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軍
(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 研究部,四川 自貢 643000)
文化線路視閾下川黔古鹽道遺產(chǎn)體系與協(xié)同保護
鄧軍
(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 研究部,四川 自貢 643000)
川鹽運黔在清乾隆初年已形成 “仁岸”“永岸”“綦岸”“涪岸”4條固定的運輸路線。在川鹽入黔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地形成了由水路和陸路混合類型構成的川黔古鹽道。調查發(fā)現(xiàn),川黔古鹽道是以鹽運文化為特色的文化線路,其遺產(chǎn)體系以古鹽道、古場鎮(zhèn)、古街道、古碼頭、會館、廟宇、碑刻、堰閘、運鹽器具、檔案文獻及飲食、傳統(tǒng)民間音樂、詩詞等為核心,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考古價值、旅游價值及開發(fā)利用的潛力。就保護層面而言,在扎實開展調查研究和凝練其內涵、特征及價值的基礎上,需沿線各地協(xié)同參與,對其進行整體性、多層次的保護和合理利用,積極地探索川黔渝地區(qū)跨省 (直轄市)際大型文化線路保護利用的新路徑。
川黔古鹽道;川鹽運黔;文化線路;鹽運文化;協(xié)同保護
川鹽入黔是明代以來至近代貴州食鹽來源的主要方式,不僅解決了貴州缺鹽的民生問題,還對沿線和銷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交通的發(fā)展及民族關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學界對川鹽運黔進行了多維度的研究。趙斌等對明清以來川鹽入黔的歷史進行了考證[1];李浩等對貴州及川鹽運黔的鹽務管理展開了研究[2];裴恒濤、魏登云等對川鹽入黔與赤水河流域的開發(fā)做了較翔實的探討[3];龔銳、李良品等對清代民國時期烏江鹽道及鹽運文化進行了梳理[4];劉彥群等從文化旅游的視角論述了川黔古鹽道的旅游開發(fā)問題[5]。這些成果揭示了川鹽入黔影響到黔民日常生活、黔省政治安定及民族穩(wěn)定,對貴州的社會民生、區(qū)域開發(fā)具有獨特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但目前還缺乏對川鹽運黔過程中形成的以鹽運文化為特色的川黔古鹽道文化線路遺產(chǎn)的專題研究。這里在2014-2016年5次田野調查①第一次調查時間為2014年4月21-25日,調查區(qū)域為合江、敘永、納溪;第二次調查時間為2014年5月14-24日,調查區(qū)域為江津、綦江、涪陵、酉陽、思南、沿河、金沙、仁懷、習水、赤水;第三次調查時間為2014年7月29-31日,調查區(qū)域為畢節(jié);第四次調查時間為2015年12月6-10日,調查區(qū)域為赤水河流域;第五次調查時間為2016年5月26-30日,調查區(qū)域為綦江、桐梓、江津。的基礎上,著重探討川黔古鹽道沿線因食鹽長期的大規(guī)模運銷而形成的文化線路遺產(chǎn)及其保護利用問題。
川黔古鹽道文化遺產(chǎn),是在川鹽運黔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并積淀下來的具有歷史、考古、文物、藝術價值和文化景觀、生態(tài)等內涵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形態(tài)的總和。廣義的川黔古鹽道是指從四川 (含重慶)的產(chǎn)鹽區(qū)長時段地將食鹽運至貴州境內銷售而形成的具有固定路線的水路和陸路組成的復合型運鹽通道。本研究所關注的主要是川鹽入黔的 “四岸”,即 “仁岸”“永岸”“綦岸”“涪岸”的鹽道,對其鹽產(chǎn)地②主要是指歷史時期的富順、榮縣、犍為、五通橋、射洪、彭水等地。運至 “四岸”起點的運輸路段不納入本文探討范疇。
貴州素不產(chǎn)鹽,歷史時期所食之鹽主要是川鹽、淮鹽、粵鹽和滇鹽。元代,貴州開始食用川鹽。《四川鹽法志》載:“至元二年 (1265年)……是為貴州食川鹽之始?!泵鞔昂槲淙?(1370年),募商納米中鹽,普安、普定、烏撒、烏蒙等處皆雜給淮、浙、四川、安寧等鹽。”[6]清代,“順治十二年(1650年)……貴陽、安順、平越、都勻、思南、石阡、大定、遵義,以上九府州食川鹽?!敝燎。?736-1795年)中期,“不食川鹽者唯黎平一府”,即貴州全省幾乎全仰仗川鹽大規(guī)模的供給。
清代,銷往貴州的川鹽主要是犍為、樂山、榮縣、富順及射洪等地所產(chǎn)的食鹽;民國時期主要是富榮鹽場及犍為鹽場的食鹽銷黔,其中自貢富榮鹽場的銷區(qū)和銷量最大。綜合川黔渝地區(qū)的河道、陸路交通及食鹽產(chǎn)地和鹽務管理等因素,乾隆 (1736-1795年)初年,開始形成 “仁岸”“永岸”“綦岸”“涪岸”4大川鹽轉運貴州的口岸,運輸路線也基本固定和清晰。對清代、民國時期川鹽入黔的路線,《四川鹽法志》《四川官運鹽案類編》《川鹽紀要》《四川鹽政史》及 《涪陵地區(qū)鹽業(yè)志》《黔西北地區(qū)川鹽運銷史料》等鹽業(yè)史書和地方文史資料均有記述。綜合分析上述文獻,并結合實地考察,我們認為川黔古鹽道的路線在民國時期最為典型,成書于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的 《四川鹽政史》對其進行了較為可靠、翔實的記載,這里主要以此書記載及實地考察所獲對 “四岸”路線進行梳理[7]。
仁岸。主線是合江—復興—丙灘場—胡市鎮(zhèn)—土城—順江場—興隆場—三合樹—茅臺村—鴨溪—刀把水—遵義、貴陽等地,逆赤水河而上,水運止于茅臺,再轉陸運。其中又有4條支線:第一,茅臺村轉陸運后,到達新場—濫泥溝 (大關鎮(zhèn))—黔西州—鎮(zhèn)西街—清鎮(zhèn)縣;第二,濫泥溝分路后,一路到達陸廣、平遠州;第三,濫泥溝分路后,另一路線運至滴淦橋和安平縣;第四,鴨溪分路后,依次可到團溪—甕安、豬場—平越、牛場。
永岸。主線是敘永縣—普市—赤水河—金銀山—畢節(jié)縣—兔場—南毗—水程 (城)廳—雞冠營—代馬—普安廳。其中又有6條支線:第一,運至畢節(jié)縣分路后,到達七星關—七家灣—威寧州;第二,運至七星關分路后,一路到達挪呼—小城廳—八家寨—高石坎—立碑—地瓜坡—新城;第三,在七星關分路后,另一路到達黑童、馬姑河;第四,普汛—瓢兒井—大定府—兔場—雞場—郎岱廳—真 (貞)豐州;第五,在瓢兒井分路后,到達茶店—平遠州—三岔河—安順府—歸化廳;第六,運至三岔河分路后,到達鎮(zhèn)雄州、永寧州。
涪岸。主線是涪陵縣—小溪場—邊灘—羊角磧—江口鎮(zhèn)—彭水縣—龔灘—沿河縣—新灘—潮底場—思南府—葛內渡—塘頭場—石阡府—龍家溝—思州府—龍溪口—鎮(zhèn)遠府。其支線有2條:第一,涪陵縣—小溪場—土坎場—中嘴場—龍溪場—彭水縣—鹿角沱—龔灘—思渠關—沿河司—秀山縣—松桃廳—銅仁府;第二,涪陵縣—彭水縣—正安界—務川界。
綦岸。主線從綦江縣運抵三溪—蓋石洞—越水鎮(zhèn)—牛口石—松坎—新?!袑艍巍楆柨h—遵義縣—羊崖關—崖坑場—甕安縣—平越縣—都勻縣。其支線3條:第一,青羊石—灣塘—三岔溝—正安縣—靈官場—湄潭縣—箐口場—甕安縣—荔波縣;第二,新?!╄骺h—四失?!窳x縣—息烽—沙子哨—定番縣—平越縣—都勻縣—獨山縣—紅水江;第三,沙子哨—狗場—廣順縣—長寨廳—豈羊—羅斛縣。
從其運輸路線和范圍可看出,川鹽運銷幾乎涉及黔省全境。因地理位置及交通因素,川鹽入黔主要對遵義、畢節(jié)、銅仁地區(qū)的影響最為深遠,這些地區(qū)遺存的鹽運文化也最為豐厚。同時,處于川鹽入黔轉運樞紐的瀘州、綦江、江津、酉陽等地的鹽運文化遺產(chǎn)也非常豐富。
川黔古鹽道沿線留下了類型多樣、數(shù)量眾多的鹽運文化遺產(chǎn)。物質形態(tài)涉及碑刻、鹽道、關隘、碼頭、古鎮(zhèn)、鹽號、會館建筑等,非物質形態(tài)主要是船工號子、背鹽歌、航行技藝、詩詞及茅臺酒文化等。
(一)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遺產(chǎn)
1.鹽運碑刻。川黔古鹽道沿線碑刻的文字記載,最能反映川黔古鹽道的歷史、分布及運鹽規(guī)則等史籍未有記錄的重大問題,極具研究價值??疾彀l(fā)現(xiàn),數(shù)量可觀的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碑刻至今還散布于川黔古鹽道沿線,見證和記載了川鹽運黔的歷史情形。
四川合江與貴州習水交界的紅牽子山上立有清嘉慶十五年 (1810年)《同結善緣》功德碑①該碑文由合江何開明先生提供。,反映了鄉(xiāng)紳、馬幫和民眾整修當?shù)佧}道之事,碑文載 “周王有千豐之地,夏禹有百世知 (之)應”,而 “我川黔運鹽古道的修建,有我背鹽人和鄉(xiāng)紳功德而永垂。”可見,清嘉慶時已有 “川黔運鹽古道”之稱。
貴州金沙縣留存有 《萬年碑》《立德永年》《萬福橋碑》②這3塊碑碑文由金沙縣文物管理所李慶陽先生提供。等修筑鹽道的碑刻。清乾隆四年 (1739年)所刻的 《萬年碑》記載:“石革鬧③即今石場苗族彝族鄉(xiāng)。緣屬邊隅,川黔接壤,南來鹽路所行,高山峻嶺,崎嶇狹窄,舉步艱難。為民不食少味之餐,排難,齊心修施,盡千辛萬苦,終替庶民與行人解萬千之患?!庇謸?jù)清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所立的 《立德永年》碑記載:“因鹽道之崎嶇,乃由茅臺而修至安底……不惜重金捐修鹽道,由仁邑而至水西”,從而得知當?shù)匦拗}道的社會、交通地理背景及具體運鹽路線等珍貴的歷史信息。
明清時期,食鹽運輸已成為赤水河流域重要的經(jīng)濟支柱。清代中期,赤水河鹽運航道缺乏養(yǎng)護,淤塞嚴重。赤水 《天恩橋勞績碑》記錄了光緒六年 (1880年)丁寶楨主持對赤水河鹽運航道的整治,碑文載赤水河 “運道維艱……率同鹽商紳團,就地分修……上裕國課,下通商賈?!雹艽吮畯椭坪笳龟愑诔嗨畯团d萬壽宮內??谷諔?zhàn)爭時期,導淮委員會又對赤水河航道進行了整治,以利鹽運?!墩沓嗨雍降辣吩敿氂浭隽藨?zhàn)時的疏導情形,“民國三十年 (1941年),中央以赤水河為川鹽運黔要道,惟灘險櫛比,航運困難,又授命本會整治……以配合戰(zhàn)時運輸之需要。”治理后,“赤水河素不通航之重大險灘大猿猴灘,已經(jīng)鑿通。其次,如赤猿段大小丙灘、鴨嶺三灘、葫蘆老灘、大石梅灘,猿土段之黃泥灘、燕灘、落妹老灘,土郎段之滾灘,馬茅段之馬巖灘、陶公灘、螞蝗溝灘等,均為著名險惡之灘,亦經(jīng)加工整理,化險為夷……縮短全河航行時間三之一……有助于地方經(jīng)濟文化之發(fā)展?!雹荽吮畯椭坪笳龟愑诔嗨畯团d場萬壽宮內。
重慶酉陽龔灘是 “涪岸”鹽運通道上的重鎮(zhèn),留存了明清時期的 《永定成規(guī)》《永定章程》《永遵陳規(guī)》《同善結緣》碑等一系列反映地方鹽業(yè)轉運和規(guī)章制度的石碑。明萬歷元年 (1573年)的 《永定成規(guī)》碑文,表明龔灘是川鹽入黔的重要中轉站,所轉運之鹽稱 “客鹽”,且對搬運力價有詳細的記載,即每包鹽搬運上船的運費為5文錢,從船上卸運并抬至鹽倉則每包加6文,規(guī)定所有腳夫由鹽號驗保并登記造冊,以防止成規(guī)紊亂。清道光五年 (1825年)的 《永定章程》碑記載:“查巖屵石,該地歷來為鹽船搬灘貯之所……邊計鹽包行抵龔灘,向在河壩堆貯轉運。”貴州思南縣城濟江亭旁所立的道光年間(1821-1850年)碑刻⑥碑名字跡已毀,部分碑文已較難識別。載:“自前明年間川鹽入黔,務要大船領運……小船不準與大船通私”,大小鹽船之間不能相互參雜,防止漏征鹽稅。這些碑刻對研究烏江流域的鹽運歷史文化有重大的價值。
另外,還有綦江的 《鹽幫財神會》《盜鹽反省》碑,金沙縣漁塘河碑刻群、福寶鎮(zhèn)禹王廟內的碑刻群、吳公巖修浚赤水河碑刻等,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川鹽運黔的歷史。這些碑刻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它們與歷史文獻、口述史等結合可有力地探明川鹽入黔的線路、修筑鹽道的背景與過程及其轉運規(guī)則等,其價值和意義尤應重視。
2.運道交通遺存。川黔古鹽道本體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古鹽道、關隘、碼頭、古橋、險灘及閘壩等陸路和水路交通遺址。調查發(fā)現(xiàn),典型的古鹽道遺址有金沙縣五里坡古鹽道、畢節(jié)七星關段古鹽道、敘永雪山關段古鹽道、桐梓楚米鎮(zhèn)蒙山古鹽道、綦江郭扶鎮(zhèn)鹿轉埡古鹽道及銅鼓殿古鹽道、遵義麻窩鹽道及鴨溪水淋巖古鹽道、丙安穿風坳古鹽道及纖道遺址等;關隘有合江武定門、敘永雪山關、畢節(jié)七星關及遵義婁山關等;古橋以元厚天恩橋、丙安雙龍橋、東溪太平橋、威寧六孔橋為代表;閘壩主要有綦江蓋石峒大信閘壩、羊蹄峒大嚴閘壩等;在古鹽運碼頭中,太平渡鹽碼頭、東溪鎮(zhèn)鹽碼頭、石角鎮(zhèn)鹽碼頭、大同鹽碼頭、丙安鹽碼頭、土城鹽碼頭及馬桑坪鹽運碼頭保存得相對較好。
3.倉儲遺存。川黔古鹽道沿線重要的鹽運中轉站設有專事食鹽運輸和銷售的鹽號。龔灘有大業(yè)鹽號、永盛鹽號、茂隆鹽號、順昌鹽號;大方縣瓢兒井鎮(zhèn)有19家鹽號[8],敘永亦有13家鹽號[9]。目前,遺存的鹽號有思南周家鹽號、元厚穿心店鹽號、太平渡榮盛通鹽號、仁懷馬桑坪華家鹽號、習水土城鹽號、金沙羅馬街鹽號、黔西大關鹽號、六枝巖腳鎮(zhèn)永昌鹽號、正安寶興隆鹽號等,反映出眾多鹽號組織經(jīng)營川鹽運銷貴州的商貿活動。在馬桑坪華家鹽號、思南周家鹽號、金沙羅馬街鹽號內,還留存有清代、民國時期的石制鹽砝碼。尤其是在羅馬街鹽號內還存有刻著 “仁岸”字樣的鹽砝碼,其文物價值極大。如今,存放和分銷川鹽的鹽倉遺存較為稀少,我們僅發(fā)現(xiàn)松坎古鹽倉、龔灘 “半邊倉”、土城的甲乙丙丁4大鹽倉及蓋石鎮(zhèn)恒昌裕鹽倉遺址。
4.傳統(tǒng)聚落。貴州在歷史時期的整體發(fā)展相對較為遲緩,隨著川鹽入黔,沿線交通得到改善,尤其是赤水河、烏江、綦江、永寧河航道的整治與暢通,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規(guī)模的食鹽跨區(qū)域運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沿線提供食宿等服務,位于川黔古鹽道交通節(jié)點上的場鎮(zhèn)因川鹽運輸而逐漸地繁榮和興盛起來。至今,還保留有大量的因鹽運而興盛的國家級、省 (直轄市)級等各層級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如二郎古鎮(zhèn)、丙安古鎮(zhèn)、土城古鎮(zhèn)、大同古鎮(zhèn)、太平古鎮(zhèn)、福寶古鎮(zhèn)、堯壩古鎮(zhèn)、中山古鎮(zhèn)、白沙古鎮(zhèn)、東溪古鎮(zhèn)、郭扶古鎮(zhèn)、龔灘古鎮(zhèn)、思唐古鎮(zhèn)、淇灘古鎮(zhèn)、清池古鎮(zhèn)等。綦江中峰老街、赤水復興場古街、敘永陜西街、酉陽龔灘西秦街、納溪天仙鎮(zhèn)樂道古村落、敘永震東鄉(xiāng)普市村、江津中山古鎮(zhèn)鹽店頭老街及支坪鎮(zhèn)真武社區(qū)等,均是非常有特色的鹽運古街和傳統(tǒng)村落 (社區(qū))。
5.會館與廟宇建筑。川黔古鹽道沿線保存有數(shù)量眾多的鹽商修建的會館建筑及水路邊上祈望保佑鹽運活動平安的鎮(zhèn)江王爺廟,代表性的建筑有酉陽龔灘西秦會館、川主廟、王爺廟;綦江東溪鎮(zhèn)王爺廟、南華宮;赤水萬壽宮、復興場江西會館;敘永春秋祠;畢節(jié)西秦會館;金沙清池鎮(zhèn)萬壽宮;習水土城船幫會館;石阡萬壽宮;思唐川主宮、王爺廟、萬壽宮;納溪樂道南華宮;畢節(jié)瓢井鎮(zhèn)陜西廟遺址等。從中反映出陜西、四川、江西、福建等地的商人在川黔古鹽道沿線上從事鹽業(yè)經(jīng)營活動的影響及其相關信仰。
除此之外,記載川鹽運黔的原始檔案文獻亦可納入其遺產(chǎn)范疇。自貢市檔案館就保存有大量的民國時期川鹽運銷的檔案資料。近年,我們就查閱到 “綦岸”運鹽契約①川康鹽務管理局工管各運商公會,自貢市檔案館藏,檔案號3-5-2581。;整理龔灘航道②龔灘駁道修理及征費,自貢市檔案館藏,檔案號3-5-2648。;自貢井鹽運到畢節(jié)、貴陽、遵義、安順等地的原始憑證檔案③偽川康鹽務管理局運鹽執(zhí)照,自貢市檔案館藏,檔案號3-5-3940。,對川鹽運銷貴州的歷史研究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非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遺產(chǎn)
川黔古鹽道上反映食鹽運輸?shù)姆俏镔|文化遺產(chǎn),涉及飲食文化、傳統(tǒng)民間音樂、詩詞、信仰及民間造船法式、傳統(tǒng)航技等。在飲食方面,典型的有茅臺酒、福寶豆腐干、涪陵榨菜、合江早豆花及堯壩先市醬油,其起源、技藝、發(fā)展和傳播均與川鹽運黔有不同程度的關聯(lián)。水道的赤水河船工號子、烏江船工號子、綦江船工號子、永寧河船工號子,陸路的背鹽歌、背夫歌,紅軍在二郎、大關、土城鎮(zhèn)等地開倉放鹽救濟百姓的故事,在沿線還略有流傳。烏江、赤水河航道灘多水險,運鹽船工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適合各航段的航運技術,并創(chuàng)造性地制造了適合烏江航行的歪尾船及赤水河航行的牯牛船、茅村船、黃瓜皮船等,成為中國內河航運史上獨具流域特色的木船。因水路航行風險極大,運鹽船工又形成了祭拜鎮(zhèn)江王爺和觀音菩薩等信仰,祈求鹽業(yè)運輸活動的順利。
許多的古代詩詞描繪了川鹽運銷黔境的情景,應作為鹽運文化的組成部分?!拔髂暇奕濉编嵳鋭?chuàng)作的《吳公嶺》,反映了吳公嶺和赤水河的險惡形勢及纖夫、背鹽人艱苦卓絕的勞動?!秴枪珟X》記寫的 “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10]及 《茅臺村》中的 “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11]的詩句,生動地揭示了茅臺酒和川鹽的淵源?!蛾襞4琛吩娭?“猿猴灘西兇灘多,船非牯牛不敢過。人言鹽兩四兩力,牛腹受鹽十五石?!盵12]將湍急的流水與牯牛船鹽運的情境展現(xiàn)眼前。雖說川鹽入黔的歷史已經(jīng)遠去,但通過這些詩句,其間的鹽運場景似乎又鉤沉起人們對川鹽運黔的歷史記憶。
重要的是,川鹽入黔的歷史活動還給后人留下了重要的精神財富。從交通地理來看,川黔運黔主要沿永寧河、赤水河、烏江、綦江等江河延伸,綿亙于烏蒙山、大婁山、武陵山等山區(qū),需克服艱險的地理限制。從精神層面上講,川鹽入黔的歷史反映出沿線民眾千百年來與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抗爭,展現(xiàn)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頑強求生的豪情,其承載的歷史信息、文化價值和精神意蘊對當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及民眾的信仰仍具重大的意義。
川黔古鹽道像血脈一樣串聯(lián)起沿線的大小城鎮(zhèn)和村落,勾連起鹽產(chǎn)地、沿線和銷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促進沿線土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數(shù)民族與外界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價值、考古價值、旅游價值及古建筑研究等多重價值。其一,川黔古鹽道沿線及周邊地域留下了厚重而多樣的文化積淀和文化景觀,且鹽運文化與紅色文化、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是重要的文化沉積帶和鹽道文化線路遺產(chǎn)。其二,川黔古鹽道沿途分布著眾多的文物點,如鹽運碑刻、摩崖石刻、會館建筑和墓葬遺址等,具有重要的文物與考古價值。其三,川黔古鹽道沿線是文化和生物多樣性并存的富集區(qū)域,沿途群山延綿,河流交錯,歷史文化名鎮(zhèn)眾多,文化資源豐富,具有生態(tài)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雙重價值。其四,數(shù)量可觀的吊腳樓、廟宇、會館、祠堂等民居建筑分布于沿線,是古建筑研究不可多得的 “活教材”。為此,近年來川黔渝地區(qū)采取了形式多樣的手段,加強對鹽運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利用。
(一)調查研究與鹽運文化展陳
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近3年對畢節(jié)、遵義、銅仁、綦江、江津、涪陵、酉陽、彭水、瀘州境內的鹽運文化遺產(chǎn)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查。2015年12月,該館聯(lián)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慶市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等單位的30余位鹽業(yè)史、交通史、歷史地理學、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旅游學、傳播學及心理學等研究領域的專家,對 “仁岸”和 “永岸”的代表性文化遺產(chǎn)進行了多學科視野下的綜合考察。2016年5月,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聯(lián)合綦江博物館對 “綦岸”的綦江郭扶、中峰及桐梓松坎、楚米等進行了合作考察。
同時,思南、沿河、赤水、習水、仁懷、金沙、畢節(jié)、綦江、江津、敘永、合江、納溪等地的文物管理部門,較好地開展了對境內鹽運歷史文化資源的普查和專題調查工作。部分地方還將搜集的實物、文獻和口述資料納入到博物館展陳。例如土城赤水河鹽運文化陳列館、思南烏江博物館、赤水博物館、仁懷博物館、茅臺酒博物館、復興場萬壽宮等均有川鹽運黔歷史文化的相關展陳。
(二)鹽運古鎮(zhèn)及鹽運文物的保護
川鹽運黔沿線的福寶古鎮(zhèn)、太平古鎮(zhèn)、大同古鎮(zhèn)、丙安古鎮(zhèn)、龔灘古鎮(zhèn)、白沙古鎮(zhèn)、中山古鎮(zhèn)、東溪古鎮(zhèn)、郭扶古鎮(zhèn)、土城古鎮(zhèn)、思唐古鎮(zhèn)等鹽運重鎮(zhèn),已申報成為國家或省級 (直轄市)歷史文化名鎮(zhèn),在保護力度上得到了政府和民間的較好支持。思南周家鹽號、畢節(jié)西秦會館、敘永春秋祠、《永定成規(guī)》碑、《天恩橋勞績碑》及丙安纖道、桐梓川黔古驛道等,被列為國家及省 (直轄市)市不同層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提升了保護的級別和力度。
(三)打造和修繕鹽運文化景觀
川鹽運黔沿線部分地方充分挖掘鹽運歷史文化底蘊,打造起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鹽運文化景觀。敘永魚鳧古街上制作有反映川鹽運銷的鹽船、馬幫、挑夫、背夫等雕塑,并在春秋祠外的廣場雕刻了鎮(zhèn)南橋人工運鹽圖、大悲庵運鹽圖、東門灣子接鹽圖等石刻,以表現(xiàn)清代民國 “永岸”鹽運的歷史場景。遵義鴨溪鎮(zhèn)在高速公路入口制作有 “古鹽道”雕塑,以反映川鹽入黔運道的艱險及運鹽力夫的艱辛。習水縣在鹽運險灘二郎灘修建了觀景平臺,思南周家鹽號及土城鹽號經(jīng)修復后已經(jīng)對外開放。
川黔古鹽道鋪就了一條如同史詩般的鹽文化傳播的歷史走廊,留存的鹽運文化遺產(chǎn)不僅 “訴說”著曾經(jīng)的歷史,還對當下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區(qū)域文化建設有現(xiàn)實層面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城鎮(zhèn)化建設加快及交通方式的變遷,川黔古鹽道鹽運文化遺產(chǎn)則面臨著瀕危和急劇消失的問題。這突出地表現(xiàn)為:沿線各地缺乏協(xié)同保護機制、開發(fā)性破壞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面臨危機、“活態(tài)”留存的文化越來越少,沿線民眾對川鹽運銷的 “歷史記憶”逐漸減退。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切實加強沿線各地對其協(xié)同保護與合理利用。
(一)聯(lián)合申報 “國保”,加強文物保護
遺產(chǎn)類型豐富、特色鮮明且分布范圍廣的川黔古鹽道,具有多重復合價值。瀘州、江津、綦江、涪陵、酉陽、畢節(jié)、遵義、銅仁等地區(qū)的文博機構應聯(lián)合行動,用 “文化線路”的視野,將其打捆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 “整體”的形式提升保護級別。目前,四川、云南、貴州聯(lián)合申報的 “茶馬古道”及山西平陸縣虞坂古鹽道,已成功申報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為川黔古鹽道申報“國?!眴挝惶峁┝私?jīng)驗借鑒?!敖z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及 “中國大運河”申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為川黔古鹽道的保護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效應。待條件成熟時川黔古鹽道各地可協(xié)調啟動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的前期工作。與此同時,應對相關文物點在進行價值認定的基礎上,抓緊申報不同層次的文物保護單位給予及時的保護,對存在嚴重隱患的物質文化遺存和瀕危文化遺產(chǎn)進行搶救性保護。除此之外,應將鹽運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并重,加大對船工號子、鹽道上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的搜集、整理,加強對沿線信仰、習俗及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
(二)建立協(xié)調機制,打造鹽運景觀
沿線地方政府應協(xié)商建立起保護和協(xié)調機制。四川、貴州、重慶的省 (直轄市)級文物主管部門應協(xié)調制訂統(tǒng)一的總體保護規(guī)劃與行動原則,盡快啟動編制川黔古鹽道文化線路保護方案,建立鹽運文化旅游開發(fā)合作機制,并納入西南地區(qū)文化建設和社會經(jīng)濟協(xié)作發(fā)展的框架。現(xiàn)階段,與茶馬古道、絲綢之路、蜀道等相比,人們對川黔古鹽道的概念尚不清晰,知名度小,但從重要性和價值上講,并不遜于以上文化線路,其旅游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從遺產(chǎn)旅游開發(fā)視角而言,可將川黔古鹽道作為線索,串聯(lián)起沿線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chǎn);并將個體遺產(chǎn)價值融入古鹽道整體,深化認識單體文化遺產(chǎn)的整體價值和關聯(lián)性,豐富古鹽道的整體文化內涵,有效地構建川黔古鹽道文化生態(tài)空間及遺產(chǎn)廊道體系。在操作層面,可選取鹽運文化密集且類型豐富的代表性線路,打造底蘊深厚的鹽運實體文化景觀,通過修復沿線的古道、古鎮(zhèn)、驛站、鹽號、鹽店、鹽倉、碼頭等及其附屬設施,凸顯 “鹽運文化”符號,并與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融合,使其成為沿線地區(qū)旅游發(fā)展的新亮點。
(三)繼續(xù)深度調查,開展綜合研究
啟動川黔古鹽道文化遺產(chǎn)資源的深度田野調查工作,對相關的鹽業(yè)運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進行專題的調查研究,全面摸清鹽運文化遺產(chǎn)的體系構成并逐一認定其價值。一方面,應分別對川黔古鹽道的 “仁岸”“永岸”“綦岸”“涪岸”的鹽運文化遺產(chǎn)資源進行專題式深度調查;另一方面,可以縣(區(qū))市為單位,對各地區(qū)的鹽運文化遺產(chǎn)資源進行普查。科研機構和學科之間及川鹽運黔沿線的地方文管所、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圖書館、宣傳機構應加強合作,對川黔古鹽道所承載的經(jīng)濟、社會、歷史、文化、民俗、語言、民族、宗教、交通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展開綜合研究,進而協(xié)同推進川黔古鹽道文化線路遺產(chǎn)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致謝:本研究在田野調查和資料搜集過程中,得到畢節(jié)、金沙、威寧、遵義、赤水、習水、仁懷、銅仁、思南、沿河、江津、綦江、涪陵、瀘州、合江、敘永、納溪等地文物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謝?。?/p>
[1]趙斌,田永國.明清貴州鹽運史考[M].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4;付萍萍.晚清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前川鹽在貴州的運銷[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
[2]李浩.國民政府主黔時期貴州鹽政研究(1935-1949)[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12;馬琦.清代貴州鹽政述論:以川鹽、淮鹽、滇鹽、粵鹽貴州市場爭奪戰(zhàn)為中心[J].鹽業(yè)史研究,2006(1);裴恒濤.民國川鹽運黔糾紛與川黔政治生態(tài)[J].鹽業(yè)史研究,2014(3).
[3]蘇林富.鹽運與赤水河中下游地區(qū)的發(fā)展[J].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13(2);蘇林富.抗戰(zhàn)時期的赤水河川鹽運輸[J].貴州文史叢刊,2015(2);裴恒濤,謝東莉.赤水河流域川鹽入黔的歷史變遷及其開發(fā)[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裴恒濤.川鹽入黔與赤水河流域的社會互動[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王佳翠,胥思省,梁萍萍.論川鹽入黔的歷史變遷及其對黔北社會的影響[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2);魏登云.論仁岸川鹽入黔航道四次整治[J].青年與社會,2013(12);羅進,魏登云.仁岸川鹽入黔路線及其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5);母光信.川鹽入黔與仁懷的經(jīng)濟和文化[J].貴州文史叢刊,1996(6).
[4]龔銳,胡洪成,田永紅,等.烏江鹽油古道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李良品,吳冬梅.清代及民國時期烏江鹽運水道鹽運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3).
[5]劉彥群.川滇黔古鹽道與旅游開發(fā)研究[J].鹽業(yè)史研究,2005(4);劉彥群,王紅.川黔渝生態(tài)金三角鹽道與休閑旅游聯(lián)動開發(fā)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劉彥群,謝天慧.古鹽道在川黔渝生態(tài)區(qū)旅游資源整合中的重要作用[J].鹽業(yè)史研究,2009(4).
[6]丁寶楨.卷10轉運五貴州邊岸[M]//四川鹽法志.清光緒八年(1882年)刻本.
[7]吳受彤.卷5第三篇運銷[M]//四川鹽政史.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鉛印本:59-65.
[8]大方縣瓢井鎮(zhèn)志編纂委員會.大方縣瓢井鎮(zhèn)志[M].貴陽:貴陽精彩數(shù)字印刷有限公司,2011:2.
[9]敘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敘永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317.
[10][11][12]鄭珍,編纂;龍先緒,注.巢經(jīng)巢詩鈔注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278、237、547.
[責任編輯:丹 興]
G127
A
1674-3652(2016)06-0019-07
2016-09-15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自貢鹽道與區(qū)域社會文化研究”(YWHZB14-01);2015年度自貢市哲學社會科學
研究規(guī)劃課題“自貢鹽運文化遺產(chǎn)研究”。
鄧軍,男,四川自貢人。館員,主要從事鹽業(yè)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