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 告 作 者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山東省教育廳主管,山東青年政治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主要欄目有“哲學政治學研究”、“青少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青團工作研究”、“當代大學生”、“法學研究”、“經濟學管理學研究”、“文學藝術學研究”等,歡迎國內外學界同仁惠賜佳作。
為實現(xiàn)雜志編排格式的統(tǒng)一和規(guī)范,敬告作者注意并嚴格遵守以下事項:
一、來稿請用word格式排版,并以電子郵件方式投送。郵件主題格式為:×××(作者姓名)投稿,以“附件”形式發(fā)送。
二、來稿應提供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工作單位(具體到二級單位)、職稱職務、學歷、研究方向及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辦公電話、手機、電子信箱等(統(tǒng)一放文后)。
三、來稿以7000-10000字為宜。論文需提供符合本刊編排規(guī)范的摘要(200字左右)。摘要應高度概括論文最基本的觀點,均為判斷性表述,不用疑問句,不用“雖然”、“但是”、“因此”、“所以”之類的連詞,不用介紹式、評論性的語句(如“本文認為”、“本文分析了”、“本文論述了”等)。
五、文章的標題、摘要、關鍵詞,均應附上相對應的英文翻譯,排在正文后面。
六、注釋、參考文獻一律執(zhí)行《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guī)范》(修訂版)的規(guī)定,不符合規(guī)范的文稿作者應按要求修改,否則不予刊用。
注釋一律采用尾注形式,按文中順序集中列于文末,前后對應,用①、②、③……標示;參考文獻按文中順序集中列于文末,前后對應,用[1]、[2]、[3]……標示,凡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獻者,在參考文獻中用同一文獻內容標識。注釋在前,參考文獻在后。
1.文獻類型標識:[M]-專著、[J]-期刊文章、[N]-報紙文章、[C]-論文集、[A]-專著或論文集中析出文獻、[G]-原文獻題名、[D]-學位論文、[R]-報告、[S]-標準、[P]-專利、[Z]-其他未定類型的文獻。
2.凡電子文獻須注明:作者、文題、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時間、獲取路徑。
3.具體示例:
專著:[1][3]薩特.存在與虛無[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16,27.
期刊:[2][4]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
報紙:[5][7]謝希德.創(chuàng)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析出文獻:[6]馬自達.計算機與思維科學[A].錢學森.關于思維科學[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電子文獻:[8]傅剛等.大風沙過后的思考[N/OL].北京青年報,2000-04-12(14)/2005-07-12.http://www.bjyouth.com.cn/Bqb/20000412/GB/4216%5ED0412B1401.htm.
[9]蕭玉.出版業(yè)信息化邁入快車道[EB/OL].2001-12-19/2005-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七、凡屬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金項目的成果,請注明項目名稱和編號。在同等情況下,此類稿件優(yōu)先予以刊用。
八、對擬刊用稿件,本刊有權進行必要和適當?shù)奈淖中孕薷?。作者如不同意,請在稿件上注明?/p>
九、來稿一律不予退還,請作者務必自留底稿。2個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或電話回復,作者可自行處理。
十、我刊已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學術不端文獻檢測中心”簽約,并與“中國知網”網絡出版學術文獻進行聯(lián)合審稿,對學術不端文獻將嚴格按相關規(guī)定處理。希望作者能夠遵守學術道德規(guī)范。本刊同時加入《中國期刊網》、《萬方數(shù)據(jù)-數(shù)字化期刊群》,作者如不同意將文章收入相關數(shù)據(jù)庫,請在來稿時予以說明。
特別策劃·“70后”作家作品研究
主持人語
孟慶澍
近年來,以代際劃分為范圍對當代作家進行群體性的研究,已經蔚為大觀。這其中,對“50-60后”作家、“80后”作家的系列討論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后”這樣的代際文學概念已經逐漸擺脫了最初取便從權的策略色彩和某些炒作嫌疑,而具有了實質的文學史意義。相對而言,“70后”作家是顯得較為內斂、低調的一群?!扒坝谢⒗牵笥凶繁?,在激烈的文壇競爭中,“70后”作家雖屢遭質疑,但始終在努力尋找自己的道路,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當然,“70后”作家的沉寂也與評論界對他們的關注不夠有關。因此,本期專欄以“70后”學者來評論“70后”文學,也可以算是同代人的一次自我反觀與小小救贖。還有作家葉煒的創(chuàng)作談,對自己的系列長篇小說《鄉(xiāng)土中國三部曲》創(chuàng)作的緣由和意義進行了解說,為讀者更好地解讀作家作品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視角。劉永春關注的是葉煒系列長篇小說《鄉(xiāng)土中國三部曲》,重提“70后”作家與中國鄉(xiāng)土的復雜關系,揭示了在城市書寫之外重建鄉(xiāng)土敘事的可能;宋學清討論了“70后”女作家的敘事與審美,敏銳地把握到這一代女作家寫作中非歷史化敘事、空間敘事、微觀敘事以及中產階級審美等藝術特征;我則重點對“非虛構”寫作進行了理論思考,提出"非虛構"寫作涉及對現(xiàn)存文化秩序與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與批判,因此對“70后”作家而言既是機遇又是嚴峻挑戰(zhàn)。當然,“70后”研究者來討論“70后”作家,可謂有利有弊,既會有同代人的感同身受與心意相通,也會有當局者迷的認知局限。但是,隨著“70后”作家的厚積薄發(fā),在當今文壇已是“三分天下?lián)湟弧薄N蚁嘈?,對這一代人的嚴肅研究與思考,只是剛剛開始,未有窮期。
中圖分類號四、論文應有關鍵詞(名詞或名詞性短語3~5個)。關鍵詞、、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排在摘要下面,其中后三項可以不填寫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