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新媒體時代草根文化的生存論意義及其隱憂*

2016-03-23 07:04何華征
關鍵詞:新媒體

何華征

(遵義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

論新媒體時代草根文化的生存論意義及其隱憂*

何華征

(遵義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摘要:“草根文化”強調(diào)的是文化主體而非文化屬性,它在新媒體時代成為“人民文化”的重要形式。精英主義者對草根文化的政治指認是不符合事實的。草根文化作為平民文化具有非精英、平民化、多元化等特征,與媒介變革緊密相關,并不必然走向庸俗文化。從生存論的角度來看,草根文化有利于文化個性的發(fā)展、社會正義的訴求、人民群眾地位的提高,以及對抗文化利益(集團化)的固化,而對它的引導和揚棄只有建立在深刻把握新媒體信息形成和傳播機制的基礎上。

關鍵詞:新媒體;草根文化;生存論;文化暴力

一、草根文化:現(xiàn)象和概念

“草根”一詞直譯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關這個詞的說法源于19世紀美國社會各階層熱衷于尋找金礦,盛傳有些山脈土壤表層有草根生長的地方就蘊藏黃金。后來,這個詞常應用于社會學領域?,F(xiàn)在,對這個詞語的運用大多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上一些民眾對自己或他人的稱呼,含有一定的自嘲意味。有人把“草根”等同于“民間”或者“弱勢群體”;也有人認為草根這個詞是一定語境中的產(chǎn)物,語境的差異決定了語詞意蘊的不同,或指“鄉(xiāng)村的、農(nóng)民的”,或指“民間的、非官方的”,或指“群眾、平民、百姓”等。[1]在國內(nèi),較早使用“草根”一詞的是鄧遂夫,他把源于西方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中的“草根”概念借用過來界定自己的紅學研究,含義為“非主流化、非正統(tǒng)化、邊緣化、民間化”。[2]與草根相關的草根文化如同對草根本身的理解存在差異一樣,始終沒有統(tǒng)一意見。

草根文化的概念在國內(nèi)大約于2005年末或2006年初開始流行,它與新媒體的興起是前后相隨的。徐風娟和譚容杰認為:草根文化“即一種區(qū)別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的形態(tài),它生于民間、長于民間,沒有經(jīng)過主流意識的疏導和規(guī)范,沒有經(jīng)過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滿著鄉(xiāng)土氣息,同時又充滿韌性、富于頑強性。”[3]王振頂說,草根文化就是指平民化的、大眾化的文化。[4]杜駿飛則認為,“草根文化指的是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一種平民文化的代稱,作為一個混雜體系,大型電視選秀節(jié)目《超級女聲》中的李宇春等人,‘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后現(xiàn)代、反權威、反傳統(tǒng)的語言的‘網(wǎng)絡寫手’今何在*今何在,原名曾雨,1977年生,江西南昌人,曾出版小說《悟空傳》、《若星漢天空》、《九州》、電影小說《天下無雙》、話劇版《悟空傳》、系列網(wǎng)劇《我的西游》。等人……甚至夸張而拙劣地展示自我的芙蓉姐姐及其不遺余力喝彩的擁躉,都可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5]田曉榮在《說“草根”》一文中認為,“草根文化指和主流或者說是精英的文化相對應的弱勢階層的活動,即一些不太受重視的民間、小市民的文化活動,正是因為這個詞中所蘊涵的這種‘非正統(tǒng)’的反叛精神,迎合了現(xiàn)代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推崇個性、追求新異的心理需求,因此,他們喜歡以‘草根’自詡,給自己冠以‘草根’的頭銜,如‘草根小說’‘草根音樂’‘草根傳奇’‘草根明星’‘草根天后’‘草根部落’‘草根族’等,正像流行歌中唱的那樣‘我是草根我怕誰,大家喜歡我的另類?!盵6]

當然,也有人把草根文化與所謂的民粹主義扯上關系,甚至認為草根文化亦是消費文化的直接產(chǎn)物,是大眾娛樂領域的專屬詞。[7]盡管草根文化為民粹主義提供了比較肥沃的土壤,但是,草根文化本身不帶有政治影射意味。而用世俗化、娛樂化這些詞語用來評價“草根文化”,或者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嘻哈揶揄、平庸媚俗、缺乏規(guī)范等來描述“草根文化”,[8]是并不過分的。草根文化本身是蕪雜的,并不必然代表先進文化。本文所指的草根文化特指新媒體時代基于網(wǎng)絡開放性、互動性、網(wǎng)絡進入的隨意性、信息共享性、信息傳播和創(chuàng)造的“去中心化”等而形成的非官方、非專制、非統(tǒng)一、非定在(非傳統(tǒng))的新媒體文化,它是普通新媒體用戶在互聯(lián)網(wǎng)空間中自發(fā)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沒有專門的語言體系、文化規(guī)范、發(fā)展籌劃、共識等。草根文化主要強調(diào)的是文化的前綴“草根”,亦即普通民眾成為這個時代擁有巨大文化權力的階層?!安莞背蔀槲幕闹黧w何以可能?這樣的問題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就顯得幼稚可笑了,盡管同樣的問題在以往的時代幾乎只是一個夢想,也正因為文化主體的“草根化”,以至于精英情緒比較嚴重的人習慣于將其稱為民粹主義的復活或者新形態(tài)(民粹主義,英文Populism,是在19世紀的俄國興起的一股社會思潮,強調(diào)平民的價值、地位、理想、力量、福祉等,但是將其極端化。*列寧曾經(jīng)在多個地方對民粹主義進行了批評,指出了其精華、弊病、淵源、實質(zhì)等。此處不做贅述,詳見列寧《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nèi)绾喂羯鐣裰鼽h人?》(《列寧選集(第一卷)》,中文1995年版)、《民粹主義的經(jīng)濟內(nèi)容及其在司徒盧威的書中受到的批評》(《列寧全集(第一卷)》中文1984年版)、《論民粹主義》(《列寧全集(第二十二卷)》,中文1990年版),等等。)事實上,新媒體時代的草根階層并不要求對“全民”以及他們的情緒絕對服從,從而也不可能翻轉(zhuǎn)為新的專制主義,將民粹主義挪用到“微博型社會”的做法似乎有點牽強。[9]507-513把山寨文化、惡搞文化等同于草根文化也是不符合事實的,這種“投筐”行為的實質(zhì)就是對草根文化的輕蔑和不屑,是強烈的精英意識和自我(階層)優(yōu)越感在作祟。對草根文化并無泛泛地褒貶、揚抑、毀譽的必要,它是一種強調(diào)“文化主體”而非強調(diào)“文化屬性”的文化形態(tài)界定。也正是在這樣的理解上,才能對草根文化有全面的認識,從而懷有包容的心態(tài)——這不正是現(xiàn)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嗎?只是對某種特定文化的“習慣”“服從”“效忠”,從而對一致性文化采取“詆毀”“抵制”“冷淡”的態(tài)度則恰恰反映了主體尚在傳統(tǒng)的禁囿中不能自拔。

二、新媒體草根文化的特征

草根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戲侃、惡搞電影、滑稽短片、帖子文化、圈子文化、草根時尚、草根偶像、網(wǎng)絡新詞等。草根文化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容易獲得流行。盡管某些草根文化作品確實言過其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部分社會現(xiàn)實。很明顯,新媒體成為了“草根文化的狂歡‘天堂’。一般意義上講,草根文化與底層文化、通俗文化、大眾文化的概念相一致,與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相對立?!盵10]草根文化具有一系列的特征:

其一,草根文化與(精英主導的)主流文化相比,是一種非主流,文化主體的草根化是其主要特征。它反對中心和權威。由精英主導型的文化向平民主導型的文化轉(zhuǎn)變,是新媒體文化權力變遷的重要特征?!啊枷搿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丟丑?!盵11]非主流文化的草根文化,正是對主流、中心、權威的挑戰(zhàn),同時也正好切合新媒體網(wǎng)絡發(fā)展的實際水平——新媒體為這種非主流文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網(wǎng)絡應用平臺的進入壁壘不斷降低、拆除,各種文化都獲得了發(fā)聲的機會。

其二,草根文化與權貴文化相比,是一種平民文化,草根文化以其對社會精英所主導的文化的反叛為特征。精英文化以由點到面的形式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而草根文化是新媒體點到點信息傳播方式變革以后的重要文化發(fā)展動態(tài)。草根文化與精英文化相比,在物質(zhì)基礎上源自于新媒體技術在信息傳播方式上的變革;然而,在文化的群眾基礎上,與長期以來人們對權貴的憎惡以及各種媒介渲染息息相關。新媒體的交互式信息傳播方式,使草根文化的發(fā)展進入到狂飆突進時期。

其三,草根文化與民俗文化相比,是一種多元文化,草根文化氛圍中的文化共同體成員的結合相對比較松散。草根文化以通俗易懂為特征,盡管也存在無病呻吟或者裝腔作勢的可能,但是,大部分草根文化體現(xiàn)的是基層群眾的心聲,反映的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和思想。內(nèi)容由受眾來創(chuàng)造——這是新媒體時代的典型特征,也是草根文化“接地氣”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新媒體時代的草根文化并不特指鄉(xiāng)村文化,并不一定代表土氣或者缺少教養(yǎng)。那種把草根文化等同于鄉(xiāng)土文化,或者更加輕率地將其認為是劣等的、粗糙的、庸俗不堪的、土得掉渣的文化形式的思想認識本身就是精英文化的思維方式。新媒體在使用范圍上的廣闊,使得鄉(xiāng)村和城市在新媒體應用上并沒有技術上或者基礎設施上的障礙,隨著農(nóng)村人口逐漸進城并融入大城市的生活,草根文化似乎難以在城鄉(xiāng)之間劃分明顯的界限。在新媒體時代,若是有人繼續(xù)保留20世紀甚至更早以前的那種小市民優(yōu)越感,就真正代表了“土氣”和狹隘。

第五,草根文化的興起與新媒體的興起在時間上相近,在內(nèi)力上互驅(qū),草根文化有利于新媒體的興起,新媒體的興起為草根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平臺和機會。前者可以理解為人民群眾的需要推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說,“當市場擴大到手工勞動不能再滿足它的需求的時候,人們就感到需要機器?!盵11]166同樣的,當信息傳播的單向度已經(jīng)嚴重制約了文化的自由創(chuàng)造和百花齊放的時候,新的信息傳播路徑就會被開辟。正是在人們的文化需要下,才有新媒體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反過來,新媒體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使人們的文化創(chuàng)造空間擴大,進一步激發(fā)了人們的文化需求,如此就形成了良性發(fā)展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

第六,草根文化區(qū)別于網(wǎng)絡民粹主義。(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論述)

第七,草根文化區(qū)別于山寨文化。(“山寨”一詞源于廣東話,山寨文化是一種由民間力量發(fā)起的信息產(chǎn)業(yè)現(xiàn)象,其主要表現(xiàn)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山寨文化是帶有強烈貶義的稱謂,而草根文化只是帶著自嘲的姿態(tài)登上歷史的舞臺。山寨文化無視現(xiàn)代法治規(guī)范而走向墮落,草根文化卻在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中充分表達一種平民文化的思想和利益訴求。

第八,草根文化具有自在與自為的二重性,既有自發(fā)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也有刻意追求的文化事件。一般而言,草根文化是指自發(fā)形成的、有別于掌握強大政治和經(jīng)濟資源的社會階層所規(guī)劃和倡導的那種官方文化,它不一定刻意以某種文化樣本為批判的靶子,而是在對各種限制的突破中尋求一種自我存在的確定感。由此可知,草根文化是自在的,不經(jīng)意雕刻的。但是,隨著新媒體傳播對注意力的特別強調(diào),以至于占有注意力就能占有信息資源、獲得文化權力(它能轉(zhuǎn)化和產(chǎn)生政治利益、經(jīng)濟利益等),從而使得部分底層人民失去方向,為了博取眼球而不斷出位、放棄底線。從這一角度來看,它又是自為的。前者是人們的文化觀念和文化行為與新媒體特征的自然契合,后者是人們根據(jù)新媒體文化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目的地制造文化產(chǎn)品。

第九,草根文化不拘一格,龐雜而不成體系,不求一脈相承,自由而任性。草根文化追求“破”,但不一定有“立”。草根文化沒有特定的范疇體系和邏輯系統(tǒng),它甚至不遵守基本的范疇和邏輯,任意妄為。從而使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人很難一下子體會到個中的意味,它不遵循基本的語法規(guī)則。比如,“十動然拒”(網(wǎng)絡新詞,“十分感動,然后拒絕了他”的縮略形式。用來形容“屌絲”被女神或男神拒絕后的自嘲心情)、“負翁”(欠別人錢的人)、“啊痛悟蠟”(“啊,多么痛的領悟+‘蠟燭’”的縮寫,點蠟是微博常用的表情符號)。網(wǎng)絡新詞不斷出現(xiàn),初次涉足新媒體的人會感到一頭霧水、不知所云,草根網(wǎng)民卻津津樂道、揮灑自如。草根文化打破常規(guī)、但不樹立新規(guī)。

總之,草根文化是新媒體時代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平民文化,在新媒體互動空間中可以與其他各種思潮結合而具有其他特征,或者成為其他思潮借題發(fā)揮的依據(jù)。比如與消費主義、物質(zhì)主義、民粹主義、惡搞文化等結合而被利用或扭轉(zhuǎn)成為其他具體文化形態(tài)的土壤。[9]507-513草根文化的特征如同草根文化本身一樣蕪雜,對其一言以蔽之會失去意指的準確性。草根文化或詼諧幽默、或鞭辟入里、或滑稽搞怪、或任意灑脫、或激憤氣概、或冷酷裝佯、或抒情婉約……草根文化不但“表情”豐富,而且內(nèi)涵豐富。

三、草根文化的生存論意義

草根文化對現(xiàn)代人的生存來說,既反映了一種狀況、趨勢、形式,又體現(xiàn)了人們的某些愿望、期盼、訴求。娛樂化、通俗化、生活化、私人化等草根文化特征與人民大眾在生存發(fā)展中的樸實需要密切相關。新媒體時代草根文化的發(fā)展繁榮對人的生存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一,文化個性的發(fā)展。草根文化帶有極強的私人性,只是由于新媒體本身的“共享性”,尤其是微博平臺等在信息的開放性方面所具有的特點,使得任何私人的創(chuàng)作同時變成了公共的文化行為。草根文化極力張揚個性。傳統(tǒng)社會中,個體性被集體、血緣和宗族關系、國家等壓制,個性發(fā)展受到普遍主義的掃蕩,新媒體時代的草根文化體現(xiàn)了“個人的抬頭”。法國理論家莫斯科維奇在《群氓的時代》一書中認為,個人的發(fā)現(xiàn)被認為是現(xiàn)代社會的第一個首要的重大發(fā)展?!叭绻獑柺裁词墙鐣钪匾漠a(chǎn)物,我敢說那就是個人。自從智人在地球上出現(xiàn),直至文藝復興時期,人類的視角總是‘我們’(we或者us),也就是他們的群體或者家庭。人們受到來自群體和家庭的重大責任義務的約束。但是,一旦重要的航行、貿(mào)易和科學分離了人類社會的單個的原子——那些有思想有感情的單個生物——以后,人們活動的視角就變成了我(I或者me)。”[12]莫斯科維奇敏銳地察覺到了近代社會真正革命性的東西。正如他在后面的論述中所強調(diào)的,個人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相當長時期內(nèi),以“理性個人”的形象樹立自己的行為榜樣。但是,新媒體時代的個人卻突破了這一點。這正是新媒體時代草根文化的不同尋常之處。如果在傳統(tǒng)媒介社會,普遍性和理性還依然是個性發(fā)展的不容分辨的前提,那么在新媒體時代,那種統(tǒng)一的格調(diào)已然蒼白乏力。個性的真正崛起正是這種草根文化的肆無忌憚的表現(xiàn)。新媒體時代的個人已經(jīng)不再需要標榜“個人”概念,它就在個人概念的統(tǒng)攝下完成自己的抒情、表意和創(chuàng)造。

第二,社會正義的訴求。草根文化有時候會以堅持原則、主持正義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新媒體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一直是草根文化在內(nèi)容上的重點所指。嬉笑怒罵的形式后面往往隱含著嚴肅的社會問題。通過打油詩、民謠的形式表達對社會監(jiān)督的結論性話語,或者提出某些群眾期待,這是以往任何時代都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在新媒體時代,人們會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優(yōu)勢,把這種表達思想感情和參與社會建設的激情表露出來。“網(wǎng)易跟帖”是一個頗有趣味的現(xiàn)象,在特定的時間段,只要政府對某件事情的處理不夠透明,或者處理結果的解釋不太令人滿意,“網(wǎng)易跟帖”中就能反復出現(xiàn)相關的意見(無論新聞文本的主要意指是什么,網(wǎng)民就在后面直接貼上已經(jīng)寫好的話語,千篇一律、反復地沖擊著人們的視線,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草根文化以其與官方文化、權貴文化的對立身份而出現(xiàn),對于維護最底層人民的利益無疑有著一定的作用。如果說,前面一點是個人生存意義上的決定性一步,它決定了個性的存在現(xiàn)實,那么,這一點以及此后的若干方面,則反映了草根文化在促進個性發(fā)展上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草根文化以個體的親身感受體悟和表達對社會正義與否的回聲。在千奇百怪的方式中,表達自己對個人發(fā)展道路和主觀能動性的理解,甚至連“芙蓉姐姐”這樣的特殊現(xiàn)象也可以在草根的崛起中充當榜樣的力量。草根文化對社會正義的訴求,直接通過其“反壟斷”的方式來進行——反對一切既有的利益和機遇的壟斷特權。

第三,文明進步的監(jiān)督。草根文化的群眾基礎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象,它在世俗力量中展示著自己的魅力,對侵犯人民群眾利益的言行進行監(jiān)督。明顯帶有歷史倒退印記的制度文化和通俗文化,都受到草根階層的檢視。鄧小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中指出,“誰要改變?nèi)腥珪蕾嚨穆肪€、方針、政策,老百姓也不答應?!盵13]鄧小平對“老百姓不答應”的重視,可見群眾力量的不容忽視,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更加便捷、信息交流的成本極低、參與信息交流的風險也不斷降低,以至于有人直接就擬造一個詞語來形容這種民眾監(jiān)督的力量之大:“‘微’(威)力無比”。

第四,人民群眾地位的提高。以上三點都是對人民群眾地位提高的事實上的說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不等于草根階層創(chuàng)造歷史,但是,草根階層是社會中占人數(shù)較多,反映社會經(jīng)濟文化最不發(fā)達的文化形態(tài)的群體。草根文化與精英文化由天然對立走向統(tǒng)一和融合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最少受惠者是否感受到公平與正義是社會進步與否的重要判斷標準,只有草根文化繁榮昌盛、并能與社會精英文化同臺獻技(藝),才能表明和諧文化真正建立起來。草根階層的文化需求、表達方式、生存論意義能不能得到重視,不僅決定于草根文化自身的力量大小,也取決于精英文化的胸襟與態(tài)度。新媒體時代草根文化能夠得到極大發(fā)展,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說,它顯示了人民群眾地位的提高。

第五,對抗文化利益階層的固化。文化是現(xiàn)代人在滿足基本的物質(zhì)需要以后,非常重要的利益訴求。文化利益比物質(zhì)利益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水平。草根文化的發(fā)展,使得社會較低地位階層有了更多的文化展示平臺、文化發(fā)展空間、文化認可的可能。列寧說,“貴族聯(lián)合會把希望寄托在強者身上,是完全忠于本階級的利益的?!盵14]“任何一個合法的機構,只要無產(chǎn)階級能夠打進去,傳播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意識,公開維護勞動者的利益和民主要求,都能使力量團結起來?!盵15]草根文化體現(xiàn)的是社會上較低地位和階層人們的心聲,它能凝聚力量、促成行動。文化利益分配的固化現(xiàn)象在草根文化興盛到一定程度后會受到挫折。這種固化的文化利益本身與社會前進的方向是背道而馳的。習近平在描述中國夢的時候就曾經(jīng)講到要讓更多的人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壟斷文化資源和文化利益就是壟斷人生出彩的機會。草根文化在社會上得到重視、彰顯其自身的魅力、按照新媒體提供的信息傳播策略不斷壯大,勢必會對業(yè)已形成的文化資源割據(jù)的固化現(xiàn)象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稀釋作用。

第六,集體智慧的挖掘。健全社會的特征是藏權于民、藏富于民、藏智于民。草根文化的發(fā)展對“藏智于民”進行了較好的詮釋。草根文化的欣欣向榮、草根意見領袖(偶像)的不斷涌現(xiàn)、草根“逆襲”事件的頻頻發(fā)生、草根語匯的蓬勃興旺等讓人不得不嘆服草根文化中蘊涵著集體智慧的巨大潛力。在新媒體的交互活動中,人們通過便捷的方式增進相互了解、薈萃草根文化的精華,在傳播中篩選出草根文化中比較具有生命力的成分,成為草根文化的代表。江澤民曾經(jīng)說,“全中國人民堅持團結,把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集中起來,最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就一定能夠繼續(xù)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歷史和時代的偉業(yè)?!盵16]草根文化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新媒體生存空間的同時,不但確證了人民群眾的生存論意義,也發(fā)展了這種意義;不但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媒體時代的大眾文化形式,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文明特征。

四、草根文化的負面影響

草根文化盡管具有如上諸種生存之要義,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為各種其他思潮提供土壤和基質(zhì),因而在各種文化交融激蕩的今天,草根文化很容易對人的生存問題帶來一些不確定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以及其他負面影響。

第一,社會核心價值觀受到挑釁。每一個社會組織、政黨、國家或者民族,都要有相對普適的核心價值觀念,以此凝聚人心、團結力量。比如中國共產(chǎn)黨就一直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以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確保人們在生存斗爭中取得的成果得到發(fā)展和維護。2004年5月10日,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重點,以養(yǎng)成高尚的思想品質(zhì)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為基礎,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規(guī)律,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fā)展,努力培育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盵17]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人們應該遵守的基本價值準則。其他國家同樣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但是,在新媒體時代,隨著草根文化的蓬勃發(fā)展,社會核心價值觀會受到來自極端個人主義和少數(shù)投機分子的威脅挑釁。個性化一旦走向極端,就會對社會核心價值觀形成破壞作用,從而影響社會團結和相對穩(wěn)定,造成精神文化上的莫衷一是,理想信念上的搖擺不定。

第二,個體的文化認同感缺失。基于上述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動搖,個體在新媒體時代的文化認同感會受到挫折。人群共同體向文化共同體邁進的關鍵步伐就在于文化認同的建立。而新媒體時代草根文化的私人性,使得這種相互之間的認同意愿和生活基礎漸漸消失。每個人都把自我當作社會交往的文化表達、創(chuàng)造、消費的中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個體的文化歸屬感就會喪失;相反,人們在新媒體時代紛繁復雜、熱鬧沸騰的文化雜燴中感覺到個體內(nèi)心的文化荒涼——缺少必要的“他者的認同”,以及“對他者的認同”。

第三,集體瘋狂。塞奇·莫斯科維奇在《群氓的時代》一書中對個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崛起感到振奮,但思想家莫斯科維奇并沒有陷入群氓的躁動之中。他冷靜地察覺到,如果個人是獨立的,有著各自的理性思維能力,那么,人們就會在各種事件和情境面前保持克制和冷靜。事實上,人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并不完全遵從理性的方式生存。他認為,當今社會是一個群氓的時代。新媒體時期,這個特征更加明顯。草根文化看上去具有個人的私人性,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私人空間中完成虛擬空間的互動活動,在各自能夠自主設置隱私保護的網(wǎng)絡空間中進行發(fā)帖、頂帖、轉(zhuǎn)帖、評帖,在各自不受外界干擾的狀態(tài)下進行虛擬活動決策……然而,草根文化的重大弊病,就在于這種文化與激情和沖動息息相關。草根精神在破壞性上的過分張揚,群體心理學上關于巔峰體驗的“熱帖”效應,足夠讓一個成功的帖子激發(fā)一系列的事件,同時也把“樓主”或者相關人帶到一個瘋狂的境地。情緒化是草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新媒體社區(qū),情緒征服理性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對現(xiàn)實狀況的一種白描。

第四,文化暴力:新的專制的可能。草根精英、草根偶像、草根英雄等成為草根文化的引領者。草根文化的精英在不斷地對其“圈子”中的人施加文化影響,并擴大勢力范圍。在網(wǎng)絡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草根在各自的偶像名頭下“站隊”,然后進行漫無邊際的“混戰(zhàn)”。強勢文化使處于相對弱勢的個體在文化選擇上失去選擇的自由權。它甚至潛移默化到被某種強勢文化奴役的對象的言行之中,使文化暴力的對象成為心甘情愿的“受虐者”——他們原本應該有著自己的主見和選擇,然而在受到文化暴力(它是如此“溫和”)之后,他們自愿放棄了這種反叛,而馴服——正是反現(xiàn)代性的特征。

第五,頹廢可能成為新的文化標簽。被馴服的草根在其文化活動中表現(xiàn)出一種頹廢的態(tài)度。一個荷蘭人在他的書中這樣說,“技術和文化的世界是人類的欲望表達方式,人類意欲在他們與世界、與他們的同伴以及自身相分離的溝塹上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浇榈恼嬲饔迷谟诳朔蚓嚯x和時間,因各種形式的缺場、離棄、分離、干擾、撤銷和喪失而引發(fā)的心理困擾(恐懼、控制機理、閹割情結等)。通過克服或關閉缺場的消極視野,技術媒介成為關注和在場的技術。通過使缺場可視化,讓它成為符號性的在場,媒介同時將缺場的不利后果轉(zhuǎn)化為令人愉快的結果。[18]”今天,這樣的理論設計在草根文化的現(xiàn)實中走向了反面,帶來的是草根文化的頹廢感。表面上看,新媒體文化解決了人們內(nèi)心的荒蕪問題,現(xiàn)實的缺場經(jīng)常為虛擬的在場所彌補;事實上,符號性的在場使符號后面隱身的存在者不再顧忌自我形象的完整,它讓一個虛擬的符號為存在者的言行“頂罪”。[19]草根文化因此而失去一種人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的合宜性的考慮。頹廢導致人的存在意義的消解,把存在方式(表現(xiàn)形式上的)的東西凌駕于人的形而上學目的之上。草根文化的社會擔當因而受損,也因此招致各種非議和指責。

第六,實踐觀退化到“論辯術”。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11]502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草根在表達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修養(yǎng)的時候,只需要展示自己的私人文件夾或者空間中的轉(zhuǎn)載文章就能一目了然。電子音樂和繪畫(攝影)的收藏、各種文學作品和休閑的短文、微博文,在新媒體構建的櫥窗中展示著新媒體用戶的文化格調(diào)。草根文化促進了惰性的進一步發(fā)展。文學藝術、音樂戲劇、電影小品等,網(wǎng)絡在線收藏和鏈接轉(zhuǎn)發(fā)就能完成傳統(tǒng)藝術家若干年精心搜羅所不能得的巨大藝術品擬像的庫存。而草根文化市場耽于此道,從而新媒體時代的草根文化創(chuàng)作實踐退位到“工廠”——由少數(shù)人輸出專門籌劃和設計好了的草根文化產(chǎn)品。人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就這樣失去了靈性。本來,文化藝術依賴于生活(文化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藝術觀點的核心思想),然而,虛擬生存和網(wǎng)絡共享所帶來的上述惰性使新媒體時代的草根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受到了嚴重的制約。文化實踐的退后,促成了一股樂于調(diào)侃與議論的風氣。草根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就是言辭勝于實踐,甚至在對特定主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蘊毫不知情的前提下,草根們在發(fā)表評論時也是毫不猶豫的。新媒體時代在各種媒介上見到的“業(yè)余愛好者”(不過,他們也許以“專家”自詡)的數(shù)目與新媒體用戶的數(shù)目相差無幾。文化實踐觀退化到了一種純粹的“論辯術”(停留于感覺現(xiàn)象的爭論)。

第七,市儈搶占了形而上學的地盤??档略?jīng)把頭頂?shù)男强蘸蛢?nèi)心的法則視為同等重要的、讓人敬畏的東西,它們卻同時遭受草根文化的質(zhì)疑。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人對自身生存意義缺失,市儈氣息充斥了新媒體時代的草根社區(qū)。理想信念似乎反而成為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故作深沉和老于世故的資深網(wǎng)友時常帶著滄桑的語調(diào)在新媒體虛擬社區(qū)散布各種論調(diào)。無論是惡搞的、幽默的、嚴肅的還是譏諷的文化藝術作品,似乎不激起人們對現(xiàn)實的憎惡就不能成為好的作品。社會的陰暗面被不斷放大,而社會進步的理想情操則變成了一個玩物和笑料?!八囆g的民主化帶來喝彩之時,也帶來了壟斷形成的危險?!盵18]83市儈的壟斷就是先進文化發(fā)展方向迷失的征兆,這也許是草根文化對人的生存的最大威脅吧!

五、結語

草根文化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和普及,隨著各種新的應用平臺的開發(fā),將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然而,草根文化給人的生存帶來的,有現(xiàn)代性意義上的對人性價值——尤其是對個性化文化價值的肯定,也使普通群眾在文化聯(lián)合和利益訴求上得到更多的保護和支持;草根文化也有對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阻力,以及在普遍性和“全民”的幌子下進行新的專制活動和人格墮落的危險??梢哉f,草根文化就整個現(xiàn)代性特征而言,是一個完整的二律背反的典型。而它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中獲得前進的動力,從而為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作出自己的貢獻,為更多的人參與文化建設提供契機和便利,為人的生存提供斑斕紛呈的文化景觀。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本身也反映和刻畫著社會生活的面孔。新媒體與草根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植根于新媒體的虛擬性、共享性、開放性、交互性、便利性等特征,而草根文化的非主流化、去中心、通俗化等特征,與其說是因為新媒體有這樣的功能,倒不如說新媒體迎合了人們對自由個性的渴望。

[參考文獻]

[1] 應學鳳.“草根”有新義[J].科技術語研究,2006(4):48.

[2] 張國鋼.憑據(jù)檔案文獻 考證紅學迷疑——記著名紅學家鄧遂夫[J].中國檔案,2006(12):59-61.

[3] 徐風娟,譚容杰.論〈闖關東〉的草根文化視野與民族精神底蘊[J].電影評介,2009(8):52-88.

[4] 王振頂.“草根”“山寨”為何流行[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41-144.

[5] 杜駿飛.文化階層是如何被想象的?[J].電影藝術,2010(4):101-109.

[6] 田曉榮.說“草根”[J].辭書研究,2007(5):150-152.

[7] 陳丹丹,劉起林.草根文化訴求的價值兩面性及其民粹主義根基[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7(5):40-43.

[8] 王琪.2006年以來的漢語新詞語與社會文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26-32.

[9] 皇甫曉濤.“微博型社會”中的網(wǎng)絡民粹主義現(xiàn)象探析[M]//胡正榮,戴元光.新媒體與當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10] 朱清河,張俊惠.“草根文化”的媒介依賴及其社會效用[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6):16-20.

[1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M].許列民,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1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 列寧.列寧全集: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5] 列寧.列寧全集: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6]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18] 穆爾.賽博空間的奧德賽:走向虛擬本體論與人類學[M].麥永雄,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93-194.

[19] 趙靜.網(wǎng)絡流行文化透視下青年價值觀的基本特征[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2(05):66.

(責任編校:楊睿)

Study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Worries for Grass-roots Culture in New Media Era

HE Hua-zheng

(SchoolofMarxism,ZunyiNormalCollege,GuizhouZunyi563002,China)

Abstract:“Grass-roots culture” emphasizes the main body of culture rather than the property of culture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people’s culture” in new media era. Elitist’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n the grassroots culture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 Grassroots culture as civilian culture has a non-elite, civilian, pluralistic and other feature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media and is not necessarily to become the vulgar culture. From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grassroots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ividuality, social justice appeal, improvement of the status of the people, and dilution of the solidified cultural interests (collectivization) and so on. Of course, this new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has a disadvantage on build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social culture identity, and even the irrational collective madness and violence of culture may lead to more social worries. It is possible to guide and sublate the new culture only based on deeply mastering new media information 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Key words:new media; grassroots culture; survival theory; violence of culture

doi:10.3969/j.issn.1672- 0598.2016.04.009

[收稿日期]2016-02-22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15SSK16)“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與方法研究”

[作者簡介]何華征(1977—),男,湖南新化人;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經(jīng)濟哲學、政治哲學、媒介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 0598(2016)04- 0062- 08

猜你喜歡
新媒體
融媒體時代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輿論影響力
新形勢下精品圖書的內(nèi)容策劃與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
報紙副刊的傳播意義與運營策略研究
真我與偶像:新媒體語境下的明星與粉絲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wǎng)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zhuǎn)型探析
對農(nóng)廣播節(jié)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