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艾思奇《大眾哲學》1936版和1953版的認識論思想的演變

2016-03-23 20:39姜喜詠
關鍵詞:艾思奇認識論

肖 亮,姜喜詠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

艾思奇《大眾哲學》1936版和1953版的認識論思想的演變

肖亮,姜喜詠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摘要]隨時代背景和革命形勢的演變,在認識論思想部分,艾思奇《大眾哲學》1953版與1936版出現了分野,作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刪除了36版中感性與理性的抬杠、哲學的黨派性等觀點,對真理相對性及絕對真理的構成等觀點進行了重點闡述,嚴厲批判了教條主義所帶來的惡劣影響,并革命性的提出了生產的實踐和階級斗爭的實踐的重要新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革命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為進一步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艾思奇;《大眾哲學》;認識論;思想演變

《大眾哲學》原名《哲學講話》,是哲學通俗化的杰作,在哲學中國化、大眾化及現實化上所起的開拓性意義,是為絕大多數人所公認和贊許的。從1936年第一版(以下簡稱36版)發(fā)行至1953年最后一版(以下簡稱53版)修訂完畢,近二十余載,在其修訂和出版初期,屢遭國民黨書報審查機關查禁,待修改完畢后又遭陳伯達等人蓄意阻撓和批評,將《大眾哲學》誣蔑為“錯誤百出”,肆意扣上機械唯物論等莫須有的罪名,甚至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艾思奇本人也未能幸免,受到以組織名義的嚴厲批評,此時,新改版也被迫停止出版。雖如此,艾思奇先生仍悉心聽取和收集學界及讀者大眾對其《大眾哲學》一書在內容、形式以及文筆寫法等方面的意見及建議,并將合理的意見或建議在下一版本中逐一體現出來,歷經不斷修改與完善,其體系與結構更加系統(tǒng)、完整,理論觀點更加全面、準確。自此,《大眾哲學》漸至臻境,影響愈至深遠,在其改版過程中,認識論思想被學界廣泛關注,同時,也成為亟需修改和完善的重要部分。

一、1936版《大眾哲學》中的認識論思想及表述

(一)物質第一性,是精神的基礎

人類有了肉體、頭腦和五官才會有精神和意識的現象,才能夠認識事物,而這些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物質是精神的基礎,物質是第一性,根本的東西,而意識和精神只是附屬的,派生的東西——這是唯物論的認識論的第一個大前提。不可知論認為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只是感覺的幻影、主觀的東西,不可知論的認識論最終會成為二元論,這是錯誤的,我們可以認識外物及物質本身,“我們所認識的一切,都是在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中實現的,并不單是主觀的幻影,也有著一滴滴的客觀物質的真實面影”,[1]481這是唯物論的認識論中最重要的一點,

(二)認識的過程

哲學上,這種認識的主張被稱為“反映論”,然而,由于受到主觀形式的限制,我們只能一步步將事物認清,這就叫認識的過程。人類的認識和照相并不完全相同,除感官感覺外,還有想象和理解的作用,它可以利用過去感覺所得的東西,構想成種種東西,而并不一定要有那東西存在。

(三)“感性和理性的抬杠”

感性認識是指由感覺器官所得到的認識,理性認識則是我們用理解力去看出來的這種認識作用,前者是初步認識,后者則是深入的認識。經驗派哲學偏袒感性認識,理性派哲學則偏袒理性認識,二者互相矛盾,相互抬杠,反映論承認這兩種認識能力間的互相抬杠和矛盾的存在,并指出:“‘理不辯不明’,抬杠并不是壞事,抬來抬去會漸漸抬出更巧妙的花樣來,人類的認識是有矛盾的,但正因為有矛盾,所以才有進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間的抬杠也一樣,杠子抬得愈利害,我們對于外界的事物就認識得更深刻一些?!保?]490理性的抬杠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因此而將感性的認識完全丟到茅坑里去,當我們應用理性去認識事物的時候,同時還要把握感性的基礎,然而,由于人類的頭腦能夠自己造作幻想,成為主觀的真理,而主觀真理又常和客觀事實相背馳,因此我們要在“實踐”中矯正主觀的錯誤,使主客觀實現統(tǒng)一。

(四)“實踐和哲學的黨派性”

實踐就是去改變事物,又稱“變革的實踐”或“批判的實踐”,實踐能剝離事物堅硬的外殼,讓我們看清其內核原貌,并檢驗它,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實踐高于理論的“秘密”所在。各種人有各種人的實踐,只有變革的實踐,能夠使人認識真理,把握事物的本質,努力變革社會的人,其哲學定不是空洞的說明,與實踐緊密相連,因此,理論決不能與實踐相脫離,“哲學不是書齋里的東西,只有站在改變世界的立場上,在實踐中磨礪出來的哲學才是真的哲學,最進步的哲學一定代表著最進步的實踐立場,哲學的黨派性正謂如此”。[1]500

(五)“我們所能認識的真理”

真理必須有客觀性,只有能夠反映客觀事物的真理來的見解,才是真理,而又只有站在前進立場上的人,才能夠準確地把握和認識客觀的真理。社會上的真理,常常由被壓迫者把握著,壓迫者不能認識客觀真理,“壓迫人的人,就是聰明的,也會變?yōu)橛薮馈?。?]505我們不能完全把握絕對真理,認識在不斷發(fā)展,因而在形式上是相對的,但作為絕對真理的一部分,這種真理又是具有絕對性的,所以,我們所認識的真理有相對的形式和絕對的內容,它漸漸接近完全的絕對真理。

二、1953版《大眾哲學》中的認識論思想演變及表述

(一)人的認識要有兩方面的物質基礎,第一是健全的五官和頭腦,第二是直接或間接能接觸到的事物,包括自然和社會

社會物質生活環(huán)境和階級地位不同,所接觸的事物不同,則認識也不同,“我們主張人類有認識事物真相的能力,但并不因此就否認人的認識常常會發(fā)生錯誤”,[2]74要使我們的認識不發(fā)生錯誤,必須有正確的方法、觀點和階級立場,即要用唯物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而最根本的問題在于立場問題,即你從什么人的利益出發(fā)來看事物的問題,從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或從無產階級和廣大革命人民的不同立場上看待中國問題,所得的認識是完全不同的。因而,要獲得正確的認識,首先就要能站在人民的利益上看問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立場。

(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密切聯系,不能偏廢

將書本奉為信條的教條主義,既不能正確反映客觀實際,又不能有效指導現實,這就是過分偏袒理性的后果,只有正確對待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間的關系,適當發(fā)揮各自作用,才可能經常獲得比較正確的認識。從事物的性質到理性認識要以感性認識為橋梁,通過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再運用抽象思維進行分析、比較和概括,使零碎和表面的感性經驗知識變?yōu)槿妗⑾到y(tǒng)、有條理的理性認識。二者分工合作,猶如“父子”,共同幫助我們一步步深入反映世界上的事物及其內在本質和規(guī)律。

(三)“實踐是一切認識的基礎,分為改變自然的生產的實踐和改變社會的階級斗爭的實踐兩種”[2]102

人的實際行動即實踐,要在實際行動中才能不斷獲得新的感性認識和正確的理性認識,同時,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只有指導實踐獲得成功的規(guī)律知識才是正確的知識。不同階級因立場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只有和廣大群眾一起斗爭的革命階級,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性認識能使我們預見將來,指導行動,“集中起來,堅持下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些都是從日常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正確認識事物和指導工作的好方法,從群眾的斗爭經驗中學習,是學習革命理論正確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得到正確的革命規(guī)律性知識。

(四)真理是有相對性的,絕對真理是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

認識只在一定的情形下才是真的,這是真理的相對性,世界上一切客觀事物的本身都是有這種相對性的,但極端相對真理派的想法即“相對主義”是錯的,“真理有相對性,同時也有絕對性,一切真理都是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統(tǒng)一”。[2]119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了絕對真理,全部的絕對真理不能一下子被認識,而只能在認識的發(fā)展過程中一步步去接近,每一次認識都有相對性,同時又更接近完全的絕對真理,這就是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統(tǒng)一。

三、兩個版本的認識論思想及表述的演變與比較

(一)反映論部分

1953版關于反映論的認識較1936版更為深刻。1953版除了闡述物質與意識間最基本的關系外,還指出:“物質的東西可一分為二,一是個體自我的有機體本身即人的大腦及四肢等各個身體組成部分,二是作為個體的人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的外在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保?]69個體于不同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下生存、生活,其所引起的對外界的認知不盡相同,這是很自然的社會現象。認識、精神和意識都是高級“物質”作用下的結果,不能撇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物質始終居于第一位,對其具有決定作用。同時還講到,人們可以認識事物的真相,不可知論最終并不一定奔向二元論,人們的認識也常會發(fā)生錯誤,唯有站在正確的立場上,以科學、辯證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客觀世界,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階級立場不對,也就根本不能正確認識世界,即使你是生來非常聰明的人,也是枉然”,[2]76在這一點上,艾思奇先生認識很深刻、全面,較于1936版,闡述也更加明確和清晰。

1953版刪除了想象、理解對人的認識有一定影響或作用的闡述。艾思奇先生在1953版中將想象和理解對認識的影響和作用的論述刪除這一問題上的思考是欠妥的,想象是人在頭腦中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也就是人們將過去經驗中已形成的一些暫時聯系進行新的結合,它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認識過程主要是理性思維的過程,同時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參與,想象和理解就屬于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它們不屬于人的認識能力,但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fā)揮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主要表現在動力、誘導和激發(fā)等方面,這對于人類認知的形成、深化和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也早已被現代科學所驗證。因而在有關想象和理解對認識作用的論述問題上,非但不應刪除,反而更應著重強調其重要性。

(二)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間關系部分

1953版刪除了1936版中有關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間關系“抬杠”這一論述,轉而用“原來是一家人”代之,把著重點放在了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間關系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間互為橋梁、親如父子的關系闡述上,同時,對教條主義所帶來的巨大危害和影響進行了嚴厲的批判。理性認識雖和感性認識不同,且二者時常發(fā)生矛盾,但其仍是以感性認識為橋梁發(fā)展而成的,同樣,從理性認識到實踐(更高的感性認識),沒有理性認識作基礎,感性認識也不能走到更高的階段,二者密切聯系,不能分開,亦不能偏廢,唯有正確對待二者間的關系,在探尋真理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長遠。從1953版中這些思想的轉變可以看出,艾思奇先生對之前這一部分較為不足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好的糾正和完善,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的關系也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和詮釋。

(三)實踐論部分

1953版刪除了1936版中關于哲學黨派性一說,將重點放在對實踐與認識間關系及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性地位的闡述上,還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實踐分為兩種類型即生產的實踐和階級斗爭的實踐的重要觀點。任何一種認識,感性的或理性的,都必須在實際行動即實踐中獲得,并接受實踐的檢驗,這樣才能得知認識正確與否,這也是唯一的途徑,落實到我國當時的具體革命實際,唯有走群眾路線,與民同心,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國情相結合,才能獲得正確的規(guī)律性認識,為革命的發(fā)展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導,從這一認識思想的轉變可以看出,艾思奇先生受當時革命實踐發(fā)展及毛澤東同志思想的影響確實較大,使其在對這一問題上的認識得以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四)真理論部分

1953版刪除了1936版中有關“凡真理,都有絕對的內容,相對的形式”這一論述,同時,增加了對真理相對性的闡述以及絕對真理是由無數相對真理構成的觀點。真理處于無盡發(fā)展的過程當中,我們所認識的那一部分真理也只是真實地反映那在發(fā)展中的現實而已,但這又是屬于絕對真理那部分的,所謂相對真理的存在,不僅是由于人們認識的程度,而且也是由于被認識的事物之本身,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之不同,并不是真理的內容和形式之不同,而是表現著人們認識真理之矛盾的發(fā)展,同時又表現著客觀真理之矛盾的發(fā)展,所以,“凡真理,在其形式與內容上,就一方面來說,都是相對的,就另一方面來說,又都是絕對的”。[2]11,12

每一種正確反映客觀規(guī)律的知識,都是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同時,我們所獲得的每一種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及必然性的認識都是在既定條件或基礎之上受一定限制的知識,在這一層面上,又屬于相對真理,所以,也可以說全部絕對真理是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這一觀點很明顯受到了毛澤東同志《實踐論》中相關思想的影響,書中對于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間關系的論述是這樣的:“在絕對的整個宇宙的發(fā)展進程中,每一個相對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進程都是有限的,一部分的,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在整個絕對真理認識的漫漫長路中,人類對于在特定發(fā)展階段上的具象的認識都是有局限的,相對性的真理認識,無數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3]不難發(fā)現,二人在此問題上的認識和觀點基本一致,可見,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理論對于當時艾思奇在這一問題和觀念上的認識與轉變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深化作用。

四、兩個版本的認識論思想及表述演變的原因、意義與啟示

(一)演變原因

艾思奇這兩個版本間認識論思想演變原因主要有三:

1.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需要。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方針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掌握國家政權,迫切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此時,集中央黨校哲學教授,全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等身份于一身的艾思奇本人,自然有責任和義務走在時代的前沿,扛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大旗,并積極投入到現實的宣傳活動中,并在此過程中,艾思奇本人思想也慢慢開始發(fā)生轉變,更加關注現實、關注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問題,這些在1953版中均有體現。

2.蘇聯哲學及毛澤東思想的影響。艾思奇先生寫1936版時,受蘇聯哲學的影響較大,其中有關哲學黨派性的論述就來源于當時蘇聯研究模式的表述中,最早由列寧提出。列寧指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按其實質來說,是兩個斗爭著的黨派,而這兩種實質被冒牌學者的新名詞或愚蠢的無黨性所掩蓋著。”[4]遷到延安后,毛澤東非常重視他,尤其稱贊他的《大眾哲學》對革命實踐與發(fā)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并多次與他就馬克思主義理論及革命實踐等多方面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此過程中,艾思奇本人受毛澤東思想的影響漸漸凸顯,特別是在認識論部分,受毛澤東《實踐論》影響較大,其中包括對真理論部分的理解及對階級斗爭的認識等,這些都突出的反映了這一點。

3.艾思奇本人不懈的努力和專研。艾思奇《大眾哲學》一書在寫作與出版發(fā)行中曾遭遇諸多挫折和質疑,其中包括國民黨書報審查機關的查禁、竊據大權的陳伯達的蓄意阻撓和批判,艾思奇本人也受到嚴厲批評,學者對其內容的指責與質疑,如對其論理學定義不確切的質疑、對其真理論部分認識不準確的質疑等等,艾思奇先生面對這一切的不幸遭遇和質疑,毅然選擇勇敢面對,不畏強權。同時,虛心采納學者及讀者大眾對其書中內容及表達方式所提出的積極、中肯的建議或意見,并及時糾正與完善,以便在下一版發(fā)行時能以更完整、更準確的認知與表達呈現給大家,正是他的這種不懈努力、專研和嚴謹治學的精神構成了其思想不斷深化、發(fā)展和完善的源泉。

(二)意義與啟示

實踐證明,艾思奇《大眾哲學》不僅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思想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而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也做出了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它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緊扣時代脈搏,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的筆法、貼近大眾的語言以及通俗而深刻的闡明了深奧的哲理,贏得了人民大眾的喜愛,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發(fā)展。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通過認真比較、分析艾思奇《大眾哲學》不同版本間觀點的變化,準確把握艾思奇思想的深化與發(fā)展,而作為“大眾哲人”的他,其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不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發(fā)展的縮影和最真實的寫照嗎?認識論思想作為艾思奇《大眾哲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1936版和1953版觀點的對比,我們更為清晰地了解了艾思奇本人在認識論思想上的演變,并最終漸至成熟,如若將其著作作為整體進行研究,將會更為清晰和全面的了解艾思奇先生整體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也將更準確的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發(fā)展和前景,這將成為我們日后深入研究和了解史上諸多思想家、哲學家等思想演變的又一重要方法和途徑。

參考文獻:

[1]艾思奇.艾思奇全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艾思奇.大眾哲學(修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新編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李懷珠.簡析《大眾哲學》中的認識論思想[J].商業(yè)文化,2012(05).

[6]吳江濤.“二元論”并非“不可知論”[J].讀書,1993 (11).

[7]康德.物自身學說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8]米定,拉里察維基.新哲學大綱[M].北京:三聯書店,1949.

[作者簡介]肖亮(1991-),男,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姜喜詠(197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金項目]教育部全國高校優(yōu)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yōu)資助計劃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若干問題研究”(13JDSZK0033)

[中圖分類號]B15

[文獻標識碼]A

猜你喜歡
艾思奇認識論
“人民的哲學家”艾思奇:向大眾傳遞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之火
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批判闡釋的認識論困境及其終結
理論戰(zhàn)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風范及其當代價值
基于信息技術哲學的當代認識論研究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盯住一個點
盯住一個點
盯住一個點
“主旋律”:一種當代中國電影觀念的認識論
藏傳佛教認識論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