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艷
摘 要: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為中心,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向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轉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而高中政治課程,內容相對乏味、抽象而且還有一定的理論深度,極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想實現高中政治的教學改革效果,教師一定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向具體性、生動性和全面性轉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政治;教學內容;自主探究;師生互動
一、靈活地進行教學內容的導入
巧妙地導入新的教學內容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關鍵,新穎別致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知識的獲取。政治課程通常能夠與時事、生活和歷史事件相關聯,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好奇心,靈活地采取以下知識導入方法:
1.圖、像導入方式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取一些與課程有關的插圖、影像、案例資料等,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使學生對所講述的教學內容有一個直觀、感性的理解,使抽象枯燥的課程內容變得具體生動,從而充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對直觀資料的分析,將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更形象、具體地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達到知識的傳授,更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新聞時事導入方式
高中政治授課內容通常與新聞時事緊密聯系,教師可以搜集、截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聞時事作為新課程的引入點。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了解時事,還可以訓練學生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成時事分析的工具,培養(yǎng)了學生的政治興趣,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政治內容將不會成為遙遠抽象的概念知識,而轉變成了與生活相關、與自己密切聯系的應用儲備。
3.故事導入方式
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等也是很好的引入素材,可使枯燥、抽象的政治內容趣味化、具體化,也可使復雜、深刻的問題簡明化、具體化。采用故事導入方式,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思考,同時還可以開闊視野和知識面,使講解的內容深入淺出,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印象深刻,易于掌握。
二、將教學與活動相結合
教師在教學中要組織話題表演、小組辯論、社會實踐對相關知識進行具體化演繹,從而讓學生深入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話題表演
結合政治教學內容,在教師的組織和編排下由師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角色演繹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和學習。此類方法會增強學生的新鮮感,并將所學知識聯系實際。課堂上,各小組在表演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自己的角色接受同學的提問,在提問和解答的過程中,教師對教學重點和學生易混淆的內容進行講解。通過表演,學生更容易對知識內容產生共鳴,更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歡樂和收獲中掌握知識,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思考、合作學習以及自主探究的精神,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演、創(chuàng)造能力。
2.分組辯論
高中政治常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概念抽象難懂,通過分組辯論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準確清楚的理解,同時還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梢耘e出實例或者事件,教師根據學生對于舉例或事件的觀點來進行小組的劃分,各小組通過共同討論,匯總并提出所持觀點的依據,再為各自的觀點進行辯論。教師負責辯論過程中對觀點進行引導,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并總結辯論后的結果,從而達到深化教學成果的目的。這種方式,可以打破傳統(tǒng)“灌輸”模式的教條,激活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辯論中尋找真相、鞏固知識,又強化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語言表達和思辨能力。
3.社會實踐
還可以倡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或與政治學習有關的專題性活動,通過聽報告、學習參觀、訪談調查等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內容進行總結分析。讓學生深入挖掘知識的深度,擴大理解層面,培養(yǎng)并豐富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改變課堂上死板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中政治是培養(yǎng)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學科,作為高中政治教師要有使命感,要根據時代要求不斷轉變教育觀念,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思維模式,大膽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優(yōu)化教學結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應用于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激發(fā)主動思考的熱情,有效提升教學質量,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打破固化思維,還能夠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從而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范艷英.政治課教學中的意境[J].學苑教育,2012(3).
編輯 趙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