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麗
議論文論點的確立,要能鞭辟入里地剖析事物,深度呈現(xiàn)事物所透析出來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原則,精煉地呈現(xiàn)可借鑒的人生要義。論據(jù)的選擇,則要恰切、充分地證明論點,重現(xiàn)所議話題的精髓,論點的確立與論據(jù)的選擇,事關一篇議論文的成敗,筆者在此以具體探究一下論點論據(jù)表述恰切與否的判斷方法。
一、正推反逆,代入求證
議論文在于通過事物的剖析得出論點。簡而言之,論點就是事物揭示出來的人生啟迪,中國文學樣式中的寓言,也是通過一個故事闡述一個道理,二者文學模式相同,正推反逆求證法正是基于此點。
寓言道理由寓言故事中得出,寓言故事,自可證明寓言道理;反之,道理可以還原到故事中,在故事中找到依托的證據(jù),二者互逆。如刻舟求劍的故事告訴人們:為人處事,要運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化。逆反代入寓言故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個乘船的人正是因為不懂船在行進,劍卻沉沙不前,雖然刻記號在船舷之上,亦是于事無補,他所犯下的錯誤正是不能運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太過拘泥。我們從寓言故事中得出結(jié)論,又完全可以用寓言故事來證明結(jié)論的正確性,議論文的論點與論據(jù)之間就是這樣的一種關系。
2015年新課標第I卷作文材料講述了一位女兒舉報高速路上邊開車邊打電話的父親,原因是多次勸告無果。有學生立意:親情的舉報是道德淪喪的悲哀。我們運用正推反逆法,代入求證法檢驗其恰切與否。
代入觀點到原材料中:如果親情的舉報是道德淪喪的悲哀,那么材料中女孩子舉報父親就是一種錯誤,她應該無視父親高速開車打電話這一危險行為,恪守父親不能違背的道德理念,這才是道德的遵守、典范,代入后我們發(fā)現(xiàn),原本是值得贊揚的女學生,現(xiàn)在卻成了批評的對象,可見,這個觀點是不可取的。正推反逆、代入驗證即可知曉論點的恰切與否。
二、喻近求似,擇據(jù)之法
論據(jù)使用正確與否又要怎樣來檢驗呢?我們以《孟子》這部作品為例解析。《孟子》最典型的藝術手法在于喻證,即通過故事說明儒家的治國處世之論。如《孟子·梁王第三章》,梁惠王對于民不加多的疑問可視為一則材料,孟子意在告訴梁惠王他的政策實行與鄰國治國之策相差無幾視為論點,那么五十舉笑百步的故事可視為論據(jù)。我們比較一下梁惠王民不加多之疑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的相似性。梁惠王移民補粟與鄰國之君治國治民相較,正如逃跑五十步者與逃跑百步者,皆為逃跑,皆是治國之策的表面功夫。由此可見,論據(jù)與原材料之間相似,這正是我們檢驗所選擇論據(jù)表述恰當與否的參考標準,“喻近求似,擇據(jù)之法”就是這樣的一個理念體現(xiàn)。
舉例說明,有則材料闡釋:只有鷹跟蝸??梢缘竭_金字塔的頂端。通過分析可知,鷹之所以能夠飛上頂端,是因為它有一雙強硬的翅膀,而這翅膀的強硬是通過無數(shù)次飛翔的歷練,才成熟它的一飛沖天;蝸牛渺小,可是它執(zhí)著、堅忍,這也是它能夠最終到達頂峰的原由。鷹與蝸牛的成功都是堅持的結(jié)果。有學生為了證明這一論點,選擇了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那么這個例子能不能充分而恰切地論證觀點呢?我們運用“喻近求似,擇據(jù)之法”驗證一下。
鷹堅持飛翔歷練,成就堅強翅膀,到達金字塔頂端;蝸牛執(zhí)著前行,最終成就登峰的腳步,勾踐國滅,決心復國,臥薪嘗膽,最終滅吳復越。對比之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論據(jù)與原材料之間并沒有多大的相似性,唯一能將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不過堅持一詞,這在寫作過程中被稱之為“擦邊球”,似是而非,缺少了恰切與充分性。喻近求似,驗擇據(jù)之法。
三、以法驗之,依法而寫
“正推反逆,代入求證”與“喻近求似,擇據(jù)之法”,不僅可以用來檢驗論點與論據(jù)表
述恰切與否,更可以用來指導寫作。這便是以其文之法御行文之道。
既然論點是對材料全面而精準的點評,那么論點呈現(xiàn)的一定是材料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所折射出來的精神,我們可以依據(jù)“三定原則”與結(jié)構(gòu)解析法推出中心論點。在選擇論據(jù)之時,找到選擇的人物事件,對比原材料,以喻似相近性入手去述說,這樣論據(jù)才能更好地為論點服務,我們還以上文的勾踐臥薪嘗膽為例。
鷹堅持飛翔歷練,成就堅強翅膀,到達金字塔頂端;蝸牛執(zhí)著前行,最終成為登峰的勝利者。勾踐國滅,決心復國,正如鷹與蝸牛所要到達之頂峰。他臥薪嘗膽,卑微侍主,甘當上馬石,甚至不惜嘗糞,隱忍堅持18年!終于復國成功!
這樣的描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落筆點便是與材料之間的相似性之上,如此,勾踐成了名正言順的論據(jù)。
教學方法的探究源于實踐教學中的困惑與反思,我們在反思中探究更好的教學方法,提升語文的學習,這也正是論點論據(jù)表述恰切與否的判斷方法探究之精髓所在。
作者單位:福建莆田市第二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