士的合法依據(jù)。它逐漸蔚起,成為是時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生于晚明的黃道周受朱熹以降幾百年所蔚成的閩學熏炙,身上不可避免地具有朱學的色彩,而其身后亦為世人所膜拜,成為閩南學統(tǒng)中頗為閃光的一環(huán)。

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學術的意義不局限于學術本身,象閩學(閩學既指形成于南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學派,因該派主干多為閩人而得名,又指以朱熹本人為代表的學術思想)從福建的民間學術上升到官方意識形態(tài),并成為科考的依據(jù),其本身就兼具國家哲學與社會意識的雙重角色,而福建成為一個科舉大省之后,它對福建文化理念的鑄造是不可忽視的。還有,一個學人思想傾向的產(chǎn)生可能存在著一定的隨機性,但特定地區(qū)內的人文群體具有相近的傾向,卻能浮現(xiàn)出這個地區(qū)共同的人文背景與基本特色?!雹诹滞兀骸段幕牡乩磉^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頁。此言可謂是頗中肯棨之論。這些經(jīng)過幾百年的學術文化積淀對于閩南地區(qū)地域文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反之亦然,閩南地域文化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熏染與塑造了其文人群體抑或個體的思想性格。如清代學者張夏在《洛閩源流錄》中談到黃道周的生平與學術時說:“不詳其師友淵源,其論學大指不離閩宗?!雹郏ㄇ澹埾淖骸堵彘}源流錄》卷17,清康熙二十一年黃昌衢彝敘堂刻本。由此可見,閩學對于黃道周思想性格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本文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把對宋代以降閩南地域文化的簡要考察,視為研究黃道周學術思想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不過,更為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中葉以降,居為官方主導地位的朱子學在當時思想界遭到嚴重挑戰(zhàn),而閩南地區(qū)仍然尊奉其學不遺余力。黃道周曾在《王文成公碑》一文中,描述閩南平和縣的學風云:“其士夫篤于經(jīng)論,尊師取友,坊肆貿書,不過舉業(yè)傳注而已。”④黃道周:《王文成公碑》,《黃石齋先生文集》卷11,清康熙五十三年刻本。由此可見,晚明閩南朱子學的風氣仍然熾盛。正如李光地所說,“吾閩僻在天末,然自晦庵朱子以來,道學之正為海內宗?!痹谑菚r閩土之中,朱子之學的正統(tǒng)地位并未得到動搖,即使“姚江之學大盛于東南之時,閩士莫之尊,其掛陽明弟子之錄者,閩無一人焉。”⑤(清)李光地:《重修文莊蔡先生祠序》,《蔡文莊公集》,清乾隆七年遜敏齋刻本。清代學者對于黃道周“確守朱熹之道脈,而獨溯宗傳”⑥(清)陳壽祺編:《黃漳浦集》卷首《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禮部謹奏》。的品論,在一定意義上與其對閩南地域文化的上述認知是分不開的。

二、黃道周的學術批判意識及其對宋儒道統(tǒng)論之批判

(一)晚明社會政治情狀與黃道周的學術批判意識

晚明社會危機深重,黨爭劇烈,政局動蕩,內憂外患迭現(xiàn)。正如黃道周對于是時朋黨之爭的描述:“然觀邇年以來,諸臣所目營心計,無一實為朝廷者。其用人行事,不過曰:‘推求報復而已’”。⑦黃道周:《放門回奏疏》,《黃石齋先生文集》卷1。晚明精英政治運作層面的紊亂,導致金字塔式的皇權官僚政治結構功能的失調。在以政治為第一要務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這是險象環(huán)生的征兆,人心離散勢所必然。“今天下漸多事,人心漸散,彼此顧望,胥怨一方?!雹帱S道周:《救錢龍錫疏》,《黃石齋先生文集》卷1。加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農(nóng)民起義,與清軍大舉進犯。如上情形對于崇禎朝廷造成了極大的震動。最后,一股股反明洪流最終將崇禎政權加以顛覆。因此,它們引致了晚明清初士人對皇權專制政治的核心層面——君臣倫理的學術反思。這種反思到了顧、黃、王時期,顯得尤為深刻。

在上述時代背景下,學術思潮亦顯得異常多元。程朱理學自明代中葉以降受到挑戰(zhàn),自不待言。但值得注意的是,是時儒學內部本身所具有巨大的張力,使得社會道德教化功能日益削弱。這主要表現(xiàn)在是時王學末流越出儒家原始矩矱的近乎佛禪的學術主張上。其中,最為時人所謗議的是,“不假工夫,良知本體便可自由流行”的詮法。不可否認,這一股承繼陽明“覺民行道”的學術思潮在晚明社會的影響非常之大。然而,這正是其時大多儒者引以為焦慮之所在。正如美國學者包筠雅所說,“東林思想家們害怕文人們一旦相信善惡可以由個人主觀解釋,并開始按照這一觀念行事,就會導致道德輿論作用的喪失,使政治一統(tǒng)瓦解?!雹伲溃┌扪牛骸豆^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頁。包氏直白的話語道出了包括黃道周在內的士大夫們最為深切的憂慮。

面對晚明政治社會秩序紊亂不堪的情形,黃道周基于濃郁的救世情懷致力于重建晚明理想政治社會秩序的學術實踐。在這一儒學重建過程中,黃道周所展現(xiàn)的強烈批判意識令人印象深刻。明代中葉以后,“理學正統(tǒng)”的權威性遭受到明顯的削弱,學術思潮日漸多元。譬如,作為科舉考試的取士標準的《四書》,本是程朱理學的理論支撐,其解釋路徑自然亦是以朱熹為準。不過,時至晚明,人們對于《四書》的關注度呈相對下降趨勢,且其詮釋的角度亦已非朱子所能拘囿。同時,隨著“六經(jīng)”回歸運動的興起,晚明士人對于《尚書》研究的興趣愈來愈濃,“辨言考古”,詮說紛紜。然而,這在黃道周看來,他們卻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儒學經(jīng)典的原旨而入于異端之說。他說:

書說之濫觴,未有如今日者。豈今日之文衰耶?蓋理極思變,耳目厭常,遂相與鉤深索異,欲求世之盼已,何異老婦強作嬌聲?鳴琴雜以鄭、衛(wèi),適足取厭而自諂耳。不知味以淡為佳,物以素為雅,日月以有恒為新,此天地之至文也?!端臅方允ベt名理,咳唾珠璣,漢、宋以來,咀嚼不盡,何暇他求?是非不明,毀譽橫加,自欺欺人,以毒當世,遂使操觚之士,途眩多岐,莫知所適,此皆當坐文法之大辟。昭明分經(jīng),墮于阿鼻,夫佛異端也。分經(jīng)非大罪也,釋教尚不容釋,況儒學經(jīng)天,敢妄生支解,余不知所置罪矣。②黃道周:《黃石齋先生文集》卷12《墓志·哀詞·書后·題詞》。

為了矯正空疏玄蕩的學風,晚明學者們掀起回歸經(jīng)典運動,但這始終不脫離于經(jīng)典詮釋的問題。既然涉及經(jīng)典文本詮釋,那么詮釋路向在晚明這一動蕩時代勢必多歧。因此,是時學者主觀上試圖通過回歸經(jīng)典研究,探求孔孟之學的真諦,以抗擊佛禪之學的空疏,但是,所料未及的是,在客觀上卻再次出現(xiàn)了言人人殊的局面。而這一局面的出現(xiàn)對于儒家道德秩序的重建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

黃道周認為,晚明的“書說”現(xiàn)象,是“理極思變”的結果,而對于儒家經(jīng)典的“鉤深索異”的過度詮釋,則導致了“是非不明,毀譽橫加,自欺欺人,以毒當世,遂使操觚之士,途眩多岐,莫知所適”的后果。他還認為,這種學術現(xiàn)象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顛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的可能。亦誠如晚明學者卞洪勛所云:“今之治《書》者,率多承襲傅會,又或標奇逞臆,經(jīng)學之厄甚矣”。③(明)卞洪勛:《書經(jīng)原旨序》,見朱彝尊《經(jīng)義考》(第三冊)卷91《書十二》,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版,第519頁。又如《四庫全書總目》云:“《書》以道政事,儒者不能異說也”。④(清)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11《書類》,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138頁。因此,黃道周頗為感慨云:“儒學經(jīng)天,敢妄生支解,余不知所置罪矣”。他對肆意詮解經(jīng)典圣意的學術現(xiàn)象的批評,幾乎與對王學左派的態(tài)度相同。其實,我們通過這則材料亦可以窺見,在晚明學風空疏與清代中葉考據(jù)學盛行之間存在一種中間環(huán)節(jié)。那就是晚明時期出現(xiàn)的對儒學經(jīng)典的肆意詮釋現(xiàn)象。這種肆意詮釋經(jīng)典的學術風氣也是激發(fā)后來考據(jù)學流行于學界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經(jīng)典解釋的多歧而紛繁導致了學者探問孔孟儒學原旨訴求的增加,最后無所能決,只剩下考證、訓詁以明義理一途了。

除了將晚明社會危機的肇因歸之于學風空疏與異端之說外,黃道周對于明代“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給人才選拔帶來的負面影響亦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他說:“今士燥發(fā),摸孔孟衣冠,談笑無所不似,逮其離經(jīng)為天子使,回視兩家如未通姓,即欲程以世務,不過取幾種要書,割截諷誦,大小數(shù)十條,稱通達人矣。天下事,獨領見奇,群習之何所不套以圣賢語,著令念誦白頭,尚如此,即復摉藪,舉孝弟力田,亦與門蔭納粟同科,安得一藝上周孔之路。然去今未幾年,求一人曉兵、農(nóng)、算數(shù),亦不可得”。①黃道周:《浙試錄序》,《黃石齋先生文集》卷8。由此可見,晚明士風在科舉制度的侵染下變得躁動不安,他們眼中的孔孟之學僅僅是謀取利祿的工具,已非“周孔”之經(jīng)世實學。通過此種制度選拔出來的官員與“門蔭納粟”者并無二致,最后,導致了“求一人曉兵、農(nóng)、算數(shù),亦不可得”的局面。因此,欲培養(yǎng)應對政治社會危機的救時之才,亦不免淪為妄談了。上述言論是黃道周在主持浙江鄉(xiāng)試時所撰《浙試錄序》中的一段話,表達了他痛詆扼殺經(jīng)世人才的明代科舉制度的心聲。由此而觀,黃道周致力于經(jīng)世實用之學與他對于科舉造就“燥發(fā)”與“空談”士風的批判亦有著頗為密切的關聯(lián)。

(二)黃道周對宋明道統(tǒng)論之批判

晚明學界出現(xiàn)了一股反道統(tǒng)論的思潮。而這主要導源于是時士人對于宋明理學的反思與批判。黃道周雖然并不全盤否認宋儒學問,但相比之下,還是傾向于漢儒之學的。如果說清代中葉出現(xiàn)以乾嘉考據(jù)學為主要標志的漢學復興的話,那么在晚明反宋儒道統(tǒng)論的思潮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漢儒之學崛起的征象了。而黃道周的儒學思想無疑是這一學術現(xiàn)象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學術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其反宋儒道統(tǒng)論的立場互為關聯(lián)的。

宋明理學得以確立的合法性來自于道統(tǒng)譜系的建構。道統(tǒng)論中的學術譜系,為宋儒以降的理學形態(tài)提供了一種合理的依據(jù)。發(fā)萌于孟子的道統(tǒng)建構意識成為了宋明理學極為重要的思想資源。誠如上文所言,儒家道統(tǒng)論的建構意圖,除了辟佛、老,振興儒學之外,還在于以“道統(tǒng)”制約“治統(tǒng)”。這是宋儒“格君行道”得以實施的重要文化保障。

不可否認的是,這一觀念在以后幾百年的儒學復興運動的實踐歷程中,雖然成功建構了所謂心性儒學,但在政治實踐層面上,卻遠遠未能達到它的預期目標。在“道”與“勢”的博弈中,士大夫心目中“格君行道”的理想的君臣圖譜無疑成為了一種一廂情愿的政治訴求。這種情形在明代尤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宋儒道統(tǒng)論在儒家思想發(fā)展的途程中,卻令人扼腕地為學術與政治的黨同伐異開了一道口子。其頗具悖論意味的是,原本帶有遏制皇權性質的道統(tǒng)論卻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蝕了儒者對抗皇權專制的內在精神,這也是導致晚明以降理學衰敗的重要原因。道統(tǒng)論為理學的崛起開辟道路,同時,又充當了使理學逐漸變得僵化與衰頹的學術角色。由此,對于宋儒道統(tǒng)論的詬病與批判勢不可免了,其中以晚明儒者為最。

首先,晚明時期頗具批判精神的李贄,曾以狂者的胸次與銳利的學術眼光,對道統(tǒng)論提出了質疑與批評。他說:

道之在人,猶水之在地;人之求道,猶之掘地而求水也。然則水無不在地,人無不載道也,審矣,而謂水有不流,道有不傳,可乎?……自秦而漢而唐而后至于宋,中間歷晉以及五代無慮千數(shù)百年,若謂地盡不泉,則人皆渴死矣;若謂人盡不得道,則人道滅矣,何以能長世也?終遂泯沒不見,混沌無聞,直待有宋而始開辟而后可也?何宋室愈以不競,奄奄如垂絕之人而反不如彼之失傳者哉?②(明)李贄:《藏書》卷32《德業(yè)儒臣后論》,《李贄文集》(第二卷),第595頁。

在這里,李贄以“水無不在地”的“水”與“地”的關系,比喻“道”對于人來說,是時時存在的。以此來駁斥韓愈以降,諸儒所謂“軻之死不得其傳”之說的荒謬。進而又以注重“事功”的視野,來譏刺宋儒道統(tǒng)論:漢唐不得所謂道統(tǒng),卻反倒強盛于得之于道統(tǒng)的宋代?!皩τ谙惹刂T子的學說,李贄都能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為早已被罷黜的諸子百家鳴不平,他認為各家原是平等的,并無尊卑之分,他們各自成家,各有一定之學術,各有必至之事功?!雹墼S蘇民:《李贄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頁。李贄這一學術主張,就是對于尊崇儒家心性一系為正統(tǒng)的道統(tǒng)論的反動,以及對于宋明道統(tǒng)論視域之外的諸子與佛、老之學的重視。他抨擊道統(tǒng)論中的儒道系譜中斷說,其目的是為了在某種程度上的反傳統(tǒng)確立理據(jù),進而才能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結論。這是頗為大膽的言論。

無獨有偶,與李贄同一時代的學者鐘天完,對于“軻死而不得其傳”的道統(tǒng)中斷論,也表示了強烈的質疑:

……故愚以為論道于孔子以前,則其統(tǒng)專而歸于一;論道于孔子之后,則其統(tǒng)散焉而無歸,非無歸也,其無不歸者,從不必孔氏而從孔子也?!蠢锨f之清凈、釋氏之解脫者,皆謂道統(tǒng)之旁流亦可也?!粍t,孔子之傳可謂獨在孟軻,而軻之后,便不得其傳哉?①(明)張萱:《西園聞見錄》卷7《道學》,民國十九年(1930)哈佛燕京學社刊印本。

該說對于宋儒道統(tǒng)論的批判無疑亦是頗為有力的。鐘天完認為,孔子而后,道統(tǒng)之“道”呈現(xiàn)分散狀態(tài)。由此,他進一步主張,“老莊之清凈、釋氏之解脫者,皆謂道統(tǒng)之旁流亦可”。也就是說,即使是老莊與釋氏之學也應該被視為道統(tǒng)之旁流,而不是異端之學。所以,在鐘氏看來,以孟軻為獨得道統(tǒng)之傳的說法,只能是宋儒們不實的虛構。所謂道統(tǒng)中斷之說,也自然是無稽之談了。

而黃道周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參加鄉(xiāng)試時所寫的策論文《正學》篇中,就對宋儒道統(tǒng)論進行過強烈的批評。他說:

道統(tǒng)之說為圣人而開者也。圣人不出其緒?!视浾叩每?,誦者得耳,學者得拇,教者得指,皆影其一端,以象其只體,而必自以為圣人拳曲其緒,謂統(tǒng)在于是?!兴沃T儒自濂溪始,以為直接洙泗,遂掃古之所尚,以歸之豪杰,謂未窺圣人之道?!缘烂剩址蜃铀毖?,乃取所罕言者,日夕而研之,以為入室為升堂,豈不異哉?……陰墜于佛,以顯爭于禪,吾知其未之能為也。有宋君子既不得于時,則退修其身,若孟子所謂窮居見于世,是亦圣人之徒矣。而必以為圣人之統(tǒng)必至此而開,則將何所置彼宋前諸君子也哉?……夫圣人之道則曰博文而已,約禮而已。荀況曰不明王道,不述禮樂,而日為奧窔之論者,天下之陋儒也。荀卿沒而賈誼、董仲舒、申培、韓嬰、劉向、鄭園、應劭、賈逵,吾猶有取焉。……治統(tǒng)既絀,而欲以道統(tǒng)自與,則何所獨自為門戶,必是此而非彼?故致知主靜者之至今為梗也。是以道莫大于不爭,而學莫大于克己。豪杰之與儒者均之可為圣人。②黃道周:《正學·萬歷四十有六年鄉(xiāng)試策》,《黃漳浦集》卷9《策》。

在這段極具批判性的文字中,至少包含了如下三層意思:

首先,批評“道統(tǒng)”論者以內在心性之學為儒學之正統(tǒng)的偏狹。黃道周認為,“道統(tǒng)說”是后人為標舉圣人而建構起來的一套學術譜系。在這一譜系之下,記、誦、學、教所得,也僅僅是儒學全體之“一端”,但是,道統(tǒng)論者卻“自以為圣人拳曲其緒,謂統(tǒng)在于是”。由此,他指出了宋儒建構道統(tǒng)系譜思想的虛妄:“有宋諸儒自濂溪始,以為直接洙泗,遂掃古之所尚,以歸之豪杰,謂未窺圣人之道”。宋代以降,儒者們?yōu)榱吮俜鹄隙凇靶缘馈⒚省?。于是,性命之學成為了儒學思想中的自命正朔。而在黃道周看來,宋儒執(zhí)著于這些夫子所罕言的“性道命仁”之學的做法,實際上是“陰墜于佛,以顯爭于禪”,恰恰成為了儒學之偏途。由此可見,黃道周對于宋儒將內在心性之學,視為儒學正宗的觀念是深不以為然的。他認為,漢儒的經(jīng)傳之說與宋儒的內在心性之學,在探明圣人之道方面,具有同樣的價值與意義。所以,他有如下質問:宋儒既然不得志于外王事功,便可獨善其身,致力于自身道德之修養(yǎng),何必以為圣人之學在于“內在心性”?如此,置“宋前諸君子”于何地呢?道周這一看法,在宋代以降的士大夫精英階層中,無疑是處于非主流地位。而恰恰是這種非主流式的觀點,卻具有十分深刻的洞見。

其次,提倡漢學,以救宋學偏狹之弊。黃道周引用荀況的話來批評將儒學僅僅是定位為心性之學的做法乃是陋儒所為?!安幻魍醯?,不述禮樂,而日為奧窔之論者,天下之陋儒也?!彼駰壦稳逡越氮M隘的學術視界,將心性論之外的學術派別納入儒家圣道建構的視域之中:“荀卿沒而賈誼、董仲舒、申培、韓嬰、劉向、鄭園、應劭、賈逵,吾猶有取焉?!蔽覀冊邳S道周這一思想文本中,能夠很明顯地見到漢儒之學在其思想體系中占據(jù)頗為重要的地位。當然,黃道周對于宋儒的批評不在于全然否定他們的價值意義,而是將他們的價值世界大大擴充了。由此而觀,闊大的學術視野與漢、宋兼綜的恢弘氣質,成為了黃道周學術性格中頗為突出的面相。

黃道周提出了救正宋儒因偏狹的道統(tǒng)論所引致的陷溺于心性一途的方法,那就是通過博學眾家之長,以明王道,復歸周孔之禮。正是在這樣一種義理觀照下,漢代董仲舒、劉向等人的學術路向成為了黃道周學術體系建構的一大思想資源。由此而觀,黃道周著重于外在禮樂的教化,而不是醉心于易流于空疏無歸的心性一途。從他所列舉的人物看,亦是多系于秦漢名儒。另外,在以后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他的著作亦頗多漢儒之學的氣象。其實,他試圖通過對宋學作某種程度上的反動來糾正是時學界存在的一股陷溺社會道德人心的王學末流趨向。值得注意的是,黃道周特別強調:“圣人之道”在于“博文”與“約禮”。在某種意義上,他這一“博文約禮”之說,實際上開了清初顧炎武提出的“博學于文,行已有恥”的思想的先聲。

復次,批評因道統(tǒng)論而引致的儒學門戶紛爭的現(xiàn)象。黃道周認為,宋代以降的道統(tǒng)觀出現(xiàn),除了辟佛老之外,還在于士大夫構建道統(tǒng)以抗衡治統(tǒng)的理念,“治統(tǒng)既絀,而欲以道統(tǒng)自與”。但是,它又不可否認地釀成了門戶之見。這是他深為痛詆的。也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所概括的宋明理學的弊端:“學脈旁分,攀緣日眾,驅除異己,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雹伲ㄇ澹┘o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經(jīng)部總敘》,中華書局,1997年版。在黃道周看來,分門別戶,排斥異己之說與宋儒以降的道統(tǒng)論有著至為密切的關聯(lián)。道統(tǒng)論在很大程度上阻遏了儒學的正常發(fā)展。他認為,“道莫大于不爭,而學莫大于克己”,這才是延續(xù)儒學生命力的睿智之舉。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黃道周抨擊宋儒以降,將“學術”與“事功”分途,把建立“事功”的豪杰之士逐出儒家道統(tǒng)譜系的做法。黃道周說:

豪杰之與儒者均之可為圣人。故以子貢而述諸子,則董生、河汾、濂溪、伯淳、正叔、橫渠、堯夫、考亭,是冉雍、顏淵、顓孫師、子貢、子夏、宰我、言偃、曾參之行也;以夫子而述,則賈生、葛侯、李文靖、韓魏公、司馬君實、范文正,是范文子、桐提伯、華士會、晏嬰、伯夷、叔齊、柳下惠之行也。然則圣人右豪杰,左儒者乎?……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則雖圣人終其身,猶自以為未有焉爾。②黃道周:《正學·萬歷四十有六年鄉(xiāng)試策》,《黃漳浦集》卷9《策》。

黃道周以孔子、子貢不單獨以道德抑或豪杰的標準來衡論圣人為例子,列舉了董仲舒、諸葛亮、王通、司馬光、范仲淹等名儒作為圣人之選。他認為在學術抑或事功等方面有成就的人均可列入圣人之行,而且,兩者不可截然二分。因為在他看來,“子貢與夫子之論人……未有剖之為道德與豪杰者”。③黃道周:《正學·萬歷四十有六年鄉(xiāng)試策》,《黃漳浦集》卷9《策》。他試圖打破孔子之后,道統(tǒng)系譜為學術英雄所獨占的局面,以復歸到學術、事功并重的狀態(tài)??傊?,黃道周對宋儒關于儒家道統(tǒng)譜系的建構模型提出批評,指出了宋儒道統(tǒng)論的偏狹性,進而強調儒者在致力于“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天人之學時,須以謙遜為本,因為“雖圣人終其身,猶自以為未有”。

究其攻擊宋儒道統(tǒng)論的原因,主要是為對于晚明天人秩序的批判與重建尋求思想的合法性。而道統(tǒng)論是宋明理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對于理學進行反思與修正來說,擊破它的理論基底——道統(tǒng)論無疑是顯得非常必要。正是由于這一邏輯關聯(lián),明中葉以降,學界普遍沉浸在一片騷動的情形下,紛紛將批判之劍指向了宋儒道統(tǒng)論。黃道周不但對王學左派有著尖銳的批評,而且頗有“不以程朱之是非為是非”的性格。而這種學術性格為他重建晚明理想的天人秩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人曾評價黃道周的學術性格云:“以致知為宗而止宿于至善,確守朱熹之道脈而獨溯宗傳?!雹埽ㄇ澹╆悏垤骶帲骸饵S漳浦集》卷首《道光五年禮部奏表》。該評斷雖有所據(jù),但終非的當之論。而洪思對于其師黃道周的學術思想的分疏卻頗與事實相符:“黃子之學,大則周孔,小則伊孟,亦不盡宗考亭。往在浙江講堂時,與諸生復談易象、詩、書、春秋、禮、樂,新故異同之致,不能不與元晦抵牾。黃子曰:‘然而,元晦醇粹矣。由子靜之言,可省諸探索之苦,其弊也易;……由元晦之言,高者不造頂無歸;深者不眩厓驚墜,由其道百世無弊,則必元晦也’。故世謂文明之學宗考亭?!雹冱S道周:《王文成公集序》,《黃漳浦集》卷21,道光年間陳壽祺刻本。附注:“文明之學”即為黃道周之學。“文明”之稱是由南明隆武帝在黃道周殉節(jié)之后所賜“文明伯”的封號而來。按照洪思的觀點,黃道周雖不完全認同朱熹對于儒學經(jīng)典的詮釋,但卻指出:朱學較陸學而言,“高者不造頂無歸;深者不眩厓驚墜”,其流弊較少。在這一意義上,他認為“其道百世無弊,則必元晦”。因此,“世謂文明之學宗考亭”。由此而觀,洪思對這一問題的分疏確有見地。

三、黃道周學術之經(jīng)世取向及其影響及地位

晚明時期,經(jīng)世實用之學顯得異乎尋常的熾熱。正如趙園先生所說,“緊迫而直接的‘用’,推動了被認為‘適用’的知識的傳播,以至當失卻了‘救亡’這一目標之后,慣性仍足以使得對‘功效’的主張較之此前此后都顯得不但必要而且正大。在明將亡、既亡的背景上,‘有用’這以尺度,確也被一些士人格外強調了?!雹谮w園:《制度·言論·心態(tài)——<明清士大夫研究>續(xù)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5頁。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其時社會危機使然。譬如,陳子龍編輯的《皇明經(jīng)世文編》的問世,即反映了時人追求經(jīng)世實用之學的價值取向。對于黃道周來說,此類著述亦為不少。如《博物典匯》與《群書典匯》二書,其中主要涉及天文、禮制、王霸、建官、田制、鹽法漕運、兵制、九邊等方面知識。其反映了黃道周學術思想中頗為明顯的經(jīng)世實用的特點。

有明一代,講學之風自非前代所能比肩。正如黃宗羲所講,“有明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于講學,余妄謂過之?!雹郏ㄇ澹S宗羲:《明儒學案序》,《明儒學案》,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頁。此一情形,在明代中葉以后尤甚。陽明心學的崛興,標志著明代講學高峰的到來。明代學者查鐸④查鐸(1516—1589),字子警,號毅齋,涇縣(今屬安徽)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授德安推官。萬歷初任廣西副使,以疾告歸,在鄉(xiāng)修復水西書院,并講學于此。著有《闡道集》、《毅齋經(jīng)說》以及《水西會語》等。說:“故學也者,所以存此幾希。學矣而有會也者,正求與朋友合并講明此幾希而求存之也。此會之不可以已也?!雹荩鳎┎殍I:《水西會條》,轉引自鄧洪波編著《中國書院學規(guī)》,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頁。在他看來,講會是朋友之間切磋學問的最佳平臺。這也是明代講會之所以繁盛的十分重要的原因。同時,明代講會活動的普遍又為各種學術、學派的構建與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前所述,黃道周一生精力盡于著述與講學之上。講學之于其學術影響的擴布大有裨益?!暗乐軐W派”的形成表征了黃道周在晚明社會擁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而這無疑得益于其與弟子講學活動的廣泛開展。

不過,黃道周意識到,舉辦講學、講會于圣學的發(fā)揚雖大有裨益,但是亦有激化黨爭之虞。他說:

士大夫在朝守官,不樂有講學之名業(yè),以啟沃歸于細旃,敬樂歸于黌序。誠不必多一翻握笑,為達者所憂。⑥黃道周:《書示同學二十一則》,《黃漳浦集》卷30《雜著》。

黃道周明確指出,對于士大夫來說,在朝之官,是不適合于講學的。因為“誠不必多一翻握笑,為達者所憂”。雖然,他肯認講學本身的價值意義,但是,他也認識到,在朋黨之爭甚為猖獗的晚明朝廷,講學無疑會導致門戶分立,為權勢者所忌恨,這對是時政治局勢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害的。對此,《明史》亦有所批評:“攀龍與顧憲成講學東林,以道學相切磋。類皆詆譏陽明,維護程朱,從游日眾。憲成于神宗萬歷季年先歿,而攀龍卒以觸魏閹,得罪死。崇禎即位,誅忠賢而治其黨。東林復重于世,而清議愈熾。卒以此故,講學之流,流而至于門戶?!雹撸ㄇ澹埻⒂瘢骸睹魇贰肪?65《元璐傳》。儒者講學過多牽涉于政治爭斗,這是黃道周深以為憂的。故此,黃道周在京師做官時,異常謹慎,不肯參與其他東林學者組織的講學、講會活動,以免朋黨之譏。有一則材料,可證明黃道周對于舉辦講學活動的謹慎:

(1635年)乙亥仲冬,劉賡穆兄弟卜筑天治之巔,張朂之、楊元實同予至天治。賡美方以選貢至,未謁客,亦從山中游歸,已過初旬之期,乃以十六日集于榕壇。某以講論二年,大旨只為“明善致知”,聽聞已狎,聲實未綜,恐漸為朋從往來之累,或有諛聞動眾之嫌,斷以是日鎖結講事。①黃道周:《榕壇問業(yè)》卷16。

此時,黃道周尚在他的家鄉(xiāng)福建漳浦過著家居的鄉(xiāng)紳生活。崇禎朝廷的黨爭,已是千里之外的事情了。但是,他仍然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恐漸為朋從往來之累,或有諛聞動眾之嫌”。不過,他罷官回鄉(xiāng)以后,頗熱心于講學活動,卻是不爭的事實。為了講學論道之便,他曾與眾弟子建筑書院多處。如杭州的大滌書院、漳浦的明誠書院、漳州的榕壇書院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認識到講學亦能發(fā)揮“育德善俗”的功能:

……至于家居,有子弟閭族之責。欲整齊風軌,開益來人。即歲時類聚,敷飏舊學,以上暢皇仁,下匡流染,不得復以月旦為嫌。易《漸》之上九,羽可用為儀;《蠱》之上九曰:“高尚其事?!眱慑杞跃幽┴?,不當位。夫子皆系之曰:“育德善俗?!笨梢娪路仟毾燃字苌扑祝仟氶L民之任也。②黃道周:《書示同學二十一則》,《黃漳浦集》卷30《雜著》。

在黃道周看來,家居講學主要是為了暢發(fā)孔孟儒學,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最終達致重建晚明儒家道德秩序的目的,而這并非僅僅是“長民之任”的在職官吏所能為的。因此,他在不得意于官場之后,便不遺余力地將精力投入到籌建書院與講學活動中來。

黃道周講學活動頻繁,弟子眾多,學術影響亦非常之大,“其時及門者遍天下”,③(清)黃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銘》,《黃梨洲文集》,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62頁??盀橐淮鍖W宗師。按照常理來說,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建構學派的條件與實力了。但是,筆者對于“道周學派”概念的把捉與論述,總是傾向于謹慎的態(tài)度。直到筆者看到清代乾隆年間,李光地的孫子李清馥撰寫的《閩中理學淵源考》時,才肯定晚明清初時期確乎存在“道周學派”一說。它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是時士人對于黃道周的學術思想及其學派影響力的認同。這是筆者所見到的有確切的清代文本為依據(jù)的史料。該著就地緣關系,簡要介紹了“道周學派”中閩地成員的生平以及與黃道周之間的師承關系。他們分別是,張若化、張若仲、張士楷、蔡春溶、林邁佳、洪思、陳天定、涂仲吉、紀許國、王仍輅、張燮、范方等。由此,堅定了筆者對“道周學派”進行探索的決心。但是,具體深究已非本文所能解決的,只能以俟日后研究。

其實,除此之外,與黃道周有著十分明顯的師承關系的,還有錢澄之、方以智、朱朝瑛、黃宗羲、陳盡謨、張履祥、董說等。不過,這種學術師承主要表現(xiàn)在易學研究上。在某種程度上,黃道周的易學思想在他們身上得以繼承。

首先,據(jù)《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提要》載,“澄之初問《易》于黃道周,故詳于數(shù)學,后乃兼求義理,參取王弼、孔穎達、程子、朱子之間。其謂先天河、洛皆因《易》而作圖,用錢義方說;謂圖中奇偶乃揲蓍之法,非畫卦之本,用陳應潤之說也。”④轉引自(明)錢澄之:《田間易學》,黃山書社,1998年版,第6頁。錢澄之在晚明清初亦是一位頗享盛名的學者。他的易學承繼了黃道周易學思想中博大宏通的氣象。

其次,方以智雖生于易學世家,卻亦與其父時常向黃道周問《易》。據(jù)《莊譜》崇禎十三年(1640年)載:“方開府與先生同在西庫,自言詮《易》三世,未畢此理。見先生所著(《易象正》),片字落紙,輒觀玩不已,曰:‘吾雖不及次公,寧怖夕死,遽墜朝聞乎!’”⑤(明)莊起儔:《漳浦黃先生年譜》,《黃道周年譜》,第72頁。此后,黃道周的易學思想在方氏父子的《周易時論合編》中多有繼承。如方孔炤說:“黃石齋曰:‘學者動卑象數(shù),故天道不著,……歷律象數(shù),圣人所以剛柔損益之具也?!嗤鲙於胖?,歸學邵學,殫不及,以命子孫。”⑥(明)方孔炤、方以智:《周易時論合編·圖像幾表》卷8《極數(shù)概》。因此,方以智與黃道周有著明顯的師承關系。再者,朱朝瑛亦深得道周易學之傳。誠如黃宗羲所云,黃道周的學術思想猶如武庫無所不備,而尤精于《易》、歷之學,從其學者眾多,“隨其質之所近,止啼落草,至于《易》、歷,諸子無復著坐之處,相與探天根月窟者,則康流先生一人而已”。①(清)黃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銘》,《黃梨洲文集》,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62頁。即使是黃宗羲本人,亦曾受學于石齋。有關黃道周與黃宗羲之間的學術師承關系,黃宗羲在給弟子許三禮②許三禮(1625—1691),字典三,號酉山,河南安陽人,順治年間進士,授浙江海寧知縣。許氏的學術傾向與黃道周頗為相似,皆注重于對外在的“天道”的探究,從而“推天道以明人事”。如許氏說:“試讀五經(jīng)皆圣人之書,那一篇不自本源言起,孔曰知天,孟曰事天,邵曰謝天,趙曰告天,……三代而上,帝王皆從天道上研究出人事,三代而后,圣人又從人事內仰合乎天則。圣學絕,黃老興,黃之派,卑視天,尊自性;老之派,尊事天,略人事。儒者矯之辟之,單重人事,略言天,只以一理字視之,嗟嗟,唯圣希天,不事天,是圣學絕矣。今欲講明圣學,還從事天標為宗旨?!保ㄔS三禮:《天中許子政學合一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臺灣莊嚴文化事業(yè)公司,1995年版,第527頁。)由此可推,黃道周的學術思想在許三禮那里亦得以傳承下來。而《三易洞璣》則成為了黃道周、黃宗羲與許三禮之間學術傳續(xù)的紐帶。撰寫墓志銘時特為提出。他說:“余自丙辰至庚申五年,皆在海寧奉先生之教,而先生又從余受黃石齋先生《三易洞璣》及授時、西、回三歷,不可不為知己?!雹郏ㄇ澹S宗羲:《兵部督捕右侍郎酉山許先生墓志銘》,《黃梨洲文集》,第245頁。由此可見,黃道周易學思想在黃宗羲那里亦得其傳。因此,全祖望所謂黃宗羲“軼出念臺之藩,而窺漳海之室”④(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卷44《答諸生問南雷學術帖子》,《全祖望集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5頁。的說法是頗為有據(jù)的。上述學者為黃道周的學術思想的傳承與闡揚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某種意義上,將他們視為“道周學派”的成員,亦無不妥。

黃道周對于后世的學術影響是頗為巨大的。蔣湘南云:“其學足以開物成務,彰往察來,為國朝黃南雷、戴東原兩大派之所從出?!雹荩ㄇ澹├钤廊穑骸饵S石齋書牘》序言,上海廣智書局,光緒三十四年(1908)版,第1頁。黃宗羲、戴震二人是清代學術思想史上頗為著名的學者、思想家。而蔣氏認為黃道周的“開物成務,彰往察來”的學問則是黃、戴兩大學派的淵源所在。基于此,他進一步明確黃道周的歷史地位:“論古今學術有五大儒,而以漳浦黃石齋先生,繼康成鄭氏之后?!雹蓿ㄇ澹├钤廊穑骸饵S石齋書牘》序言,第1頁。蔣湘南曾列出中國古今五位學術大儒:鄭玄(康成)、黃道周(石齋)、黃宗羲(梨洲)、戴震(東原)與錢大昕(竹?。瑓⒁娛Y氏:《游藝錄》卷2《大儒五人》,民國資益館鉛印本。誠然,蔣氏將黃道周列為繼鄭康成之后的中國五位學術大儒之一,難免溢美之嫌。但他絕不是對乾隆政治表彰的簡單附合,而是基于對黃道周儒學思想貢獻的深刻體認,進而充分肯定其在中國學術史上至為重要的地位。

清代嘉、道以降,內憂外患日益顯現(xiàn),經(jīng)世致用之學逐漸勃興。蔣氏所作出的上述論評,在某種意義上與其時代思潮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這一評騭亦凸顯了黃道周經(jīng)世實學思想在是時的極大影響力,“其指陳深中時弊,足為萬世龜鑒”。⑦(清)陳壽祺編:《黃漳浦集》卷首《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禮部謹奏為遵旨議奏事》。這一影響力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道光五年,黃道周獲準從祀文廟的政治行為??傊懊骷局\,政衰于上,士氣猶盛于下,故道未墜于地。一時魁儒大抵博通古今,負經(jīng)緯區(qū)宇之略,其身則風氣轉移之所系也;其所著書則后來取法之所資也?!雹啵ㄇ澹╆憣氈遥骸哆z書序》,《陸桴亭先生遺書二十二種》,清光緒二十五年唐受祺京師刊本。黃道周及其學派無疑承載了這一歷史的重任。

誠然,以今人的眼光來看,黃道周雖然不時閃現(xiàn)出巨大的創(chuàng)新力,亦頗具綜匯漢、宋的博大氣象,經(jīng)世實用之學更是其學術關切之所在,但卻因正統(tǒng)意識而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思想局限性。譬如,他有著強烈的華夷之辨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對于晚明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先進科學技術的吸納。不過,黃道周作為晚明時期的一代大儒,他的廣博深邃的學術氣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是時思想多元與錯綜交匯的特征。

(責任編輯:劉麗)

The Academic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South Min Insistance Huang Daozhou and its Influence and Status

Yang Zhaozhong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Fuzhou University,F(xiàn)uzhou Fujian,350116)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Huang Daozhou and minnan region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Its academic criticism and strong products orientation are reflected.Huang Daozhou for the critical concentration of Song Mingdao series theory revealed its academic thought inclusive and open characteristics.His academic of late Ming dynasty,especially the classics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is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thought insistance.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Huang Daozhou;Critical awareness;Influence;Status

G127

A

1008-7354(2016)05-0046-11

楊肇中(1977-),男,本名楊毓團,江西南昌人,南京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博士后,現(xiàn)為福州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儒學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歡
黃道周道統(tǒng)學術
黃道周和徐霞客的靈通山印記
閩南風(2021年4期)2021-05-10 02:41:30
黃道周之靈通山行跡考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黃道周
紫禁城(2016年4期)2016-10-28 07:12:41
心學道統(tǒng)論——以“顏子沒而圣學亡”為中心
張東蓀道統(tǒng)論芻議
道統(tǒng)的重建——二程“道統(tǒng)論”的政治自覺及其限度
論《一代宗師》中的“道統(tǒng)”、 “政統(tǒng)”與“武統(tǒng)”
電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 09:13:38
凌海市| 深圳市| 准格尔旗| 大埔县| 两当县| 梓潼县| 崇州市| 正镶白旗| 西峡县| 依安县| 汝城县| 开远市| 屏东县| 新疆| 大厂| 宜都市| 聂拉木县| 精河县| 易门县| 都江堰市| 息烽县| 四会市| 炎陵县| 平潭县| 宁蒗| 衡阳市| 石景山区| 梁山县| 大名县| 百色市| 高碑店市| 南宁市| 车险| 阜新市| 宁德市| 平舆县| 泸水县| 玛多县| 阿拉尔市| 武邑县|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