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影韶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構建高校新型英語教學模式勢在必行。主要探討高校大學英語綜合課新型教學模式、內容、功能與目標,并從三方面論述如何實現高校英語教學模式的與時俱進。高校英語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采取新型的多元化的高校英語教育教學模式,以求更好地培養(yǎng)出復合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順應社會經濟發(fā)展對外語(本文只指英語)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高校新型英語教學模式;與時俱進;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新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教學改革的動向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3-0086-04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語教育事業(yè)(本文主要指高校英語專業(yè)和非英語專業(yè))在取得長足進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以至于未能順應社會經濟發(fā)展對外語人才的需要。
任何從事外語工作的人,不與時俱進就無法生存。先不說語言、文化、文學等領域在理論方面的變化和發(fā)展有多么快,僅就外語的工具性而言,大到國家方針政策,小到不斷涌現的新詞,如“土豪”、“高富帥”、“白富美”、“屌絲”、“大媽”等等(這些詞都不能直譯,因為它們已經被賦予了當今社會現象的新含義:“土豪”是指those who spend money in an irrational manner,or those who have the cash but lack the class to go with it;“高富帥”是指an eligible bachelor who is tall,rich and handsome;“白富美”是指an eligible bachelorette who is white,rich and beautiful;“屌絲”是指those who are financially unstable,ordinary looking and have a poor personality;“大媽”代表的是一類追求新時尚的人,他們并不一定都是上了年紀的,有的或許就是40多一些的人,有的甚至是一些老大爺們......各色的人或許都有。他們追求的是通過自己認為可以的方式,來釋放、來緩解步入老年所帶來的苦惱與憂慮。所以,對應的英語應該是some kind of people who seek fashion and freedom in their own favorable ways。)從廣義上講,就語言的實踐而言,生活范圍有多大,這個世界有多寬廣,我們的學習范圍和教學范圍就應該有多大。因此,不與時俱進能行嗎?雖然有些事物和知識是恒久的,但一些明顯已經與時代脫節(jié)甚至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觀念和實踐,我們就要改革甚至擯棄它們。本文擬對高校新型英語教學模式(以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綜合課為主)進行探討和研究,通過探討高校英語教學的模式、內容和手段如何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需求這個課題,以求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水平,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問題,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深化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建立寓教于研的基礎學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復合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協(xié)同培養(yǎng)模式。
一、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建立起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一)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問題
新的課程標準從理論上提出了教和學的新要求,但怎樣落實,如何實施?通過對教學模式的探索,我們可以找到新課程理念的落腳點,換句話說,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新型教學模式去實現新理念。它是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利的途徑和工具。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促學、以學論教”的理念之上的。
(二)具有教學的結構框架和操作程序,具有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提升教學水平
新型教學模式是手段,是程序,是方法,也是步驟。它既有對課堂結構框架的設計,也有教學流程的規(guī)范,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能有效地提升教學水平。
如何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泥潭里解放出來,如何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如何讓學生的天性和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從操作層面上說,就是徹底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只有這樣,才能解放課堂,解放學生,也從根本上解放老師,實現師生的共同發(fā)展,共同成長。因此,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是落實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目標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英語教學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總體設想和實踐
王銀泉指出:“在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完全應該提倡多元化的外語教育模式,既有重點大學的研究型教育,也有普通高校的實用型教育,還有兼而有之的混合型教育。對于位居于下游的大多數高校來說,其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應該有更強的市場針對性和適應性,應該是為需要各類實用外語技能人才的企事業(yè)單位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較強的人文學科底蘊、熟練掌握英語讀寫聽說譯五種技能、通曉各類應用實務的基本知識和流程、具有較強應用能力和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以滿足現代社會對外語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蓖瑫r,他還提出建議:大學的英語學習可以分設三大板塊,第一是學術性質的學習,與目前的教學模式基本相似,這種模式是為準備走學術道路的學生準備的。第二是實用能力的學習,這種模式是為面向量大的廣大學生準備的。主要是教他們利用英語去完成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實際任務的能力,即實際應用能力,因為他們學習英語就是要去派用場的。第三類是出國留學型,即為那些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開設以介紹歐美國家語言、文化、歷史等背景知識以及介紹如何在歐美國家生活、工作、與人交往等基本常識的課程。這樣的課程模式才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著想,一切“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要旨。
張德祿和丁肇芬也對外語教學多模態(tài)進行了探索。他們指出,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在外語教學中運用多模態(tài)教學手段逐步成為一種大趨勢,因為多模態(tài)教學手段能夠節(jié)省人力物力,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在很多方面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特別有助于記憶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隨著全球化、多元化和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模式越來越注重人才的高素質、多能化。外語人才不僅要具有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而且應具有多文化、多媒體和多模態(tài)交際能力,具有多學科知識和多種才能。
二、如何實現高校英語教學模式與時俱進
筆者前面已經提到,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是落實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目標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實現呢?我國著名英語教育家胡文仲先生給予了某些寶貴的指導,他說:“在英語教學中堅持精講多練,以練為主,在講的過程中采用啟發(fā)式,避免注入式。貫徹實踐第一的原則。對于英語教師來講,首先要設法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tài),課堂中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問題、提問、發(fā)言、討論的機會,課后布置適量的口、筆語作業(yè),使學生對教師講授的知識有一個反芻、消化和吸收、運用的循環(huán)過程。其次,還要經常在學習方法上給學生以指導,如進行學習策略介紹,推薦課外參考書,教會學生如何收集積累學習資料等等,使學生時時把握學習主動權。第三,外語專業(yè)教師自身要提高對外語專業(yè)教學的認識,把外語當作一種文化去教授,要求學生在掌握口、筆語能力的同時,進而鉆研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這才是外語教學的最高境界?!盵1]通過咀嚼胡文仲教授的話語,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歸納他的主要思想:英語教學要教師精講學生多練,要把英語與文化緊密聯(lián)系起來。
(一)實踐“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
一種“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與胡文仲先生的指導有相通之處: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先讓學生自學,學生不是盲目地自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師的指導要做到“四明確”,即明確時間、內容、方法、要求?!跋葘W后教”的“教”字不是系統(tǒng)講授的意思,是“點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或規(guī)范其不準確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問題,或糾正其錯誤的理解。筆者這幾年都在這方面進行實踐,效果很好。筆者除了要求全班學生粗略預習要上的新課(如要求全班學生上課前先閱讀新課文,并把自己認為的難點和重點標記起來,甚至預先寫出新課文的結構大意等),還特別注重給基礎較好的學生分派上講臺練習前的自學任務(這些任務還包括模仿教師講解課文難點、重點內容,語言點等)。分派任務時,具體哪個學生、什么內容、具體方法、具體時間,筆者都以口頭或電子郵件方式明確落實。這些學生按照筆者的要求做好學習的任務后,通過電子郵件發(fā)給筆者檢查、修改,筆者發(fā)現大部分學生都非常認真刻苦地完成筆者分派給他們的自學任務,在筆者的“點撥”后,他們在課堂的講臺上練習起來都能得心應手、有聲有色。Jack也指出:“優(yōu)質的教學可以說是有任務導向的。有效的教師都會監(jiān)控任務完成的情況,給任務完成的情況提供反饋?!?/p>
(二)重視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在教授英語的全過程中,在訓練聽、說、讀、寫、譯技能的同時,通過貫穿始終的中西文化對比,使學習者獲得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從而培養(yǎng)出英語運用準確、流利、得體、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者。這種模式符合中國人學習英語的實際。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學英語是在基本掌握其母語以后的活動。而漢語作為典型的東方語言,造就出與其他語言迥然不同的中國人的類屬性,支配著人們的思維,形成了漢語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認知模式。漢語語言文化和英語語言文化的巨大反差,使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有相得益彰的認知效果。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事物越是相異就越能構成刺激,也就越有助于認知和識記。這種教學模式之所以應用于教學的全過程,是因為文化蘊藏于從語音、語法、詞匯到對話、篇章乃至認知模式的各個層面上的緣故。所以,教師在講授語音、語法、詞匯到對話、篇章乃至認知模式的各個層面上都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中西文化對比,要求學生在進行這些方面的練習時也要注意進行中西文化對比,以達到鞏固中文語言和文化水平,加深對英語語言和文化的認知和掌握。筆者就經常要求學生就教授內容的難點和重點進行中英互譯練習,讓他們有意識地對中英兩種語言的句法、用詞行文的異同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對難點和重點的理解與認知。
此外,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教學和教育也是新時代的要求和趨勢。眾所周知,僅僅是掌握了語言技能的學生是跟不上時代潮流的。不少懷揣四、六級高分證書的學生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依然表現得手足無措、尷尬無奈,所以大學英語教學要讓學生對中西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中包括對一些中西文化的區(qū)別和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具有一定程度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而且,文化的教學和語言技能的訓練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抽離了文化的語言學習只能是流于技術層面的空洞的語言操練,而離開了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操練的文化教學,必將成為如鏡中花水中月的空中樓閣。所以,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語言因文化而精彩,是文化為語言教學灌注了無限的活力;而扎根于文化根脈中的語言學習才能獲得蓬勃的生機和發(fā)展的動力,語言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彰顯。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中西文化背景知識,而且要適量補充與課文主題有關的中西文化背景知識。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就有很多中西文化背景知識可挖掘和補充,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為典型的有:中國的道教在知識習得和追求中的作用,中西方不同宗教的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差異,中西方人們對某些物品、事件、數字等的迷信觀念的來源和實踐等等。
Alptekin把語言文化知識分為系統(tǒng)性(systemic)以及超結構性(schematic)兩種。前者指句法和詞法等,后者指從社會中習得的、與特定文化相關的認知特點等等。他還指出:“外語文化中的結構性制約著學習者掌握外語的系統(tǒng)性知識?!币簿褪钦f,英語學習中對目的語文化了解掌握得越充分扎實,越有利于學生把握英語語言技能。Wallace也曾寫道:“‘文化能力在理解任何具有異域文化性質的事物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盵2]文化導向模式恰恰是要關注這種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把“文化”既視為手段又視為目的,從而形成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三)注重使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
近十多年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迅猛發(fā)展,外語教學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首先,我們教師應該熟練掌握學校配備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各種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演示與訓練。其次,合理高效地利用網絡輔助教學。面對浩瀚無邊的網絡世界,知識資源獲取的機會和條件對師生來說是平等的,但教師畢竟是經過本學科專門訓練的人,對本學科知識有著系統(tǒng)和深入的了解,這種優(yōu)勢是學生無法相比的。教師應當利用這種優(yōu)勢,將學生領入門徑。面對紛繁的知識,教師可以憑借自身的閱歷、經驗、知識優(yōu)勢辨別、篩選大量的信息,并引導學生按照科學的規(guī)律進行自學。如,引導全體學生上網使用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在2011年開發(fā)的“句酷批改網”(http://www.pigai.org/),讓學生在該網給我們用戶教師開通的個人網上撰寫并提交教師布置的作文,這樣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教師作文批改的工作量,又能讓學生通過多次修改和提交不斷提高英語作文水平。教師還可以在自己的個人網和微信群里上傳各種教育、學習資料和信息(包括課堂上講授過的難點和重點),給學生推薦一些英語學習網站,以引導學生按照科學的規(guī)律進行自學。此外,教師可以自己或指導學生在網絡上尋找一些有利于開發(fā)他們的思維而且精彩有趣的學習材料在課堂內外學習和練習。英國教育教學專家Fraida Dubin 和 Elite Olshtain指出:“課程設計者(即教師)需要特別重視選擇有吸引力的學習材料和布置一些將逐步改變學習者態(tài)度的任務?!碑斎?,我們教師應該對當代最新的信息、知識,對互聯(lián)網上的本學科知識要有很強的敏感性,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獨到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將學生引入門徑并啟發(fā)、引導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向縱深發(fā)展的工作。
三、學習借鑒幾種新型的高校英語教學模式
要使高校英語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各高校負責英語教學的領導和教師都應該了解和把握當今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動向。如中新網北京2014年4月19日登載:教育部高教司文科處處長劉向虹指出,大學英語是高等學校重要的基本課程,在推動大學英語高校改革過程中,要把握四項重點:建立大學英語教育質量標準體系,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建設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體系,提高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教育部正在探索建立大學教育質量分類體系,推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區(qū)域的高校,根據國家教育指南和辦學定位,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自主確定學分學時,力爭做到大學英語教學與各學科英語教學相銜接。要重視大學英語的文化傳承的功能,把文化傳承貫穿到大學英語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關于具體改進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劉向虹認為,應該強化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強化實踐平臺的建設,強化示范作用,增強大學英語的實效性和吸引力。
此外,2014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的專家論壇上,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余渭深進一步強調了英語應用能力的內涵是指英語教學的工具性目標以及人文性目標。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郭文革指出,無論我們采用什么教育方式,比如課堂面對面、網上、混合多空間教學,其實最核心的是如何組織好混合式教學活動?!按笠?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簡稱“慕課”,如海嘯雪崩,沖擊著全球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與教育模式,已經在全球各個地區(qū)得到了積極響應。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戰(zhàn)略高度來看,基于“慕課”平臺的大學聯(lián)盟,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同國際一流大學真正對話的機會。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周燕指出,高等教育目標是重點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的人才。而外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人才。要打下比較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同時掌握比較好的學習方法,因為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課下怎樣學習。另外就是提高綜合素養(yǎng),要打造具有交往能力的人才,同時也要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信息化時代下教師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在知識形態(tài)上出現高度分化、大量增生、廣泛傳播的特點;在教育形態(tài),注重個性教育和素質教育。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上更多地認識到民主需求和商業(yè)意識。在教師生命形態(tài)上,要尋找自己的職業(yè)認同和發(fā)展。說到傳統(tǒng)教師轉變,從原來的單一學科的專業(yè)信息師要轉變成綜合學科的分析輔導師;從單一知識傳授者要轉變到教學的研究創(chuàng)造者;從管理者、權威者變成引導者、協(xié)商者、設計者。在這種轉變過程中,教師特別注意要跨越師生邊界,要感受到和學生們的同在感。教師應該是全身心狀態(tài),總是處于學習當中,總是和學習中的學生擁有一種同在感。教師若能在課堂上把自己的身段放下來可能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相反,如果教師不改變自己的理念,不改變自己的認知就應對不了現在的學生。因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院長董金偉介紹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學教育的總體指導原則(總體指導、分別教學、分類指導、網絡輔助、互相課堂、過程性評估)和改革目標(努力推進和打造“基于網絡、優(yōu)化課堂、聽說為重、全能提高”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新體系;實現大學教育英語教學的“國家化、校本化、個性化、立體化、人性化;踐行“123456”,行動綱領,明確一個中心,把握兩個點,依托三個抓手等),就很好地說明了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決心。
綜上,在當今信息時代里,教師和學生都要緊跟時代步伐,采取新型的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模式?!敖獭迸c“學”的觀念要變,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轉變。更重要的是,我們教師的角色要變: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傳授為主的局面轉變?yōu)橐詫W生積極配合與主動學習為主的局面。如今,教師的角色擴大了,發(fā)揮著管理、指導、服務、組織等多種功能。雖然教師的角色轉換需要我們付出更加艱辛的勞動,但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出復合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我們義不容辭。“無須揚鞭自奮蹄”這句著名格言將激勵著我國廣大英語教師不斷與時俱進,將我國的英語教育教學推向更優(yōu)質的方向發(fā)展。
[ 注 釋 ]
[1] 胡文仲教授1935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蘇。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外國文學》主編。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高校外語專業(yè)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外文學科組成員?,F任: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會長;中國高校英語口語協(xié)會會長。在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和澳大利亞文學研究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2] “文化能力”也稱文化理解力。指的是個案工作員在與當事人溝通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當事人所在的特定的文化圈方面的信息結合起來,在認識到自己可能存在偏見的前提下,用一種比較批判的,開闊的眼光去看,去理解當事人的文化。簡單的說,就是對當事人的語言、行為、情緒、心理、態(tài)度等背后存在的異質文化根源具有的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Alpteken.C.,1993.“Target-language culture in EFL materials”[J].ELT Journal,1993(2):136-143.
[2] Fraida Dubin and Elite Olshtain.課程設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1).
[3] Jack C.Richards.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 王銀泉.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審視我國外語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外語,2013(2).
[5] 張德祿,丁肇芬.外語教學多模態(tài)選擇框架探索[J].外語界,2013(3).
[6] 莊智象.外語教育名家談[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12).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