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摘 要]目前,我國德育工作存在著內容狹隘、陳舊,方法單調、枯燥等問題。我國為此加強了師德培訓。應該從立足傳承和洋為中用的角度,剖析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的借鑒,為改善我國的德育現(xiàn)狀和教師德育培訓提供思路。
[關鍵詞]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借鑒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065-02
高校德育的關鍵因素是教師。高校對教師的師德要求,絕不僅僅是教師的個人道德或職業(yè)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應該是教師的德育水平。在對教師進行考核時,應該把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道德水平的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作為衡量一個教師師德水平最重要的標志。高校教師在從事德育時應抓住兩個核心:一是應掌握大學階段學生道德發(fā)展所需要的教育內容,二是應掌握最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離開這兩個核心,改進高校的德育工作就無從談起。
一
現(xiàn)階段的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道德教育內容呢?首先是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精華內容進行傳承。這是中國德育之根,失去這條根,再美好的圖景,再動聽的語言,也難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師首先要具備扎實的傳統(tǒng)文化功底,熟知中國傳統(tǒng)的德育主張,這一點恰恰被許多教師所忽視。儒家思想指出,德育的目的不在于空洞地傳道,而在于現(xiàn)實社會的實踐?!洞髮W》指出,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恐怕是中國德育教育的宗本,而目前大學德育的做法卻是空洞地傳道,在改善大學生的行為舉止上顯得蒼白乏力。北宋中期興起的理學,其人倫規(guī)范內容也有刻板和空泛之處,但其對中國德育的理性思辨達到了相當?shù)纳疃?。最有特點的是蒙學,從“灑掃應對”入手,把道德教育與日常生活相融合,注重道德的啟發(fā),而不是單純的灌輸,強調從培養(yǎng)行為細節(jié)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德育的精華所在,為今天的大學回歸德育的正確方向提供了思路。《大學》為德育之綱,理學為德育之思,蒙學為德育之用,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大學德育效法古人當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取其精華,揚長避短,方能有所作為。
其次,大學德育工作者還應具有更廣闊的視野,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奉行科學的“拿來主義”。例如,古羅馬非常注重傳統(tǒng)美德教育,孝道、效忠國家、服務社會、崇尚英雄是其主要的教育內容。古希臘的先哲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的命題,倡導通過學習者的智力活動,自由探究習得道德思想,把機械記憶和模仿傳授的德育方式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這是西方德育精華的源頭。西方德育思想發(fā)展的里程碑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主張尊重人格、尊重人選擇美好生活的權利,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這是西方現(xiàn)代德育思想進步的先導。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將西方的德育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他認為,絕對的、一成不變的道德真理并不存在,道德準則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改變。杜威還提出,德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批評性探究能力而非機械性的品格訓練;教育不是傳授固定的規(guī)則,而是要發(fā)展學生的理智。[1]在具體的德育工作過程中,如果把中國傳統(tǒng)德育社會習得性與西方德育的自由探究及批評性探究結合起來,相信會取得很好的德育效果。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歷史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日本的道德教育,受我國古代文化的影響較深,德育內容主要是守法、忠君、奉獻等倫理思想。1878年,明治天皇頒布《教學大旨》,申明教育之旨在于“明仁義忠孝”,“道德之學主述孔子”。[2]此謂日本德育之宗。20世紀30年代后,日本軍國主義昌盛,德育隨之被綁架,強調“絕對順從”,培養(yǎng)“忠良之日本國民”。[3]二戰(zhàn)后,日本的德育受美國支配進行了民主化重建。1947年3月,日本頒布《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針確定為“以陶冶人格為目標,培養(yǎng)出和平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愛好真理和正義,尊重個人的價值,注重勞動與責任,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國民”。從表述中可以看出濃厚的美國民主色彩。20世紀80年代,日本提出并實施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將德育放在首位;頒布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提出“將尊重人性之精神與畏敬生命之思想活用于家庭、學校及其他社會上的具體生活里;培養(yǎng)一個能創(chuàng)造、富于個性的文化與民主的社會以及國家之發(fā)展,進而能對和平的國際社會作出貢獻的有主體性的日本人”。[4]筆者認為,日本的德育思想中,勞動與責任并論、個性文化以及國際社會視野三個方面的內容值得我國大學德育借鑒。鄙視勞動、缺少社會責任、視野狹窄等是當代大學生中較為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我國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德智體美勞的“五育”,實際上將“德”與“勞”分裂開來,使德育缺少了實踐的依托,也對大學生“德”的考評缺少了依據(jù)。此外,在目前大學生的德育內容中,缺少了國際因子和全球視野,這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從某種角度講,中國游客在國外旅游時出現(xiàn)種種不良行為且屢教不改,即是我國德育內容中缺少了國際因子和全球視野造成的。在這方面,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并在大學德育中補上這一課。
筆者認為,科學的德育思想既與本國的國情相適應,又要具備歷史眼光和國際視野。固本清源、洋為中用、與時俱進是德育工作基本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國的德育教育,內容應具備這樣幾個層面:一是堅定不移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堅持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三是進行國際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這樣的德育才能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才能培養(yǎng)具備大國風范的國民素質。
二
德育效果除了受德育內容的影響外,德育方法也至關重要。方法、方式的錯誤,會導致受教育者對德育的反感和抵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的德育逐步擺脫了“左傾”思想,但德育的效果卻一直不盡如人意,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忽視了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灌輸重于疏導,說教重于實踐。較深入地研討大學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掌握過硬的德育“技術”甚至是“藝術”,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門必修課。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勇于直視目前德育存在的問題:一是德育內容缺少實際執(zhí)行性,使德育淪為空談,沒有形成大學生有效的道德行為;二是其他學科課程沒有對德育形成支撐,使德育孤掌難鳴;三是政治教育對德育的覆蓋,使德育內容變得狹隘;四是德育的途徑與手段很單調,易使大學生反感。如何破解這些難題,首先,還是先向老祖宗討教。儒家的孔子、孟子都是教育家,他們從自身的德育經(jīng)驗出發(fā),總結了德育的一般方法,重點有:學思結合、自省自克、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改過遷善、積善成德等。墨家的社會實踐法也有很好的效果。可如今這些德育方法,幾乎全被課堂灌輸代替了,被考試代替了,怎么會有好的效果呢?
其次,還需向外國人請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歐美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主張通過參與實踐的方式塑造學生的德行,反對灌輸和強制,反對單一的、固定的價值觀。這是西方德育的基本原則,也是基本方法。文藝復興時期,倡導教師的理性指導,學生的自我管理、自律自治,反對一切懲罰,正好契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后來杜威強調,任何增進學生對社會生活理解的學科都具備德育功能,高校所有教師都必須擔當?shù)掠呢熑危@樣才能幫助大學生走出德育課程的狹隘局限。杜威還強調,道德不是靠教,而是在實際生活中,在與人交往合作的過程中逐步發(fā)展提高的。他主張利用學校的集體生活,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這也值得高校借鑒和大力推廣。目前大學的課程越開越多,大學生課堂之外的集體生活也是十分單調和稀少的。[5]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推行了“城市年”計劃,讓青年學生接觸社會,參與一些服務工作,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社會意識。這可以為大學改變目前的閉門教育提供參考,像美國那樣,構筑起培養(yǎng)成熟公民的社會環(huán)境:教育工作者、家長、行政官員、社會團體等通力合作的德育機制。此外,我們還可以借鑒美國,設立公民學教育課程,將政治教育與社會道德教育分離。[6]英國的德育有兩點值得我們重視:一是關注學生的需要,注重對學生需求的調查;二是關注社會反饋,組織調查人員深入家庭、企業(yè)、政府部門等,聽取社會對學校德育的意見。[7]這也是目前我國高校德育的弱項。此外,英國重視對德育工作者的方法培訓,如師資培訓法、多元教學法、教材處理法、教師引導法等,可以結合高校的德育實際,加以改造和利用。
我們高校目前的德育工作的確存在諸多問題,但這些都屬于前進中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我國高校的德育存在著巨大的發(fā)展空間,這正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展身手的時候。我們期待著高校德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千帆競發(fā)的研究與實踐的局面早日到來。
[ 參 考 文 獻 ]
[1][5] 趙祥麟,王承緒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28-38.
[2][3][4] 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24,51,135.
[6][7] 戚萬學,杜時忠編著.現(xiàn)代德育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130-139.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