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益全,吳彥寧,趙士海,鄭青松,包小萍
(南京農業(yè)大學 a.學生工作處;b.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
高校貧困生認定現狀與對策研究
——基于經濟困難學生家訪調研的實證分析
彭益全a,吳彥寧a,趙士海a,鄭青松b,包小萍a
(南京農業(yè)大學 a.學生工作處;b.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以某高校西部、蘇北地區(qū)的貧困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家訪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復核和相關調研工作,在現有的貧困生認定工作基礎上,將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與經濟困難學生家訪工作結合起來,分析目前貧困生認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制定相應的對策,以進一步完善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體系,優(yōu)化學生資助事務管理工作機制。
貧困生認定;對策;家訪;資助
教育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作為工作重點,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努力方向。促進教育公平,必須解決好農村和貧困家庭孩子教育問題[1]。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后,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和措施,資助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yè)。2015年,《關于聯(lián)合開展高校學生資助情況調查與檢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定期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復核,并抽選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家庭進行實地復核。
目前部分高校對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主要依據,是家庭所在地開出的“貧困證明”以及學生在校的消費情況。這樣看似合理有效,實際操作中卻很難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如今,大學生的生源地分布比較分散,高校不可能對每一個申請資助的學生進行實地調查認定,無法準確掌握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2],甚至存在學生為得到資助而夸大自身貧困程度、偽造“貧困證明”等現象,老師很難對所有學生逐一核實,可能會助長不誠信、自私心理,使真正的貧困生不僅在經濟問題上得不到好轉,心理也會受到比較大的創(chuàng)傷。貧困生認定的依據是學生生源地民政部門的證明,又因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與約束機制,其真實性和準確性難以保證。
因此,開展經濟困難學生實地家訪工作,將貧困生認定工作與經濟困難學生家訪工作結合起來,發(fā)現認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一步完善高校貧困生認定程序和工作體系,對于改善高校資助工作現狀,健全和完善學生資助事務管理工作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為切實宣傳黨和國家的資助政策,了解貧困生家庭情況,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和聯(lián)系,江蘇某高校持續(xù)開展貧困生家訪調研工作。2015年,資助工作人員及學院輔導員赴重慶、四川綿陽等西部城市,以及宿遷、連云港等蘇北所轄區(qū)縣的部分貧困生家庭進行了實地家訪,全年共走訪3省(市)44個區(qū)縣的貧困生家庭72戶。
家訪對象以農村貧困生為主,其中特殊困難的學生為50人,占比69.4%。這些學生在本學年均已獲得一定的經濟資助,總金額超過4 000元的學生為35人,占比達48.61%。通過實地家訪,考察貧困學生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從而進一步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
2.1工作調研及政策宣傳
通過實地與受訪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調研學生及家長對國家、學校及學院相關資助政策的了解情況,重點對國家及學校資助政策體系進行宣傳,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勵志勤學,依靠自身努力獲得更多資助。
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和家長對國家資助政策以及學校資助工作的了解情況存在一定差異。盡管絕大多數學生對所獲獎、助學金項目有所了解,但對全校資助政策熟悉或較了解的學生和家長只有25%,部分學生和家長表達了進一步了解國家和學校資助政策的意愿。因此,工作人員在家訪過程中加強了對資助政策的宣傳力度。
2.2經濟困難家庭情況復核
家訪對象絕大多數位于我國西部地區(qū)、蘇北地區(qū)及其鄰近區(qū)域,經濟情況相對落后。通過實地考察貧困學生家庭成員組成、文化程度、住房條件、收入來源等實際情況,同時了解家庭遭受意外等情況,對所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等級進行復核,為進一步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提供真實依據和有效參考標準。
家訪對象中,低保家庭有7戶,單親撫養(yǎng)的有5人。家庭人均年收入0.3萬元以下的22人,家庭年收入3萬元以下的56人。多數家庭住址遠離城市中心,甚至地處偏遠山村,從居住條件來看,農村家庭的房屋較為破舊、家具簡陋,城鎮(zhèn)家庭的房屋裝修簡單、電器和家具較陳舊。整體來說,絕大多數學生家庭經濟情況與困難等級認定結果一致。
2.3家訪調研結果分析
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可分為幾類,大多數家庭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無穩(wěn)定工作、收入低,其次是家中有人患病,無勞動能力且需長期治療,費用支出較高。此外,家里有零收入的老人需要贍養(yǎng)、上學子女多以及遭受自然災害等也是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合計比例約50%。超過2/3的貧困家庭,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的原因由2個或多個共同組成。
部分家庭遭受了對家庭經濟影響較大的意外情況,31戶家庭發(fā)生意外事件共36項次。其中,出現家人去世、傷殘情況的18戶,遭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的11戶,其他意外情況主要有突發(fā)事故、下崗、投資失敗等。這些突發(fā)性事件均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造成了較嚴重的影響,甚至是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工作反映了高校貧困生資助的效益與效率,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機會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在更深遠意義上,貧困生認定及其資助工作的現實表現,會從一個側面影響高校學生對真實、公平、正義等價值理念的認同。所以,貧困生認定及資助工作的價值意義不容小覷[3]。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對于有效合理公正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資助資金、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yè)、維護社會公平、建設和諧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
3.1加強資助隊伍建設,建立科學化認定體系
3.1.1完善貧困生認定辦法,提供制度保障
為更加科學地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應明確認定流程、細化標準,制訂和完善學生經濟狀況認定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結合教育部、教育廳等指導性意見,以及在實地家訪過程中積累和總結的經驗,圍繞學生戶口類型、生源地、父母職業(yè)等家庭成員情況以及家庭收支情況等指標,將認定過程中的語言描述因素用直觀的數據進行表達,盡量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構建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高校貧困生認定綜合評價體系。3.1.2加強資助工作隊伍建設,確保政策落實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校園民生工程,需要建設一支由校級資助工作人員、學院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干部等組成的資助工作隊伍。資助工作人員要在思想上重視貧困生認定和資助工作,同時不斷學習、加強理論研究,建立和健全符合學校和院系實際情況的資助育人體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通過加強與學生當地民政部門工作人員溝通等途徑,獲得來自生源地真實準確的意見。此外,建立貧困生認定審批、監(jiān)督與責任追究制度,明確歸口管理,強化責任意識,加強監(jiān)控與約束力。
3.2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促進資助內涵式發(fā)展
3.2.1開展誠信主題教育活動,提高自主申報準確度
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大誠信教育宣傳力度,以資助誠信教育為主體,組織開展主題征文、畢業(yè)生誠信還貸宣傳等系列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學生提高誠信意識,培育誠信品質,構建誠實守信的校園文化,傳遞青春正能量。在全校范圍內鼓勵學生全員參與,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深入了解誠信的內涵與意義,并在貧困生認定和各類資助項目的申報過程中,確保誠信填寫,不虛構、不夸大。并借助資助社團等平臺,探索資助育人的路徑,實現以資助育人效果為核心的內涵式發(fā)展。
3.2.2強化勵志與感恩教育,挖掘資助育人功能
感恩實踐教育活動強調大學生進行實踐的過程,要求大學生把感恩意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活動,以此來提高感恩教育的切身體驗。勵志教育長效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只有將物質資助與感恩勵志教育充分結合,才能實現高效育人的目標[4]。學校積極開展勵志感恩教育,將優(yōu)秀貧困生事跡材料匯編成冊予以表彰宣傳,樹立典型,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勵志勤學的氛圍。學校大力推進受助學生感恩教育,鼓勵受助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實踐工作。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層面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文素質,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
3.3積極探索參與式資助,推動陽光資助工程
3.3.1探索參與式資助模式,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參與式資助是以新時期教育發(fā)展為背景,以提高學生資助質量為核心,以資助項目管理為手段,通過師生互動、平等參與來推動實施的資助管理新模式[5]。通過加大對大學生的資助政策宣傳與誠信教育,讓學生能全面了解貧困生資助的程序、方式和標準,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貧困生評定與監(jiān)督的行列中,提高貧困生資助的效益與效率。學生資助工作應堅持陽光操作,在各類資助項目評定審議過程中,重視民主評議,嚴格執(zhí)行公示制度,使廣大師生不僅可以獲知可見的資助結果,同時對資助工作的過程也能有所了解。
3.3.2貧困生庫動態(tài)化信息管理,確保認定結果精準率
為確保資助工作的持續(xù)性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庫往往是一個基本保持穩(wěn)定的信息庫,但學生在讀期間,可能存在少部分學生家庭因突發(fā)事件而使家庭經濟狀況產生較大變化的情況。因此,學校的貧困學生信息庫在保持整體穩(wěn)定的同時,可以實行動態(tài)化管理模式,以保證因突發(fā)事件而致貧的學生及時入庫。例如,在每學年或學期初進行貧困生認定審核工作,在原來貧困學生信息庫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申報材料、師生對學生的評議以及實地家訪收集的信息等,重新確立貧困生庫。重點關注調整出庫、入庫和貧困等級有所調整的學生,調研學生在校期間消費情況,并建立家校聯(lián)絡機制,確保每一名貧困學生獲得相應的資助。
在目前的家訪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如部分學生家庭地處偏遠地區(qū),家訪存在因地理位置或語言溝通造成的困難。而且學生家庭住址分布較廣,選擇便利抽樣法的形式,不能完全體現認定結果的準確性。開展家訪工作前應做好準備工作,提前了解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情況、家庭成員基本信息,確認具體地址及行程路線等。并結合家訪情況,歸納匯總,及時將家訪結果反饋給學院,為后續(xù)資助工作及再認定工作提供參考,提高貧困生認定工作的精準率。
開展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研究,探究促進資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對策,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體系,對于高校探索解決資助金額與家庭經濟情況不對等的舉措,拓展資助育人的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1] 翟振元.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4-09-10(7).
[2] 陳健,梁思影.高校貧困生認定、資助體系評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2(1):24-27.
[3] 何倩.基于層次分析法對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3):21-23.
[4] 范亞麗,劉曉娟.感恩勵志教育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3(16):73,75.
[5] 馬驥,李堅,洪振華.城鎮(zhèn)化背景下貧困地區(qū)農村教育發(fā)展對策分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99-104.
(責任校對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8.034
20160410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生教育管理研究課題(X20150116)
彭益全(1987-),男,湖南婁底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學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0
A
1674-5884(2016)08-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