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紅
摘 要: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在保持外交政策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主動為先,積極運籌外交全局,實現了外交運行理論的一系列理論創(chuàng)新。新外交特點之一是突出周邊國家在我國外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蒙古國是中國北部的重要鄰國,地處中俄兩國之間,地理位置獨特。中蒙兩國邊界線長4710公里,并有著悠長的歷史淵源。2014年8月21至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蒙古國成功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共同把中蒙關系由“戰(zhàn)略伙伴關系”提升到“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新高度。此次訪問是中國積極主動地塑造周邊外交的重要舉措之一,是中國“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一次實踐,對中蒙關系將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外交;周邊外交理念;中蒙關系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9-0040-03
一、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新外交戰(zhàn)略思想
(一)中國新外交戰(zhàn)略思想產生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壯大,復雜的海洋島嶼主權爭端和經濟貿易爭端等問題凸顯,使中國外交面臨的國際國內壓力均在上升。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著眼全局,創(chuàng)新為先,實現了外交運行理論的一系列理論創(chuàng)新。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更具全球視野、更富進取意識、更有開創(chuàng)精神[1]。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進入了創(chuàng)新驅動的歷史時期,以負責任的大國心態(tài)做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引導者,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新的國際機遇。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下,中國外交呈現出奮發(fā)有為的新氣象,使中國進入了全面戰(zhàn)略外交的新時代,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局面。
(二)中國新外交戰(zhàn)略思想的特點①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新外交戰(zhàn)略思想加強了頂層設計、戰(zhàn)略運籌和底線思維。創(chuàng)新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遵循中國傳統(tǒng)道德標準和中國外交政策的價值觀,鞏固了中國的外交定力。在始終不渝走和平發(fā)道路的前提下,中國在外交布局中堅持全方位多層次的大格局,始終強調維護中國國家核心利益與維護世界的和平發(fā)展相一致。中國新外交戰(zhàn)略思想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增強戰(zhàn)略定力,加強頂層設計,積極主動統(tǒng)籌外交策略。中國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集體加強戰(zhàn)略思維,增強戰(zhàn)略定力,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作全球治理的參與者。首先,積極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中國將積極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為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作出不懈努力[2]。其次,中國更加注重周邊外交,構筑和建設命運共同體[3]。新一屆領導集體立足中國和平發(fā)展大局,將周邊外交作為中國戰(zhàn)略重心,明確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再次,發(fā)展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外交的新特點還體現在“全方位”上。新一屆領導出訪的地域幾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出訪對象國各具特色,表明中國開始重視參與全球治理和積極推進公共外交。
第二,堅持正確義利觀和底線思維。確立新型義利觀,義利并舉,義大于利。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后,繼續(xù)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對非洲國家做到“真、實、親、誠”;對周邊國家做到“親、誠、惠、容”,構建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積極支持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從而鞏固了傳統(tǒng)友誼,贏得了真誠伙伴。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但絕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中國核心利益主要包括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在遇到矛盾和問題時,中國在維護和平的同時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不受侵犯,甚至做好是軍事斗爭的準備。
第三,樹立大國心態(tài),做負責任大國。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快速上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發(fā)展壯大持褒貶不一的態(tài)度,尤其使美國和日本感到威脅。一些西方政客和學者用“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和“新殖民主義論”來抹黑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社會主義大國,面對這些批評和打壓,中國要呈現出大國必備的沉著冷靜、從容應對的成熟心態(tài),積極破解別有用心的謬論,正確引導國際輿論。中國要積極開展公共外交,創(chuàng)造更多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機會,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真正理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中國日益成為國際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引導者。作為負責任的發(fā)展中大國,中國量力而行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
二、中國“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②的形成與外交實踐
周邊國家對中國具有極為重要的地緣戰(zhàn)略意義。當前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系空前密切,但周邊地區(qū)的政治與安全形勢喜憂參半。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在保持外交政策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主動為先,積極運籌外交全局,實現了外交運行理論的一系列理論創(chuàng)新。新外交特點之一是突出周邊國家在我國外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13年10月24日,中共召開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強調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主動,突出“親、誠、惠、容”③的理念[4]。自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中國的周邊外交大力弘揚“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新理念,與周邊國家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呈現出積極的周邊外交新態(tài)勢。
2013年3月,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后首訪俄羅斯,提出要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中俄雙方共簽訂32項合作文件,并簽下惠及雙方的經濟合同。由于所簽合同數額大、期限長,被稱為“世紀合同”。其中能源領域合作橫向惠及煤炭、汽油、電力、核能、新能源等多個行業(yè),縱向則惠及上中下游各領域產業(yè);4月,習近平主席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其中超過半數與會國都來自于周邊國家;9月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四國,并出席周邊大國參與的G20峰會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訪問中亞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并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在訪問東南亞時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真心誠意地謀求地區(qū)發(fā)展。習近平主席在APEC會議期間與時任泰國總理英拉會談積極推動中泰高鐵和水利項目的合作;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亞信峰會上明確提出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xù)安全的“亞洲新安全觀”,這一理念得到來華參加亞信峰會的10個周邊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高度評價,被亞洲很多國家接納,因此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6月習近平主席出訪韓國,他在首爾大學所做的演講中除了引用韓國古代詩句形容中韓友誼外,并且還提到深受中韓兩國民眾歡迎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從而進一步拉近了與韓國民眾的距離感。習近平主席訪韓帶去超過250人的經濟使團,使團規(guī)模是史上最高水平。訪韓期間兩國元首力推中韓人民幣跨境結算,中韓雙方簽署了涉及貿易、能源、環(huán)境、人文交流、教育和領事協定等一系列實實在在惠及兩國人民的合作項目;8月,習近平主席出訪蒙古國時提出建立中蒙“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9月,上海合作組織杜尚別峰會前舉行中俄蒙元首會晤,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打造“中蒙俄經濟走廊”。11月,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倡議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qū)進程。正是秉承“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中國與印度、印度尼西亞、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個國家都相繼提升了伙伴關系,正在全方位地與周邊國家推進友好合作,并收到很大成效。endprint
三、“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對中蒙關系的影響
(一)中蒙關系的發(fā)展與提升
蒙古國是中國北部的重要鄰國,地處中俄兩個大國之間,地理位置獨特。中蒙兩國邊界線長4710公里,中蒙兩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蒙古國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兩國于1949年10月16日建立外交關系。在中蘇友好的歷史背景下,中蒙關系也十分密切。1960年5月,中蒙兩國簽署了《中蒙友好互助條約》和一些重要協議。兩國奉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相互展開大力支持與幫助。冷戰(zhàn)期間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嚴重阻礙了兩國關系的正常發(fā)展。冷戰(zhàn)結束后的中蒙關系走上正?;能壍?。1994年中蒙建立“睦鄰友好合作關系”。1997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蒙古國,增進了中蒙互信。2003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決定提升中蒙關系的層次,建立“睦鄰互信伙伴關系”。2010年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訪蒙古國,推動中蒙“睦鄰互信伙伴關系”的不斷向前發(fā)展。2011年6月,蒙古國總理巴特包勒德訪華,兩國總理宣布將中蒙兩國政治關系提升為“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兩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建立為兩國關系全方位、寬領域、高層次發(fā)展構建了一個面向未來的新平臺,為中蒙“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蒙“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建立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新一屆領導人的周邊外交從方式到理念不斷拓展,躍升至新的戰(zhàn)略高度。“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形成展現出中國新時期的周邊外交新方略。2014年8月21至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蒙古國成功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共同把中蒙關系由“戰(zhàn)略伙伴關系”提升到“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新高度。這是中國國家主席11年來首次出訪蒙古國,是中國主動塑造周邊外交的重要舉措,是“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一次外交實踐。在政治層面,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中方指出,按照“親、誠、惠、容”的理念發(fā)展同鄰國的關系,謀求互利共贏,共享發(fā)展成果,蒙方對此高度評價[5];經濟層面,經貿合作全方位推進。雙方將繼續(xù)本著礦產資源開發(fā)、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合作“三位一體,統(tǒng)籌推進”的原則開展全方位互利合作[6]。確立互聯互通和大項目合作兩大方向,力爭2020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億美元。教育、衛(wèi)生、文化、人文層面,人文交流與合作日益熱絡。雙方啟動一批大的人文交流計劃,擴大人員往來規(guī)模;國際、地區(qū)合作方面,雙方一貫奉行致力于和平的對外政策,支持旨在鞏固和平與安全的國際合作[7]。國際社會對習近平主席此訪予以高度評價,認為習近平主席此訪成果豐碩,意義重大,凸顯了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有力地推動了中蒙關系的發(fā)展,中蒙關系發(fā)展正面臨歷史性契機。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在保持外交政策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實現了外交運行理論的一系列理論創(chuàng)新,積極突出周邊國家在我國外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并用于指導中蒙外交的實踐,克服中蒙關系發(fā)展中存在的顧慮與障礙因素,中蒙在政治、經濟、人文和地區(qū)合作等各個領域的聯系將進一步加強和不斷完善。大力發(fā)展中蒙關系對維護中國北部邊疆、中蒙乃至東北亞地區(qū)的安全環(huán)境和促進中蒙兩國的資源與能源開發(fā)都有積極的作用。中蒙關系的健康發(fā)展對大力推進中共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集體以主動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出的一系列體現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外交新思想新理念新舉措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注 釋:
①本部分綜合參考以下文獻:王毅.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J].世界知識,2013,(15):28-31;金燦榮,王浩.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新理念和新特點[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26-30;倪世雄,潛旭明.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新外交戰(zhàn)略思想初析[J].學術前沿,2014,(3):72-83;趙可金.新理念引領中國新外交[N].學習時報,2014-01-06;趙可金.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新外交[J].新視野,2014,(2):93-97;張清敏.理解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外交[J].外交評論,2014,(2):1-20.
②本部分綜合參考以下文獻:習近平.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htm;中國特色周邊外交的四字箴言:親、誠、惠、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08/c_118063342.htm;周邊外交演繹“親誠惠容”新理念[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4-08-24/075930734526.shtml;陳琪,管傳靖.中國周邊外交的政策調整與新理念[J].當代亞太,2014,(3):4-26;陳向陽.開創(chuàng)中國周邊外交“新常態(tài)” [J].時事報告,2014,(10).
③“親”就是要堅持睦鄰友好,守望相助;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邊國家對我們更友善、更親近、更認同、更支持,增強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誠”就是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就是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全面發(fā)展同周邊國家關系,繼續(xù)用自己的真誠付出,贏得周邊國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盎荨本褪且局セ莼ダ脑瓌t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我國發(fā)展更好地惠及周邊,同時也使我國從周邊國家共同發(fā)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叭荨本褪且珜О莸乃枷耄瑏喬笕莸孟麓蠹夜餐l(fā)展。見習近平.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htm.
參考文獻:
〔1〕〔2〕〔3〕王毅.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J].世界知識,2013,(15):28-30.
〔4〕習近平: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htm.
〔5〕〔6〕〔7〕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關于建立和發(fā)展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8/22/content_ 2738256.htm.
(責任編輯 姜黎梅)endprint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