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薇
摘 要:德育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它關乎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教育。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新課程的改革,德育越來越凸顯出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作用。而現在社會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德”字居首位,可見,德育在整個初中的教學過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十分值得大家去重視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探討
初中生就是國家的希望,國家希望他們能夠成才。所謂人才必須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fā)展。所以,學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學校的教育中,和學生在一起時間最長的是班主任。作為班主任,我們有責任和義務重視德育方面的教育,所以班主任應該整理并及時發(fā)現和總結在開展學生德育工作時遇到的問題,從而共同探討研究,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開展更加順利。因此,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十分值得我們探討。
長期以來,在初中教學中,初中的教育模式主要以考試成績?yōu)橹行?,班主任也很重視學生各項文化課的成績,把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上。正因為如此,各個學科的任課教師和班主任才會忽略了學生的道德和思想教育。德育的工作現狀很不理想。
有人曾經做了一個調查研究,經調查研究發(fā)現,有相當一部分初中班主任認為德育工作就是“訓話”。因此,他們在實施德育教育的時候極其重視這種簡單的理論教導方式。這種教育方式過于生硬,沒有抓住學生的心理。一貫說教只能簡單提高學生對道德的認知度,而自己在道德情感和行為方面是很難進步的,這樣就沒有達到德育的真正目的。這種教育方式往往導致學生出現逆反心理。這樣的話,德育教育不但沒有達成,反而拉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對以后的課程開展有一定的影響。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反感德育,甚至造成更壞的影響。
在新課程中尤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德育工作開展時,許多班主任運用簡單的說教模式,忽略學生的心理變化。教師一下子講了那么多,學生都比較反感這樣的課。而且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根本沒有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動作。這樣往往不能真正地了解學生心理,不能很好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相比其他學科而言,理論性的基礎知識相對比較匱乏,而且在教學中沒有可以借鑒的研究結果,再加上班主任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等綜合因素,這樣不利于德育。
在新課程中尤為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中,作為班主任,應該和學生建立友好的關系,深刻認識到每個初中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和溝通技巧。在整個德育的過程中應該和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多問問學生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思想道德的深刻思考。在德育工作時,人人都是平等的。作為教師,不應該覺得自己是主要的,而是應該和學生保持平等的姿態(tài),學生可以隨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一旦學生思想出現問題時,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并且通過自己適當舉例或者其他方式合理引導,讓學生自己領悟正確的思想道德。作為班主任,應該果斷地摒棄傳統(tǒng)說教,多與學生溝通,多了解學生的心理,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對以后的德育教學工作也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要時時刻刻把學生放到首位,以他們?yōu)橹黧w,不要一味地追求升學率和成績。在未來的初中教育中,要把德育工作當成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務,班主任要多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加強對每一個學生的了解。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善于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從而強化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另外,作為班主任在了解學生的時候,還可以和學生家長互動,讓學生家長了解德育的重要性,不要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學習壓力。通過家訪、開家長會等方式對每一位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進行了解,密切關注學生心理上的動態(tài)。比如,作為班主任,可以建立一個家長群,時刻關注學生及家長的動態(tài)。鼓勵學生和家長多互動,分享各種經驗。通過這個群,也可以大力宣傳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開展和監(jiān)督,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實
效性。
學生在學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重點內容,對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班主任應緊跟時代步伐,積極主動地轉變班級管理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重視實踐,組織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發(fā)揮實踐活動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關注學生心理,強化德育工作實效,通過創(chuàng)設讀書機制,為學生思想進步和學業(yè)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從而促進中學德育的穩(wěn)定發(fā)展,使學生能夠迅速適應社會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傅廷柱.關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2(9).
[2]侯宗德.淺談初中學生良好習慣培養(yǎng)策略[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6):239.
編輯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