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側副溝形態(tài)學及分叉點的立體定位研究

2016-05-11 08:25黃子迅沈龍山石祖強王震寰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磁共振成像

黃子迅,盧 磊,沈龍山,石祖強,王震寰

?

側副溝形態(tài)學及分叉點的立體定位研究

黃子迅1,盧磊2,沈龍山1,石祖強1,王震寰3,4

[摘要]目的:探討大腦側副溝在MRI橫斷面及冠狀面圖像上的形態(tài)學規(guī)律。方法:在eFilm2.1工作站中,選取4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頭顱連續(xù)MRI橫斷位及冠狀位掃描數據,運用結構連續(xù)追蹤法和3D-Cursor技術,對連續(xù)MRI橫斷面及冠狀面圖像上的側副溝進行識別、觀測,統(tǒng)計其形態(tài)學特征。結果:側副溝分為三部分,即鼻嗅溝、中段側副溝及枕部側副溝;側副溝在MRI冠狀面圖像上隨著層面向后移而溝上移;枕部側副溝在72.5%情況下出現(xiàn)分支,分為內、外側支;側副溝在冠狀面映射長度=橫斷面層數×2 mm,其在橫斷面映射長度=冠狀面層數×2 mm。結論:大腦側副溝MRI橫斷面及冠狀面圖像上的形態(tài)學研究可為側副溝及相鄰腦區(qū)病變的識別和定位提供解剖學資料。

[關鍵詞]中樞神經系統(tǒng);側副溝;斷層影像解剖;磁共振成像

[作者單位]1.蚌埠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安徽蚌埠233040; 2.江蘇省大豐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224100;蚌埠醫(yī)學院3.臨床應用解剖研究所人體解剖學教研室,4.組織移植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蚌埠233030

側副溝是大腦顳葉內側面相對恒定的腦溝之一,為海馬旁回與枕顳內側回的分界,后方一直延伸至枕葉,將海馬旁回與梭狀回分開。顳葉癲癇、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癥等疾病與側副溝的形態(tài)異常有著密切關系。側副溝是重要的解剖標志,不僅描繪了與記憶功能相關的邊緣地區(qū),而且其后方的舌回參與視覺信息處理??焖贉蚀_地識別側副溝是精確定位鄰近皮質區(qū)的基礎,對該區(qū)域病變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4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活體大腦MRI進行分析,探討成人側副溝在橫斷面及冠狀面上的形態(tài)特征及分布規(guī)律,以期為腦立體定向及側副溝區(qū)域形態(tài)及功能的聯(lián)系提供解剖學資料。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40名成年志愿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男20名,女20名;年齡21~58歲。臨床/門診體檢及MRI顱腦檢查均無神經、精神病史,無家族史。同時獲取橫斷位、冠狀位及矢狀位T1加權圖像,以Dicom 3.0格式保存。

1.2主要儀器與設備Signal 1.5T型超導磁共振(1.5T MR Echospeed)掃描儀及頭顱正交線圈(General Electric Co.,USA) ;聯(lián)想計算機E5700(聯(lián)想公司)。

1.3主要軟件系統(tǒng)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2002 Service Pack3(微軟中國) ; eFilm Workstation,版本2.1.0 (Merge eMed Co.USA) ; Adobe Photoshop CS 5.0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USA) ; 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

1.4方法

1.4.1 MRI掃描方位及技術參數MRI掃描基線為前聯(lián)合后緣中點到后聯(lián)合前緣中點的連線,即AC-PC。掃描野25.0 cm×25.0 cm,分辨率512× 512,自旋回波序列,TR: 1 900~1 925 ms,TE: 21~22 ms。橫斷層圖像以AC-PC平面為零層面,層厚為2 mm,層間隔0 mm;冠狀面以垂直于AC-PC為基線掃描,層厚2 mm,層間隔0 mm;矢狀面以頭顱正中矢狀面為零層面,層厚2 mm,層間隔0 mm。掃描過程中嚴格保持頭顱固定。

1.4.2頭顱MRI數據的讀取由于掃描野為大小不變的正方形,頭顱斷層影像域相對于正方形的4個頂位置固定,圖像配準通過正方形4個頂點自動完成,亦即圖像的大小,配準信息包含于Dicom3.0格式的信息中,無需人工干預。40份頭顱連續(xù)MRI斷層掃描數據,在微型計算機上以Dicom3.0格式導入eFilm2.1工作站。通過eFlim2.1工作站中所具備的“基于連續(xù)斷層的結構追蹤法”(連續(xù)追蹤法)[1]和“三維定位法”(3D-Cursor)[2]功能,以橫斷面上易識別的側副溝為依據,識別冠狀面上的側副溝(見圖1)。在eFilm2.1工作站中選取所需序列(本研究中所用序列為冠狀面T1MRI圖像)導出,保存為JPEG格式。

1.4.3笛卡爾坐標系建立在Photoshop中打開eFilm轉換過的JPEG格式圖像,選擇“圖像”-“圖像大小”,打開“圖像大小”對話框,將“文檔大小”的寬度和高度調整為240 mm,分辨率調為21.333 333,使其與圖像實際大小相符。在eFilm2.1工作站中,用連續(xù)追蹤法和3D-Cursor功能在橫斷層圖像上找出前、后連合相對應的冠狀面層面,若前、后連合之間的層面為奇數,坐標Y值的原點落在距離前、后連合相等的層面;若前、后連合之間的層面為偶數,坐標Y值的原點不會落在所掃描的冠狀層面上,這時,將坐標系Y軸向后平移1 mm,使坐標Y值的原點能落在所掃描的冠狀層面上,Y軸的零層面為(前連合所在的層面數+后連合所在的層面數-1) /2。在冠狀面上測出前連合的坐標值(X1,Z1)和后連合的坐標值(X2,Z2),由于冠狀面掃描基線是垂直于AC-PC線,所以X1= X2,Y1= Y2,即計算出大腦原點的坐標值(X0,Z0)即(X0= X1= X2,Z0= Z1= Z2),然后以該坐標為原點建立X-Z二維坐標系,將Photoshop中默認的參考線拖至與新參考線重合。每個冠狀層上自側副溝最外緣開始,向上沿Z軸每個2 mm取一個取樣點。至此,我們可以利用Potoshop軟件坐標值的直接讀取功能讀出并記錄每個冠狀面上側副溝取樣點的坐標值(X,Z) (見圖2),其Y值為所在層面與零層面的層距距離與層厚(2 mm)的乘積。

1.4.4側副溝分段、分支及結構判斷依據側副溝位于顳葉內側面一條由前下至后上走行的溝,它與前方的鼻嗅溝方向一致,且與鼻嗅溝一起形成海馬旁回的外側緣。有些學者研究表明鼻嗅溝與側副溝之間是連續(xù)的,而有些學者認為側副溝并不都是連續(xù)的。本研究將側副溝分為3段來研究,即第1段鼻嗅溝,第2段中段側副溝和第3段枕部側副溝。側副溝在進入枕葉的過程中大部分出現(xiàn)分支,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通常外側支較內側支長。在冠狀面MRI圖像上,側副溝在腦表面明顯出現(xiàn)內、外側支的前一層面上的最外側點定義為分叉點,它是側副溝第2段和第3段的分界。

2 結果

2.1中段側副溝與鼻嗅溝的關系鼻嗅溝和中段側副溝在表面上連續(xù),在深部也連續(xù)為33側(41.25%),其中左半球24側,右半球9側。鼻嗅溝和中段側副溝在表面上不連續(xù),在深部也不連續(xù)為44側(55%),其中左半球15側,右半球29側。鼻嗅溝和中段側副溝在表面上不連續(xù),在深部連續(xù)為3側(3.75%),其中左半球1側,右半球2側。

2.2側副溝與枕顳溝的關系枕顳溝位于側副溝的外側,將側副溝外側的腦回分為枕顳內側回和枕顳外側回。本研究中顯示枕顳溝與側副溝之間有連接為37側(左半球18側,右半球19側),其中表面上無連接,只是在內部有連接的為8側(左半球1側,右半球7側)。

2.3枕部側副溝分叉點的出現(xiàn)率雙側半球側副溝均出現(xiàn)分叉點24例(60.0%) ;僅左側出現(xiàn)8例(20.0%) ;僅右側出現(xiàn)2例(5.0%) ;雙側均未出現(xiàn)分叉點6例(15.0%)。左側側副溝出現(xiàn)分叉點32 例(80.0%) ;右側出現(xiàn)分叉點26例(65.0%)。側副溝分叉點在80例大腦半球中出現(xiàn)58側(72.5%) (見表1)。

表1 男、女性大腦枕部左、右側側副溝的分叉點出現(xiàn)率[側;百分率(%)]

2.4側副溝的橫斷層解剖側副溝在橫斷層上較易辨認,為大腦顳葉底面的一條前后走形的腦溝,一直延伸到枕葉。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面大部分為AC-PC層面以下。從下往上,最先出現(xiàn)的是鼻嗅溝,其次是側副溝,最后出現(xiàn)的是枕部側副溝。顳極出現(xiàn)后,在側腦室下角的后方出現(xiàn)一條短溝為鼻嗅溝,其外側有一條向后外方走行的枕顳溝。鼻嗅溝在橫斷層面由前向后的形態(tài)開始由前后走行的短線形,逐漸變?yōu)樾毕蚝髢确降亩叹€狀。側副溝開始為斜向后內方的短線形,在大腦腳層面逐漸變?yōu)闄M行的短溝,此溝位于大腦腳與小腦連接水平。側副溝延伸至枕葉前出現(xiàn)分叉,大部分分為兩支,即內側支和外側支。兩個分支在橫斷層面上表現(xiàn)為走行迂曲的長線狀,內側支常較外側支短,內側支多為后內側走行,而外側支會出現(xiàn)一個或多個小分支,其走行方向較為復雜,隨著層面往上走,枕部側副溝逐漸變短,大約在小腦蚓層面消失。

2.5側副溝的冠狀層解剖側副溝在冠狀面上從前向后出現(xiàn)的順序為鼻嗅溝、中段側副溝、枕部側副溝。大部分人在側腦室下角出現(xiàn)前2~3個層面,鼻嗅溝開始出現(xiàn),其位于側腦室、海馬的正下方,大部分鼻嗅溝與側副溝不連續(xù),鼻嗅溝的尾部位于側副溝頭部的內側,在所觀察的數據中有2例位于外側。隨著層面往后走行,側副溝的最外側點由下方逐漸轉向顳葉的內側,其形態(tài)由上下走行轉變?yōu)樽笥易咝?,最后到枕葉內,其又變?yōu)樵瓉淼纳舷伦咝械亩虦稀?/p>

2.6側副溝橫斷位典型層面

2.6.1經第四腦室下方層面此層為AC-PC平面下方第15橫斷面,距大腦原點30 mm,主要顯示顳葉、第四腦室、腦干及小腦等。在顳葉偏內側清晰可見的短小且前后走行的溝為鼻嗅溝,其外側較長為枕顳溝(見圖3)。

2.6.2經海馬頭層面此層為AC-PC平面下方第10橫斷面,主要顯示側腦室,海馬、第四腦室、腦橋及小腦等。鼻嗅溝已經消失,在側副溝和海馬頭的后方,側副溝的前部才剛剛開始顯示,表現(xiàn)為由前外至內后走行。其外側的枕顳溝似“()”走行(見圖4)。

2.6.3經視交叉及腳間池層面此層為AC-PC平面下方第8橫斷面,主要顯示視交叉、腳間池、腦橋及小腦等。側副溝位于海馬的后方,表現(xiàn)為短小的溝,其斜向內側走行。左側側腦室下角較右側顯示明顯。枕顳溝在此層面上十分清晰,右側連續(xù),而左側有中斷,方向雙側大致相同(見圖5)。

2.6.4經小腦蚓層面此層為AC-PC平面下方第4橫斷面,主要顯示額葉、顳葉、側腦室下角、乳頭體、大腦腳、下丘、環(huán)池及小腦蚓等。側副溝仍位于側腦室及海馬的后方,其內側為海馬旁回,外側為枕顳內側回,右側側副溝的走行較迂曲,且進入枕葉過程中側副溝出現(xiàn)分支,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左側側副溝出現(xiàn)分支較右側靠前(見圖6)。

2.7側副溝冠狀面典型層面

2.7.1經視交叉及垂體層面此層主要顯示蝶鞍區(qū)、基底核以及頜面部結構,雙側顳葉內側面的由內下向外上走行的溝為鼻嗅溝,雙側走行大致相同。側腦室前角的外側為基底核區(qū),其由內到外的結構分別為尾狀核頭、內囊前肢、豆狀核、外囊等;垂體位于蝶鞍區(qū),其上方見“一”字形稍高信號為視交叉(見圖7)。

2.7.2經松果體層面此層主要顯示頂葉、顳葉、胼胝體干、側腦室以及腦干等結構。兩側顳葉內側面由內下至外上的短溝為側副溝,此溝的內上方為海馬,其外側的上下走行的為枕顳溝(見圖8)。

2.8男女性大腦左右側側副溝在橫斷層及冠狀面上的映射側副溝的解剖學及形態(tài)學規(guī)律研究顯示,男女性大腦在橫斷面及冠狀面上雙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性左右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女性左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多于右側(P<0.01) (見表2)。男女性大腦冠狀面左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均多于右側(P<0.01),而男性左右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均多于女性(P<0.05) (見表3)。側副溝在橫斷面的映射長度為側副溝在冠狀面出現(xiàn)層數×2 mm,在冠狀面的映射長度為側副溝在橫斷面出現(xiàn)層數×2 mm。

2.9枕部側副溝分叉點三維立體定位數據集的構建及投影圖我們將頭顱MRI的側副溝橫斷面與冠狀面在eFilm2.1軟件中對比,找出側副溝在雙側大腦均出現(xiàn)分叉點的樣本,將選擇的樣本中出現(xiàn)分叉點的冠狀面如圖2測出分叉點的三維坐標值,建立枕部側副溝分叉點的三維立體定位數據集(見表4),并在Excell上繪制出枕部側副溝分叉點在各個方向上的投影散點圖(見圖10~13)。

表2 男女性大腦橫斷面雙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比較(ni=20;±s)

表2 男女性大腦橫斷面雙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比較(ni=20;±s)

性別  右側  左側d±sdt  P 男15.85±6.02  16.05±5.01  0.20±1.75  0.51?。?.05女 16.10±4.13  17.70±4.99  1.60±1.45  4.93?。?.01 t 0.15 1.04  —  —  —P ?。?.05  >0.05— — —

表3 男女性大腦冠狀面雙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比較(ni=20;±s)

表3 男女性大腦冠狀面雙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比較(ni=20;±s)

性別  右側  左側d±sdt  P 男34.65±3.86  36.65±5.08  2.00±1.43  6.25?。?.01女 31.55±4.07  32.70±6.12  1.15±1.64  3.14?。?.01 t 2.47 2.22  —  —  —P  <0.05 ?。?.05— — —

表4 枕部側副溝分叉點三維坐標范圍、均數及標準差(ni=24; mm)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40名正常成人頭顱連續(xù)MRI圖像的影像學分析,顯示了顳葉內側面腦溝形態(tài)存在很大的側別、性別和個體間差異。本研究分別從側副溝的連續(xù)性及與鄰溝之間的關系、枕部側副溝分叉點出現(xiàn)概率及數目三方面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側副溝的形態(tài)存在很大的側別差異性。在橫斷面和冠狀面上,從形態(tài)、位置以及走行等方面做了分析,得到了一些形態(tài)學規(guī)律。

在研究側副溝整體形態(tài)特征中,我們選擇冠狀面進行研究,主要基于側副溝的形態(tài)為前后走行,在橫斷層上顯示的層面相對很少,平均(16.425± 5.039)層,在矢狀面上不僅顯示層面少,并且雙側側副溝無法在一幅MRI圖像上同時顯示。在冠狀面上顯示側副溝的層面平均(33.888±5.158)層,能更好地保留有效數據,且同一層面上兩側側副溝均能顯示,可以較好地對比辨別,因此,用冠狀面圖像研究側副溝的特征形態(tài)是合適的選擇。

3.1側副溝與鄰溝之間的關系研究意義及價值

研究發(fā)現(xiàn)鼻嗅溝與中段側副溝連續(xù)的概率為41.25%,與HANKE等[3]的研究結果相仿,但是與HUNTGEBURTH等[4]的研究結果為2.5%存在較大差異,原因可能是HUNTGEBURTH等采集的是1 mm層厚,0 mm層距的MRI圖像,本研究掃描的為2 mm層厚,0 mm層距,鼻嗅溝與中段側副溝之間存在小的裂隙未能很好顯示;另外不同人種胚胎發(fā)育的差別也可能是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發(fā)現(xiàn)鼻嗅溝和中段側副溝之間的連續(xù)存在明顯左右不對稱,左側側副溝的走行較右側更為連續(xù)(兩者連續(xù)左側為24例,右側為9例)。為進一步觀察側副溝與周圍腦溝的關系,本研究還對側副溝和枕顳溝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兩者之間在表面上連續(xù)的概率為46.25%,另外在內部有連接的為8例,其中7例位于右側。

此外,KIM等[5]對51名健康受試者和69例癲癇患者(左側癲癇37例,右側癲癇32例)進行研究,4種腦溝模式描述鼻嗅溝、枕顳溝和中段側副溝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健康人在56%的情況下鼻嗅溝和中段側副溝在表面上和深度分離,與患者的63%結果一致;而他們描述在44%的情況下鼻嗅溝和中段側副溝形成一個單一的分支,我們的結果41.25%與之相仿。

3.2枕部側副溝分叉點出現(xiàn)率與數目的研究和意義在我們的樣本中,左側大腦半球有75%,右側半球有65%出現(xiàn)分叉點。與研究[4]結果顯示的91.25%存在一定的差異。究其原因可能與人種胚胎發(fā)育的不同有關。側副溝分叉點左右側的Y值均數相等,均為-33.417,左側X值均數的絕對值較右側X值均數的絕對值大,說明左側的分叉點較右側更偏外。右側Z值均數的絕對值較左側Z值均數的絕對值大,說明左側的分叉點離AC-PC層面較近。

CHI等[7]研究人類尸體大腦圍產期腦溝、腦回的發(fā)展,發(fā)現(xiàn)側副溝在顳葉和枕葉的形成是妊娠20~23周,與海馬旁回形成是同一時期,認為枕部側副溝可能與枕葉的發(fā)展有關,獨立的顳葉內側緣與記憶處理有關系。

3.3側副溝在橫斷層及冠狀面上的映射側副溝在橫斷面及冠狀面上的映射反映了側副溝的長度。側副溝在橫斷面的映射長度=冠狀面層數×2 mm,在冠狀面的映射長度=橫斷面層數×2 mm。從橫斷面上男、女左右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可以看出,側副溝在橫斷面上的映射長度,女性的長度大于男性,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男、女性左右側均是左側大于右側,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從冠狀面上男、女左右側側副溝出現(xiàn)的層數可以看出,側副溝在冠狀面上的映射長度,男性的長度大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男、女性左右側均是左側大于右側,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實驗探討了男女性雙側側副溝在橫斷面及冠狀面的映射長度關系,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側副溝在三維立體空間的位置關系。

3.4側副溝在橫斷面和冠狀面上的形態(tài)特點的觀察分析側副溝的走行特點決定了側副溝在橫斷面及冠狀面上的形態(tài)特點,側副溝位于大腦半球顳葉內側面,是大腦的重要的解剖結構。崔志譚等[6]在大腦標本上研究了大腦溝、回的整體形態(tài),發(fā)現(xiàn)側副溝的前后兩端變化很大,后端有時可伸至枕葉的背外側面。鼻嗅溝在杏仁核的外側和海馬的前部形成一個較深的溝,為鉤回的外側界。中段側副溝沿海馬旁回外側緣向枕葉伸入,進入枕葉之前側副溝在距狀溝的前部出現(xiàn)分叉,內側支走行向內后方,外側支多向外后方走行。

側副溝的走行大致為前后方向,在出現(xiàn)側腦室和海馬的冠狀層面中,側副溝位于它們的下方,隨著層面向后走,側副溝的外側緣開始位于顳葉底面上下走行,逐漸轉至顳葉內側面,變?yōu)閮认孪蛲馍献咝校械臉颖編缀醭省耙弧弊中?,最后到達枕葉,側副溝的最內端逐漸向內轉。

隨著微創(chuàng)神經醫(yī)學的發(fā)展,要求對顱內病灶進行精確定位,本研究對大腦側副溝在活體MRI橫斷面及冠狀面上的形態(tài)做了初步的觀察研究,對腦功能影像學研究、病灶的影像定位診斷及立體定位手術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沈龍山,王震寰,張磊,等.計算機輔助連續(xù)結構追蹤技術對大腦中央溝精確定位的方法學研究[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8,33(6) : 712.

[2]沈龍山,王震寰,張磊,等.計算機輔助三維定標法在冠、矢狀位MRI腦結構定位的研究[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8,33 (6) : 716.

[3]HANKE J.Sulcal pattern of the anterior parahippocampal gyrus in the human adult[J].Ann Anat,1997,179(4) : 335.

[4]HUNTGEBURTH SC,PETRIDES M.Morphological patterns of the collateral sulcus in the human brain[J].Eur J Neurosci,2012,35 (8) : 1295.

[5]KIM H,BERNASCONI N,BERNHARDT B,et al.Basal temporal sulcal morphology in healthy controls and patients with temporal lobe epilepsy[J].Neurology,2008,70(22 Pt 2) : 2159.

[6]崔志潭,陳仲欣,黃璇英.國人大腦半球腦溝的形態(tài)[J].解剖學報,1980,11(2) : 182.

[7]CHI JG,DOOLING EC,GILLES FH.Gyr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brain[J].Ann Neurol,1977,1(1) : 86.

(本文編輯劉夢楠)

·基礎醫(yī)學·

The morphology and stereotaxy of bifurcation of the cerebral collateral sulcus

HUANG Zi-xun1,LU Lei2,SHEN Long-shan1,SHI Zu-qiang1,WANG Zhen-huan3,4
(1.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Anhui 233040; 2.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The TCM Hospital of Dafeng,Dafeng Jiangsu 224100; 3.Institute of Clinic Anatomy,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
4.Anhui Key Laboratory of Tissue Transplantation,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rphology of cerebral collateral sulcus(COS) on the MRI cross section and coronal plane image of brain.Methods: In the eFilm2.1 workstation,the continuously cross section and coronal plane MRI scanning data of 40 health adult volunteer brain were selected.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S on the continuously cross section and coronal plane MRI were identified,observed and analyzed using the structure continuous tracking method and 3D-Cursor technology.Results: The collateral sulcu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e sulcus olfactorius nasi,middle collateral sulcus and occipital collateral sulcus.With the stratification plane rearward shift,the collateral sulcus on the coronal plane image moved upper.The 72.5% of occipital collateral sulcus was divided into the medial and lateral branches.The mapping length of collateral sulcus on the coronal plane and cross section plane equaled to the number of plies of cross section times 2 mm and number of plies of coronal plane times 2 mm,respectively.Conclusions: The morphological pattern of COS in the MRI cross and coronal-sectional images can provide the anatomical information for identifying and locating the collateral sulcus and its adjacent brain lesion.

[Key words]central nervous sysytem; collateral sulcus; sectional imaging anatomy; maganetic resonance imaging

[通信作者]王震寰,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E-mail: bbmcpwzh@ sina.com

[作者簡介]黃子迅(1988-),女,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安徽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科研項目(2002HBL26)

[收稿日期]2014-05-08

[文章編號]1000-2200(2016) 01-0001-06

[中圖法分類號]R 322.8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1.001

猜你喜歡
磁共振成像
X線、CT和MRI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的價值對比分析
胰腺腺泡細胞癌患者應用CT與MRI診斷的臨床效果分析
多序列聯(lián)合應用MRI檢查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jié)病變的診斷價值
體素內不相干運動成像技術評估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研究
彌漫性軸索損傷CT、MR動態(tài)觀察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權成像(SWI)在腦內海綿狀血管瘤診斷中的應用
氙同位素應用及生產綜述
MRI在前列腺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腦干膠質瘤磁共振成像及病理學特點及兩者相關性研究
垣曲县| 丁青县| 双城市| 出国| 万盛区| 彭泽县| 赫章县| 渑池县| 花莲市| 响水县| 兴隆县| 确山县| 通道| 神池县| 时尚| 松桃| 兴隆县| 宁武县| 克东县| 广平县| 建昌县| 临猗县| 博乐市| 平乡县| 丹巴县| 建始县| 东辽县| 西城区| 东兴市| 达拉特旗| 晋宁县| 临朐县| 海城市| 兰州市| 锡林郭勒盟| 桐城市| 盐边县| 循化| 桐乡市| 义马市|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