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霞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xué);聽說讀寫;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5—0091—01
杜牧有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在杜牧看來,項羽若能忍恥東渡,返回故鄉(xiāng),還可能卷土重來,再建西楚霸王的功業(yè)。
我卻認為不然,從鴻門宴項羽的諸多表現(xiàn)來看,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在鴻門宴上,劉邦集團與項羽集團內(nèi)各有一告密者,一謀士,一武將。下面將從兩位集團首領(lǐng)對待自己的告密者、謀士、武將的不同做法與態(tài)度入手,來探討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項羽方的告密者是楚左尹項伯,項羽季父。他在得知項羽要攻打劉邦時,“夜馳入沛公軍”,將此重大軍事機密告知劉邦,給了劉邦做準備的機會,此準備包括心理準備和策略準備。劉邦對待這個告密者,首先是“得兄侍之”,接著“約為婚姻”,極盡拉攏之能事。而對給自己出主意“王關(guān)中”的人,就連最信任的張良他都只以“鯫生說我”回應(yīng)。這樣做可取得下屬對他的信任,也可以讓他在此后四年的楚漢之爭中,得到下屬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傾心輔佐。這是一個政治家該有的籠絡(luò)手腕。
劉邦方的告密者曹無傷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劉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本秃茌p松地讓項羽說出了“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這樣的話。在敵方陣營內(nèi)對自己如此重要的人,居然沒有一點保護他以備后用的意識,實在是缺乏一個政客的應(yīng)有的心機。探究項羽如此輕率的根源,應(yīng)該還在于對劉邦的輕視 ,范增有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而項羽卻如此輕視,實在是無識人識事的能力。試想誰還會為他私泄軍情呢!
劉邦對待自己的背叛者是“立誅殺曹無傷”。項羽對背叛者項伯,先是不懷疑他為何要替劉邦說話,后是在項莊舞劍刺沛公,項伯“翼蔽沛公”時視而不見,竟還聽信他對劉邦“因而善遇之”的建議,最終縱虎歸山。將項羽對待己方叛徒與敵方告密者的做法與劉邦做法相比,他差得太多。
給項羽告密的人如此不幸,背叛項羽者如此幸運,那他的謀士范增會有怎樣的命運呢?
范增之于項羽,正如張良之于劉邦。劉邦在準確把握形勢的前提下,對張良言聽計從,極大地為張良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也展現(xiàn)了他作為領(lǐng)導(dǎo)者善于納諫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很強的預(yù)見能力。但多才、多謀的范增卻懷才不遇,處處碰壁。他認為劉邦“志不在小”,不僅是看到劉邦的天子之氣,而是一向貪戀財貨美女的劉邦,居然在進入關(guān)中之后秋毫無犯,既然志在天下,又豈會在意區(qū)區(qū)關(guān)中的財貨與美姬。范增這樣的眼略卻根本沒有引起項羽重視。封建時代的人或許不相信人謀,但對神示是很看重的,項羽既不理睬人謀,也不相信神示,其自大可見一斑。
執(zhí)著如范增,宴會之上他看出了項羽的猶豫,舉起所佩玉玦,多次示意,無聲地請求快下決心,但項羽視而不見。面對項羽的婦人之仁,范增毅然決定讓項莊舞劍助興,借機刺殺劉邦。不幸的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在項羽的默許下,范增計劃再度落空,直至樊噲出現(xiàn),局面徹底被扭轉(zhuǎn)。正如劉邦所言,項羽敗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能識人用人的集團領(lǐng)袖,失敗是必然的。
《鴻門宴》中對劉邦武士樊噲的描寫較多,對項羽武士項莊的刻畫極為簡單。項羽對這兩個人的態(tài)度也是十分不同,當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帳的時候,勇猛如他的項羽竟也“按劍而跽”,做出了防備的動作。在樊噲一番義正辭嚴的指責(zé)之后,項羽先是賜酒,繼而賜肉,完全被樊噲的語言行動氣場征服 ,最終讓劉邦成功逃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項羽一直在配合樊噲完成解救劉邦的任務(wù)。如果說他對樊噲有三分懼意,七分尊重的話,那對自己的武士則是完全無視。項莊不勇嗎?他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就接受了在眾目睽睽之下刺殺劉邦的任務(wù),要命的是,這個任務(wù)不是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分配的。也就是說,不管結(jié)果如何,都有可能被一把手問責(zé)。我想,把項莊換到樊噲的位置上,他也有為領(lǐng)導(dǎo)人闖軍帳的勇氣,何況那還是自己堂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本應(yīng)受到尊重的勇士,在為項羽爭取最后的機會時,項羽卻任由項伯護著劉邦。助敵而不助己的領(lǐng)導(dǎo)者,哪能不敗!
有人說,對自己有信心是一件好事 可是過分的自信是導(dǎo)致失敗的根本。項羽過分自信,所以他只怒不懼,在劉邦已經(jīng)平定三秦,兼并關(guān)中,又有齊、趙反叛之際,項羽都還只是“大怒”。就在他遭遇垓下之圍,四面楚歌之時,也毫無懼意。所以他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失敗,只發(fā)出“天之亡我”的悲音。
編輯:劉於誠