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
和山西其他地方相比,大同這座城市似乎更令人親近。其原因主要是它的融和性。這里所用的融和,融字好解,是吸納、滲透和交融之意。但為何用“和”而不用“合”,這是因為和乃“求同存異”,合卻是“去異求同”,去存一字之差,意思大相徑庭。這里可以把這個融和,解為八字:吸納交融,和而不同。
以吃為例。喜吃肉食是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但在大同每餐所見的肉食品種之多、數(shù)量之大都毫不遜色于相鄰的內(nèi)蒙古。僅一頓自助午餐,炒菜不算,光是燉煮燒烤的肉食品種就有,兔頭、牛尾、羊拐彎、豬大骨、燜雞腿兒、烤羊腿、烤羊蛋、羊肉串……且?guī)Ч侨舛际侨^大的塊兒。足見大同人將游牧民族的粗獷和剽悍,學得淋漓盡致。但大同人又絕非只好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式的豪吃。也是這頓自助,大同人把中原人巧做雜糧面食的繁多花樣、細致精巧也發(fā)揮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僅是山西晉中一代司空見慣的刀削面,大同人就演繹出了細長柔韌的柳葉刀削面、筋道厚實的寬條刀削面、粗細長短適中且無棱的家常刀削面。而用軟黍子做糕更是大同人的拿手。炸糕,圓的是豆沙紅棗餡,長的是土豆韭菜餡。素糕,不用油炸,就是一團蒸好的黍子面團兒,可蘸羊肉湯汁、雞肉或豬肉做的燴菜湯汁吃。不過吃時要注意虛著咬,咬實了就會越嚼越粘牙,有假牙的一不留心就會把假牙粘下來。餾糕,把炸好的油糕放入一個瓷盆再隔火蒸軟,又是一種風味。
大同男人女人大部分長得都順溜,特別是年輕姑娘,多數(shù)膚白肉嫩,腰細腿長,依稀有西域女子相。這大概也是千百年來民族融合、基因變異的結(jié)果。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中有一組遼代的菩薩塑像,其中一尊微笑菩薩,被國內(nèi)外專家譽為“東方的維納斯”。中國古老習俗對女子的要求是笑不露齒,衣不露體,下不露足的“三不露”。而這尊菩薩恰恰是“三露”。櫻唇淺笑微啟,皓齒晶瑩潔白,臂露足裸,膚若凝脂,衣裙飄逸,體態(tài)婀娜。“三露”手法大膽打破了中國傳統(tǒng)束縛,巧妙借鑒了西方藝術(shù)經(jīng)驗,從而在眾多菩薩雕塑中脫穎而出,在藝術(shù)上取得了一個飛躍。這尊菩薩的塑造者,相傳是大同本地工匠,想必他一定是位視野開闊,思想解放的卓越民間藝術(shù)家。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在藝術(shù)上兼容并蓄,將東西方繪畫雕塑的理念、技藝融會貫通。這不啻是大同性格中的一抹亮色。
大同佛教文化豐富厚重,城內(nèi)現(xiàn)存的古寺廟群尚有十多處,周邊亦有多處。其中云岡石窟、上下華嚴寺以及應縣釋迦塔(應縣木塔)等都堪稱是佛門圣跡、世界級的文化遺產(chǎn),每一處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文物價值等都無可估量。這些佛教遺跡都是民族、種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融和的有力例證。有人說,大同是大唐走向興盛的起點,而云岡則是大唐興盛交響樂的序曲。這話說得很精當,很有歷史縱深感。云岡保存完好的石窟是從第四號窟到第十二號窟,其中的藝術(shù)魅力和歷史價值毋庸贅言,僅是那沒有編號的、高聳的沙石巖壁上一排排經(jīng)歷了千年歲月洗刷,歷經(jīng)風雨滄桑的石窟遺址就給人以巨大的震撼。那是多大的手筆啊,一座巨大的山、一座完全是石頭的山,布滿蜂巢般的人工石窟。云岡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達近15米,最小的則不到一個拇指大。能做到這件事的人,沒有天高云闊的眼界、沒有剽悍無畏的游牧精神斷然不能,而沒有豐富厚重的歷史積淀、沒有精湛細膩的中原文化更是斷然不能。能把二者結(jié)合起來,就能把這件事做成,而能把這件事做成的這個多血脈交融的族群,就一定能把中國推向強盛繁榮的大唐盛世。這個推論當符合邏輯。值得探究的是,從千百年前到現(xiàn)在,大同的佛脈為何如此之深之旺?
主動吸收、消化和融和是一種能耐,被動接受、無形化解,乃至最終把對手消融殆盡也是一種能耐。相傳日本鬼子攻占大同時,幾乎沒遇什么抵抗,甚至還有當?shù)夭糠质考澝魇峙e太陽小旗,嘴里振振有詞,喊著“羊頭拌粉兒(一種當?shù)匦〕裕?,歡迎日本兒”的半是戲謔、半是自嘲的號子,對鬼子做歡迎狀。這種近似漢奸或至少是貪生怕死之相,本來是應被唾棄、遺臭萬年的,但還有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種千夫所指的丑行深處也有幾絲其他的意味,為大同已經(jīng)失去公開抵抗能力的老百姓免遭又一場屠城之災,或也起到些許作用,而歷史上大同曾有過被異族屠城的慘痛記憶。這使人想起比利時在二戰(zhàn)中對德軍的態(tài)度——一個失去還手之力的民族,用沉默和隱忍與對手相持、將對手的實力消弭于無形,直至最終戰(zhàn)勝對手。對大同少數(shù)士紳名流的這一筆當作何評價,見仁見智。
大同有一種地方小劇種——耍孩兒,被列入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初聽耍孩兒唱腔,歌不像歌,戲不像戲。細聽,卻是戲中有歌,歌中有戲。沉下心再認真去聽、去想,竟能從中聽出晉劇溫婉平和的音韻,北路梆子高亢激越的聲腔,內(nèi)蒙民歌寬廣跌宕的節(jié)奏和旋律,以及河曲二人臺和山西民歌優(yōu)美動聽、婉轉(zhuǎn)多變、充滿煙火味的民間音樂元素。如果潛心研究,相信單從耍孩兒唱腔中,就能找到以上諸種音響的淵源和其相互關(guān)系?;莿又参锉磺О偃f年超常的物理和化學作用所造就的,耍孩兒被譽為地方戲曲的活化石,抑或不是各種音樂文化和社會文化長期作用的結(jié)果?
雅俗共賞通常是雅俗相加,但于大同人來說,卻是深到骨髓里去的混合。大同人有兩個詞用的頻率最高,一句是罵人話,其意思粗俗到極點,曰:“圪泡”“灰圪泡”,意思是罵對方系卵泡中的精子。如何能把精子和形容一個泡狀物的“圪泡”,這兩個不相干的鏡像連在一起?大約是受了魚擺子和蛙生卵的啟發(fā)。另一句是大同人對長輩的尊稱,往往是一句“你兒”如何如何。這個“你兒”就是普通話的“您”。在諸多地方方言中,像大同把這個尊稱用得如此貼切、如此頻繁、如此讓對方感受到受人尊重而心意暖暖的極少。大同人的市井氣頗濃,村婦罵街、閑人亂諞、老嫗嘮話、街坊聊天,雖多為雞零狗碎,凡人瑣事,但往往語言生動,合轍押韻,以至于大同民間藝術(shù)家柴某,用鄉(xiāng)言俚語所表演的方言相聲獲得全國大獎,登上大雅之堂。
在外地人的印象中,大同總是和烏黑的煤炭連在一起的,傻大黑粗,霧霾漫天,到處是煤塵飄灑的棚戶區(qū),整個是一個煤的世界。但實際上,大同從來就是一個緊跟時代步伐、甚至稱得上時尚的城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同就號稱是山西的“小上?!薄_@幾十年來,大同發(fā)展更快,既保留了醇厚悠久的歷史風貌,亦展現(xiàn)出現(xiàn)代宜居城市、全國旅游名城的魅力。歷史與現(xiàn)實,自然與人文,傳統(tǒng)與開放,本地人和外來戶、甚至外國人,融和得是如此緊密,如此順暢,如此天衣無縫、水乳交融。
大同、大同人這種融和的性格特征從何而來?緣何至此?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借用地緣政治的概念,不妨提出一個地緣文化概念試做一解。
大同曾是北魏都城,鮮卑、突厥等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在此地時戰(zhàn)時和,征戰(zhàn)多年,也相交多年,是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融合最早、最多的歷史名城。附近的殺虎口是山西人走西口的咽喉、也是中原通向西北、通往世界的通衢要道、茶馬古道,因此大同又是開放最早、聯(lián)系最廣的開放之城。大同及其周邊,歷史上皆為軍事要地,今天的左云縣、右玉縣,當年都是守軍屯兵處,一為左衛(wèi),一為右衛(wèi)。大同城外幾十里,便是著名的古戰(zhàn)場金沙灘,邊關(guān)將卒來自全國各地,落戶者甚多,使大同亦成為最早的移民之城。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宗教認同。宗教最初始的動力,源于人類對超自然力量的恐懼和期待。千百年前的大同,地處無邊的草原和內(nèi)地交界,旱災、風災、震災、蝗災、瘟疫這些非人力能制止的自然災害,加上頻繁的戰(zhàn)亂,使驚恐不安的蕓蕓眾生極其渴望得到肉體和靈魂的安寧。恰逢其時,佛教不期而至,這給無論是漢族還是其他少數(shù)民族都找到了一個精神上的契合與靈魂的安放。用信仰堅定信心,用期許回應期待,用融和化解矛盾……大同就這樣從歷史深處一步步走來。
不妨放開想象的翅膀,讓大同的歷史影像在腦海中一一掠過:茫茫北疆中屹立著一座雄偉的城市,城門上鐫刻著城市的名字——平城(大同)。四通八達的道路上人來車往,身著五顏六色各民族服飾的人群熙熙攘攘,其中不乏金發(fā)碧眼的外國商賈,他們都要經(jīng)過的一個關(guān)口,叫做殺虎口。規(guī)模宏大,金碧輝煌的寺廟群,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香火甚旺,一處必去的圣地是滿山石窟佛像的云岡。還有金沙灘遠處山巔上的烽火臺,狼煙滾滾,朔風送來陣陣戰(zhàn)馬嘶鳴和各種不同語言廝殺的吶喊……
列舉以上種種,是想為大同融和性格特色的形成,尋覓一個頗具說服力的注腳。
地緣優(yōu)勢是上天的賜予,包容、和諧則是在血與火的無數(shù)相搏中漸次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敞開視野、敞開思想、敞開胸懷,大同一定還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