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資源的轉移對發(fā)展“非遺”產業(yè)的啟示——以竹枝歌和五句子的流變?yōu)槔?/h1>
2016-03-28 10:30:22柳倩月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關鍵詞:竹枝詞非遺

柳倩月(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

文化資源的轉移對發(fā)展“非遺”產業(yè)的啟示——以竹枝歌和五句子的流變?yōu)槔?/p>

柳倩月
(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當代社會的文化產業(yè)競爭以文化資源的爭奪為表征,而文化資源主要來自于歷史文化的長期積累。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竹枝歌由巴渝地區(qū)轉向江南地區(qū),進一步演變?yōu)橹腥A竹枝詞的過程;還曾出現(xiàn)五句子歌由“安徽歌圈”向“湖北歌圈”傳播的過程。這兩個民歌文化資源的轉移事件中包含著文化資源發(fā)生轉移的基本規(guī)律,并啟示今人,發(fā)展“非遺”文化產業(yè)應具有共享歷史文化資源和自覺保護、傳播文化資源的意識。

【關鍵詞】非遺文化產業(yè);資源轉移與共享;竹枝詞;五句子歌

編者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任務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在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由于多種復雜的原因,往往會導致“保而不用”的極端理想主義和“用而不?!钡臉O端實用主義,而二者都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從建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高度,對其多重價值給予具有學理性的論證,有助于樹立“非遺”保護工作的科學理念,并促進公眾的文化自覺。《文化資源的轉移對發(fā)展“非遺”產業(yè)的啟示》一文,以歷史上巴渝民間竹枝歌向中國文人竹枝詞的時空演化,安徽五句子歌圈向湖北五句子歌圈發(fā)生轉移的時空演化為案例,提示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過程中,應該破除各自為政的藩籬,在文化資源的共享上達成共識。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功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應注意“各從其類”?!蛾P于“非遺”保護三個基本問題的話語分析》引入文化哲學話語理論,從價值與目的、原則與措施、主體與權益等三方面,深入解讀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強調了“以人為本”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植根于傳統(tǒng)社會的民眾生活的載體,它的流傳與演變會隨著時空的變遷而演化,所以,從歷史變遷的角度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助于推進當下的“非遺”保護工作?!犊趥黝惙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一文,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口傳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為案例,總結經驗,提出問題,給出建議,對于各地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當代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的轉型期,在大力發(fā)展文化經濟,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文化產業(yè)的過程中,文化資源的爭奪成為文化產業(yè)競爭的重要表征。今天所發(fā)生的種種爭奪文化資源的事件,其實與文化資源發(fā)生轉移的歷史過程密切相關。它說明寶貴的文化資源很難由某一個地區(qū)或群體所獨占,共享文化資源應該成為一種共識。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發(fā)生了兩個應該引起學界高度重視的民歌文化資源的轉移事件。揭示它們發(fā)生變遷的基本過程和規(guī)律,有助于說明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過程中,自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并共享文化資源的重要性。一是宋代以前盛傳于西南地區(qū),尤其是巴渝地區(qū)的竹枝山歌,經文人的介入,在明清之際演變?yōu)橐浴拔骱裰υ~”為代表的江南人文盛事;二是興盛于明朝嘉靖、隆慶年間的安徽桐城五句子歌,明清以來由安徽歌圈向湖北歌圈的轉移。兩個民歌文化資源的轉移事件,歷時千余年,橫跨長江流域,在總體趨勢上呈現(xiàn)為在原生地漸趨衰弱,在新生地逐步興盛的趨勢。由于文獻的跟蹤記載不足,導致近代以來人們誤以為西南巴渝地區(qū)的竹枝山歌已經徹底消亡,五句子歌也已經不再傳唱。文獻史料和田野調查的綜合研究有利于澄清這種誤解,竹枝歌的核心形式和五句子歌不僅仍然在民間傳唱著,而且應該成為相關地區(qū)發(fā)展非遺產業(yè)時共享的文化資源。

一、從巴渝竹枝歌到中華竹枝詞

傳世文獻中記載最早的山歌是竹枝歌,源于巴渝地區(qū),古人對此早已有了明確的認識。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描寫蠻兒巴女唱竹枝的情形:“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1]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九首》“小引”中說自己在建平聽“里中兒聯(lián)歌《竹枝》”,分析它可能來自于荊楚沅、湘江間人民的迎神詞,受其感染,他擬作了九首《竹枝詞》。但是,他在“小引”的最后又說:“后之聆巴歈,知變風之自焉”[2],從而確認了這種民歌應源于巴渝地區(qū)。明代徐獻忠在《樂府原》中也說:“《竹枝》,本出巴渝?!盵3]可見,竹枝歌源于巴渝應是歷史上的代表性觀念。

巴渝竹枝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唐朝開始,由宋元至明清,它仍然為世人所知,踏入巴蜀大地、追蹤巴人之音,也成為宋元以至明清以來文人頗為向往的事情。比如明代王士性在書信《復陳思俞》中就說:“仆幼慕棧道、巴江之勝,志懷入蜀,顧不得官中行,而出守一邑吏,每每側身西望,未嘗不在武都、白馬之間也?!盵4]文人們的足跡踏上西南巴渝大地,追尋自古以來就赫赫有名的蠻兒巴女之歌,他們所發(fā)現(xiàn)或聽聞的,其實仍然還有野唱形式的竹枝山歌。宋代范成大《夔州竹枝歌》云:“當筵女兒歌竹枝,一聲三疊客忘歸?!泵鞔疚涿稀吨裰Ω琛吩娫疲骸鞍⒗韶澇裰Ω瑁桓舭徒痪€波?!鼻宕鷱埬随凇栋陀逯裰υ~》云:“誰言蜀道青天上,百丈牽船自在游。到此長年齊拍手,竹枝聲里是渝州?!鼻宕鷱?zhí)N輝《合陽竹枝詞》云:“江上田家小兒女,騎牛日月飲江湄。雙鬟初露垂髫影,也解春風唱竹枝?!边@些文人竹枝詞的描寫,都能說明由宋元至明清,在巴渝大地的民間仍然傳唱著竹枝歌。

近現(xiàn)代以來,巴渝竹枝歌并沒有完全滅絕。主要的依據(jù)是文獻所記載的竹枝歌的體制在今天仍然可以找到活態(tài)傳承的證據(jù)。據(jù)文獻記載,早期竹枝山歌的典型體制是在每句第四字后面和以“竹枝”,第七字之后和以“女兒”,這就是竹枝歌的野唱形式。被記載下來的竹枝野唱形式,有系于唐代皇甫松名下的六首七言二句體竹枝山歌和宋代孫光憲名下的兩首七言四句體竹枝山歌,有明代胡震亨所謂“竹枝……有和聲,七字為句,破四字,和云‘竹枝’,破三字,又和云‘女兒’”[5]的說明,有清代毛奇齡的《竹枝》,直到今天的重慶、達州還有傳唱此類形式的民歌[6]。明代王廷相謫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四川,正德戊寅正月,由漢江乘船至四川閬中,所聽到的巴人船歌其實就是巴人竹枝歌。他用詩歌的形式給予了描寫和評價,詩云:“片舫連雙槳,嘔啞雜哩啰。慣聽吳棹曲,羞殺閬中歌?!盵7]這里的所謂“哩啰”,是形容閬中巴人唱船歌時,夾雜著“哩”“啰”之音的情形,即所謂“哩啰調”,類似于現(xiàn)今仍然盛傳的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的和聲襯詞的風格,其和聲襯詞雖非“竹枝”“女兒”,但其所處位置也正好在各句第四字之后和第七字之后,這種情形在今天的西南地區(qū)所唱民歌中還頗為普遍。比如在今天的湖南邵陽就流傳一首《看到小妹撿柴燒》,又稱《啰哩歌》,歌詞為:“這山沒得啰哩啰那山呃高呃,看到小妹啰哩啰撿柴呃燒呃。你何不過來啰哩啰相交我呃,柴不撿來啰哩啰水不呃挑呃?!盵8]可見,由唐至今,有和聲襯詞的竹枝山歌的野唱形式,一直在民間流傳,并未滅絕。

但是,在現(xiàn)存文學史的書寫中,說起竹枝詞,人們雖然認同它起源于民歌形態(tài)的竹枝歌,主要還是視其為文人詩體之一種,并認為民間傳唱的竹枝歌已經滅絕。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清以來文人介入竹枝詞寫作的規(guī)模十分龐大,導致人們的關注焦點轉向文人竹枝詞,而對民間竹枝歌的關注程度大大降低。

將人們的關注目光從巴渝大地上的竹枝歌引向江南文人竹枝詞的標志性事件,是元末明初楊廉夫所作的《西湖竹枝詞》。楊廉夫的《西湖竹枝詞》完成了將巴渝竹枝山歌轉換為“泛言風土”的文人詩作的改革。由于《西湖竹枝詞》一時風行天下,明代人們唱和蔚然成風,致使源于巴渝的野唱竹枝歌被雅化,并染上了濃厚的江南風格。僅僅在明代,以江蘇、浙江為代表的江南竹枝詞,被記錄下來的數(shù)量就已遠超巴渝地區(qū)的竹枝詞。比如《中華竹枝詞》所輯明代竹枝詞的數(shù)量,屬于四川(含重慶)的僅30題,而江南地區(qū)僅僅在浙江以《西湖竹枝詞》為標題的就有69題,這還不含江蘇地區(qū)的明代竹枝詞。再加上竹枝詞“泛言風土”的體制特點,致使竹枝詞的寫作,在實質上還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展示與較量。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六卷本《中華竹枝詞》中所錄竹枝詞遍及全國各地,撲面而來的就是一幅幅風俗畫卷。竹枝詞的這一特點并不是今人才發(fā)現(xiàn)的,明代曹學佺早就論斷“竹枝者,閭閻之細響,風俗之大端也”[9]。王士禛也說:“唐人《柳枝詞》專詠柳,《竹枝詞》則泛言風土,如楊廉夫《西湖竹枝》之類?!盵10]正是這一特點使《竹枝詞》具有濃郁的地域及民俗特色,經不同地域的大量文人的介入,巴渝竹枝歌的俗唱形式經由江南竹枝詞的雅化,最終演變?yōu)楸榧爸腥A大地的“中華竹枝詞”。這就是發(fā)生在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民歌文化資源轉移的事件??梢哉f,巴渝竹枝歌是巴渝地區(qū)民歌史上的一段輝煌,在宋代以前,巴渝地區(qū)曾經是人們追蹤民間歌唱傳統(tǒng)的西部中心,但是這段輝煌在文人竹枝詞興起之后被漸漸遮蔽了,或者也可以說,它已演變?yōu)橹腥A民族共享的文人詩體。

二、從安徽桐城歌到鄂西五句子

在活態(tài)傳承的五句子歌被大量發(fā)現(xiàn)之前,人們主要以文獻為據(jù),認定五句子歌在明代中期開始流行,此后漸漸消亡。事實上,五句子歌的生命力非常強大,至今仍然盛傳于民間。只不過,它的核心傳唱區(qū)域,由明朝時期的安徽歌圈,轉向了今天的湖北歌圈。

據(jù)現(xiàn)存文獻,五句子歌的原生地應為安徽桐城,在明朝嘉靖、隆慶年間開始流行。明代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說:“里衖童孺婦媼之所喜聞者,……后又有《桐城歌》《掛枝兒》《干荷葉》《打棗干》等,雖音節(jié)皆仿前譜,而其語益為淫靡,其音亦如之。”[11]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也說:“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干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紐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漸與詞曲相遠,不過寫淫媟情態(tài),略具抑揚而已?!盵12]兩則材料互文,說明安徽桐城歌流行于嘉靖隆慶間,其時已經廣及兩淮和江南地區(qū)。明代所謂“桐城歌”的主要樣式就是五句子歌。馮夢龍所輯《山歌》卷十中所輯入的24首“桐城時興歌”中有23首都是五句子歌;李子匯所輯《風月詞珍》中輯入的52首“時興桐城山歌”也是五句子歌;晚明戲曲選集《樂府萬象新》中輯入了14首五句妙歌,其中有5首和《風月詞珍》中的“時興桐城山歌”幾乎完全相同[13]。這些都說明“桐城歌”以五句子歌為代表,在明代的確十分流行。

還有一些相關史料甚至能證明桐城五句子歌的流傳走向。由于安徽桐城和江西弋陽在地理位置上緊鄰,在嘉靖、隆慶期間,桐城五句子歌就已經在江西流行了。比如《大明天下春》中收錄的14首《弋陽童聲歌》和32首《時興玉井青蓮歌》五句子山歌,都是屬于流傳于江西的五句子歌。通過歌詞文本的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江西弋陽五句子歌的來源就是桐城五句子歌,《弋陽童聲歌》第一首歌詞“時人作事巧非常,歌兒改調弋陽腔”便是證明[13]。

然而,明朝中期以來如此盛行的五句子歌,在清代及近代文獻中卻記錄甚少,在人們熟知的民歌集如《粵風》(李調元)、《粵謳》(招子庸)、《再粵謳》(香迷子)、《白雪遺音》(華廣生)、《霓裳續(xù)譜》(王廷紹)、《新鐫南北時尚絲弦小曲》(王君甫)、《越諺》(范寅)和采錄的部分民歌的筆記及詩文集中,以各種時調小曲及四句山歌為主,五句子歌的收錄極為罕見。1922—1926年上海文益書局石印本《時調大觀》(野鶴道人)、汪靜之編《白雪遺音續(xù)選集》、西諦編《白雪遺音選》中也沒有收入五句子歌。正因為相關文獻記錄不足,人們便以為五句子歌失傳了。然而,民間口頭歌唱傳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又怎能因文獻的記錄不足而加以否定呢?當代學者江明惇所說的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四川等地還有一種五句體的樂段結構”[14],就是指仍然在民間流傳的五句子山歌。學者梁前剛在查閱了數(shù)百種各地《歌謠集成》及與100多位全國各地的五句子愛好者的互教互助中,發(fā)現(xiàn)五句子在“秦巴山區(qū)、武陵山區(qū)、鄂南山區(qū)、大別山區(qū)流傳較為廣泛,最突出的是形成了以湖北為中心,環(huán)湖北地域的五句子歌圈,并且沿長江發(fā)展到了上海;向南、向北也有所發(fā)展,南方稍多,北方較少”[15]?;诋敶鷮W者們的田野調查,得到的結論就是五句子歌至今仍然在中華大地上被民眾歌唱。

今天所謂湖北五句子歌圈的核心區(qū)域,尤其以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為突出,堪稱為當代湖北五句子歌圈核心區(qū)。徐開芳、王月圣等人所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間歌謠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田發(fā)剛編著的《鄂西土家族傳統(tǒng)情歌》(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甘武、曾楠等主編的《恩施市民間歌曲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張麗紅、甘武主編的《恩施市太陽河山民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歌集中都有大量經田野考察得來的活態(tài)五句子歌便是證明。另外,雖然在梁前剛所列的當代五句子歌較集中的地區(qū)中沒有安徽桐城,這也并不意味著安徽桐城區(qū)域就不再傳唱五句子歌了。安徽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做了大量搜集、保護、研究“桐城歌”的工作,葉淑、張志鴻主編的《桐城歌》一書中就收入了不少活態(tài)流傳的桐城五句子歌[16],它們已被納入“桐城歌”的整體,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雖然通過與民歌直接相關的文獻史料難以確證為什么五句子歌會從明代的安徽歌圈轉移到今天的湖北歌圈,但前文說安徽桐城歌在嘉靖、隆慶期間就已經流行于兩淮及江南地區(qū),這是它往北和往東流傳的線路,往西南的線路則是江西。明清時期的湖廣東部,正好與今安徽、江西接壤,將三省貫穿為一個經濟文化整體區(qū)域的則是長江航道,說明桐城五句子完全具備向湖北流傳的條件。由安徽桐城,順長江航道西行,先后經江西弋陽、鄂州、岳陽、武漢、荊州、宜昌,繼續(xù)西行便是巴東、奉節(jié),就在這一段長江流域地帶,今天的民間仍然傳唱著五句子歌。在巴東以西、奉節(jié)以南的夾角地帶,是今天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北部,人們對于五句子歌的熱愛程度超乎想象,筆者在該地的太陽河鄉(xiāng)進行了田野考察,發(fā)現(xiàn)不少不識字的農民,也能隨口唱出多首五句子歌。

筆者曾經猜想,會不會安徽桐城的五句子歌本來是受到了湖北五句子歌的影響才形成,而由于湖北五句子歌傳唱的文獻記錄不足,所以才導致了人們認為安徽桐城才是五句子歌的起源地?這種五句子歌的流傳走向為由西向東的猜想缺乏證據(jù),相對而言,由東而西的流傳走向更具有合理性。因為除了長江航道可以貫通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發(fā)生在清代的“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移。大面積的移民不僅使四川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也使與各水道、陸道相毗連的地域發(fā)生了文化的變遷。比如湖廣、安徽、江西人口的西移,都在整體上導致了民歌傳唱習俗的西移。五句子歌完全有可能隨著這樣的移民進程,從長江中游順水而上,或沿古鹽道由東至西傳播。

三、文化資源的轉移與文化生產

由唐宋時期頗具盛名的巴渝竹枝歌,到明朝以來演變?yōu)榻衔娜酥裰υ~,以及明朝中晚期盛行的安徽五句子歌圈發(fā)展為當代的湖北五句子歌圈,這兩個值得深入解讀的文化資源轉移事件所引發(fā)的思考,對于正確處理好文化資源與文化生產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兩個民歌文化資源轉移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其實非常明確。第一,必須有地緣相鄰、交通便利的條件。巴渝竹枝歌向江南地區(qū)的轉移及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共享的詩體形式,與長江流域的水道傳播有直接的關系,因為峽江行舟之歌本身就是巴渝竹枝詞的代表。在巴楚與吳越之間,通過長江水道行舟是最通常的線路,巴渝竹枝歌由長江流域中上游順水而下完全具備條件。同樣的道理,桐城五句子歌能向西流傳至今天的湖北西部,不僅流傳地域之間有密切的毗鄰關系,同樣也有水、陸交通提供了經濟和文化往來的便利。第二,知識分子的積極介入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劉禹錫對巴渝竹枝歌的擬寫就引起了文人對竹枝歌的關注。明代以來引發(fā)人們對“西湖竹枝詞”的追慕,關鍵還是有楊廉夫這樣的著名文人的介入,自楊廉夫《西湖竹枝詞》出現(xiàn)起,人們心目中的巴渝竹枝歌的地位便開始被江南竹枝詞所替代。同樣,人們之所以能認定五句子歌的發(fā)源地在安徽桐城,所依據(jù)的正是像馮夢龍這樣的知識分子做了大量記錄與整理的工作。當活態(tài)傳唱的五句子歌在湖北西部通過文人學者的田野調查被大量發(fā)現(xiàn)之后,人們也才可能找到明代流行的桐城五句子歌與今天的鄂西五句子歌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

正由于竹枝歌和五句子歌在歷史的變遷進程中發(fā)生了文化空間的轉移,所以它可以成為相關地域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共享資源,所謂“你的”或“我的”的觀念應該拋棄。文化資源是當今社會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拉動文化經濟的重要資本,為了經濟利益,人們對于文化資源的地域獨占意識往往會增強。但是,由于文化資源的生成和積淀是長期的過程,它常常會發(fā)生地域上的流變,所以形成共享文化資源的自覺意識也很重要,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保護與傳承、開發(fā)工作由曾經的單干到現(xiàn)在的盡可能聯(lián)合申報,也說明共享寶貴的文化資源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通過以上的分析還可以看出,在發(fā)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文化產業(yè)的過程中,希望擁有寶貴的文化資源,必須關注文化資源的歷史演變及傳播走向,從而與相關地區(qū)共享文化資源,這樣才能使文化資源最大程度地增值。

歷史上發(fā)生的文化資源轉移事件也說明,代表著某種時代潮流和社會意識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引發(fā)文化資源發(fā)生重大轉移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擁有某種文化資源的地區(qū),應該涌現(xiàn)出一批具有這種自覺意識的知識分子,將各種文化形式記錄在案,使某段文化的歷史成為鐵證也是自我證明的關鍵。如果能夠形成這樣的共識并付諸實踐,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為未來的社會保存更多的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1]雷夢水,潘超,孫忠銓,等.中華竹枝詞(五)[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3334.

[2]劉禹錫.劉禹錫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358.

[3]吳文治.明詩話全編(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3089.

[4]王士性.復陳思俞[C]//王士性.王士性地理書三種.周振鶴,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3:573.

[5]胡震享.唐音癸籤(卷十三) [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115.

[6]陳正平.巴渝古代民歌簡論[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2003(1):21-22.

[7]王廷相.王廷相集(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9:350.

[8]湖南省文化廳.湖南民間歌曲集成(一)[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282-283.

[9]曹學佺.山川風情叢書·蜀中廣記(外六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3:762.

[10]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7.

[11]顧起元.客座贅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2]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四) [C]//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578.

[13]周玉波,陳書錄.明代民歌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0-117.

[14]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24.

[15]梁前剛.五句子概說[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6.

[16]葉淑,張志鴻.桐城歌[M].合肥:黃山書社,2012.

責任編輯:黃賢忠

Inspirations on the Transfer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Industry —Taking the Evolution of Zhuzhici and Five Sentence Songs as Examples

LIU Qianyu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ubei Minzu University, Enshi Hubei 445000, China)

Abstract:Contemporary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ul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resources mainly come from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Zhuzhici from Ba-yu was transferred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for the further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Zhuzhici, five sentences song from Anhui song circle to Hubei song circle. These two events contain a basic law of cultural resource transfer. In order to develop intangible cultural industry, we should learn to share cultural resources,protect and inherit them conscientiously.

Key words:the intangible cultural industry; transfer of resources and resource sharing; Zhuzhici; five sentence songs

作者簡介:柳倩月(1970—),女,湖北恩施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人類學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明清以來湖北恩施地區(qū)民歌形態(tài)與源流研究”(項目號:2013-570);湖北民族學院博士啟動基金項目“鄂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的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號:MY2014B045)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08

中圖分類號:F59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004(2016)01-0001-06

猜你喜歡
竹枝詞非遺
問題與路徑:云南竹枝詞整理述要
竹枝詞
當代音樂(2020年8期)2020-08-17 01:30:27
書法《竹枝詞》
黨員生活(2020年12期)2020-01-07 00:53:42
清末民初成都竹枝詞透視的商業(yè)新氣象研究
《竹枝詞兩首》其一
創(chuàng)作(2017年2期)2017-05-03 00:47:08
竹枝詞視野下的徽商婦形象
致力非遺保護,實現(xiàn)文化傳承
“非遺”圖像——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拍攝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zhèn)“非遺”聯(lián)展

韶山市| 永登县| 南和县| 白山市| 巴东县| 永安市| 阿拉善右旗| 健康| 资兴市| 万年县| 调兵山市| 天峻县| 文昌市| 山西省| 建湖县| 成武县| 洛南县| 晋州市| 乐亭县| 北宁市| 诸城市| 随州市| 东阿县| 长寿区| 贺兰县| 年辖:市辖区| 西安市| 汶川县| 将乐县| 清徐县| 汉阴县| 潜江市| 馆陶县| 咸丰县| 陵川县| 定陶县| 三穗县| 时尚| 通辽市| 博爱县| 大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