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生
(江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
論十八大以來反腐敗的標本兼治戰(zhàn)略及理路
徐玉生
(江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摘要:十八大以來通過強力治標把治本做實,可以說治本與治標比翼雙飛。以標本兼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應建構有效“管權管事管人”的制度籠子,“管人”是落腳點;應慎防社會公眾認知變異,防止“洪洞縣里無好官”,從歷史邏輯出發(fā)處理存量;充分發(fā)揮黨性的反腐功能,確保黨規(guī)黨紀成為“高壓線”,紀法協同治黨,形成“不敢腐”的硬約束、“不能腐”的參照系、“不想腐”的負清單。
關鍵詞:標本兼治; 保健因素; 紀法協同; 反腐?。?廉政建設
中國共產黨自十八大以來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成效斐然。但是,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呈現膠著狀態(tài),特別是2014年透明國際的CPI榜單上中國的排名不升反降。①如果就此以為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只是運動式反腐,抓了治標忽視了治本,那么則割裂了“標”“本”辯證關系,誤讀了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倡廉建設的戰(zhàn)略部署和卓越成就。事實上,當前反腐倡廉建設是標本兼治的系統(tǒng)工程。
一、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始終堅持標本兼治
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以來“老虎”“蒼蠅”一起打,一時顯得治標力度空前,讓一些人產生錯覺:當前的反腐敗舍“本”抓“標”。實際上,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倡廉建設正是圍繞十八大制定的“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1],始終堅持標本兼治,只是根據反腐敗斗爭的形勢和要求,科學安排治標與治本的工作步驟和重點,通過強力治標把治本做實。治標與治本是反腐倡廉建設的“一體兩翼”。治標是手段,治本是目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治本為治標提供前提和依據,治標是治本的體現和保證;治標是從外在具體現象著手,治本則從內在本質入手。本質與現象是一對辯證的哲學范疇,前者是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根本特征、根本性質;后者是前者的外部表現,是具體、多樣的。
然而,緣于2013年初中央強調“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出實招、狠招,“治標”力度空前。至2015年11月,有5名國級官員落馬,省部級“老虎”群現、群眾身邊的“蒼蠅”滿天飛,反腐敗輿論高度密集,石油系、秘書幫、塌方式等腐敗言猶在耳,致使很多人產生了錯覺:十八大以來反腐敗舍“本”逐“標”,從而錯誤地把治標與治本割裂開來。加之在中央對地方的巡視工作中把發(fā)現問題、形成震懾作為巡視的主要任務并層層向下傳導,強調巡視“對重大問題應該發(fā)現而沒有發(fā)現就是失職,發(fā)現問題沒有客觀匯報就是瀆職”②,以及紀檢監(jiān)察機關“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的主業(yè)定位和“三轉”,又強固了這一錯覺。以致時至今日仍然有眾多社會公眾甚至學者們對治標何時轉向治本難以釋懷。
長期以來,對于治標與治本的關系還存在一種錯誤認識: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只是治標的手段,改革體制、創(chuàng)新制度、健全機制才是治本。殊不知實踐表明這樣治本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許多只是“墻上掛掛”的制度更是無法達到反腐倡廉的預期效果。其實只有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提高制度執(zhí)行力,強化制度落實,才能使制度真正成為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2]10—12縱觀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倡廉建設,正是貫徹“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的方針,在強力治標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治本的力度,以治本保障和鞏固治標的成效,治本與治標比翼雙飛,從而使得治標與治本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了重大突破,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一振。[3]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對腐敗絕不姑息,標本兼治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反腐敗斗爭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進入21世紀成為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建設指導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延安時期黃克功被處以極刑,解放初期張青山、劉子善功不掩過、被判死刑,改革開放初期胡長清、成克杰等嚴懲不殆。從十五大到十八大致力于加強黨紀國法和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建設,推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直至2011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為十八大以來“標”“本”協同治理奠定了基礎。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要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不斷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倡廉建設一刻也沒有背離標本兼治。但標本兼治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應該根據反腐敗斗爭的形勢和要求,科學安排治標與治本的工作步驟和重點,通過標本的協同治理切實提高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成效。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治本措施,例如:把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建設作為治本之策,制定并落實“八項規(guī)定”,甚至小小的“賀年卡”也不放過;“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真格,紅紅臉、出出汗、排排毒;把黨的組織和紀律建設推向深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展開“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同時,制度建設一刻也不放松,制定頒布或修訂一系列黨規(guī)黨紀以嚴明政治規(guī)矩,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15年10月頒布)、《中國共產黨黨員廉潔自律準則》《關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guī)定(試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央黨內法規(guī)制定工作五年規(guī)劃綱要(2013—2017年)》《黨的紀律監(jiān)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等。
總而言之,十八大以來通過強力治標把治本做實,不定指標、上不封頂,零容忍懲治腐敗已經初步形成“不敢腐”的氛圍;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深入研究并做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為健全黨紀國法、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奠定了基礎、提供了行動指南,推動著“不能腐”機制的逐步建構,“不想腐”機制的最終實現??梢?,標本兼治、治標與治本比翼雙飛已成為十八大以來廉政建設的新常態(tài)。
二、當前標本兼治反腐敗的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是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提出的在企業(yè)管理中促使人們不產生不滿的因素,不具備保健因素時將引起強烈的不滿,從而導致管理失效。[4]反腐敗也存在保健因素,意味著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將帶來反腐敗的極大障礙甚至導致反腐敗的失敗。當前,堅定不移反腐敗應更加深入地把治標和治本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不敢腐”的硬約束、“不能腐”的參照系和“不想腐”的負清單。契合當下政治生態(tài)重構的大好時機,以標本兼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要把握三個保健因素:警惕認知變異、謹防“制度陷阱”、堅持紀法協同。
(一)警惕認知變異
所謂認知變異,是指人民群眾對黨中央強力反腐的認知和認同從擁護到圍觀甚至逆轉的異化。
有研究表明,“十八大以后隨著中央反腐工作的深化,民眾對反腐呈現出高關注的態(tài)勢,并對未來的反腐敗工作寄予厚望”,也就是說民眾對反腐敗是發(fā)自內心的支持和擁護,但如果長期大規(guī)模密集的“老虎井噴”“蒼蠅遍地”,雖然大快人心,但“隨著腐敗的不斷增長,人們對消除腐敗越來越信心不足,甚至失去信心”也可能超出人民群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認同上發(fā)生異化, “洪洞縣里無好官”。[5]
認知變異會由于反腐負效應和“借題發(fā)揮”而發(fā)酵、蔓延。所謂反腐負效應,是指持續(xù)高壓的反腐敗斗爭會因為權力行為主體的錯誤認識或消極對抗產生不良后果,如有些掌權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為官不為”、有些人叫囂反腐敗有礙經濟發(fā)展、也有人認為反腐終究只是一陣風等。所謂借題發(fā)揮是指被動者或某些勢力借各種腐敗案件集中“涌現”之機,夸大反腐負效應,大肆煽動、攻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政府的各項決策,如把反腐敗污蔑為“權力斗爭”,是否被抓不在于是否腐敗,而在于是否站錯隊、有無“保護傘”,誘導社會公眾由痛恨少數腐敗分子異變?yōu)椤白フl都不錯”,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合法性。
(二)謹防“制度陷阱”
一是防止以制度創(chuàng)新為名行顛覆制度之實,二是防止只見制度不見人。
從第一個方面來看,面對當前依然嚴峻的反腐敗形勢,有人認為其緣由是制度本身出了毛病,貪腐現象的普遍存在是一個系統(tǒng)性錯誤,而不是健全制度下的個別現象,這種制度下官員的生存環(huán)境使這個群體變得委瑣和粗鄙,與其標榜的“社會脊梁”相去甚遠,這個群體作為整體還在努力將腐敗說成是個別人的事情,拒不承認其背后的制度因素。③也有人針鋒相對地指出那些大肆販賣“制度腐敗”者,提出“反腐要徹底,必須改制度”,實際上是利用人們對于腐敗的不滿,引導民眾動搖對中國根本制度的自信,唱贊反腐是假,顛覆制度是真。④事實上,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制度性腐敗”的探討只是基于對具體制度的考量、愿景和對策,并沒有否定中國特色政治制度的根本。腐敗之風屢禁不止,愈反愈狂,這與制度高度相關,必須以制度創(chuàng)新鏟除滋生腐敗的溫床和土壤。[6]3—8但是,開展清除制度性因素滋生腐敗的斗爭,只能采取自我改革的方式,遵循漸進的路線,絕不應該犯列寧批判過的連洗澡水帶小孩一起倒掉的錯誤。[7]“面對反腐敗斗爭出現的多元化思潮和種種悖論,要做到統(tǒng)一思想、凝聚共識,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講政治、講紀律?!盵8]
從第二個方面來看,創(chuàng)新反腐敗制度必須破除把所有腐敗問題都歸因于制度的偏執(zhí)型思維,誠然“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9],但“法律法規(guī)再健全、體系再完備,最終還要靠人來執(zhí)行”[10]。反腐敗實際上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主張以制度創(chuàng)新根治腐敗,并不排斥和反對運用道德制約力量,恰恰需要強化和充分運用這一力量”[6]3—8。腐敗行徑的發(fā)生歸根到底是“人”的行為,是貪腐分子目無法紀、利令智昏又心存僥幸、鋌而走險,鉆營制度漏洞、對抗制度執(zhí)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藏身在制度的陽光無法照射的角落,躲避黨內的監(jiān)督、人民的監(jiān)督、輿論的監(jiān)督等各種監(jiān)督機制,甚至利用委托-代理制度下的信息不對稱,干著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等種種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的勾當。因此,腐敗的發(fā)生固然與制度的不健全有關,但“人”才是根源。
(三)堅持紀法協同
2015年10月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黨規(guī)黨紀嚴于國家法律”得到充分體現,“把紀律挺在前面”有了更清晰的遵循。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當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實然要求。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首先要建章立制,建立適應新時期要求的紀律體系,包括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同時要強化執(zhí)行力,確保黨規(guī)黨紀剛性約束,防止“破窗效應”和“稻草人”現象。
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就要從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做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每個黨員、干部的事,大家都要增強角色意識和政治擔當,對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要大膽使用、經常使用、用夠用好;要加強督促指導,敢于唱黑臉、當包公,緊緊圍繞關鍵環(huán)節(jié)、重要部位、重點工作嚴督實導。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采取正確的黨內思想斗爭確保廣大黨員和黨的干部敬畏黨規(guī)黨紀,實現“分清是非、辨別真假,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統(tǒng)一意志、增進團結”的要求。⑤
三、推進標本兼治反腐敗的有效理路
針對標本兼治反腐敗的當前節(jié)點,有效治理腐敗的理路有:正確引導社會公眾認知、建構立體“籠子”有效制約和監(jiān)督權力的運行、健全黨規(guī)黨紀和反腐敗法律體系等。
(一)正確引導社會公眾認知,在治病樹、拔爛樹的同時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遏制腐敗增量、減少腐敗存量,是反腐敗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對社會公眾的認知具有重大甚至決定性的影響。
當前,反腐敗斗爭仍然呈現膠著狀態(tài),可能產生兩個不良后果,一是腐敗分子困獸猶斗。腐敗分子決不會坐以待斃,為保護既得利益,必然負隅頑抗,甚至聯手反撲:要么尋求更高的“保護傘”庇護,阻擾對自身腐敗行為的查處;要么以影響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影響安定團結、影響經濟發(fā)展等為由想方設法向查處活動施加壓力,甚至以“為官不為”的庸政懶政消極對抗;或者以自己所掌握的其他干部的腐敗線索建立攻守同盟,作垂死掙扎;或者聯合黨內外相關利益者,以莫須有的罪名清除異己,壓制反腐敗斗爭的開展。[10]二是“抓小放大”。有人根據最高檢察院的報告推算2009年縣處級官員腐敗的比例為48%,廳局級為40%,省部級為33%。還有人認為按照現在的腐敗標準,政府官員里面,能經得起查的不多,只是不查而已。民間在痛恨腐敗的同時對腐敗分子倒表示了極大同情,有些民眾認為好多人都在犯,但是只有少數人受到懲罰,現在抓起來的腐敗官員僅僅是腐敗官員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很可能還不是腐敗最嚴重的那部分人。[11]在反腐敗斗爭如此膠著狀態(tài)下,對于十八大以來的腐敗行徑,處理時沒有掣肘,重點盯住十八大后不收斂、不收手等3類人上,嚴懲不殆,“誰還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付出代價!”[12]。
如何處理十八大之前的腐敗存量則是難題,因為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改革之初缺乏經驗,“摸著石頭過河”,鼓勵敢闖敢試,不少違規(guī)違紀甚至違法的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查處,沉淀下來成為數量巨大的腐敗歷史遺留問題,如果不對這些腐敗存量有一個恰當的處理,反腐敗很可能功虧一簣。難題在于如果措施過于強硬,輕則政府官員可能會消極怠工,使政府效率大大下降;重則導致政府官員群體對抗,反腐敗無法深入,甚至“綜合改革”也可能夭折。
為此,有學者提出有條件特赦⑥,也有人提出以十八大為界,十八大以后不再腐敗的官員就既往不咎,十八大之后繼續(xù)腐敗的官員新賬舊賬一起算。[12]筆者認為,這種在中國香港曾經取得成功的經驗并不適合中國當下,因為這種實際上的寬恕面向特定的污點人群,無法向同時期的社會公眾和遵紀守法者交代。應該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重要講話的要求,做到零容忍的態(tài)度不變、猛藥去疴的決心不減、刮骨療毒的勇氣不泄、嚴厲懲處的尺度不松,不可“既往不咎”,必須堅持絕不姑息、有腐必反、有貪必究。
從當前反腐敗斗爭呈現膠著狀態(tài)的現實、這些歷史腐敗存量的成因以及中國反腐敗的目的來看,適用“無罪推定”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合理選擇。因為要看到中國反腐敗的目的不是為反腐敗而反腐敗,更不是為了懲治而懲治,而是為了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tài),建立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而且十八大之前產生的這些腐敗存量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從反腐敗的最終目的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出發(fā),可以適用“無罪推定”。
(二)從文化、制度和組織機構三個維度建構立體“籠子”(反腐敗的CSO體系),有效制約和監(jiān)督權力的運行[13]
這個“籠子”不留“暗門”、不開“天窗”,建立起正式約束和非正式約束的制度體系制約和監(jiān)督權力運行,不僅要管住“權力”,更要管住權力運行的主體——“人”和權力作用的對象——“事”,“管人”是落腳點,同時防止“破窗效應”、避免“牛欄關貓”。實現“正人”而“治權”的“正人治權”治理腐敗新模式,如圖1中實線所示的路徑。
所謂“正人治權”就是變傳統(tǒng)的控制權力本身為控制掌握權力的人,即把“正人”作為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的關鍵,一是能夠有效的防止利益沖突向腐敗蛻變,從源頭上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二是能夠實現讓人民起來監(jiān)督權力創(chuàng)造平臺,權力主體的一言一行躲不過人民群眾的“雪亮眼睛”,十八大以來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開展及其對反腐倡廉建設的推動就是有力的佐證?!罢恕睉浞职l(fā)揮廉潔教育對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的作用及其功能,切實提升廉潔教育的實效性。廉潔教育的功能就是用人性的精神與信仰作為制度盲區(qū)的“補丁”,一是形成“廉榮貪恥”廉潔價值觀和道德基礎,實現廉潔的內化;二是把握和了解與廉政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形成廉潔高尚和遵紀守法的觀念;三是通過廉潔警示教育,使廉潔文化深深扎根于靈魂之中,提高黨員干部拒腐防變能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腐敗。以文化(culture)、制度(system)和組織(organization)為三個維度合圍形成制約和監(jiān)督權力的“籠子”,即CSO立體式反腐敗體系如圖2所示。從中可見,文化、制度和組織機構兩兩結合分別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和“不想腐”的保障機制。
(三)加強黨規(guī)黨紀建設,健全反腐敗法制體系
加強黨規(guī)黨紀建設,就是要增強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依靠黨性提高抵御腐敗的自覺性和規(guī)制性,即發(fā)揮黨性反腐的功能。其作用機理有內、外兩條路徑:“內”即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不僅要模范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按照黨規(guī)黨紀以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定理想信念,踐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自覺地規(guī)范用權;“外”即提高黨規(guī)黨紀執(zhí)行力,以嚴的標準要求黨員、嚴的措施管住干部,確保黨的紀律成為剛性約束,堅決同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對任何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必須依紀依法予以堅決懲處,決不手軟。[2]10—12
充分發(fā)揮“黨性反腐”的功能,必須加強黨內立法,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jiān)督責任,從嚴執(zhí)行黨的紀律,確保黨規(guī)黨紀剛性約束,防止利益沖突,從源頭上遏制和懲治腐敗。以黨紀黨規(guī)這一對中國共產黨人特殊要求的底線來規(guī)范和約束廣大黨員干部,凸顯較之其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的高標準、嚴要求,保證黨的理想信念宗旨;以一般公民必須遵守的國家法律作為底線來規(guī)范和約束地廣大黨員干部,強調其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必須遵守的底線和準則。黨員干部沒有特殊的權利,相反,較之普通公民有著更多的義務和職責。廣大黨員干部遵紀守法,實現紀法銜接,一方面要堅持理想信念宗旨、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遵從黨章等的黨內法紀法規(guī),不可觸碰黨紀黨規(guī)的底線,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法制觀念,增強法律意識,提升依法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依法治黨和依規(guī)治黨協同作用。紀法銜接,依法治黨和依規(guī)治黨協同作用,在執(zhí)紀中杜絕寬、松、軟,堅持嚴、緊、硬,把紀律管到位、嚴到份,讓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同時注意把執(zhí)紀和執(zhí)法貫通起來,廣大黨員干部嚴格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黨員干部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活動,讓黨紀、國法共同發(fā)揮作用。
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既要做到“有典可查”,全面梳理、整合現有法規(guī)制度,科學編排,以便干部群眾學習遵循;又要堅持立法先行,健全反腐敗法律體系,針對法律體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彌合反腐敗法制網的漏洞,形成全面規(guī)制與重點防控并舉的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有效機制,完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懲戒機制,提高腐敗成本、擠出腐敗收益,改變腐敗“高?!比巳簩`法成本收益的心理預期,從而有效遏制腐敗多發(fā)、高發(fā)的態(tài)勢。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創(chuàng)新建立健全反腐敗法律制度的理念、建立防范公職人員利益沖突立法、建立健全以財產申報和審核為核心的公職人員信息公開法律制度。
可見,標本兼治反腐敗要從整體性、系統(tǒng)性、協同性和科學性方面著手“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加強制度化規(guī)約力量,發(fā)揮法治治權作用,同時從腐敗行為內抑性治理維度著手,通過廉政教育發(fā)揮領導干部倫理道德自覺作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新常態(tài)。[14]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要實現紀律和法律的有機銜接,把違反黨紀黨規(guī)的問題查清后,及時移送司法機關繼續(xù)依法查處,從而使腐敗分子既要接受黨紀黨規(guī)的處分,觸犯國家法律的還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注釋:
① 2013年排名為80,2014年排名為100。
② 網址為http:∥fanfu.people.com.cn/n/2013/0723/c357175-22291240.html,訪問日期為2013年7月23日。
③ 參見:2014年7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FT中文網)發(fā)表的《救救官員》。
④ 參見:2014年7月21日中國青年網“‘制度性腐敗’論意在顛覆中國”,2014年7月26日人民網“西方莫給中國反腐敗潑冷水”。
⑤ 參見:習近平在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網址為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08/c_1112740663.htm,以及趙樂際所寫的《嚴督實導確保開出高質量的民主生活會》,網址為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4/c_1113382848.htm。
⑥ 即適時地對腐敗存量中的大部分情節(jié)輕微者、態(tài)度良好者予以有條件的、部分的赦免,即有條件部分赦免策略。詳見任建明所寫的《反腐敗要有靈活的政治智慧》,載《人民論壇》2014年第S2期第31—33頁。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2.
[2] 徐玉生.廉政新常態(tài)下治理創(chuàng)新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5(6):10—12.
[3] 徐玉生.反腐倡廉在系統(tǒng)全面推進[N].人民日報,2015-11-10(理論版).
[4] 赫茨伯格.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EB/OL].[2015-11-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C3Xw0-AnIA5SDZVbf9-OCENF4XFfcNs1H980GQoUpyRXSeC4XrQ7fqkqVTboylDXEgIrXrsr1_SH-sU8hvYFh0C0y312cRqgi2Ch3UYstd244cL4pVeeUbQgG7DgjOZyey3i5FRQ7_DvMmVdOpjJTaE3tiAp_0fTpFVSZkzcnOt50cqDeuf4kFLCur5B6JCBeY6LSShcTXGEBvl2lKvVyrRqqyYIOG9Rieu79U7Mvkk7nnSCavnfMH6giY3C7U7.
[5] 杜治洲.民眾與反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134—151.
[6] 胡鞍鋼,康曉光. 以制度創(chuàng)新根治腐敗[J]. 改革與理論,1994(3):3—8.
[7] 陶東明. 消除滋生腐敗的制度性因素[J]. 黨政論壇,1990(11):35—39.
[8] 邱學強.堅定不移將反腐敗斗爭推向前進[N].學習時報,2014-09-15(3).
[9]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2.
[10] 張瀟爽.反腐走向:公眾有怎樣的期待——對當前反腐節(jié)點討論的輿論分析[J]. 人民論壇,2014(24):58—59.
[11] 張維迎.反腐敗的兩難選擇[EB/OL].(2012-12-20)[2015-11-10]. http:∥www.eeo.com.cn/2012/1220/237726.shtml.
[12] 王岐山在中紀委十八屆四次全會上講話[EB/OL].(2015-01-29)[2015-11-10].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29/c_1114183996.htm.
[13] 徐玉生.依法治國背景下反腐敗制度創(chuàng)新的基本問題探究[J].青海社會科學,2015(1):38—40.
On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of Corruption after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XUYusheng
(School of Marxism,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Abstract: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limination of the root causes through iron-handed implementation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al polici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king style of CPC and 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administration, the focus of management should be set on the supervision of power-use, public affairs and public servants, among which human management should be the focal poi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keep the public awareness away from social prejudice that dogs bite in every country. But not the least, the spirit and discipline of CPC should play its due role in the anti-corruption. Discipline and law should be integrated to sublime people from fear of punishment to detestation of corruption in a deficiency-free anti-corruption mechanism.
Key words: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address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hygiene factor; anintegration of law and discipline; anti-corruption; construction of clean politics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204(2016)01-0023-06
作者簡介:徐玉生(1967—),男,江蘇鹽城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執(zhí)政黨建設、廉政及其治理.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3JZD01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3YJA710004);江南大學自主科研計劃重點項目(2015JDZD02)
收稿日期:2015-11-19
DOI:10.13766/j.bhsk.1008-2204.2015.0547 [14] 侯勇.廉政新常態(tài)的闡釋與展[J].河南社會科學,2015(6):7—9. 10.13766/j.bhsk.1008-2204.201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