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紅山文化包含和體現(xiàn)的若干文明因素

2016-04-13 18:11:35滕海鍵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9期
關鍵詞:紅山文化文明

滕海鍵

摘 要:文字、金屬器、城市曾長期被視為文明的“三要素”。關于何為“文明”,學界是有不同觀點和認識的。不過,就“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點而言學界有更多認同。紅山文化晚期具有“高級技術能力”;農業(yè)在當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會分工明顯;社會分化和分層最典型的實證是牛河梁壇廟冢遺址;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xiàn)了權力階層和社會管理體系;紅山文化時期形成了發(fā)達的祭祀禮儀或巫術儀式,這種儀式主要是為溝通天人關系、人神關系,它是后世禮制的源頭而非禮制本身,三代的禮制是由原始社會的祭祀禮儀演變而來的。

關鍵詞:紅山文化;文明;牛河梁遺址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9-0001-05

一、有關文明和國家之概念和內涵的討論

關于文明的概念,學界討論頗多。文明有廣義和俠義之分,有文化意義上的文明和社會意義上的文明之別。廣義上的文明相當于一般意義上的考古學文化概念,而狹義上的文明則指文化發(fā)展和進步的高級階段。文明要素一般包括:文字的使用;手工業(yè)技術的進步,通常以冶金術的出現(xiàn)為代表;精神世界的豐富,如原始宗教的發(fā)展以及與之相關的祭祀禮儀的程式化,以及倫理道德規(guī)范,也就是文明教化。

蘇秉琦先生指出,文明“是社會發(fā)展到較高階段和具有較高水平文化的歷史”。文明包括“社會的復雜化達到新的階段——社會內部出現(xiàn)階級、等級制度強化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神權與軍權結合構成王權并世襲化,作為王權統(tǒng)治工具的官僚機構、軍隊出現(xiàn)——國家的形成,進入文明社會”[1]。

與文明密切相關的概念是國家,文明和國家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聯(lián)系是國家是文明的本質規(guī)定,區(qū)別是文明的內涵和外延要比國家大得多。恩格斯說過:“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盵2]夏鼐指出:“現(xiàn)今史學界一般把‘文明一詞用來指一個社會已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階段?!盵3]鄒衡認為:“在一般情況下,文明的出現(xiàn),也就意味著原始氏族制的解體和國家的產生?!盵4]但是,文明與國家之間又不能簡單劃等號。“從概念上說,文明和國家是不同的,文明是指一種廣泛而世代相傳的文化現(xiàn)象,而國家是根據(jù)政治和地域界定的等級制政體,前者是文化的,后者是社會的。但是,國家形成中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現(xiàn)象,常常是文明的載體,故二者關系極為密切?!盵5]

不僅文明與國家間不能劃等號,文明和國家的起源與文明和國家的形成也不是一回事。文明的起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蘇秉琦先生明確提出文明起源的含義是“從氏族到國家”[6]。國家的起源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從文明和國家的起源到進入文明社會和國家的形成,期間可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蘇先生認為,在中原地區(qū),由氏族到國家發(fā)展的轉折點始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后期,而文明的啟步則要追溯到萬年前的原始農業(yè)發(fā)生時期。按照蘇先生的觀點,遼西地區(qū)從氏族到國家發(fā)展的轉折點是距今7000~8000年,至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由氏族向國家的轉變才得以完成。以往我們在討論文明和國家起源時,往往未把他們與文明和國家的形成區(qū)分開來,以致走向誤區(qū)。

圍繞文明和國家的諸多問題中,什么樣的社會才是文明社會等,始終、依然是一個核心問題。關于這個問題,學界討論頗多。我個人認為,文明還是要從物質、意識形態(tài)和上層建筑兩個層面來界定。物質層面指這一社會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物質文明的發(fā)展水平。以往將金屬器具和金屬工具作為文明的標志之一有其合理性的,能夠冶煉金屬充分說明社會的生產技術水平,金屬工具能夠大幅度提升勞動生產力。但也不能說沒有金屬工具就不是文明社會,中國在以石器為主要工具的史前時代創(chuàng)造了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和文化,比如大量精美的玉器和規(guī)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就是實證。所以,文明社會的物質標準應該更廣泛為宜,似提“高級技術能力”更為妥當。

文明的本質規(guī)定還是體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和上層建筑領域。世界各地文明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文明社會在本質上是有一致的規(guī)定性的。關于文明起源的確切含義,恩格斯本意是指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綜觀學界各種意見,對于“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這一點是有共識的。就是說,學界對于“國家是文明的本質規(guī)定”這一點是有共識的。當然,這里還涉及一個問題,即國家如何界定、其標志是什么的問題。需要把文明要素與國家區(qū)分開來,一個具有若干文明要素的社會不一定建立了國家,一個社會從文明要素的萌芽、成長并演進和過渡到國家是需要一個歷史過程和時期的。

二、紅山文化包含的若干文明因素

紅山文化包含著諸多文明因素,邁向文明的發(fā)動機已經啟動。蘇秉琦先生指出,紅山文化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具備了文明誕生的基本要素,即高級技術能力、大型的公共儀式建筑、等級化、復雜化的社會結構。

首先,紅山文化晚期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根據(jù)已發(fā)現(xiàn)的大量紅山文化玉器、陶器等遺物及建筑遺跡等方面信息和學界大量研究,紅山文化具有“高級技術能力”。這種“高級技術能力”不僅達到了本區(qū)史前時代的最高峰,在當時的東亞乃至世界亦應居于領先地位。這種“高級技術能力”既是一種重要的史前文明要素,也是紅山文化晚期發(fā)生重大社會變革的重要基礎。

據(jù)考古學界調查,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已發(fā)現(xiàn)了明確的冶銅線索:一是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西臺遺址發(fā)現(xiàn)了用于鑄銅的陶范,二是在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群發(fā)現(xiàn)了小銅環(huán)和坩堝片?!?987年,在內蒙古敖漢旗西臺遺址紅山文化房址堆積中出土兩件長方形(鑄銅)陶質合范,一件長3.6厘米,另一件僅2.5厘米,當用于鑄造鉤形飾件。”[7]牛河梁所出銅環(huán)呈橢圓狀彎曲,經鑒定為紅鑄銅,出土時位于頸下,與一枚玉管相連,當為項飾[8]。嚴文明先生認為:“紅山文化中已發(fā)現(xiàn)個別小型銅器,說明至少在它的晚期已經進入銅石并用時代?!盵9]筆者認為,從紅山文化的玉器、陶器和建筑等方面的技術水平綜合推斷,紅山文化晚期應該能夠冶煉青銅器,只不過數(shù)量非常少而已。

不過,對于上述冶銅遺跡遺物,學界亦有不同看法。有學者根據(jù)80年代中期在牛河梁遺址群中人工堆積而成的金字塔形(轉山子)頂部發(fā)現(xiàn)的爐壁殘片(坩堝片)和爐渣進行分析、測量及熱釋光年代測定的結果,認為這些爐壁殘片和爐渣是煉銅礦物遺存,其年代可能晚于紅山文化,屬于后來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年代范圍[10]。

紅山文化晚期的農業(yè)有很大程度的發(fā)展,即使我們無法確定紅山文化經濟形態(tài)中農業(yè)到底占多大比重,但肯定無疑的是農業(yè)在當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考古發(fā)現(xiàn)確知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洼文化出現(xiàn)原始農業(yè),到紅山文化晚期有兩千多年歷史,而且這兩種文化是有傳承關系的,經過如此漫長的歷史積淀和發(fā)展,紅山文化的農業(yè)水平肯定會相當高的。紅山文化晚期的農業(yè)出現(xiàn)了本地區(qū)史前第一次較大幅度的躍進,這種躍進可以從考古實證,特別是農業(yè)工具的發(fā)展水平體現(xiàn)出來。從世界范圍來看,大凡率先進入文明社會的文化多以農業(yè)為基礎,因為農業(yè)能夠提供相對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從而為定居生活、人口增長和手工業(yè)的分工提供基礎和條件。根據(jù)蘇秉琦先生的觀點,中國的文明起步于萬年以來,也是以農業(yè)的出現(xiàn)為契機和起點的。

也正是以生產技術和農業(yè)的發(fā)展為基礎,紅山文化晚期燕北西遼河流域的人口數(shù)量出現(xiàn)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此間紅山文化遺址分布密度陡增。20世紀80年代在紅山文化聚落遺址調查中,僅敖漢旗境內6條河流水系范圍內就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遺址502處,大約每16平方公里就有一處遺址,按這一比率估計,赤峰境內南五旗縣和翁牛特旗的一部分,紅山文化遺址要超過2000處[11]。在中美赤峰聯(lián)合考古隊對赤峰西部的區(qū)域性(赤峰紅山區(qū)、松山區(qū)的錫伯河、半支箭河和陰河流域)考古調查中,在方圓765.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共發(fā)現(xiàn)含有紅山文化陶片的遺址160處,平均不到每5平方公里就有一處,較趙寶溝文化時期遺址數(shù)量加了數(shù)倍[12]。人口的增長是文明產生的重要基礎。

紅山文化晚期,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社會分工日趨加劇和明顯,出現(xiàn)專門從事玉雕、制陶、泥塑和建筑的專業(yè)化手工工匠。從紅山文化玉器、陶器、大型宗教建筑等綜合情況來看,手工業(yè)已從農業(yè)中分離出來,成為專業(yè)化的生產部門。紅山文化玉器是那個時代社會分工的典型寫照。紅山文化玉器質量之高、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豐富、制作之精致舉世矚目。無論從形態(tài)構思還是藝術表現(xiàn)力上來看,紅山文化玉器都顯示了高超的技術水平,說明紅山文化社會已經有一批技術精湛的專業(yè)化制玉工匠。蘇秉琦先生認為,沒有社會分工生產不出玉器。因此,紅山文化的玉器是社會分工的真實寫照。紅山文化的陶器制造業(yè)發(fā)達,陶器類型豐富,工藝水平先進。從陶窯和各類陶器看,當時制陶業(yè)有了較細的分工。從牛河梁壇廟冢遺址綜合情況看,紅山文化晚期專業(yè)化的建筑人員已經出現(xiàn),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建筑理念。

蘇秉琦先生指出,是社會分工導致社會分化[13]?!吧鐣坏┏霈F(xiàn)了真正的分工,隨之就有分化,人有了文、野、貴、賤之分。”[14]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脊艑嵶C表明,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已出現(xiàn)了明顯的社會分化和分層,不僅有了職業(yè)上的分化和分工,還形成了等級差別,不僅有農民、專職工匠、巫師或祭祀,還有兼具神權與社會管理的“大王”,或身份特殊無所不能的“大巫”。具有特殊身份的大王或大巫不僅獨占祭祀和政治權利,可能還利用其特殊地位積聚財富。這樣,就出現(xiàn)了財富和權力的集中,并向“一人獨尊”的等級社會演化。

紅山文化社會分化和分層最典型的實證是牛河梁壇廟冢遺址,郭大順先生認為: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遺存,以大墓為中心的積石冢體現(xiàn)了以“一人獨尊”觀念為主的等級分化,表明以突出一人至高無上為中心的等級分化已經制度化。與此相適應,女神廟內成群的神像不僅分層次,而且有主神出現(xiàn)。從出土位置觀察,最大一尊位于神廟主室中央,似為主神;其他神像則分列周邊,恰如眾星捧月,反映了神的世界也有地位的高低不同。女神廟圍繞主神的群神崇拜體現(xiàn)以一人為中心的等級分化在宗教信仰中已被固定下來。紅山文化積石冢單元分化和具體界限極為明確,主次關系分明。這表明紅山文化社會早已超越了以血緣紐帶維系的那種氏族公共墓地的形式,表現(xiàn)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紅山文化遺址的層次性已發(fā)展到形成最高層次中心遺址的水平,而且與等級分化已出現(xiàn)具有王者身份的人物相呼應,宗教祭祀中心也即政治中心。紅山文化的社會組織已表現(xiàn)出非常嚴密的依次分層的金字塔結構。紅山文化的社會分化也加劇了聚落的分級,在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層次基礎上,出現(xiàn)了最高層次的聚落中心[15]。

紅山文化的社會分化也體現(xiàn)在聚落中間?,F(xiàn)今赤峰市敖漢旗紅山文化聚落遺址調查資料顯示,聚落沿河流水系呈組群分布。每群依遺址規(guī)模大小可以分出不同等級。遺址明確呈現(xiàn)大中小三級結構,小遺址一般為4000-5000平方米,中型遺址多在3-10萬平方米,而大型遺址可達2-3平方公里。最大一座遺址達6平方公里,位于孟克河下游的份子地遺址群中心,其周圍分布著面積在3萬平方米左右較小遺址共5處,構成占據(jù)孟克河下游南岸東西長10余公里,南北寬4公里的平緩臺地上的較大群體。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遺址群分布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一個遺址群往往以一個大型或中型遺址為中心,周圍分布著若干更小遺址,構成一個群體,即小遺址圍繞大遺址分布。這表明遺址群中已形成中心聚落與從屬聚落的主次關系。說明紅山文化聚落群內,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的分化已較普遍。不僅如此,遺址群之間也存在規(guī)模大小與等級高低之分[16]。

從聚落布局和結構來看,紅山文化時期的社會基本單元已經縮小,家庭可能是基本的經濟單元。這表明自小河西文化以來,紅山文化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氏族公社公有制經濟正在向以家庭為單位的私有制經濟轉變。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遺址是一個經較大規(guī)模發(fā)掘的普通性遺址[17],發(fā)掘的房址分布上已經沒有成行排列的現(xiàn)象。據(jù)王立新研究,該遺址房屋分布有的三兩座聚為一組,有的則單獨一處,與其他房屋相隔甚遠。這一布局表現(xiàn)了家庭一級的社會組織可能是穩(wěn)定的經濟單位[18]。

綜合學界研究推斷,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xiàn)了權力階層和公共權力機構或社會管理體系。從牛河梁壇廟冢遺址群和東山嘴祭壇遺址的規(guī)模來看,這些建筑從設計到建造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以及繁復精細的分工,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權力階層來領導和組織是不可能完成的。這樣大規(guī)模的祭祀建筑群反映的不僅僅是人們對原始宗教信仰的虔誠與狂熱,它充分說明了凌駕于普通民眾之上的權力階層的存在,也在更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領導權力的有效性[19]。另外,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晚期的玉器,尤其是牛河梁遺址發(fā)現(xiàn)的玉器多為通神的工具,是身份、地位和權力的一種標識和象征。如郭大順先生認為勾云形玉器“應是墓主人的權杖,是一種權力的象征”[20]。嚴文明先生認為牛河梁玉器“同積石冢一起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支配他人的權力”[21]。積石冢內那些佩戴大小不一、形制各異的玉器的墓主人就是掌握祭祀和社會組織或管理權力的領導階層。

紅山文化晚期社會不僅有權力階層和普通民眾之分,而且在權力階層內部也有明顯的等級之分[22],這可以從牛河梁遺址中積石冢的形制和規(guī)模及隨葬玉器的數(shù)量、品類及精致程度等體現(xiàn)出來,說明紅山社會權力體系具有等級之分和一定層次性,這也說明某種超越氏族、部落之上的社會機構的存在。蘇秉琦先生指出,紅山文化晚期的祭壇遺址和女神廟,說明了我國早在五千年前“已經產生了植基于公社、又凌駕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級的社會組織形式”[23]。郭先生認為:“聯(lián)系營造這種巨型公共建筑物所需動員和組織龐大的社會力量以及大規(guī)模采石、制玉、制陶的專業(yè)化分工程度,神職人員等特殊階層的出現(xiàn)等,我們看到了高于氏族部落的、穩(wěn)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的存在?!盵24]

在文明起源諸理論中,有一種觀點把大型祭祀中心的出現(xiàn)作為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紅山文化晚期,出現(xiàn)了遠離居住區(qū)的規(guī)模宏大的祭祀中心,這就是東山嘴祭壇和牛河梁壇廟冢群。東山嘴祭壇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一處宗教祭祀遺址。東山嘴祭壇反映了很多文明信息:祭壇南北軸線布局、南圓北方、左右對稱,不同于史前居住址的向心式和成行排列的格局;南圓北方的主體建筑可能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天、地的原始認識;發(fā)現(xiàn)的玉雕龍和鳥高度神話,早已脫離了原始社會那種樸素而粗簡的形式,反映的是一種新的藝術思維和思想觀念;這種遠離住地的大規(guī)模祭祀場所,應不為一個氏族和部落所擁有,而可能是更大范圍的社會組織如部落聯(lián)盟共用的公共活動場所[25]。

牛河梁遺址群集壇廟冢于一體,主體分布范圍達1.2平方公里,是目前所知規(guī)模最大一處紅山文化晚期中心性祭祀遺址。1987年9月,蘇秉琦先生到達牛河梁地區(qū),欣然題辭“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征”。迄今,有關紅山文化文明起源的實證多出自牛河梁遺址、遺物,包括壇廟冢遺跡,玉器和陶器等大量遺物,這些遺跡遺物成為研究紅山文化文明起源的主要根據(jù)。這是因為,牛河梁遺址透漏給我們諸多有關文明起源的信息。牛河梁遺址所反應的社會分化、分層和分級,權力階層及社會公共管理體系的出現(xiàn);玉器、陶器和建筑所反映出的高級技術能力和高度的社會組織、發(fā)動能力;天圓地方的建筑形制、敬天法祖的觀念意識等均與后世中華文化、傳統(tǒng)、習俗相契合。這些都說明,牛河梁壇廟冢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和象征,是當之無愧的。

從東山嘴和牛河梁遺址情況來看,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禮儀性祭祀建筑,但這一社會是否具有“宗教的統(tǒng)一力量”,尚需進一步研究。

國內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禮”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識,將禮制的出現(xiàn)及不斷走向成熟視為中國文明起源的一個突出特點,甚至有人稱其為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26]。郭大順先生認為,依據(jù)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變化導致國家機器的產生是文明起源的主線,中國考古學中反映這種關系變化的“禮”的出現(xiàn)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標志,認為紅山文化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一定典型性[27]。根據(jù)這種思路,國內學界紛紛撰文,試圖說明紅山文化晚期已出現(xiàn)了禮制,比如所謂玉禮制、祭祀禮制等。這種探討實際上是本末倒置,并未弄清所謂禮制的真正內涵。禮制應為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禮制的出現(xiàn)和定型應該是夏商周三代時期。邵望平先生認為,禮制“是王權以各種規(guī)則、名份(或爵位)、禮儀、禮器等手段對社會集團,特別是貴族內部各階層的行為,包括權力、義務的制度化規(guī)定”[28]。筆者贊同“禮制”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識,但也不同意紅山文化時期已經形成禮制的觀點。應該說,紅山文化時期形成了發(fā)達的祭祀禮儀或巫術儀式,這種儀式主要是為溝通天人關系、人神關系,它是后世禮制的源頭而非禮制本身,三代的禮制是由原始社會的祭祀禮儀演變而來的。

參考文獻:

〔1〕王巍.談談文明與國家概念的異同.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1.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文物,1985,(8).

〔4〕鄒衡.中國文明的誕生.文物,1987,(12).

〔5〕張童心.文明和國家起源的思考.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6):26.

〔6〕〔13〕蘇秉琦.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學根記.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

〔7〕楊虎.遼西地區(qū)新石器——銅石并用時代考古文化序列與分期.文物,1994,(4);敖漢旗西臺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1988.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8〕〔20〕郭大順.紅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91,153.

〔9〕〔21〕嚴文明.紅山文化五十年——在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紅山文化研究——2004年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7.

〔10〕李延祥,韓汝玢,寶文博,陳鐵梅.牛河梁冶銅爐壁殘片研究.文物,1999,(12).朱乃誠.蘇秉琦學術體系的形成和尚待研究證實的兩個問題——蘇秉琦與中國文明起源研究.東南文化,2008,(1):11.

〔11〕邵國田.概述敖漢旗的紅山文化遺址分布.中國北方古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史出版社,1995.97.

〔12〕赤峰中美聯(lián)合考古研究項目.內蒙古東部(赤峰)區(qū)域考古調查階段性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4〕邵望平,汪遵國.迎接中國考古學的新世紀——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教授訪談錄.東南文化,1991,(1):4.

〔15〕郭大順.遼河文明的提出與對傳統(tǒng)史學的沖擊.尋根,1995,(6):10-11;紅山文化與中國文明起源的道路與特點.紅山文化研究——2004年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45;紅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6〕郭大順.紅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1-22;王立新.試論紅山文化的社會性質.紅山文化研究——2004年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120.

〔17〕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18〕〔19〕〔22〕王立新.論紅山文化的社會性質.紅山文化研究——2004年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121,123-128,123 -128.

〔23〕蘇秉琦.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兼談當前考古工作的重點或大課題.文物,1986,(8).

〔24〕郭大順.遼西古文化的新認識.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5〕余偉超,嚴文明.座談東山嘴遺址.文物,1984,(11);郭大順.紅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48.

〔26〕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中國文物報,2003-2-21.

〔27〕白云翔.中國文明起源研討會紀要(1991年11月27-30日).考古,1992,(6):542;朱乃誠.遼西地區(qū)文明起源研究的歷程.紅山文化研究——2004年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33.

〔28〕邵望平.禮制——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大特征.東方考古研究通訊,2003,(1).

(責任編輯 孫國軍)

猜你喜歡
紅山文化文明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0
讓文明之花持續(xù)綻放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2
漫說文明
對不文明說“不”
紅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及相關問題研究
紅山文化英譯立項研究現(xiàn)狀
紅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思考
紅山文化兩大人物造像系統(tǒng)功能分析
赤峰在華夏文明史上的地位
隆化县| 龙山县| 卢氏县| 蕉岭县| 南川市| 平武县| 通城县| 湖州市| 丁青县| 女性| 隆回县| 离岛区| 茂名市| 郸城县| 赤壁市| 平昌县| 靖边县| 河西区| 寿阳县| 台中县| 平定县| 淮安市| 邵武市| 宣威市| 耒阳市| 开封市| 界首市| 乐亭县| 冷水江市| 夏津县| 苏尼特右旗| 大同市| 璧山县| 乌兰察布市| 克拉玛依市| 大兴区| 绥宁县| 哈密市| 河间市| 肥西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