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wèi)芳
【關鍵詞】SWOT分析法;班主任:自我成長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09-0052-02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tài)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優(yōu)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tǒng)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決策性結論。通過SWOT分析能清晰地把握全局,分析自身在資源方面的優(yōu)勢和劣勢,把握環(huán)境提供的機會,防范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威脅,對正確制定戰(zhàn)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職業(yè)學校班主任工作中,借鑒運用這種方法能幫助學生在面臨復雜人際關系需要做出重要決策時,理清思路、回歸理性,做出正確的選擇。
班主任可以有意識地借鑒SWOT方法來引導學生分析面臨的復雜問題,以探詢問題來引領學生理清思路:你遇到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機遇(好處),又帶來了怎樣的威脅(害處)?你現(xiàn)在解決這個問題有哪些優(yōu)勢,又有哪些劣勢?有哪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中哪個最符合你自身發(fā)展的需求?這樣能讓學生系統(tǒng)地看清他的處境,并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決定。在借鑒使用SWOT方法時,班主任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理清自己的優(yōu)勢、劣勢、可能面臨的威脅和機會。我們經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現(xiàn)在更強調應該“授人以漁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各類復雜的問題情境,我們如果只是告知學生怎么處理此事,這是“授人以魚”;如果只是告知學生處理此事的方法,這是“授之以漁”;如果告知學生遇到這類復雜的事件時,我們應該怎樣收集信息、怎樣分析信息、怎樣尋找對策、怎樣做出決策、怎樣預見行動的后果,這就是育人的最高境界“授人以漁場”。所以當學生遇到復雜情境,我們不要居高臨下地以專家或長者的身份告知學生應該如何做,而是讓學生用紙筆的方式先梳理當下情境中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想采取的舉措會帶來的機會和威脅。這樣讓學生來理清自己的思路,能有效避免青春期學生或多或少存在的對師長的逆反情緒,也是平緩學生情緒、了解學生思維特點的過程。如上文中,當米思彤要打郝薇時,班主任讓米思彤寫下“打”與“不打”的利弊,這是采取了決策倒推的方法,讓米思彤有了調整情緒的時空,同時,班主任能了解米思彤對這個問題已有的認知和判斷,了解米思彤做決策的思路和依據(jù),從而為下一步有的放矢地引導做好鋪墊。
二、理清客觀事實與主觀感覺,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事情真相,做出正確的行為預判。和兒童相比,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迅速提高,但仍處在由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之中,仍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在他們遇到復雜情境時,他們會分析、判斷并預測行為的后果,但由于感性經驗的缺乏、信息的缺損、思維模式的不成熟,他們在思考、判斷、預測時往往會將事實和情感、推理混雜在一起,導致決策錯誤。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理清事實真相,給他相關的間接經驗、足夠的信息和系統(tǒng)思考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加工,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原有分析的偏頗之處,為正確決策做好支撐工作。如上文中,針對米思彤混亂的利弊分析,教師須幫助米同學理解只有不帶主觀情感和想象的中立的客觀信息才是事實,這樣她就能發(fā)現(xiàn)原有的打架好處中,只有“朋友幫忙”是事實,其他的如“朋友會佩服我”等都是自己的主觀想象或推理,在實際生活中都會發(fā)生變化,甚至和她的推理是相反的。接著教師提供一些類似的真實事例和更多的資訊,讓她自己判斷原有推理和情感反應的正誤,從而去修正原有的分析,改變決定。
三、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求,選擇正確的決策和行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一般來說學生任何不合理的行為現(xiàn)象背后都會有一個合理的需求,學生的一些錯誤甚至是荒誕行為往往表達了他們某種合理的訴求。有些班主任在處理學生錯誤行為時,往往滿足于理清事實真相、糾正學生錯誤,但是對于學生問題行為后面的真實需求不予關注,導致類似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因此,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班主任一定要學會傾聽和觀察,在學生的傾訴和表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他的真實需求,引導學生通過發(fā)散性思維來發(fā)現(xiàn)更多對他自己更有利的解決方法,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推動自己的健康成長。如上文案例中,在社會上的“朋友”主動表示要幫忙“打架”時,米思彤之所以馬上就接受,是因為這幫朋友是她在父親外出期間主要的情感依賴,她需要這幫朋友填補因父親離開而帶來的空虛和無助。所以解決“打架”問題只是事情的表象,歸屬和尊重需求的滿足是問題的根本,除了遷就社會上這幫“朋友”的待人處事方法,承擔對自己發(fā)展有害的后果外,這個問題還有更多的解決方法。案例中,教師的“擁抱”“特別關注”“介紹她參加義工活動”等舉措,實際上就是以師生親密關系和高素質的團隊伙伴關系的建立,來填充米思彤失去社會上“朋友”所帶來的時空和情感的空虛;而在一次次義工活動中、與教師一次次互動中,米思彤自然能分析識別出“朋友”的真正內涵,領悟到了“暴力只能讓人不堪,唯有善意和真誠才會贏得尊重”,從而實現(xiàn)了自身的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边@就要求班主任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實踐教育,要善于借鑒利用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智抓契機,巧設情境,精選信息,妙設問題,以生為本,讓學生通過自我梳理、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選擇成為道德的主人,學會思考,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從而立德成人。
(作者單位:南京職教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