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任洪忠
【摘要】互聯(lián)網2.0時代,新聞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新常態(tài)”是近幾年在我國出現的熱點詞匯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國重要政治活動的全國“兩會”成為新媒體關注的焦點。從框架理論角度看,《人民日報》客戶端和騰訊網在“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中呈現出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差異。這既是媒體屬性差異造成的,也反映出不同媒體互聯(lián)網理念的差異。
【關鍵詞】新常態(tài);報道框架;《人民日報》客戶端;騰訊網
所謂常態(tài),就是正常狀態(tài);新,就是有異于舊質;新常態(tài),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tài)后重新恢復正常狀態(tài),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上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高速增長階段;政治上,黨建工作進入全面從嚴治理,依法治國成為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文化上,重視提升軟實力,從強國戰(zhàn)略上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建設;社會發(fā)展方面,生態(tài)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此背景下,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呈現出一系列新常態(tài)。2014年5月,習近平在考察河南時第一次提及“新常態(tài)”。他說:“中國發(fā)展仍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fā),適應新常態(tài),保持戰(zhàn)略上的平常心態(tài)?!?014年11月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首次系統(tǒng)闡述“新常態(tài)”,并表示“新常態(tài)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
從Web1.0到Web2.0再到Web3.0,互聯(lián)網技術從最初的被懷疑到現在的蓬勃發(fā)展,成為人們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第3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5年底,我國擁有網民6.88億,占總人口的50.3%。其中手機成為第一大信息接收平臺,占網民總數的90.1%。在此背景下,各大新聞媒體紛紛從“ 互聯(lián)網”走向與互聯(lián)網融合。因此,本文以網絡新媒體的報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人民日報》客戶端和騰訊網關于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的對比,分析兩家媒體報道的特點及異同。
一、新聞框架理論
“框架”一詞源于認知心理學,后被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引入文化社會學,而后又被引入大眾傳播領域,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所謂框架,就是人們用來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心理模式。通過它,我們對現實生活形成經驗歸納、結構和闡釋;通過它,我們確定、理解、歸納并指稱事件和信息。在戈夫曼看來,框架的使用有助于分類,框架的使用者可以借此對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的事件進行歸位、理解、確認和標識。人們通過框架把社會真實和社會存在轉化為主觀層面的認知,并進行整合與處理,從而做出反應和行動。[1]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綜合研究來看,對于框架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兩種:一類是指“界限”(boundary),即人們對社會事件的規(guī)范,人們借以觀察客觀現實。凡納入框架的實景,都成為人們認知世界中的部分。另一類則是指人們詮釋社會現象的“架構”(building frame),以此來解釋、轉述或評論外在世界的活動。[2]結合新聞報道業(yè)務來看,新聞框架主要包括兩個層次:新聞材料的選擇和新聞材料的建構。新聞材料的選擇包括新聞來源和消息來源兩個方面,新聞材料的建構主要指對報道對象的圈定、報道內容的表現以及報道數量、版面位置和主題基調等。
我國臺灣學者臧國仁對框架的內在結構進行研究,認為至少包含高、中、低三個層次?!案邔哟沃傅氖鞘录某橄笠饬x,或是主旨,通常難以辨識。中層次則由主要事件、歷史、先前事件、結果、影響、歸因以及評估等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有些事件包含了所有上述環(huán)節(jié),有些則只容納部分。低層次指的是框架的表現形式,系由語言或符號組成,包括字、詞、句,以及由這些基礎語言所形成的修辭或比喻。”[3]
陳陽在臧國仁三個層次的基礎上,提出了框架的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媒體框架在宏觀上主要回答“這是什么”,即有關新聞主題的問題;中觀結構層面包括主要新聞事件的內容,整個新聞事件的進程,新聞事件的結果和影響,對新聞事件的評價和態(tài)度;微觀層面上,研究者關注的是新聞報道的語言和修辭,包括用什么字眼來描述人物,用什么語氣來敘述事件的過程。[4]
本文采用框架理論的宏觀、中觀、微觀的結構法,對全國“兩會”中的新媒體報道進行分析和探討,總結成功經驗,以進一步推動“互聯(lián)網 政治傳播”的發(fā)展。
二、研究方法
2016年是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會上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因此,今年“兩會”的召開特別令人矚目。2016年“兩會”于3月3日召開,3月16日結束。因此,本文將這段時間的新聞文本作為研究對象。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是人民群眾獲取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徑和渠道。為了適應媒體變革新形勢的需要,人民日報社加快推進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于2014年6月12日推出全新的《人民日報》客戶端。其客戶端簡潔、清新,獨樹一幟,主要設有“聞”“評”“問”“聽”“幫”“視”“圖”等版面。《人民日報》客戶端依托傳統(tǒng)黨報的內容優(yōu)勢,融合新媒體,在今年全國“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將用戶思維和互聯(lián)網思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騰訊網是騰訊公司推出的集新聞信息、互動社區(qū)、娛樂產品和基礎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門戶網站。它以全球華人用戶為自己的服務對象,致力于成為最具傳播力和互動性的網絡媒體,集權威、主流、時尚于一體的互聯(lián)網媒體平臺。經過多次改版后,騰訊網首頁的點擊率和用戶點擊率獲得進一步提高,也顯示出騰訊網的市場競爭力。
本研究中,分別將《人民日報》客戶端和騰訊網官方網站有關全國“兩會”的報道內容全部抓取,然后剔除花絮等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最后獲得《人民日報》客戶端的新聞報道188條,騰訊網的新聞報道2562條,采用非概率隨機抽樣獲得樣本300條(置信度95%,誤差率≤6%)。
按照陳陽的論述,媒體框架在宏觀層面對應的是新聞主題,中觀層面主要是指新聞評價和態(tài)度,因此這里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兩家網絡媒體新聞主題進行宏觀分析,對兩家媒體的報道體裁和形式進行中觀分析,而在框架微觀層級的分析中,則采用符號分析法進行探討。
三、框架對比
全國“兩會”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獲得快速發(fā)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大增強了中國在世界的競爭力。中國的“兩會”不但是一個國家的重大會議,同時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這樣的重大政治事件,新聞信息多,是新聞報道的富礦,不同的媒體肯定會呈現不同的報道內容、報道視角。
(一)兩家媒體在宏觀層面的比較
為了研究的需要,本研究根據每一條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對其主題進行了分類,其中將政黨建設、制度改革、法制建設、民族問題等統(tǒng)一劃入政治類主題,將發(fā)展、企業(yè)改革、金融、市場等方面的報道劃入經濟類主題,將家風、社會風氣建設以及文化、教育等話題劃入精神文明類主題,將環(huán)境、就業(yè)、工資等方面的報道劃入民生類主題,把關于提案的產生、“兩會”報道新媒體技術介紹、“兩會”的表情、網民的關注等方面的報道統(tǒng)一劃入其他一類。而綜合類是指報道中所涉及內容包含前面兩個或兩個以上領域。這樣,就形成了綜合類、政治類、經濟類、精神文明類、民生類和其他6類報道主題。
媒體在主題設置上,往往由于政治社會背景和市場定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新聞框架。從統(tǒng)計數據來看,《人民日報》客戶端的報道中,綜合類和政治類主題比較多,二者之和超過一半;騰訊網的報道主題中,民生類最多,其次是政治類話題,兩者之和占比達到55%(見表1和表2)。
(二)兩家媒體在中觀層面的比較
新聞的中觀層面包括主要新聞事件的內容、整個新聞事件的進程、新聞事件的結果和影響、對新聞事件的評價和態(tài)度。不同的新聞題材和報道方式,具有不同的特點。消息是新聞報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體裁,它能夠及時傳遞新聞信息,往往是新聞事件主要內容的呈現。而新聞評論是一種論說性文體,往往體現評論者對新聞事件的評價和態(tài)度??梢姡侣勵}材的分析屬于中觀層面框架。
大數據新聞是近年來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熱點,它是指記者通過數據統(tǒng)計、分析與挖掘等技術手段,或從數據中發(fā)現新聞線索,或抓取大量數據拓展既有新聞主題的廣度與深度,最后依靠可視化技術將過濾后的數據進行融合,以形象化、藝術化的方式加以呈現,致力于為讀者提供客觀、系統(tǒng)的報道以及良好的閱讀體驗。[5]它不僅可以反映事物的整體面貌和發(fā)展趨勢,同時也可以提升專業(yè)媒體的報道水準。情境新聞是舒德森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報業(yè)的轉型研究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情境新聞(contextual)是一種社會科學新聞,它強調對事件的深度解讀,并且明確地將報道的重點放在分析和報道事件的原因上。[6]它關注大環(huán)境,視角多樣,提供背景分析,通常描述的是正在進行的事件,但往往也會提供歷史背景分析。[7]可見,這兩種方式更側重對整個新聞事件進程的報道。
研究中,課題組將兩大媒體的報道進行分類,最后得出消息、評論、數據新聞和情境新聞的數量和比例(見表3)。
(三)兩家媒體在微觀層面的比較——從符號學角度分析
在現代符號學理論中,符號由能指和所指兩個部分構成。能指是感官可以感知的符號物質形態(tài),在語言中即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則是符號的意義形態(tài),在語言中即指語言所反映的物質概念。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而非特定的,兩者之間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
新聞傳播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編碼和解碼的過程,首先要用特定的符號對具體的事件或事物進行編碼。根據李普曼的觀點,人們頭腦中的世界更多來自媒介建構。而媒體報道的世界并不是客觀世界鏡子式的反映。在媒介內容建構分析中,Shoemaker and Reese提出了一個有關媒介內容選擇的多層分級模式,這一模式包括個人、媒介慣例、組織、媒介外部因素和意識形態(tài)等5個方面。他們指出,每層因素對內容都有各自的影響,而每層的影響力都受到上一層級的制約。[8]從新聞框架的角度來看,媒體在微觀層面選擇具體的語言符號對上層框架進行詮釋時,也必然存在與其宏觀結構對應的框架。
詞頻是指一定范圍語言材料中詞語的使用頻率。一般我們認為,新聞報道中某詞語出現頻率高,那么就代表媒體在報道中對與之對應的人、事、物關注比較多。本研究通過ROST新聞分析工具(ROST News Analysis Tool 4.5)對兩家媒體報道內容進行詞頻分析,得到其前10位高頻詞(見表4)。
由于兩家媒體的報道數量不同,絕對的數值無法準確判斷某一詞語出現的頻率。因此,我們將這些高頻詞出現的總次數除以報道的篇數,得到該詞的頻率值(見表5)。
從兩家媒體的高頻詞詞頻來看,《人民日報》客戶端在報道中更關注“兩會”“代表”“委員”“代表團”等內容;而騰訊網在報道中,更關注“改革”“經濟”“創(chuàng)新”“企業(yè)”“報告”等內容。前者更多跟政治制度相關,后者更關注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事務。
四、研究結論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2016年全國“兩會”的新聞報道中《人民日報》客戶端和騰訊網在報道框架上存在差異。宏觀主題框架上,兩家媒體對政治類主題和精神文明類主題關注度基本一致,但是在綜合類主題報道上,《人民日報》客戶端顯然更加重視,這也顯示出其依托傳統(tǒng)黨報背景,具有更高的報道視角和視野。中觀層面上,兩者都比較注重新聞背景的運用和對政策解讀的報道。情境新聞一般篇幅比較長,通過背景分析和深度解讀,可以更好地促進人們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的認同感和責任意識。微觀層面,《人民日報》客戶端對會議本身、會議代表和委員關注比較多,而騰訊網對會議中的主要議題關注比較多,比如經濟、創(chuàng)新、企業(yè)都位居榜單前6位。
在新媒體的研究探討中,曾有人提出“交互設備的功能之一,就是它們能夠促進主觀能動性、實驗和企業(yè)的形成,從而強化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9]。全國“兩會”確定的工作重點和“十三五”規(guī)劃的通過,事關每個公民,需要大家的配合和積極努力。通過媒體報道培養(yǎng)大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非常重要。《人民日報》客戶端在新媒體發(fā)展的背景下,跨出了融媒體的新步伐,不僅采用中央廚房式的生產模式,還適當地推出了“e話題”和“問卷對話”等報道內容,顯示其關注受眾需求的報道理念,報道中以“政”能量傳播為中心。但是從框架結構角度來看,騰訊網報道的主題、內容更接地氣,報道方式更靈活;它聚焦故事之中的深意,將熱點話題解析在網友面前,其中的騰訊全媒派《兩會ing》互動節(jié)目讓受眾參與感爆棚。
傳統(tǒng)媒體轉型不僅僅是技術上與互聯(lián)網對接,更需要在思維上對接。習近平在“2·19”講話中提出,要“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新聞工作者就必須在“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yè)態(tài)、體制、機制”方面創(chuàng)新。《人民日報》客戶端是互聯(lián)網時代中國人民了解中國政治事務的一個重要窗口,針對網民的收視習慣和特點進行政治信息的傳播,其效果將會更佳。
參考文獻:
[1]潘曉凌,喬同舟.新聞材料的選擇與建構:連戰(zhàn)“和平之旅”兩岸媒體報道比較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4):55.
[2]張楠.從框架理論看國內媒體對“非典型性肺炎”的報道[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4):30.
[3]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M].臺北:三民書局,1999:51.
[4]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17.
[5]文衛(wèi)華,李冰.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報道——以英國《衛(wèi)報》為例[J].現代傳播,2013(5).
[6]侯麗.“情境新聞”顛覆傳統(tǒng)報道模式:中外學者解讀新聞業(yè)發(fā)展新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4).
[7]侯麗.“情境新聞”顛覆傳統(tǒng)報道模式:中外學者解讀新聞業(yè)發(fā)展新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4).
[8]邵培仁.媒介理論前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73.
[9]尼古拉斯·蓋恩,戴維·比爾.新媒介:關鍵概念[M].劉君,周競男,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91.
(王芳為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中國傳媒大學訪問學者;任洪忠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生)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