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老師,您好!您的“南岸名師吳維山工作室”已經成立三年多了。當初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呢?
吳維山:2012年9月,重慶市南岸區(qū)教育委員會在我區(qū)籌建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南岸名師吳維山工作室”。我們想通過三年的努力,把工作室建成南岸小學語文人研究的平臺、成長的階梯、生活的益友。記得有這樣一首贊頌名師的小詩:“名師是大樹,能改善一方環(huán)境,且在枝葉之間閃動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師啟發(fā)了我們,課堂是個有魅力的地方?!蔽以敢庾鲞@樣的一棵大樹,改變我區(qū)小學語文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記者:吳老師,短短三年多,您的工作室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能否先簡要介紹一下您的工作室的工作思路?
吳維山:我們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圍繞一個目標——“把南岸教育建設成為重慶市現代化教育的窗口,優(yōu)質均衡教育的典范”,“到2020年把南岸區(qū)建設成國家知名優(yōu)質教育強區(qū)”;貫穿一條主線——“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的梳理與創(chuàng)新研究”;突出兩大主題—— 一是工作室成員的專業(yè)突破,二是確立區(qū)域內教學文化的理想追求;謀求三大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發(fā)展、學校的發(fā)展;做到四個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主與交流相結合、學習與應用相結合、反思與提升相結合。
記者:這三年多來,您成功地培養(yǎng)了一名特級教師、一名全國優(yōu)秀教師、四名重慶市骨干教師、兩名市級賽課一等獎獲得者,弟子曾代表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赴臺灣上觀摩課,為“第二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研究課,能談談您培養(yǎng)人才背后的具體做法嗎?
吳維山:我們發(fā)現,“關鍵事件、關鍵人物、關鍵書籍”促成了教師成為名師。竇桂梅歷經全國小學語文賽課這個“關鍵事件”,由此走上了康莊大道;薛法根在困頓中,梵高的那句“當我想不出題材來畫時,就仿米勒的作品,這給我?guī)砗艽蟮目鞓贰弊屗矍耙涣?,于是,他模仿于永正、賈志敏、支玉恒等語文名家的課終成一代名師;劉云生從佛教著作《金七十論卷中》聯想到人成長的心靈根基,于是創(chuàng)造出“心根語文”。鑒于名師的成長
軌跡,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
努力:
一、構筑支持環(huán)境。一是營造辦公樂園。工作室的布置,追求室外陽光、樹竹、花草的自然存在;增添室內書籍、綠色、茗茶的師者優(yōu)雅;營造自由、平等、個性的學術空間。二是創(chuàng)造“書香”氛圍。從學院圖書室借書200多冊,為每位學員發(fā)書費,讓他們自主選擇書籍,為學員訂了13種專業(yè)雜志,開設了書吧。三是推崇“閑”的樂味。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于是,讓弟子們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合理地支配生命,讓生命回歸自然,才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
二、激發(fā)奮進動力。一是拓寬學術視野。我們到北京、上海、廈門、桂林、臺灣等地參加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最前沿的學術活動;到江津、萬州、九龍坡,參加重慶市前沿的學術活動。二是喚起新的需求。到各地觀摩學習后,學員們新的需求就產生了,想改變課堂,想追求個性、風格。三是把需求轉化成任務。如,我們到桂林參加全國教學觀摩活動后,就拋出了一個話題“桂林歸來話課改”,每人寫一篇感悟文章,其中郭蕾老師寫的一篇文章就被《小學語文教學》2015年第1期刊發(fā)了。
三、搭建成長平臺。一是搭建發(fā)表平臺。我們工作室經常與多家教育教學類雜志的編輯互動交流寫作經驗,與課程專家田慧生、李森、竇桂梅等進行專業(yè)對話,與民營教育機構進行教藝切磋……二是創(chuàng)造展示天地。工作室成員每學期承擔2~3次區(qū)級研究活動。三是千方百計幫助學員成功。
四、夯實研究基礎。一是堅持工作例會,時間是每月第三個星期三的下午。每次例會都有一個話題,由工作室成員輪流主持、主講。二是倡議“五個一”活動。即每月讀一本書,上傳一篇教學設計(或經驗文章),提一個有深度的教育教學問題,進行一次“茶館式”的研討,每周研讀一篇理論文章。三是追尋“學”的品位。號召讀書要讀經典的書,“專業(yè)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才會有定力,才不會被“流行的風”吹得左右搖擺。
五、練就“研修”品格。一是展示靈動多元的教學主張。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兩人教一課,協同教學;一課兩人上,同課異構;一課上兩次,形成反思習慣;一課三學段上,把握高、中、低年段特點。進一步展示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多元解讀、對教學目標的不同定位、對教學過程的個性設計,讓老師們在比較中引發(fā)思考,拓展他們教學的思路,促使他們盡快成長。二是營造爭鳴的學術空間。我們開展了“辯課”活動,倡導協同教學,打造“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每次研究活動,我們不拘泥于客套,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求真、質疑的教研氛圍,讓廣大教師在教研活動中,敢于坦陳自己的見解。對那些言辭偏激的質疑聲音,組織者也坦然地接納、反思和改進。這樣孕育,逐漸產生了有自己聲音的教學文化新人。三是助推研修文化轉型。在日常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的課堂上,教師“一花獨放”的場景屢見不鮮。其實,教師的精彩本應讓位于學生的精彩。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開展了“為誰教”的研討。四是學會拿來。齊白石老人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比绾渭劝衙麕煹慕趟嚹脕?,又保持每個人的個性呢?我們主張“求同存異”,期待聽到不同的聲音,看到不同的風格,讓每個人都成為他自己。
六、學會理論行走。教育生活是由無數的細節(jié)組成的,讓學員對這些細節(jié)都進行理論的觀照,提取有意義的東西,讓教學不在低層面上重復,而是在藝術層面上行走,日積月累,他們就會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論。三年來,我輔導工作室成員進行“專業(yè)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論,已成為工作室的主攻方向之一。
七、追求卓越品質。從活動開展的品質上引領,從教學風格的形成上引導,從教學文化的創(chuàng)生上點撥,從專業(yè)能力的提升上指點。
八、凸顯區(qū)域聲音。針對當前我們總是跟在他人背后學、沒有自己的聲音的教育現狀,工作室提出要凸顯“我的聲音”、凸顯“南岸聲音”。如,重慶地區(qū)的卓越課堂建設,當“卓越課堂”的推進進入高原期時,我們從微觀進行教學研究,研發(fā)“卓越課堂”。再如,協同教學,它的意義在哪里?是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還是學生的發(fā)展?但最終我們的目標是學生的發(fā)展。一些學校的協同教學確實鍛煉了教師,但對學生來說卻是一場災難。反思這些習以為常中的誤區(qū),我們提出了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建議,得到了領導、專家的肯定。
三年多來,我們到北京、上海、山東、廈門、桂林等地學習交流,赴臺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上課,受到老師們的普遍贊譽。我們還充分發(fā)揮工作室網站的展示、引領、激勵和輻射等功能,及時傳播小學語文教學的最新前沿信息,突破時空界限,延伸研究空間,拓展思維方法,力爭將工作室網站打造成南岸小學語文品牌和工作室名片。
記者:吳老師,您這幾點做法非常好。從教師到名師,僅一字之差,但這一個字卻包含著一個教師巨大而艱辛的蛻變過程——專業(yè)化成長。專業(yè)化成長的路徑很多,您能否就學員從“術”走上“道”談點具體措施呢?
吳維山:如何讓工作室的每位成員從“術”走上“道”的層面,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最后生成自己的教學文化,這是我常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努力:
一是激活學員的內驅力,形成專業(yè)自覺。人生來就有惰性,這惰性使人的內驅力處于休眠狀態(tài)。激活內驅力,人的潛能才能真正調動起來。專業(yè)自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但對多數人來說,專業(yè)自覺是很難達到的,要靠一種持之以恒的刺激。我就是特級教師的名分在刺激我,像郭蕾這樣的老師,靠的是一種任務驅動。我經常給他們加壓,規(guī)定他們每月必須從教與學的角度提幾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寫幾篇有分量的反思,激活他們的內驅力,催生他們智慧的閃現。
二是引發(fā)學員研究的熱望。作為工作室主持人,我常從以下問題考慮:教研活動的策劃,倡導了一種什么樣的教學研究主題?這次活動能給學員什么?通過這次活動的開展,能引發(fā)他們持續(xù)的研究熱望和群體的思考嗎?甚至在一定時間里還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如果有這樣的功效,這次活動就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我們做研究,常常是立個課題,研究兩三年,結題后就完了?!昂蟛桊^式”教學是從上世紀80年代段力佩先生提出的“茶館式”教學發(fā)展而來,一做就是10來年,我們應倡導這種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
三是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胡適在1932年6月為北大畢業(yè)生開的三味“防身藥方”中的第一味就是“問題丹”。他說,“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積聚,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而“腦子里沒有問題之日,就是你的知識生活壽終正寢之時”。我努力在讓學員們明白:推動你前行的是哪些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這個問題是你一直沒有弄清楚的,但卻讓你感興趣,你要把它找出來。人一旦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本職工作,那么無論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會有無窮無盡的研究價值,同時也會有無窮無盡的樂趣。
四是引導他們作深入的反思。我這樣告訴他們:在教育生活中,你要是突然有所感悟,就要抓住這個思想萌芽,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閱讀相關的書籍,把古今中外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述都找出來進行整理,看看這個問題有哪些論述方式,再回到自己的教學原點上來思考,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
五是形成記錄新思想的習慣。教育生活中閃現的思想火花,常常是轉瞬即逝的,因此,我提倡工作室成員要隨身帶個小本子,一有新的感悟,就要不失時機地把它記錄下來。每次研討活動不能停留在技術層面,活動一結束就要及時梳理達成的共識,對活動進行理論提升,把自己的體會和思考訴諸筆端。
六是學會在“形而上”的理論世界里行走。我們的教育生活是由無數的細節(jié)組成的,如果你能把這些細節(jié)都進行理論的觀照,通過反思,提取有意義的東西,讓教學不在低層面上重復而是在教學文化里行走,你的教學就會高效,就會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論。這樣堅持幾年,你就是有思想的教師了。
記者:課堂的“卓越”,來自對日常教學行為文化的重新審視。如何審視呢?
吳維山:如何進行理論地審視?這是一個難點。我舉幾個例子:
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這是你的理解……”可是,我們對這種習以為常的說法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這種既不肯定對又不說出錯的評價,是一種無效反饋。如果我們用心理學家羅斯(C.C.Ross)和亨里(L.K.Henry)的實驗來衡量就會知道,每日的及時反饋比每周反饋效率要高,比不反饋的效率更高。教師及時將學習結果反饋給學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
難怪江蘇泰州市洋思中學的教學效果好,這與他們的“堂堂清”有關??晌覀儗W習洋思,常常提到的卻是“先學后教”,反而把后面一句“堂堂清,日日清”忘記了,難怪好多后學者的教學成績怎么也提不上去。
當我們把教學研討的重心從關注特定的一節(jié)課堂教學的優(yōu)劣成敗,轉移到關注課堂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時,我們的目光就不會聚焦于評價教師的上課技能和高下好壞上,而是對課堂教學規(guī)律的追尋上。
再如,“請誰發(fā)言?”我們常常是隨便叫上幾個先舉手的學生。又如,“走到學生中看啥?”我們常常是把問題拋出后,就隨意地在教室里走走。
如果我們運用布魯姆的目標掌握學習理論來觀照,就會發(fā)現這些教學行為的不妥之處。本來這一行為的目的是為掌握學情,根據反饋,調整教學,而事實上,大多數教師都是到此為止,虛放一槍,隨意做個樣子。雖有反饋,但沒有針對性的評價和補缺。如果能對當下課堂教學的行為進行哲理的審視,教學就會從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簡單處理向精耕細作躍進。
審視一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教學現象及做法,以研究者的狀態(tài)進入課堂文化層面,就會對熟視無睹的教學生活產生從未有過的新鮮感,你就會發(fā)現教學的意蘊。
課堂要卓越,必須對日常的教學行為進行審視,變革課堂文化。教師的言談舉止、學生的坐姿應答等構成了師生間的課堂行為方式,與教學比起來,好像很外圍,其實決定著整個課堂的教學品質。好多課堂,你看學生坐得很直、不出聲,一心在聽老師講課,其實這是長期專制文化控制的結果,這樣的課堂是沒有生機與活力的。
改造這樣的課堂,需要理論之光的燭照,才能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中看出課堂教學的“廬山真面目”;需要經常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保持對話的狀態(tài),才會出現戴維·伯姆描繪的那種景象,“對話仿佛是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夠參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
如果每一位教師都這樣做,你就成了“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語),你就會擁有一把通向名師之門的鑰匙,你就會擁有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新力量。
記者:吳老師,您的這些見解太重要了。那么在區(qū)域內,您的工作室又構建了怎樣的教學文化呢?
吳維山:我們的工作室建立才三年多,建有自己個性的、烙上區(qū)域特色的教學文化是我們的理想追求。雖然我們還沒有催生出自己的教學文化,但看到我們的步履正日益逼近目標,我甚感欣慰。正如歌德的詩所描述的那樣:“熱情的浪潮,它白白地沖擊著不可動搖的堅實的大陸。它在沙灘上投下詩的珍珠,這已經是人生的收獲?!蔽覀冋凶咴谥舻穆飞?。不求干出驚天的偉業(yè),偶爾在“雪泥”上留下“鴻爪”就行了。此時,我想借汪國真的詩《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作為結語,把它送給我和我的弟子們。
凡是遙遠的地方
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
不是誘惑于美麗
就是誘惑于傳說
即使遠方的風景
并不盡如人意
我們也無需在乎
因為這實在是一個
迷人的錯
到遠方去到遠方去
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
記者:通過今天的對話,我覺得您的工作室在“從活動開展的品質上引領,從教學風格的形成上引導,從教學文化的創(chuàng)生上點撥,從專業(yè)能力的提升上指點,尋求教學文化創(chuàng)生”等方面有獨到見解,很值得大家借鑒。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