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琴(湖北財稅職業(yè)學院,湖北武漢430064)
?
品味清茶中的雅與意——賞析周作人《喝茶》
胡翠琴
(湖北財稅職業(yè)學院,湖北武漢430064)
摘要:本文通過對周作人《喝茶》的賞析,感受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對其所熱衷的“茶道”展開描述,欣賞其對于生活的雅與意,品味其在茶文化里獨特的人生意味與生活藝術(shù)。
關鍵詞:周作人;茶文化;雅與意
周作人先生的《喝茶》創(chuàng)作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發(fā)表于《語絲》第7期,后收入《雨天的書》。通讀全文之后的感受就像與一位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的老學者在閑談,仿佛是在傍晚的空氣里,在公園里散步,偶遇一位味白發(fā)蒼蒼老者與你暢聊,又仿佛在不眠的深夜里,與多年未見的好友煲一鍋電話粥。就是這樣又深沉又閑適,無所顧忌又有所追求的感覺。周作人先生喜茶,喜喝茶,對茶有著極多的講究,對茶文化也有著極深的造詣和理解。周先生與魯迅先生不同,周先生講究的是閑適茶,而魯迅先生的喝茶之道則更在于教人民于深省,旨在挽救國民。
《喝茶》這篇文章在開頭以徐志摩先生“講茶”作為引筆,以此引出周先生個人的茶之道,先是過渡到了日本的茶文化,看似閑來之筆卻恰恰正是這“茶道”來揭示周先生的生活哲學?!懊锿甸e,苦中作樂”,“在剎那間體會永久”這兩句我想正是周先生對茶道的最佳解釋,忙里偷閑的生活,飲茶的樂趣全在一個“偷”與“閑”,人們總是對生活充滿盼頭,也總是以這盼頭作為進步的動力,這“偷”這“閑”正是表達了這種哲學,剎那間的永久,失去的都是人生啊,人們也總是忘了永恒是由每一個瞬間所組成的,因而,每一秒都是永恒啊。周先生對喝茶,正是這樣的體悟。
何為“喝茶之道”?
“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在鑒賞其色與香與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這兩句正是周先生的心聲啊,是周先生的“喝茶之道”。飲茶不在于止渴,不在于果腹,飲茶講究環(huán)境,素樸的瓦楞,娟秀的紙窗下,或許這紙窗上還貼了些許詩畫,茶具也是頗有講究的,這就是周先生打心眼里的喝茶,喝的是意境,是對生活的不甘,卻又樂在其中的好心態(tài),是對茶的尊重,是對友的尊重。
再講與茶的配點,這可是給當今的我們長了個大學問,有“阿阿兜”,有“滿漢餑餑”,有“羊羹”,有“干絲”等等種種,周先生知識淵博又具有生活情趣,從文中所描述的這些配茶的茶食來看,周先生又是對南方充滿了相思之情。喝茶不可吃瓜子,要配以素樸淡雅的小點心,這正顯出了先生的質(zhì)樸與一種對生活充滿敬意的情懷。
整篇文章千余字,飽含了周先生對茶文化的體悟與熱愛,文風充滿樂趣,又夾帶著些許家鄉(xiāng)方言,充滿玩味,談民風,聊吃喝,說生活。在周先生清淡、文雅的筆觸下,透著一股子對茶文化的熱愛,與對質(zhì)樸生活的敬意,《喝茶》正是周先生在生活中的雅與意的體現(xiàn)。
“文人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而哲學是文人思考的最高形式?!碑敳栉幕饾u成為人們?nèi)粘I钪凶唏R觀花的飯后閑談的精神飲料,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考也是必然的。當茶文化在每個人身上得到體現(xiàn)時,其中必然包括人對人生、對社會、對藝術(shù)的思考。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在喝茶這一事上也寄托著不一樣的情思與思考。
談周作人先生的喝茶之道,其中的人文理性品格便可一見。周先生注重自然之味,不在意形式,在乎的是自然之妙味。周先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以后,其文化思想逐漸回歸復古,反映在茶文化上,則可看出其似有脫離生活和時代的現(xiàn)象。逐漸地,周先生對茶的追求轉(zhuǎn)變?yōu)橹杏沟模e適素樸之美。
茶的味道,也會因人的味蕾的敏感度產(chǎn)生細微的差別。茶本身無所謂苦與不苦,是入口先苦還是品后才苦,是苦盡甘來,還是茶味之苦與甘味互相呼應,還是自始至終都充滿甘味呢?對茶文化悟性很高的周作人先生是這樣說的苦茶之言:“品茶如品人生”“茶味如生活之味”等等。盡管由于后來周先生的人生變故對茶產(chǎn)生了新的思考,但這也不妨礙周先生對茶的喜愛,對茶的追求。盡管在后來的日子里周先生以苦茶來裝點自己的閑適人生,以苦茶作為自己對生活的一點點追求,也是緣由可見的。
生活,與生存是相對應的概念。生活超越生存,生活不再局限于對溫飽的追求,而是更高層次的,對心靈世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周先生在寫《喝茶》之際已然中年,對于周先生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在這一階段,周先生將茶作為可以表現(xiàn)自己生活情趣的人生追求。喝“清茶”,周先生喜喝清茶也是受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茶文化所影響,不僅如此,周先生也熱愛日本“茶道”,因此喝“清茶”應當是這兩者的產(chǎn)物。周先生主張喝“清茶”,一方面指明了喝茶不為止渴,不為果腹,而僅僅是一種追求,對生活的美,對生活的雅致的追求,喝茶在于品這個色、這個香、這個味。同時對喝茶的環(huán)境也較有要求,講究的是這個樸素可見的文雅,這便是書生氣的追求了,不可過于簡陋,也不可過于浮夸,差一分一毫都不行,這便是一個文人的固執(zhí),一個文人的追求。
談到周先生的生活觀,喝茶處處體現(xiàn)了其對意的追求。在《喝茶》中,周先生首先對茶的“色、香、味”進行了鑒賞,其次是對喝茶的“境所”進行鑒賞。在其描繪中,一種不屑于對生存的追求,而是對生活美學的追求的形象躍然紙上,周先生在意的是優(yōu)雅的、樸素的、質(zhì)樸的、自然可見的風景。而“茶”正是人到中年的周先生的精神寄托。茶,與茶食,都是周先生及其喜愛的,不僅如此,中國的茶文化、西洋的茶文化以及日本茶道,周先生均有所涉獵,周先生在日本茶道方面的研究與修養(yǎng)的造詣頗高,不僅如此,他對日本的茶道文化情有獨鐘,原因不過二三,正是因為日本茶道文化里是最注重人的,注重人的根本,注重人的日常,注重人的生活。這才是日本茶道文化所吸引周先生的原因,對生活有所追求,也是周先生對茶文化熱愛的體現(xiàn)。
周先生的青年時期是浮躁凌厲的,是充滿理想主義的,是對命運的不甘心所體現(xiàn)出的一種亢奮的戰(zhàn)斗狀態(tài)。然而到了中年,周先生的戰(zhàn)斗轉(zhuǎn)向了對藝術(shù)、對生活的追求,歸于塵埃,歸于平淡。在周先生的中年時代,并不是說“浮躁凌厲”的性格消失了,這部分性格只是隱匿了,它們隨時都會再顯現(xiàn)出來,那是靈魂的一部分,中年的周先生喜“清茶”喜“苦茶”,他開始重視美的生活,他開始重視對平淡生活的回歸。是一種文人對命運無息的吶喊,是文人對命運存有的敬意,為周先生帶去與茶之間的緣分。與日本茶道結(jié)緣是周先生最幸運最美好的邂逅,是日本茶道文化給周先生帶來對生命嶄新的體驗,是日本茶道文化給予周先生對生活本身更多的關注與熱愛。這些都造就了中年時期的周先生,對喝茶的態(tài)度,對喝茶的講究。
茶文化,不僅可以反映出文人的人生觀,也可以反映出文人的審美觀。自古以來,文人向來都是以吃茶來表現(xiàn)其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茶可以與詩歌、小品等文學作品互相滲透,不僅產(chǎn)生了很多茶文學,也產(chǎn)生了很多吃茶論。周作人先生的審美理想從其《喝茶》中便可一見,是關乎“雅”的。
周先生注重“雅”趣,他認為符合“雅”才會顯得稍有趣味,是需要有趣味的高尚的優(yōu)雅,而非低俗的無趣味。周先生最注重的是“清雅”,其次是“文雅”。朱光潛先生曾說,周作人散文的特點之一是“清”。所謂清雅,從周先生喜喝“清茶”中也可一見,周先生對“清”與“輕”有著格外的追求,這其中所含有的韻味與美,使周先生深陷其中,是一種文人固有的清雅品質(zhì),對世俗的污濁之地的不屑,是與俗所相對的一種喜愛。“清淡”,也體現(xiàn)了周先生的一種品格,無論在喝茶作詩上,還是在寫文章或是日常接人待物的體現(xiàn)上,周先生的風格便是“清淡”,清淡中透著雅致,這便是周先生對美的一種追求??嗯c甘是相對的,周先生偏愛“苦”,苦味叫人清醒,而清醒的頭腦看這世界則看得更清楚。周先生不重文法,看重的是生活的隨性美,是對生活的雅趣的一種追求。
再者,是“文雅”。魯迅先生曾在《文壇三戶》中指出,“破落戶”(按:隱指周作人)的特點是“文雅勝于盤算”,并三次提及“風雅”是一種人物風度,而“文雅”是風雅的文化風。周作人先生本身就具有文雅的氣質(zhì),在其作品中也得以體現(xiàn)。在《喝茶》中,讀者可見周先生對“粗鄙”的不齒,對“惡俗”的不屑,周先生自是對雅致情趣有所追求的人,便對“清泉綠茶”更為偏愛。同時,周先生的知識淵博,也體現(xiàn)了一種雅趣味,若是一個對生活無所追求,對雅致無法欣賞的平常人,也是無法寫出這樣妙趣橫生的小品文章,一方面能旁征博引,舉了許多妙例,另一方面又對民俗文化研究頗深,地方語言使文章更具趣味。這些都顯現(xiàn)出了先生的“雅致”,周先生在中年之后便對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研究和體悟,是這樣一場經(jīng)歷使其對雅致的追求更上一個層次,也形成了他對“雅”的審美觀。
本文對周作人先生所作的《喝茶》做了一個簡要賞析,從周先生的青年談到周先生的中年時代,而《喝茶》的所作時間便是周先生的中年時期,在這個喝清茶的階段里,周先生對雅趣對意境的追求都上升了一個層次,這些與周先生早年間的經(jīng)歷不無關系。周先生喜喝茶,喜藝術(shù),喜生活,對喝茶器具的講究,對喝茶環(huán)境的講究,“清泉綠茶”,“瓦屋紙窗”,以及對日本的茶道文化情有獨鐘且造詣深厚,這些都造就了周先生對不俗的美的追求,對充滿藝術(shù)美的生活的追求。周先生喜愛生活高于生存,周先生的生活理念不僅僅是飲水果腹這么簡單,無論苦與樂,周先生都更樂于去體味心靈生活上的樂趣,體悟茶文化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關系,尋求更大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周作人.藝術(shù)與生活[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
[2]周作人.苦竹雜記.笠翁與隨園[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劉勝華,顧勇.周作人作品集[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4]黃飛.周作人的“苦茶”風波[J].茶博覽,1998,(4):28-31.
[5]黃志根.中國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胡翠琴(1982-),女,湖北孝感人,講師,副科級教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