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妹
【摘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詩歌藝術(shù)產(chǎn)生和成熟最早,最受重視,發(fā)展也最為充分。學習詩歌,能體會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獲得審美享受。然而,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缺少詩歌儲備,缺乏學習詩歌的熱情。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有很多,而教師對于詩歌教學的簡單處理,無視學生的主體性是主要原因。學生即使原先有興趣,也在被動接受中日益衰減。教師的指導點撥是必不可少的,但詩歌教學重能力培養(yǎng)而非知識傳授。能力,是不能灌輸?shù)?,只能靠主體在興趣的指引下親身參與得來。有了興趣和能力,學生才會樂學詩歌。所以,詩歌教學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詩歌教學 學生主體性 興趣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79-02
詩歌,用高度凝練而又富于韻律美的語言抒情言志,集中反映社會生活。歷代文人騷客都喜歡通過詩歌表達他們的人格、志趣和情懷。詩歌,是中國古代文學沃土上的一束奇葩,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必須繼承的寶貴財富。詩歌教學,尤其是古典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何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也是難點。
一、詩歌教學現(xiàn)狀分析
詩歌教學如此重要,而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卻普遍偏低,大多數(shù)教師對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感到有心無力。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詩歌自身的原因。詩歌濃縮著中華文學藝術(shù)的精髓,滲透著作家的人文精神,流露著作家的審美情趣,具有作家的鮮明個性。它用最精致的語言描繪畫面美,展現(xiàn)意境美,塑造形象美,表達情感美。而美的事物,往往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學生方面的原因。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課堂上,他們以回答老師的提問和識記為目標;課余時間,他們更傾向于閱讀小說、散文或者動漫一類的作品。他們的學習動機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他們的知識不足,對詩歌中的一些意象和典故不了解。他們的閱歷有限,對詩歌的理解很膚淺,不能感知詩歌蘊含的深刻思想和復雜情感。
教師方面的原因。教師的認識有偏差,表現(xiàn)為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難點不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疏通字詞句和整首詩歌的翻譯上,一味重視內(nèi)容分析,強調(diào)背誦默寫,卻忽視了對詩歌意境、韻味等的把握。教學模式單調(diào),總是套用:解讀詩題——知人論世——分析內(nèi)容——挖掘思想——拓展遷移——布置作業(yè)這一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課堂氣氛沉悶,教師的滔滔演講,無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體味和領悟,學生只能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缺乏自主性。這是教師高估了自己在詩歌教學中的作用,試圖包辦一切。
那么,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該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二、教師應傳授詩歌的基礎知識
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既不能把學生當工具,一步步引導他們說出我們心中所想的答案;也不能放任自流,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尤其是在學生還不具備詩歌的基礎知識時,學生的自主鑒賞也無從談起。首先我們應結(jié)合詩篇告訴學生詩歌的表達方式以抒情、描寫為主。詩歌表現(xiàn)手法有襯托、聯(lián)想、想象、抑揚、比興、象征、照應、對比等。其次通過誦讀,我們要讓學生感受詩的不同流派,體會詩歌的語言風格多樣。我們應引導學生積累詩歌常用意象——梅蘭竹菊、柳桑茅舍、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鳥流水、長亭蘭舟、西風古道、明月飲酒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意象能寄托怎樣的思想情感。最后我們要指導學生掌握詩中典故含義,理解詩人用典的用意。詩歌教學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讓他們用已掌握的鑒賞方法去自主探尋詩歌的美。教師該如何組織教學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的呢?
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1.廣泛閱讀,誦讀激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閱讀積累是鑒賞的基礎。而現(xiàn)實情況是師生在詩歌閱讀積累方面數(shù)量少、詩歌朗讀方面不夠到位。[2]教師要閱讀儲備大量的古典詩詞,才能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帶動學生。教師應開展三分鐘演講、經(jīng)典詩文誦讀比賽等活動,讓熱愛詩歌的學生嶄露頭角,從而激發(fā)更多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誦讀(節(jié)奏、速度、音韻、輕重音、表情等)上指導示范。學生一旦認識到學好詩歌對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文化底蘊、精神情操意義非凡,學習的興趣會更濃、主體性會更強。
2.發(fā)揮想象,描述畫面
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在頭腦中勾勒出畫面,并用形象的語言描述美的情境。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等十一個意象連綴,在讀者頭腦中就會浮現(xiàn)一幅蒼涼的古畫:一個飄零憔悴、身心疲憊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漫無目的地走在一派凄涼的古道上,望著周邊農(nóng)戶升起的裊裊炊煙,他肝腸寸斷,不知去向何方。教師此時要做的不是分析詩句內(nèi)容,而是鼓勵學生把他們腦海中生成的畫面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教師的鼓勵和贊許會讓學生勤于思、愿意寫、喜歡說,樂意參與到詩歌教學中來。
3.生生互動,合作探究
詩歌鑒賞需要知人論世。我們在欣賞古人詩歌作品時,應該知曉詩人的為人,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掌握他們的寫作背景。這需要搜集相關史傳材料,教師大可把這些工作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展示交流,教師做好補充準備即可。對文字不甚艱深的詩歌,引導學生多讀,在注釋的幫助下,學生完全有能力弄懂詩的含義,盡量讓學生說,讓學生互相討論。詩歌教學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3]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鑒賞討論的要點,在學生爭論不下時可以對學生進行點撥,但不能把自己當作裁判,更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4.比較閱讀,領略差異
詩歌教學中,我們可采用比較閱讀法,來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學生可以對不同詩歌中的同一意象進行比較,體會同一意象附著的不同情感;也可以對不同作家同一題材的作品進行鑒別,指出他們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還可以對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剖析,找出詩人思想情感的變化。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領略到詩歌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深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
拿飛鳥這一意象來說,杜甫《登高》詩中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上回旋無依的飛鳥寄托了作者孤單、凄涼的處境,是包括詩人在內(nèi)的千千萬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飛鳥還能寄托什么情感呢?學生馬上想到王維《鳥鳴澗》詩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飛鳥的意象起到以動襯靜的效果,烘托詩人空靈閑靜的和心境。詩詞積累豐富的學生還想到了《孔雀東南飛》詩中的“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 那又委婉地表達了對焦、劉二人忠貞愛情的贊頌……可比較的詩詞有很多,比較的角度也有很多,比較閱讀的目的在于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主動參與,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提升鑒賞能力。教師切勿把比較的內(nèi)容當作知識灌輸給學生,更不要把比較閱讀狹隘理解為做題應試。
5.主題研究,各顯神通
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鑒賞能力后,學習詩歌的興趣會大大增強。此時,教師可以再添一把火,做一些大膽而又有意義的嘗試,那就是不做任何預設,鼓勵學生對詩歌進行自主研究。學生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以及所能參考的資料,自選主題,以個人或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不是希冀學生寫出學術(shù)性的文章,只求學生能廣泛閱讀詩歌,找到并堅持去做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且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得到滿足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xiàn)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系,因為我們之所以對于一個對象發(fā)生興趣,是由于它能滿足我們的需要?!盵4]
作者和同事做過一些嘗試,而學生們的表現(xiàn)超出了預期。他們的研究方向很多,有“詩歌里的食文化”、“從古典詩歌里看民族服飾”、“瓊瑤作品里的《詩經(jīng)》”、“蘇軾與辛棄疾的豪放詞比較”、“王維的詩畫藝術(shù)”、“從詩仙詩圣看酒文化”……學生以文字和課件的方式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有的學生還在年級內(nèi)開設了小講座。他們的努力在校園內(nèi)營造了學習古典詩歌的良好氛圍。
四、結(jié)束語
詩歌鑒賞是一種主體性非常強的情感和思維活動。詩歌教學,教為輔、學為主,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爸挥心軌蚣ぐl(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苯處煹淖饔?,在于用滿腹的詩詞感染學生,啟發(fā)學生如何理解和欣賞作品,引導學生體驗情感、感悟人生,更在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對詩歌文化的熱情。掌握鑒賞方法固然重要,但學生樂學才是最關鍵的,畢竟,課內(nèi)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教材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而在詩海泛舟可以成為伴隨我們一生的精神享受。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高中語文教學建議.關于必修課程的教學. 閱讀與鑒賞
[2]陶有宏:《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現(xiàn)狀問題研究》[J].中國學術(shù)期刊,2012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
[4]葉奕乾、祝蓓里主編:《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