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燕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得到了長足發(fā)展,表現(xiàn)在學院數(shù)量上已與本科院校不相上下,生源數(shù)量每年也有大幅提高。但軟實力的發(fā)展卻遠遠落后于硬件的發(fā)展,集中體現(xiàn)為學生的綜合素質低下,創(chuàng)新能力亟待提高??蒲凶鳛楦呗毥逃摹叭{馬車”之一,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通過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科研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對教師和院校的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2-29
科研作為高職教育的“三駕馬車”之一,不管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以此為契機,筆者所在的聊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堅持把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特在全院范圍內開展了第一屆學生科研活動。課題指南涉及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科技發(fā)明制作三大類。筆者在從指導學生開展科研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高職學生參與科研對學生、教師和學校三方的意義。
一、對學生的意義
科研工作并非課堂教學、實訓或考試,目標也并不是一次考核或考試,其過程和結果皆充滿未知數(shù),與科研操作者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對科研技術的運用、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直接相關。因此,學生如能參與并完成一次科研工作,其綜合能力便能得以大幅提高。
首先,通過對課題相關文獻的檢索和搜集,能鍛煉學生利用多媒體資源庫查閱電子資料的能力。
其次,通過對檢索資料的分析、篩選和整理,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總結他人的經驗基礎上認真思索,發(fā)散思維,鞏固課堂中所學知識的同時,得出屬于自己的新知識。這個過程并非一個學生即可獨自完成,它需要一個課題組所有成員進行研討、分析和思索,因此訓練了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最后,調查問卷的設計、發(fā)放和匯總,這種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方式能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更能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對教師的意義
高職院校學生的基礎普遍太差、對科研工作的認識不足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極度缺乏等因素決定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科研活動中必須有教師的指導和參與。誠然,這其中絕大多數(shù)指導教師在完成自己分內的教學和科研雙重工作之外,再去帶領和引導學生開展科研工作,必然會加重其工作負擔,但總體來說,對教師而言仍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一是科研視角的轉變。教師自己進行科研活動與指導學生的科研活動時的角度是截然不同的,是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即使自己明白下一步應該怎么進行,會得出怎樣的結論,也只能向學生傳授某些科研知識,告知其科研的要義,而非每一步都參與和施加影響,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能依靠自己的內在驅動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新知識。二是教師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給學生傳授一碗水的知識,教師必須有一桶水知識的儲備??蒲谢顒又?,教師不僅要知道科研課題的背景、動態(tài)、意義、目的、步驟和措施等,更要明白為什么要從這些方面進行研究,即從微觀和具體轉變?yōu)楹暧^和整體,達到“元認知”的認知目的。
三、對高職院校的意義
2015年中國高職高專院校排行榜評價指標體系中“人才培養(yǎng)”的二級指標明顯多于“辦學條件”,其中對教師和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就占了三項。因此可得出,應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將學生科研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性的工程,依據(jù)“規(guī)范開展,注重實效”的方針,引進對學生科研的獎勵機制,創(chuàng)建良好的科研氛圍,使學生掌握各科知識和提高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綜合實力提高了,才能增強高職院校在招生、學生就業(yè)和學校綜合發(fā)展方面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意義重大,但過程不會一帆風順??蒲羞^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困難和不足,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高職院校加大對學生科研的重視力度,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更需要學生轉變意識,提高對知識的駕馭能力,這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曹子英,于景福,韓 英.高職高專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68-69.
[2]李雯霞.改革教學模式 培養(yǎng)高職學生科研能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